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 拓撲相變:開啟一個未知世界
戴維·索利斯 鄧肯·霍爾丹 麥可·科斯特利茨 新華社發
北京時間昨天17時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物質拓撲相,以及在拓撲相變方面作出的理論貢獻。這三名科學家均在英國出生,目前分別在美國的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開啟了一個未知世界的領域。
開創物質拓撲相研究
何為「拓撲」?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介紹,拓撲是一個幾何學概念,描述的是幾何圖案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不變的性質。「很多美國人吃點心時,右手拿著一隻咖啡杯,左手拿著一個麵包圈,這兩樣東西的形狀看上去完全不一樣,但它們的拓撲性質是一樣的,麵包圈可以通過一系列形變,變成咖啡杯。」物理學界公認,索利斯、霍爾丹和科斯特利茨在上世紀70—80年代做的一系列研究,首次將拓撲學原理引入凝聚態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具有開創性意義。
所謂「相變」,是物質從一種相轉變為另一種相的過程,並伴隨物質性質的改變。物質系統中,物理、化學性質完全相同,與其他部分具有明顯分界面的均勻部分稱為「相」。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陳鋼介紹,上世紀70年代,索利斯和科斯特利茨合作,在研究二維材料有限溫度下的超流體相變時,發現了「KT相變」(以兩人姓氏的首字母命名)。上世紀80年代初,索利斯等人用拓撲學原理描述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TKNN不變量。
霍爾丹之所以被授予諾獎,也與「拓撲」有關。上世紀80年代,他系統地研究了一種一維線性材料的「量子自旋鏈」,指出了這種物理現象背後的拓撲原因。
有望催生量子計算機
這些關於物質拓撲相的開創性研究,給凝聚態物理學帶來了深遠影響,也為一系列「超級材料」的研發奠定了基礎。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王孝群表示,如今物理學界研究的一大熱點「拓撲絕緣體」,就與三位諾獎得主的貢獻有關。
據介紹,拓撲絕緣體的體內與普通絕緣體一樣,是不導電的,但是在它的邊界或表面存在導電的邊緣態。在這類神奇的材料上,不同自旋的導電電子的運動方向相反,所以信息的傳遞可以通過電子自旋,而不像傳統材料那樣通過電荷,所以不涉及耗散過程。在這一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張首晟以晶片為例,解釋說:「電子在晶片裡的運動,就像一輛輛跑車在集市裡行駛,不斷地碰撞,產生熱量。你們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腿上,時間一長就感覺很燙。正是電子間碰撞產生的熱量,導致摩爾定律將失效。」而拓撲絕緣體好似為電子建立了高速公路,讓電子在一條條「單向車道」上運行。如果用這類材料製造晶片,計算機、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性能有望大幅提升。科技界還有望利用拓撲絕緣體製造出量子計算機。
物理學家眼中的「漂亮」
「我覺得,這三位『大牛』得諾獎,似乎有些遲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孔令欣說。在她看來,理論物理學界對物質的「相」的認知,因拓撲相變理論,而產生了新的活力,獲得了新的視角。
「盲人摸象」的故事聽到過嗎?理論物理學界關於物相的認知的傳統方法,在假設其對稱性支配關係的前提下,是一種局部的測量,即測量一部分,進而以此描述物質全部。然而,隨著全新的拓撲相變理論的提出,測量的要求向「關注」整體轉化。這種站在新的維度上的測量和定義,已經給世界帶來一大批新的物相,而這些基礎理論的新發現,一部分可能對於量子計算、量子信息產生極大影響。當然,目前其中可能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無用的」,但過去的經驗早就告訴我們,當下的無用,也代表著無限的未知。
而今,許多物理研究學者,喜歡用「漂亮」來形容拓撲相變理論及其應用的一系列拓展研究。這個充滿著艱深術語和抽象定義的領域,為何是「漂亮」的呢?孔令欣解釋,拓撲相變理論蘊含的拓撲學原理,只考慮物體間位置關係而不考慮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將深奧的理論與幾何圖形的暢想相聯繫,在她眼中是一種美。更重要的是,拓撲相變理論中,對拓撲相、拓撲態的描述,只需很少的資訊信息,即可解釋複雜變換的相變,這種化繁為簡,更是一種大美。(記者 俞陶然 彭德倩)
(責編:覃博雅、肖紅)
記者觀察:更為務實的中日民間交流重要平臺近日,近500位來自中日兩國政界、經濟界、學術界、傳媒界的嘉賓和代表出席了主題為「面向世界及亞洲和平與發展的中日合作」的北京-東京論壇。論壇閉幕後,人民網記者對眾多專家學者進行了專訪。【詳細】
美國新澤西火車站早高峰發生脫軌事故致百餘人傷亡一通勤列車9月29日在美國新澤西州霍博肯車站發生撞車事件,造成1人死亡、逾百人受傷。據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消息,一名中國公民在事故中受傷,送醫治療後無生命危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