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態物理學的進展,對物質磁性的唯象研究,磁性物理的蓬勃發展

2020-12-05 讓時光說話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物質磁性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關於物質的磁性,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磁石是一種四氧化三鐵礦石。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即利用磁石製成。雖然物質的磁性一直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但一直未建立起有關磁性的理論。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揭示了磁和電的內在聯繫。後來,安培提出關於磁性分子電流的理論。按照這種學說,物質是由許多本來就具有磁矩的「磁性分子"構成的,而各個「分子」的磁矩則是由「分子」內部的某種「電流」引起的。

但是,安培所說的「分子」不過是構成磁性物質的一些小單位,它不同於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分子,而所謂「分子電流」也只不過是宏觀電流的某種等效物,與我們今天對物質的認識相去甚遠。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以前,物質磁性的研究處於唯象階段,研究諸如磁化、去磁等現象。根據物質的磁化率及其溫度關聯,磁性可以分成三種主要的類型;抗磁性、順磁性和鐵磁性。抗磁性是物質在外磁場作用下表現出的磁化方向和外場相反的、十分微弱的磁性;磁化的強霸不隨溫度而變。

早在1846年法拉第就指出,抗磁性是物質在原子層次上所具有的力圖抵消外磁場的一種性質,就好像在外磁場作用下的線圈內,感應電流的磁場力圖抵消外磁場的變化一樣。順磁性是物質在外磁場作用下出現的磁化方向和外場相同、十分微弱的磁性,其強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1905年,法國物理學家郎之萬提出了順磁性理論。他指出,順磁性是物質原子的永磁偶極子規則排列的結果。每個原子都有由一個或多個電子的軌道磁矩和自旋磁矩而產生的永磁偶極矩,在無外場時,熱運動使磁矩取向無序,在有外場時,磁矩與外場取向相同。

排列的程度與外磁場強度和熱運動有關,當溫度高時,熱運動加強,對取向排列破壞就大,所以順磁性會隨溫度升高而減少。鐵磁性是物質表現出的磁導率很大,並隨外場強度而改變的磁性。當外場加到某一強度時,會發生磁性飽和。1907年,法國物理學家外斯提出磁疇的概念,用以解釋鐵磁性。外斯認為,鐵磁物質包含許多小的區域。在沒有加外場時,這些區域就已具有磁化強度,稱為自發磁化強度,整個鐵磁物質的磁化強度是這些自發磁化強度的矢量和。這些小區域稱為磁疇。磁疇內之所以存在自發磁化強度,是由於在晶體中存在著很強的內場。

這個內場有使磁矩趨向互相平行的作用。而鐵磁物質的磁化過程,則是在外場作用下各磁疇改變體積和取向,即磁矩同磁場方向比較相近的磁時體積增加,而磁矩沿其它方向的磁疇逐漸消失,以及磁疇內的磁矩方向轉到與外場平行。當外場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所有磁疇的磁矩取向一致,這時就達到磁性飽和。居裡在其早期的工作中也對鐵磁性研究作出了貢獻。他發現,當溫度高於一定值時,鐵磁物質會完全消失鐵磁性而變為順磁性物質,這個轉變溫度叫居裡溫度,不同的物質材料有不同的居裡溫度。

磁性的微觀理論是海森伯首先提出的,1928年他把量子力學引進了外斯的鐵磁理論,依據局域化自旋交換解釋了磁性的起源。後來布洛赫等人也做出了貢獻。對磁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還有法國科學家內耳,他的工作對我們認識物質磁性的亞結構及其實際應用有很大影響。1932年,內耳發現了反鐵磁性,這是由於在同一材料中有兩種不同的鐵磁亞點陣引起的,雖然它們每一個的磁性都很強,但由於它們的磁化方向相反,從整體上看,它們的鐵磁性大部分互相抵消了。1948年,內耳又發現了亞鐵磁性,並成功地解釋了這些現象,其依據是點陣中不同原子位置上的電子自旋不同。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製造的一系列磁性材料,對於電子學等工業領域的發展極為重要,尤其是對微波領域中的許多特殊應用,目前尚無其它同類器件可與之抗衡。磁學的基礎研究後來又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這方面,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範弗勒克等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們對磁性系統做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此外,安德森發展了磁相互作用的超交換理論,即兩個磁性原子通過另一個非磁性原子發生相互作用的理論,對實際應用很有價值。他還將對稱破壞和集體模式的觀念應用到反鐵磁體的理論中。範弗勒克對固體磁學也作出很大的貢獻。七十年代後,非晶態磁性成為磁學研究中最活躍的前沿之一。非晶態磁性材料是原子空間位置無序而自旋取向有序的材料,如玻璃態磁性金屬。

在七十年代發現了這種非晶態磁性材料後,幾乎立刻就研究了製備方法。由於非晶態磁性材料的磁各向異性和磁滯很小,它們成為電力工業的重要材料,可用來製造變壓器等。此外,它們還具有一般非,晶態材料的優點,成本低、對汙染不敏感等等。因此,這方面的研究不僅是很有意義的基礎研究,而且有重大實用價值。看到這裡小編有話說,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組成。正像電流能夠產生磁場一樣,原子內部帶電粒子的運動也會產生磁矩:原子的磁性來源於原子中電子及原子核的磁矩。

但原子核的磁矩很小,與電子磁矩相比可以忽略,而電子磁矩則包含了電子軌道磁矩和電子自旋磁矩。在很多磁性材料中,電子自旋磁矩要比電子軌道磁矩大得多。這是因為在晶體中,電子的軌道磁矩要受晶格場的作用,不能形成一個聯合磁矩,所以對外不顯示磁矩,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軌道動量矩和軌道磁矩的猝滅或凍結。所以很多固態物質的磁性主要不是由電子軌道磁矩引起的,而來源於電子自旋磁矩。這下你們明白了嗎?好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如果你也有好的想法,不妨在下方評論區內給我留言吧!

相關焦點

  • 新型低維磁性材料研究獲進展
    但是,包含三角自旋網格特別是籠目(kagome)晶格的磁性材料,強烈的幾何阻挫和量子自旋漲落的作用會使長程有序的基態無法形成。對低維磁性材料的有序-無序量子相變現象的探索和對其機理的闡明是關聯電子體系中有待深入理解的基本物理問題,是目前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研究熱點之一。
  • 什麼是凝聚態物理學?
    ,即通過研究構成凝聚態物質的電子、離子、原子及分子的運動形態和規律,從而認識其物理性質的學科。另一方面,它也引入了新的概念體系,既有利於處理傳統固體物理遺留的許多疑難問題,也便於推廣應用到一些比常規固體更加複雜的物質。從歷史來看,固體物理學創建於20世紀的30—40年代,而凝聚態物理學這一名稱最早出現於70年代,到了80—90年代,它逐漸取代了固體物理學作為學科名稱,或者將固體物理學理解為凝聚態物理學的同義詞。凝聚態物理學是當今物理學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學科之一。
  • 進展 | 基於磁性絕緣體的磁子閥效應
    與傳統金屬中的自旋極化傳導電子相比,基於自旋波的磁子具有以下的優點:(1) 磁子的傳遞具有無熱耗散和低阻尼的特點,在長距離的自旋信息傳播中具有顯著的優勢;(2) 磁子的波動屬性同時具備了振幅和相位兩個特性,可以突破傳統的馮·諾依曼體系的邏輯和計算架構,有可能成為後摩爾時代信息傳輸和處理的重要方式之一;(3) 基於磁子的超流、超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和約瑟夫森等宏觀量子效應也成為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進展|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進展
    近十幾年來,拓撲絕緣體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對於Z2拓撲絕緣體,其拓撲性質受到時間反演對稱性的保護。如果將Z2拓撲絕緣體的時間反演對稱性破壞,會形成一類新的拓撲態,即磁性拓撲絕緣體。
  • 【中國新聞網】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組建一年收穫多項成果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方忠研究員在會議上介紹說,2018年,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取得了「非磁性拓撲材料資料庫的建立」「鐵基超導體中馬約拉納束縛態的發現」和「首輛鈉離子電池低速電動車問世」等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秀成果。
  • 凝聚態物理:尋找自然美學中的真諦
    其中十有八九你會得到同一個答案—— 凝聚態物理學。是的,凝聚態物理學作為現代物理研究中最大的分支,據保守估計,世界上有八成以上的物理學家都來自此研究領域,作為科學家們助手的研究生,也一樣有如此龐大的隊伍。究竟什麼是凝聚態?我們熟知傳統物理將物體分為三態:氣態、液態和固態。
  • 進展|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的發現
    開發更多優異性能的磁性斯格明子新材料是目前磁電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是推進磁性斯格明子實用化的關鍵。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5組長期從事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及物性研究,先後開發出多種磁斯格明子材料新體系。
  • 進展 | 磁性二維晶體中拓撲磁性斯格明子的發現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5組長期從事新型磁性功能材料的探索及物性研究,先後開發出多種磁斯格明子材料新體系。例如,2016年,在六角結構MnNiGa合金中,獲得寬溫區跨室溫的雙渦旋磁性斯格明子【見科研進展:寬溫域室溫磁性斯格明子(Skyrmion)研究取得重要進展】;2017年,在Kagome晶格阻挫磁性合金Fe3Sn2中,觀察到具有最高居裡溫度的多拓撲態磁性斯格明子【見科研進展:Kagome晶格阻挫磁體中的多拓撲態寬溫區磁性斯格明子
  • 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組建完成
    1月9日,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建設運行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兩個委員會分別向各位委員頒發了聘書。這標誌著該中心組建完成。  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於2017年11月21日獲科技部批准組建,之前其名稱為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
  • 物理所發現基於磁性絕緣體的新型磁子閥效應
    與傳統金屬中的自旋極化傳導電子相比,基於自旋波的磁子具有以下的優點:1.磁子的傳遞具有無熱耗散和低阻尼的特點,在長距離的自旋信息傳播中具有顯著的優勢;2.磁子的波動屬性同時具備了振幅和相位兩個特性,可以突破傳統的馮·諾依曼體系的邏輯和計算架構,有可能成為後摩爾時代信息傳輸和處理的重要方式之一;3.基於磁子的超流、超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和約瑟夫森等宏觀量子效應也成為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 寬量子阱雙勢壘磁性隧道結中長程相位相干性研究獲進展
    雙勢壘磁性隧道結利用在兩個平行絕緣層之間的超薄磁性金屬層形成二維量子阱(QW),並通過調節金屬層厚度和磁矩方向來控制量子阱共振隧穿,是研究自旋相關的量子阱態、量子阱分立能級、量子阱共振隧穿磁電阻(QW-TMR)等自旋量子效應及自旋量子調控的標準結構,也是研發各種基於量子阱共振隧穿磁電阻效應的新型自旋電子學材料及量子阱共振隧穿二極體等重要單元器件的物理基礎。
  • 文小剛憶安德森:他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的一面旗幟
    | 圖片來源:Wikipedia安德森是凝聚態物理學的開創者,他在電子局域化、反鐵磁系統、對稱性破缺、高溫超導等諸多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甚至「凝聚態理論」這個概念最早也是由他和劍橋大學的同事們提出的。在此之前,這個領域往往被稱為固體理論。
  • 進展|磁性半金屬EuB6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進展
    拓撲半金屬的研究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研究之一。根據能帶交叉點的簡併度和形狀,拓撲半金屬材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四度簡併點的狄拉克半金屬,二度簡併點的外爾半金屬和nodal-line半金屬等。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在非磁性材料中發現了大量的拓撲半金屬材料,例如狄拉克半金屬Na3Bi和Cd3As2, 外爾半金屬TaAs, 和nodal-line半金屬Cu3PdN。通過破缺特定的對稱,由對稱性保護的拓撲半金屬態可以轉化為其他拓撲半金屬態或者有能隙的拓撲態,例如,破缺時間反演對稱,狄拉克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破缺鏡面對稱,nodal-line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
  • 物理所發現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雙分量反常霍爾效應
    一個重要的實驗進展是在Cr、V等摻雜的(Bi,Sb)2Te3薄膜中觀察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然而對於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Bi2Se3,雖然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實驗觀察到了具有能隙的表面態,人們卻從未在這個體系中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進展|高壓比熱研究量子磁性相變
    量子磁性系統的相變研究近年來在理論上進展迅速,從具有拓撲序的量子自旋液體 [1]到超越朗道-金茲伯格對稱性破缺理論的去禁閉量子臨界點[2] 以及具有湧現連續對稱性的新型一級相變[3] ,新的結果不斷出現。
  • 鈣鈦礦結構RCrO3體系磁性及磁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拓撲」:開啟研究奇異物質的大門
    即便非常稀薄的物質內都會含有數以百萬計的原子,即便每個原子的行為都能夠用量子力學原理進行解釋,但當大量原子聚集在一起時,它們卻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奇異性質。在二維平面上,類似的原子聚集後產生的反常行為不斷被觀察到,時至今日,專門對這類現象開展研究的凝聚態物理學已經成為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今年的三位獲獎人將數學中的拓撲概念應用於相關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
  • 凝聚態物理學執牛耳者安德森去世
    安德森是凝聚態物理學的開創者之一,也是這門學科的領路人。凝聚態通俗地講是大量原子靠較強的相互作用連接在一起形成的物質狀態,主要包括固態和液態。也就是說人類日常接觸的物質,除了氣體以外,幾乎都屬於凝聚態物質。
  • 「分子訣竅」讓非磁性金屬擁有磁性
    原標題:「分子訣竅」讓非磁性金屬擁有磁性  科技日報北京8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在各種材料中,鐵是最廣為人知的鐵磁性物質。而本周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的一篇材料科學論文,描述了一種能讓非磁性金屬如錳和銅,在常溫下擁有磁性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