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拓撲」:開啟研究奇異物質的大門

2021-01-10 IT之家

北京時間10月4日消息,201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剛剛揭曉!獲獎者為大衛·蘇奧雷斯(David Thouless)、鄧肯·霍爾丹(Duncan Haldane)和麥可·科斯特利茲(Michael Kosterlitz)。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David J.Thouless,另一半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F.Duncan M.Haldan以及布朗大學的J.Michael Kosterlitz。以獎勵他們「在拓撲相變以及拓撲材料方面的理論發現」。

二維世界中的奇異現象

今年的物理學獎獲獎人開啟了通往奇異物質狀態研究的未知世界的大門,他們的成果促成了物質科學理論方面的突破並帶來了新型材料研發方面的嶄新視野。

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科斯特立茨藉助先進的數學方法來解釋在不同尋常的物質相(或狀態)中出現的奇異現象,如如超導體,超流體或是超薄磁膜等。科斯特立茨和索利斯對二維世界中的一些現象開展了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在平面上,或者極薄的薄層內部的現象。相比之下,現實世界是一個三維世界,擁有長寬高三個維度。霍爾丹還對極細的現狀材料進行研究,這些物質可以被視作是一維的。

二維世界內發生的物理現象與我們所熟悉的三維世界內的物理現象存在很大不同。即便非常稀薄的物質內都會含有數以百萬計的原子,即便每個原子的行為都能夠用量子力學原理進行解釋,但當大量原子聚集在一起時,它們卻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奇異性質。

在二維平面上,類似的原子聚集後產生的反常行為不斷被觀察到,時至今日,專門對這類現象開展研究的凝聚態物理學已經成為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今年的三位獲獎人將數學中的拓撲概念應用於相關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拓撲是一種數學的概念,描述的是以整數變化的屬性。運用這一工具,今年的獲獎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開啟了研究的嶄新大門,並直接導致物理學多個領域內引入了一些全新且至關重要的概念。

在低溫狀態下,你能「看見」量子力學

從本質上說,所有物質都受到量子物理學的制約。氣體、液體和固體都是我們常見的物質相,在這些相中,量子效應常常被隨機的原子運動所淹沒。但在極端低溫調價下(指的是非常接近絕對零度-273攝氏度的條件下),物質會呈現一種非常奇異的相併表現出不同尋常的行為。通常只能在微觀尺度上發揮作用的量子力學,在這樣的低溫條件下竟然突然變得「可見」了。

當溫度發生改變時,常見物質相也會相互之間轉變。比如水冰是由規整的晶體結構組成的,一旦溫度上升,它就會融化,完成了從固相朝液相的相變。相比固相,液相是一種混亂程度較高的相。而當我們審視二維世界,我們發現了一個相當陌生的世界。在低溫條件下,會發生一些奇異的現象。比如說,在這樣的條件下,所有物質材料都會具備的基本屬性之一的電阻突然消失了。

你會觀察到這樣的奇異現象:在超導體中,電流不會遭遇電阻,而在超流體中,一個渦旋永遠不會減速慢下來,它會永遠旋轉下去。最早對超流體現象開展系統性研究的人是俄羅斯科學家卡皮查(Pyotr Kapitsa),時間是在上世紀的1930年代。當時卡皮查將氦-4冷卻到零下271攝氏度並觀察到了這種液體沿著容器壁向上流動的現象。換句話說,他觀察到了超流體在粘度完全消失之後表現出來的詭異特性。

由於這項成就,卡皮查被授予了197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自那以後,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已經創製出了數種不同的超流體。超流體液氦、超導薄膜、磁性薄層以及導電納米線等只是當前正在開展大量研究的全新物質相的其中一部分。

雙漩渦帶來的答案

研究人員長久以來堅信,熱力學擾動會毀壞二維平面內物質的所有有序性,即便是在絕對零度條件下也是如此。但在1970年代早期,戴維?索利斯和邁克?科斯特立茨在英國伯明罕相遇並決定一同對這一主流觀點提出挑戰。他們選定了二維平面內相變作為研究課題,按照他們後來兩人自己的說法,索利斯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好奇,而科斯特立茨則完全是因為無知。他們的這次合作帶來了對於物質相變的全新理解,並被認為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現在,他們的理論被稱為「KT相變」(科斯特立茨-索利斯相變)或BKT相變,此處多出來的這個「B」代表瓦迪姆-貝裡辛斯基(Vadim Berezinskii),這是一位已故的俄羅斯物理學家,他曾經提出過相似的理論觀點。拓撲相變並非常規的相變,就像水冰和液態水那樣的相變。在拓撲相變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因素是平面材料中的微小漩渦。在低溫下它們會形成緊密的「對」。隨著溫度上升,相變發生了:這兩個成對的小漩渦突然之間相互遠離並各自在材料中獨自運動。

這一理論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被應用於低維度下各種不同的材料,也就是說,KT相變理論是普適的。現在它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工具,不僅被應用於凝聚態物質,同時也在其他物理學領域發揮作用,如原子物理以及統計力學等領域。KT相變背後的理論也有最初的提出者以及後來者們進一步發展並在試驗中得到了確認。

拓撲回答

拓撲描述了當一個對象被拉伸、扭曲或變形時保持不變的屬性,而不是被撕裂。從拓撲層面講,一個球和一個碗屬於同一範疇,因為一個球形的粘土塊可以轉化成一個碗。但是,一個中間有孔的百吉餅(bagel)和手柄處有孔的咖啡杯就屬於另一個範疇。當然,他們也可以被重塑成彼此的形狀。因此,拓撲對象可以包含一個洞,或兩個,或三個,或四個……但這個數字必須要是一個整數。這對於描述量子霍爾效應中存在的電導現象大有幫助,因為在量子霍爾效應的每步變化中唯一的變化就是一個整數的倍數變化。

在量子霍爾效應中,電子在半導體層之間進行相對自由地運動,形成拓撲量子流體。與許多粒子聚集在一起時通常會出現新屬性一樣,在拓撲量子流體中的電子也會顯示出一些驚人的特徵。

只觀察它的一小部分我們無法確定咖啡杯是否有一個孔,同理,只觀察到其中一部分我們也無法確定電子是否已經形成了拓撲量子流體。但是,電導描述了電子的集體運動,因為拓撲,每一步變化都是不同的。拓撲量子流體的另一個特徵是其邊界有著不同尋常的特性。這些已經在理論上被預測,後來也已經被實驗所證實。

另一個裡程碑式的事件發生在1988年,當時,鄧肯·霍爾丹發現拓撲量子液體可以在薄的半導體層中形成,即使在沒有磁場的情況下。霍爾丹說,他從來沒有想到他的理論模型能夠被實驗所證實,但到了2014年,其理論模型在一次試驗中被驗證。在該實驗中,原子幾乎被冷卻到零度。

研發中的新拓撲材料

在更早期的研究中,從1982年起,鄧肯·霍爾丹就曾做出一項令該領域專家感到震驚的預測。在對部分材料中出現的磁性原子鏈的理論研究中, 霍爾丹發現原子磁體特徵決定了原子鏈的不同屬性。在量子物理學中,有兩種類型的原子磁體,奇數和偶數。霍爾丹證明了偶數磁體鏈是拓撲的,而偶數磁體鏈則不然。

與拓撲量子流體一樣,只是簡單地考察它的一小部分是不可能確定一個原子鏈是否屬於拓撲。而且,正如在量子流體的情況下,拓撲性質在邊緣顯示自己。在這裡,也就是在原子鏈的末端,因為量子屬性位於一個拓撲鏈的末端。

最初,沒人相信霍爾丹關於原子鏈的推理。因為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已經完全了解了原子鏈。但事實證明,霍爾丹發現了一種新型拓撲材料的第一個實例。如今,這已經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活躍領域。

量子霍爾液體和磁性原子鏈都包含在這組新的拓撲狀態中。後來,研究人員發現了幾個其他意想不到的物質拓撲狀態,他們並不局限在原子鏈中,而且在普通的三維材料中。

 拓撲絕緣體、拓撲超導體和拓撲金屬如今已成為熱議話題。在過去的十年中,這些技術一直處於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前沿,人們希望拓撲材料能被應用於新一代電子超導體或未來的量子計算機中。目前的研究正在揭示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所發現的這種物質的秘密。

相關焦點

  • 獲諾貝爾獎的拓撲:開啟研究奇異物質的大門
    二維世界中的奇異現象今年的物理學獎獲獎人開啟了通往奇異物質狀態研究的未知世界的大門,他們的成果促成了物質科學理論方面的突破並帶來了新型材料研發方面的嶄新視野。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科斯特立茨藉助先進的數學方法來解釋在不同尋常的物質相(或狀態)中出現的奇異現象,如如超導體,超流體或是超薄磁膜等。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是個啥?
    Michael Kosterlitz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David J. Thouless, F. Duncan M. Haldane,J. Michael Kosterlitz獲獎。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 戴維·索利斯等三位科學家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基金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們利用先進的數學方法來研究不同尋常的物質,如超導體、超流體等。聲明表示:「謝謝他們的開創性工作,目前正進入新的階段。」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頒獎聲明全文:他們揭示了奇異物質的秘密今年的三位物理學獎獲得者,打開了一扇通往由奇異狀態下的物質構成的未知世界的大門。
  • 物理學諾獎揭曉後拓撲相變火:開啟了一個未知世界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開啟了一個未知世界的領域,得益於他們開創性的研究,科學家們現在可以探索物質的新相變,未來有望應用於材料科學和電子學領域。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萬美元),索利斯將獲得其中一半,霍爾丹與科斯特利茨將共享另一半。  背景資料  戴維·索利斯:1934年出生於蘇格蘭,華盛頓大學教授,理論凝聚態物理學家,因KT相變而著稱,在獲得諾獎之前還獲得了1990年的沃爾夫獎、1993年的保羅·狄拉克獎等。
  •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拓撲相變:開啟一個未知世界
    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 拓撲相變:開啟一個未知世界 這三名科學家均在英國出生,目前分別在美國的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開啟了一個未知世界的領域。   開創物質拓撲相研究   何為「拓撲」?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介紹,拓撲是一個幾何學概念,描述的是幾何圖案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不變的性質。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他證明了這些整數在自然屬性中處於拓撲狀態。同時,鄧肯·霍爾丹發現,可以用拓撲學來理解某些材料中的小磁體鏈的性質。 正因為大衛·索利斯參與了兩項工作,所以獨享一半獎金,鄧肯·霍爾丹與麥可·科斯特利茨分享另一半獎金。 「他們發現了新的物質形態——拓撲物質態。普通人能看到氣態、液態、固態這常見的三種物態,更深刻的層次有很多物質態的分類。」
  • 「拓撲相變」與「超級材料」的軍事應用前景
    其中,索利斯是華盛頓大學的名譽教授,霍爾丹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科斯特利茨是布朗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拓撲理論的發現為後來拓撲材料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並對材料學、信息科學技術研究乃至拓撲量子計算等的前沿領域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拓撲學(topology)是研究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一些性質不變的學科。
  • 用中學生能看懂的語言講2016諾貝爾物理獎:拓撲相變與拓撲相
    2016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 David J. Thouless、 F. Duncan M. Haldane 和 J.Michael Kosterlitz ,以表彰他們對「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的理論發現」。今天的文章是對這屆諾獎的一個回顧。
  • 2016年物理學獎|拓撲相是啥?用橡皮泥+麵包圈就能解釋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2016年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因為「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獲獎。這一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萬美元),戴維·索利斯獨享一半獎金,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分享另一半獎金。
  • ...黑洞|萊因哈德·根澤爾|宇宙|謝懿|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家|羅傑...
    他發現,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這個空間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值得一提的是,羅傑·彭羅斯和霍金還有深厚的研究友誼。兩人合作將黑洞的數學運用到了整個宇宙中,並表明在我們遙遠的過去存在一個奇點,一個無限彎曲的時空區域:大爆炸的起點。
  •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3名科學獎因引力波研究獲獎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韓萌 朱敏)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已經在10月2號正式拉開帷幕,北京時間昨天下午,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公布,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該獎授予三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用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引力波到底是什麼?諾貝爾獎為何青睞於它?對它的探測究竟有何意義?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此次摘得桂冠的是研究天體物理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的研究發現,顛覆了之前人們的宇宙觀。過去五年當中,天體物理的成果已經三次得獎。除了今年以外,還有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屬於天體物理或粒子物理)以及2017年引力波的發現。
  • 研究黑洞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研究黑洞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 圖1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年10 月 6 日,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女),獎勵他們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Roger Penrose、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獲獎。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自然》:普林斯頓大學在量子拓撲物質研究有重大發現
    量子拓撲物質研究是將量子力學和拓撲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研究領域,通過量子力學原理,運用拓撲學數學工具,主要是對物質的微觀基礎機理的研究。由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種展現出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鐵,這種新型的磁體具有可擴展至室溫的新型量子效應。
  • 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探索宇宙奧秘科學家!A股概念股能否「上天」?
    他是2010年維克託漢巴久緬國際獎的共同獲獎者和2015年京都獎的獲得者。  奎洛茲出生於1966年,是麥耶的博士生,1995年獲得日內瓦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瑞士日內瓦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的「雙料」教授。1995年10月,師徒二人宣布發現第一顆太陽系系外行星——飛馬座51b。他還參與了一系列精密攝譜儀的研發,大大提高了都卜勒技術的精度。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關於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新視角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了兩個研究,一個是對宇宙結構和歷史的新認識,一個是在太陽系外首次發現一個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的行星。 在過去的50年裡,James Peebles 對於物理宇宙學的洞見豐富了整個研究領域,並為宇宙學從猜測轉變為實證科學奠定了基礎。
  • 2020 諾貝爾物理學獎 | 研究黑洞有什麼意義?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黑洞相關研究,如何解讀三位獲獎者的貢獻?物理學獎預測「翻車」,「四大領域輪轉」規律慘被打臉不得不說,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完全脫離了各界預測的軌道。大門開啟,但外面的世界仍是無盡的未知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學界專家普遍認為,黑洞研究獲得諾獎一直是眾望所歸,羅傑·彭羅斯與霍金在黑洞理論上的工作,早就被認為是可以拿諾貝爾獎的成果。 逝者已矣,在此,讓我們致敬霍金。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解釋,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這一發現的根源在於量子霍爾效應的工作原理。這是拓撲效應的一種形式,是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