物理學最新成果: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

2020-08-06 博科園

物理學家現在已經證明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鋪平了道路。半導體是信息處理技術的核心,以電晶體的形式,半導體充當電荷的開關,允許在二進位狀態0和1之間切換。另一方面,磁性材料是信息存儲設備的重要部件。研究利用電子的自旋自由度來實現記憶功能。磁性半導體是一類獨特的材料,可以同時控制電荷和自旋,有可能在單一平臺上實現信息處理和存儲操作。

物理學最新成果: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

關鍵的挑戰是利用電場控制電子自旋或磁化,就像電晶體控制電荷一樣。然而,磁性半導體中的磁場通常對電場依賴性很弱,而且其影響通常僅限於低溫溫度。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和化學系Goki EDA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以及英國國立大學先進二維材料中心與倫敦大學學院倫敦納米技術中心的Hidekazu KUREBAYASHI教授合作,發現磁性半導體Cr2Ge2Te6的磁性對外加電場的響應異常強烈。

物理學最新成果: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

在外加電場的情況下,發現該材料在200K(-73°C)的溫度下表現出鐵磁性(電子自旋自發排列的狀態)。在這樣的溫度下,這種材料通常不存在鐵磁性。研究人員通過在這種材料上塗上一層含有溶解離子的聚合物凝膠,對其施加了很強的電場。當電壓施加到聚合物凝膠上時,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層離子,在材料中誘導出強大的電場和高密度的可移動電子。在沒有這些可移動電子的情況下(即當施加的電壓為零時),鐵磁性僅在61K(-212°C)以下發生。

物理學最新成果: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

這個臨界溫度稱為居裡溫度,低於這個臨界溫度就會出現鐵磁有序。在這個溫度以上,自旋方向是隨機的(順磁狀態),使得磁記憶操作不可能進行。當向聚合物凝膠施加幾伏特的電勢時,研究人員發現居裡溫度上升了100°C以上,這種由電場觸發的居裡溫度大幅上升在磁性半導體中是不尋常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離子誘導的移動電子是在較高溫度下觀察到磁序的原因。

物理學最新成果: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

主要作者、該團隊的研究員伊萬·維爾茲HBITSKIY博士說:材料中存在的可移動電子有助於將自旋信息從一個原子位攜帶到另一個原子位,並建立磁性秩序,從而導致更高的居裡溫度。這些器件的工作溫度仍然遠低於室溫,這使得它們在現有技術中的實現是不現實的。然而,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在未來的研究中克服這一限制。觀察到的這種獨特現象不僅限於這種特殊化合物,而且可以預期在其他相關材料系統中也是如此。

物理學最新成果: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

只要仔細選擇材料,就有可能開發出在室溫下運行的設備,這可能會帶來突破性的新技術。

博科園|研究/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電子學》

DOI: 10.1038/s41928-020-0427-7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4日電 近日,材料學院材料加工研究所非晶合金研究組陳娜副研究員和合作者通過誘導磁性金屬玻璃發生金屬-半導體轉變的方式,開發出居裡溫度高於600 K的p型磁性半導體,並基於此磁性半導體實現了室溫p-n結和電控磁器件的製備(圖1b和c)。
  • 進展 | 基於磁性絕緣體的磁子閥效應
    在傳統的磁子自旋電子學的研究中,微波是最常用的激發和檢測的方式。但是,微波器件的尺寸很難實現小型化,因此,要將磁子自旋器件應用到半導體大規模集成電路中,迫切需要發展基於電學方法的磁子自旋激發、調控與探測手段。
  • 原子薄磁性半導體誕生!製造電晶體,未來的計算機將可以更小!
    現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原子薄磁性半導體,它將允許開發以完全不同方式工作的新電晶體;它們不僅可以利用電子的電荷,還可以利用其自旋的能量,為創造更小、更快的電子元件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 原子薄磁性半導體誕生!製造電晶體,未來的計算機將可以更小
    隨著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和計算機變得更小、更快,它們內部控制電流和存儲信息的電晶體也變得越來越小,但是傳統的電晶體只能縮小這麼多。現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原子薄磁性半導體,它將允許開發以完全不同方式工作的新電晶體;它們不僅可以利用電子的電荷,還可以利用其自旋的能量,為創造更小、更快的電子元件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 物理所發現基於磁性絕緣體的新型磁子閥效應
    在傳統的磁子自旋電子學的研究中,微波是最常用的激發和檢測的方式,但微波器件的尺寸很難實現小型化。因此,要將磁子自旋器件應用到半導體大規模集成電路中,迫切需要發展基於電學方法的磁子自旋激發、調控與探測手段。
  • 物理學家們發現可以在非磁性,半導體中將熱量轉換為電能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正在研究將熱量轉化為電能的新磁效應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如何將其放大一千倍,這是使該技術更加實用的第一步,在所謂的自旋塞貝克效應中,電子自旋在磁性材料中產生電流,其被檢測為相鄰金屬中的電壓,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如何在非磁性半導體中產生類似的效果,同時產生更多的電能
  • 半導體所等在室溫全電控制自旋翻轉研究中取得突破
    此項工作不僅從實驗上演示了電場控制電流誘導自旋的可控定向翻轉,並採用微磁學理論揭示了電場作用導致的可控定向翻轉的物理本質。這一突破性的成果對於新型磁隨機存儲器和磁邏輯的設計和發展開闢了新的發展思路。  經典物理中對於磁性材料中的磁性操控主要都是利用外加磁場,但是由於磁場的彌散特性,導致了這種方法調控磁性器件的尺寸很難進一步減小。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導讀:  自2017年來,二維磁性在單層材料中的實現使得二維磁性材料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範德瓦爾斯磁體讓我們對二維極限下的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結構的範德瓦爾斯磁體使得實驗上探究二維下的磁學模型成為可能。
  • 《自然》雜誌:範德華磁性材料中發現的量子激子
    當光照射到半導體晶體中的電子上時,傳導電子可以與半導體中帶正電的空穴結合以形成束縛態,即所謂的激子。激子像電子一樣流動,但是當電子空穴對重新聚在一起時發光,激子可以加快整個數據傳輸電路的速度。此外,許多外來物理相(例如超導)是激子產生的現象。
  • 最新科技:終於實現在二維磁鐵中,觀察到自旋波,還能切換磁性
    就像大腳怪和尼斯湖怪獸一樣,磁系統中的臨界「自旋波」還沒有被捕拍攝看捉到。與傳說中的生物不同,這些高度相關的電子自旋模式的波動確實存在,但它們太隨機和動蕩,無法實時看到。康奈爾大學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這種技術足夠快速和靈敏,可以觀察到二維磁鐵中這些難以捉摸的臨界波動。這種實時成像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一種「被動」機制來控制波動和切換磁性。
  • 磁性細菌或可用於製造生物計算機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報導,隨著計算機元件變得越來越小,用傳統方法製造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意味著製造出未來的納米硬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為此,英國利茲大學和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科學家正謀求磁性細菌的幫助。他們表示,能利用磁性細菌製造出與傳統計算機內的元件類似的微小元件,甚至能用這些細菌建造未來的生物計算機。
  • 磁性傳感器的5大應用
    磁性傳感器是將各種磁場及其變化的量轉變成電信號輸出的裝置。我們可以人工設置永久磁體,利用其產生的磁場作為各種信息的載體,從而讓磁性傳感器承擔起集探測、存儲、轉換、復現和監控各種磁場及磁場中信息的任務。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磁性傳感器已然成為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元件。
  • 「分子訣竅」讓非磁性金屬擁有磁性
    原標題:「分子訣竅」讓非磁性金屬擁有磁性  科技日報北京8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在各種材料中,鐵是最廣為人知的鐵磁性物質。而本周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的一篇材料科學論文,描述了一種能讓非磁性金屬如錳和銅,在常溫下擁有磁性的技術。
  • 氣缸磁性開關有什麼用_氣缸磁性開關工作原理介紹
    空氣在發動機氣缸中通過膨脹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氣體在壓縮機氣缸中接受活塞壓縮而提高壓力。渦輪機、旋轉活塞式發動機等的殼體通常也稱「氣缸」。氣缸的應用領域:印刷(張力控制)、半導體(點焊機、晶片研磨)、自動化控制、機器人等等。   內燃機缸體上安放活塞的空腔。是活塞運動的軌道,燃氣在其中燃燒及膨脹,通過氣缸壁還能散去一部分燃氣傳給的爆發餘熱,使發動機保持正常的工作溫度。
  • 科學:使用氫離子來控制分子尺度上的磁性
    導語: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美國能源部(DOE)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如何使用氫離子,在室溫下從空氣中的水中「泵出」,以電控制內部的磁力一種非常薄的磁性材料樣品。這種用於操縱磁特性的方法可以加速計算,傳感器和其他技術的進步。
  • 高壓製備具有高自旋有序溫度的發光磁性半導體
    磁性半導體具有特殊的磁電和磁光性質,是先進多功能自旋電子器件的重要候選材料。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電荷在金屬導體或者半導體中定向運動形成電流,電流可以傳輸與處理數據信息。但是,電流流經導體與半導體時,會不可避免地會散發熱量,產生能耗。值得慶幸的是,除了電荷這一特性,電子還具有另外一種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自旋」。自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自旋著的電子可以創造出轉移或存儲信息的磁矩。
  • 凝聚態物理學的進展,對物質磁性的唯象研究,磁性物理的蓬勃發展
    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物質磁性的研究處於唯象階段,研究諸如磁化、去磁等現象。根據物質的磁化率及其溫度關聯,磁性可以分成三種主要的類型;抗磁性、順磁性和鐵磁性。抗磁性是物質在外磁場作用下表現出的磁化方向和外場相反的、十分微弱的磁性;磁化的強霸不隨溫度而變。
  • 進展|高壓製備具有高自旋有序溫度的發光磁性半導體
    磁性半導體具有特殊的磁電和磁光性質,是先進多功能自旋電子器件的重要候選材料。然而,大多數磁性半導體 - 譬如磁性離子摻雜的稀磁半導體以及EuO、CdCr2S4等非摻雜的本徵鐵磁半導體 - 均具有遠低於室溫的磁有序溫度,大大限制了這類材料的潛在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