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撲相變」與「超級材料」的軍事應用前景

2020-12-07 中國網科學頻道

作者:賈珍珍石海明(國防科技大學)

製作:光明網軍事科技前沿

出品:科普中國

201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們在拓撲相變和物質的拓撲相方面的發現。其中,索利斯是華盛頓大學的名譽教授,霍爾丹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科斯特利茨是布朗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拓撲理論的發現為後來拓撲材料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並對材料學、信息科學技術研究乃至拓撲量子計算等的前沿領域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拓撲學(topology)是研究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一些性質不變的學科。它只考慮物體間的位置關係而不考慮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幾何拓撲學是十九世紀形成的一門數學分支,它屬於幾何學的範疇。有關拓撲學的一些內容早在十八世紀就出現了。那時候科學界發現的一些孤立的問題,後來在拓撲學的形成中佔有重要地位。今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可以說是凝聚態拓撲物態研究的先驅,他們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的開創性工作,向前可以追溯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

  拓撲絕緣體結構圖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古代冷兵器時代,到近代熱兵器時代,再到如今信息化時代,材料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教授安德烈·K·海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石墨烯也因其優越的材料特性而在短短數十載中逐漸成為人們公認的「新材料之王」。對此,有學者指出:「19世紀是鐵器的時代,20世紀是矽的時代,21世紀則是碳的時代。」如今,拓撲理論的發現對物理學領域的「明星材料」——石墨烯,以及其他「超級材料」之間的關係更是成為科學界關注的焦點。

  石墨烯結構圖

一方面,拓撲學原理是物理學領域的基礎理論,而石墨烯等「超級材料」則是基於一定原理下的具體材料。換言之,它們一個是為了回答「為什麼?」和「是什麼?」這些與原因有關的基本性理論問題;一個則是為了解決「怎樣做?」那些與方法有關的實用性技術問題。從一個角度而言,物理學界公認,索利斯、科斯特利茨和霍爾丹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做的一系列研究工作,首次將拓撲學原理引入了凝聚態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並對這些物理現象背後的複雜拓撲原因進行了解釋,這無疑為新材料的研究創新提供了理論支撐。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石墨烯由於其材質堅硬、透光率高、能量損耗低等性能突出優勢,而使得人們對其在未來軍事領域的應用前景充滿期待,並逐漸成為大國發展軍事技術的關鍵突破口。

另一方面,拓撲學原理為「超級材料」創新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有關拓撲學原理的基礎性研究,在為凝聚態物理學帶來深遠影響的同時,也為一系列「超級材料」的研發奠定了基礎。如拓撲材料研究的熱點之一——拓撲絕緣體,就可以看作材料創新的一個典型例子。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具有新奇量子特性的物質狀態,其體內與普通絕緣體一樣,是不導電的,但是在它的邊界或表面卻存在導電的邊緣態。在這類神奇的材料上,不同自旋的導電電子的運動方向相反,所以,信息的傳遞可以通過電子自旋,而不像傳統材料那樣通過電荷,因此並不涉及耗散過程。就在2015年8月,我國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教授團隊首次製備出了名為「烯錫」的拓撲絕緣體,它只有一個原子層,且卻有蜂窩狀結構,也因此被稱為「石墨烯的堂弟」。

  拓撲絕緣體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應用

引領未來是國防科技創新發展的長期根本任務,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會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動人類社會發生變革。因此,我們要堅持引領未來,搶佔科技革命和軍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就必須站在科技前沿,唯有如此,軍隊才能站在世界軍事發展的前列。

回顧人類文明進步史,在科學的基礎研究中,每一個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對軍事技術的創新、武器裝備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近代力學、熱力學發展引發的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直接導致了潛艇、坦克等裝備的出現,電磁理論突破則催生了雷達、聲納等裝備的問世,相對論、量子力學等基礎理論的突破使得核武器登上了戰爭舞臺。可以說,基礎研究已經越來越成為發明與創新的源頭。基礎研究的重大發現、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往往孕育著新的知識革命,也必然將引發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方面的新突破。

可以說,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為科學界開啟了「異物質」這扇未知世界的大門。恰如今年諾貝爾獎的頒獎詞中所言:「獲獎者為我們開啟了通往奇異物質狀態研究的未知世界的大門。他們使用先進的數學方法解釋在不同尋常的物質相(或狀態)中出現的奇異現象,如超導體、超流體或磁性薄膜。由於他們的開創性工作,針對物質新的且奇異領域的研究已經開啟。」

相關焦點

  • 物理系《科學》發文 揭示拓撲誘導的磁性量子相變
    物理系《科學》發文 揭示拓撲誘導的磁性量子相變為可能的器件應用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平臺        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研究人員與合作者在拓撲絕緣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中由能帶拓撲量子相變而導致的磁性量子相變
  • 二氧化釩——多種刺激響應相變材料及其應用
    二氧化釩(VO2)是一種強關聯電子體系二元氧化物,由於其內部電子、軌道、晶格和自旋的強相互作用,外界微小刺激引起的局域電子和晶體結構的變化即可誘導VO2發生可逆的金屬-絕緣體相變。伴隨相變,VO2的晶體結構、電阻、紅外光透過率、折射率和磁化率等發生急劇的變化。正是因為VO2近室溫的相變溫度和相變前後物理化學性質的突變,使其在電子、軍事、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 用中學生能看懂的語言講2016諾貝爾物理獎:拓撲相變與拓撲相
    在特殊情況下,比如非常低溫的條件下,物質可能發生特殊的相變,突然完全喪失電阻(或者粘滯係數),變成超導體(或者超流體),於是電流不再產生熱量消耗電能(或超流液體在環形容器中無休止地流動下去)。然後,什麼是拓撲相變?現在,我們再來試圖理解拓撲相變。
  • 《自然—材料》:拓撲相變用於提高熱電優值—新聞—科學網
  •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拓撲相變:開啟一個未知世界
    ,以及在拓撲相變方面作出的理論貢獻。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陳鋼介紹,上世紀70年代,索利斯和科斯特利茨合作,在研究二維材料有限溫度下的超流體相變時,發現了「KT相變」(以兩人姓氏的首字母命名)。上世紀80年代初,索利斯等人用拓撲學原理描述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TKNN不變量。   霍爾丹之所以被授予諾獎,也與「拓撲」有關。
  • 拓撲相變風頭蓋過引力波 有望讓手機不再發燙
    沒錯,正是看似冷門卻並不寂寞的拓撲相變領域的研究。  拓撲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據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介紹,三名獲獎者將拓撲概念應用於物理研究,這是他們取得成就的關鍵。得益於他們開創性的研究,科學家們現在可以探索物質的新相變。研究人員認為,拓撲材料將在未來的電子和超導體以及量子計算機研發中得到應用。  具體成就  ●上世紀70年代,索利斯和科斯特利茨用拓撲理論推翻了當時超導性和超流體不能在薄層中存在的理論,並證明了超導性可在低溫狀態存在,解釋了其在溫度升高時消失的機制與相變。
  •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拓撲相變:揭開科技新篇章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大衛·蘇奧雷斯,另一半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鄧肯·霍爾丹以及布朗大學的麥可·科斯特利茲,以獎勵他們「在拓撲相變以及拓撲材料方面的理論發現」。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施鬱在解讀諾貝爾物理獎時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對於材料學、信息科學技術研究乃至拓撲量子計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拓撲材料的理論發現為後來拓撲材料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揭開了人類科技的新篇章。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於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然而,極性拓撲結構的形成是體系中靜電能、彈性能和梯度能之間在微小差別內相互競爭平衡的結果,如何實現局域外場對微區結構的精確調控以及相變過程的精細表徵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 清華劉鍇團隊:二氧化釩的相變特性、性能調控及應用前景
    研究系統評述了二氧化釩(VO2)材料的相變特性、性能調控及應用前景,以及近十幾年來二氧化釩材料研究領域新的進展及面臨的挑戰。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16/j.mattod.2018.03.029 二氧化釩是一種強關聯材料,自1959年被發現以來就因獨特的金屬-絕緣體相變及伴隨的結構相變而受到廣泛的關注。
  • 科普:什麼是拓撲?什麼是相變?
    【什麼是拓撲?什麼是相變?】看不懂今年的#諾貝爾獎# 物理學獎?為什麼這些字每個字都知道,合起來就不認識了?先別急,諾獎官方推特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要想知道什麼是「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你得先知道什麼是拓撲、什麼是相變。[拓撲]:拓撲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發現非厄米光子拓撲絕緣體拓撲相變規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胡小永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非厄米拓撲光子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在二維PT對稱構型的耦合諧振環陣列光子拓撲絕緣體中存在拓撲相變,並且揭示了產生拓撲相變的內在條件:由耦合強度與增益損耗量共同決定的解析關係。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是個啥?
    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其中,David J. Thouless獨享一半獎金,F. Duncan M. Haldane與J. Michael Kosterlitz分享另一半獎金。David J. Thouless,1934年出生於英國貝爾斯登,1958年從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華盛頓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 物理所《PNAS》: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近年來,科學家先後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尺寸小等優勢,這引起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興趣。實際器件操作大多是基於外場對結構單元極化態和拓撲相變的調控,研究單個鐵電疇結構的極化分布以及外場操控下拓撲相變動力學過程是器件應用的基礎。
  • 量子材料研究的新範式以精確模型計算及實驗揭示拓撲物質特性
    拓撲相是以拓撲學原理研究物質分類和相變現象的新興學科,在凝聚態物理學中發展迅速,其中的Kosterlitz-Thouless (KT) 相,自1970年代提出以來,一直未有在磁性晶體材料中被發現,直到是次研究工作,終於在稀土磁體TmMgGaO4 (TMGO) 材料中找到其存在的證據。
  • 清華材料學院劉鍇團隊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氧化釩的相變特性及應用...
    清華材料學院劉鍇團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氧化釩的相變特性、性能調控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4月20日電 4月16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劉鍇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文章《二氧化釩物性及應用的最新進展
  • 進展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近些年來先後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由於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而且尺寸小,引起了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興趣。
  • 進展|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結構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近些年來先後在理論和實驗上發現了鐵電材料中可以形成尺寸低至幾個納米的極性拓撲結構,如通量閉合疇、渦旋疇和斯格明子等,由於極性拓撲疇結構具有拓撲保護性,而且尺寸小,引起了探索新一代非易失性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的興趣。
  • 2016年物理學獎|拓撲相是啥?用橡皮泥+麵包圈就能解釋了
    獎項出來以後,大批熱情滿滿想要關注前沿科技的同學們都崩潰了——拓撲相、相變……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完全看不懂。當時,錢報記者請教了獲獎者之一——戴維·索利斯教授徒弟的徒弟、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吳飆,來解讀這個獎項。吳教授早在美國留學期間,就對索利斯教授的工作非常熟悉。「索利斯教授是一位一絲不苟的科學家,很少趣聞。我聽到的唯一趣事還是有關他的嚴謹和正派。
  • 南大科研團隊「漁網式搜索」揭秘近萬種拓撲材料
    「新穎材料的寶庫使物理學家興奮不已」 「研究人員首次系統地搜尋了整個材料資料庫,以尋找具有拓撲狀態的材料——這些奇異的物質相已經吸引了物理學家十年。由此發現的大量拓撲材料能使科學家更接近於這些奇異相的實際應用,這可能引發電子學等領域的革命。」
  • npj: 新型拓撲氧化物助力拓撲電子態萬花筒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新型拓撲電子材料的發現帶來了發現新物理的機會。迄今,很多拓撲材料已經由理論提出並被實驗驗證。可惜的是,拓撲氧化物的存在仍舊缺少令人信服的實驗證據。福建師範大學的張薇副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翁紅明研究員、武漢大學的餘睿教授等合作,運用第一性原理計算和對稱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提出在燒綠石結構的Tl2Nb2O6+x(0≤x≤ 1.0)中,氧含量在實驗上的連續可調會導致多種不同的拓撲電子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