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拓撲相變:開啟一個未知世界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 拓撲相變:開啟一個未知世界

戴維·索利斯 鄧肯·霍爾丹 麥可·科斯特利茨 新華社發

北京時間昨天17時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物質拓撲相,以及在拓撲相變方面作出的理論貢獻。這三名科學家均在英國出生,目前分別在美國的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開啟了一個未知世界的領域。

  開創物質拓撲相研究

  何為「拓撲」?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介紹,拓撲是一個幾何學概念,描述的是幾何圖案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不變的性質。「很多美國人吃點心時,右手拿著一隻咖啡杯,左手拿著一個麵包圈,這兩樣東西的形狀看上去完全不一樣,但它們的拓撲性質是一樣的,麵包圈可以通過一系列形變,變成咖啡杯。」物理學界公認,索利斯、霍爾丹和科斯特利茨在上世紀70—80年代做的一系列研究,首次將拓撲學原理引入凝聚態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具有開創性意義。
  所謂「相變」,是物質從一種相轉變為另一種相的過程,並伴隨物質性質的改變。物質系統中,物理、化學性質完全相同,與其他部分具有明顯分界面的均勻部分稱為「相」。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陳鋼介紹,上世紀70年代,索利斯和科斯特利茨合作,在研究二維材料有限溫度下的超流體相變時,發現了「KT相變」(以兩人姓氏的首字母命名)。上世紀80年代初,索利斯等人用拓撲學原理描述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TKNN不變量。
  霍爾丹之所以被授予諾獎,也與「拓撲」有關。上世紀80年代,他系統地研究了一種一維線性材料的「量子自旋鏈」,指出了這種物理現象背後的拓撲原因。

  有望催生量子計算機

  這些關於物質拓撲相的開創性研究,給凝聚態物理學帶來了深遠影響,也為一系列「超級材料」的研發奠定了基礎。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王孝群表示,如今物理學界研究的一大熱點「拓撲絕緣體」,就與三位諾獎得主的貢獻有關。
  據介紹,拓撲絕緣體的體內與普通絕緣體一樣,是不導電的,但是在它的邊界或表面存在導電的邊緣態。在這類神奇的材料上,不同自旋的導電電子的運動方向相反,所以信息的傳遞可以通過電子自旋,而不像傳統材料那樣通過電荷,所以不涉及耗散過程。在這一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張首晟以晶片為例,解釋說:「電子在晶片裡的運動,就像一輛輛跑車在集市裡行駛,不斷地碰撞,產生熱量。你們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腿上,時間一長就感覺很燙。正是電子間碰撞產生的熱量,導致摩爾定律將失效。」而拓撲絕緣體好似為電子建立了高速公路,讓電子在一條條「單向車道」上運行。如果用這類材料製造晶片,計算機、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性能有望大幅提升。科技界還有望利用拓撲絕緣體製造出量子計算機。

  物理學家眼中的「漂亮」

  「我覺得,這三位『大牛』得諾獎,似乎有些遲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孔令欣說。在她看來,理論物理學界對物質的「相」的認知,因拓撲相變理論,而產生了新的活力,獲得了新的視角。
  「盲人摸象」的故事聽到過嗎?理論物理學界關於物相的認知的傳統方法,在假設其對稱性支配關係的前提下,是一種局部的測量,即測量一部分,進而以此描述物質全部。然而,隨著全新的拓撲相變理論的提出,測量的要求向「關注」整體轉化。這種站在新的維度上的測量和定義,已經給世界帶來一大批新的物相,而這些基礎理論的新發現,一部分可能對於量子計算、量子信息產生極大影響。當然,目前其中可能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無用的」,但過去的經驗早就告訴我們,當下的無用,也代表著無限的未知。
  而今,許多物理研究學者,喜歡用「漂亮」來形容拓撲相變理論及其應用的一系列拓展研究。這個充滿著艱深術語和抽象定義的領域,為何是「漂亮」的呢?孔令欣解釋,拓撲相變理論蘊含的拓撲學原理,只考慮物體間位置關係而不考慮它們的形狀和大小。將深奧的理論與幾何圖形的暢想相聯繫,在她眼中是一種美。更重要的是,拓撲相變理論中,對拓撲相、拓撲態的描述,只需很少的資訊信息,即可解釋複雜變換的相變,這種化繁為簡,更是一種大美。(記者 俞陶然 彭德倩)

(責編:覃博雅、肖紅)

深度閱讀

記者觀察:更為務實的中日民間交流重要平臺近日,近500位來自中日兩國政界、經濟界、學術界、傳媒界的嘉賓和代表出席了主題為「面向世界及亞洲和平與發展的中日合作」的北京-東京論壇。論壇閉幕後,人民網記者對眾多專家學者進行了專訪。【詳細】

美國新澤西火車站早高峰發生脫軌事故致百餘人傷亡一通勤列車9月29日在美國新澤西州霍博肯車站發生撞車事件,造成1人死亡、逾百人受傷。據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消息,一名中國公民在事故中受傷,送醫治療後無生命危險。【詳細】

相關焦點

  • 物理學諾獎揭曉後拓撲相變火:開啟了一個未知世界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今年的獲獎研究成果開啟了一個未知世界的領域,得益於他們開創性的研究,科學家們現在可以探索物質的新相變,未來有望應用於材料科學和電子學領域。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萬美元),索利斯將獲得其中一半,霍爾丹與科斯特利茨將共享另一半。  背景資料  戴維·索利斯:1934年出生於蘇格蘭,華盛頓大學教授,理論凝聚態物理學家,因KT相變而著稱,在獲得諾獎之前還獲得了1990年的沃爾夫獎、1993年的保羅·狄拉克獎等。
  •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拓撲相變:揭開科技新篇章
    圖說: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新華社發【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10月4日傍晚,201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剛剛揭曉。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大衛·蘇奧雷斯,另一半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鄧肯·霍爾丹以及布朗大學的麥可·科斯特利茲,以獎勵他們「在拓撲相變以及拓撲材料方面的理論發現」。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是個啥?
    Michael Kosterlitz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David J. Thouless, F. Duncan M. Haldane,J. Michael Kosterlitz獲獎。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 2016年物理學獎|拓撲相是啥?用橡皮泥+麵包圈就能解釋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2016年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因為「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獲獎。這一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萬美元),戴維·索利斯獨享一半獎金,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分享另一半獎金。
  • 用中學生能看懂的語言講2016諾貝爾物理獎:拓撲相變與拓撲相
    2016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 David J. Thouless、 F. Duncan M. Haldane 和 J.Michael Kosterlitz ,以表彰他們對「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的理論發現」。今天的文章是對這屆諾獎的一個回顧。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拓撲」:開啟研究奇異物質的大門
    北京時間10月4日消息,201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剛剛揭曉!獲獎者為大衛·蘇奧雷斯(David Thouless)、鄧肯·霍爾丹(Duncan Haldane)和麥可·科斯特利茲(Michael Kosterlitz)。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證明了超導現象能夠在低溫下產生,並闡釋了超導現象在較高溫度下也能產生的機制——相變。 後來到了80年代,大衛·索利斯成功地解釋了之前的一個實驗,即超薄導電層中的電導係數可被精確測量到整數。他證明了這些整數在自然屬性中處於拓撲狀態。同時,鄧肯·霍爾丹發現,可以用拓撲學來理解某些材料中的小磁體鏈的性質。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2016年 獲獎者:英國的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 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獲獎理由:他們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現如今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獎,已經成為學術界個人的最高榮譽,是各界科學家都為之奮鬥的目標。諾貝爾獎得獎人數也常被用來評判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每年10月就進入了諾貝爾獎的開獎月份,這個時候世界的目光都會投向瑞典,矚目著到底會是誰摘得桂冠。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昨天(2日)已經正式拉開帷幕,生理學或醫學獎被三位美國遺傳學家獲得。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名單
    當地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Roger Penrose 、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摘得獎項。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科學家和美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Roger Penrose將享有一半獎金,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將分享另一半獎金。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關於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新視角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了兩個研究,一個是對宇宙結構和歷史的新認識,一個是在太陽系外首次發現一個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的行星。 在過去的50年裡,James Peebles 對於物理宇宙學的洞見豐富了整個研究領域,並為宇宙學從猜測轉變為實證科學奠定了基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剛剛揭曉,又是天體物理獲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共同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
  • 「拓撲相變」與「超級材料」的軍事應用前景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們在拓撲相變和物質的拓撲相方面的發現。幾何拓撲學是十九世紀形成的一門數學分支,它屬於幾何學的範疇。有關拓撲學的一些內容早在十八世紀就出現了。那時候科學界發現的一些孤立的問題,後來在拓撲學的形成中佔有重要地位。今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可以說是凝聚態拓撲物態研究的先驅,他們在拓撲物態研究領域的開創性工作,向前可以追溯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德美三位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原標題: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10月初,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戲上演了。其中備受自然科學界關注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期間陸續揭曉。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揭曉,大衛·索雷思、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裡茲3位科學家共享這一獎項。 對很多科學的門外漢來說,物理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可能是他們所知道的科學家裡最耳熟能詳的一批人:愛因斯坦、玻爾、普朗克、居裡夫人、倫琴、薛丁格、海森堡,等等。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Roger Penrose、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獲獎。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去年是引力波,今年會是凝聚態物理嗎?
    北京時間今天(10月2日)下午17時45分,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將揭曉。 日前,有6位科學家獲得了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科睿唯安物理學領域「引文桂冠獎」。其中,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大學的大衛·奧沙隆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阿瑟 C·戈薩德,由於觀測到了半導體中的自旋霍爾效應,獲得了該榮譽。
  • 拓撲相變風頭蓋過引力波 有望讓手機不再發燙
    戴維·索利斯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將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這三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方面的理論發現。  以「數學之眼」看物理  開啟「未知世界的領域」  什麼成就,竟然蓋過了今年風頭正旺的國際物理界大頭條——引力波探測,一舉拿下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沒錯,正是看似冷門卻並不寂寞的拓撲相變領域的研究。  拓撲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