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磁性半金屬EuB6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進展

2020-12-03 中科院物理所

拓撲半金屬的研究一直是凝聚態物理的前沿熱點研究之一。根據能帶交叉點的簡併度和形狀,拓撲半金屬材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四度簡併點的狄拉克半金屬,二度簡併點的外爾半金屬和nodal-line半金屬等。近年來,研究人員已經在非磁性材料中發現了大量的拓撲半金屬材料,例如狄拉克半金屬Na3Bi和Cd3As2, 外爾半金屬TaAs, 和nodal-line半金屬Cu3PdN。通過破缺特定的對稱,由對稱性保護的拓撲半金屬態可以轉化為其他拓撲半金屬態或者有能隙的拓撲態,例如,破缺時間反演對稱,狄拉克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破缺鏡面對稱,nodal-line半金屬會轉化成外爾半金屬。儘管磁性體系擁有更加豐富的磁空間群對稱,但探索磁有序和拓撲半金屬之間的關係卻鮮有報導。同時,與「硬磁」材料相比,由於具有較低的磁各向異性能,「軟磁」材料可以通過調節溫度或外場等簡易手段來實現多個不同的磁序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途徑來調控體系的磁對稱性和拓撲性質。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王志俊特聘研究員、翁紅明研究員和方忠研究員,與香港科技大學的戴希教授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後聶思敏等人合作,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和低能有效模型分析,預言「軟鐵磁」材料EuB6可以通過改變磁矩的取向來實現多種拓撲半金屬態。已有的實驗結果明,隨著溫度的降低,兩個鐵磁相(磁分別平行001方向和111方向)相繼出現。在鐵磁相變溫度附近,EuB6具有非常豐富的輸運性質,如金屬-絕緣體轉變,大的負磁阻,等等。計算結果顯示順磁EuB6是本徵半導體,且它的導帶底和價帶頂都在Z點(圖1d),這與已有的實驗結果一致。當考慮鐵磁序後,自旋向上態的能隙減小而自旋向下態的能隙增大,導致了能帶反轉僅僅發生在自旋向上的態(圖1a和1e)。

考慮自旋-軌道耦合後,非平庸的拓撲不變量χ=1意味著該體系的能隙不能全部打開。根據體系的磁對稱性,該體系可以是nodal-line半金屬(圖1b)或者外爾半金屬(圖1c)。具體而言,當磁矩平行[001]方向,EuB6是由鏡面對稱性Mz保護的nodal-line半金屬(圖2a)。當鐵磁序平行[111]方向,體系的鏡面對稱性都被破缺了,nodal-line打開能隙。但是,三對外爾點被TC21-10,01-1,10--1分別束縛在kx=ky,ky=kz,和kz=kx平面(圖2b和2c)。當鐵磁序平行[110]方向時,外爾點和nodal-line共存於EuB6(圖2d)。

除了觀測非平庸的表面態(圖2e-2h),人們在磁性半金屬也可以測量反常霍爾電導。對於磁性外爾半金屬,反常霍爾電導 σxyσxy 近似等於,其中是投影到z軸的正負外爾點間的距離。EuB6中計算的反常霍爾電導如圖3a和3b所示。此外,如果把EuB6材料製成有限厚度的[111]方向排列的量子阱,可以實現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圖3c和3d)。有意思的是,EuB6薄膜已經在實驗上成功製備,因此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將來有可能在EuB6薄膜上實現。

該項工作近期發表在Phys. Rev. Lett. 124, 076403 (2020)上。參與該工作合作研究的還包括馬普學會固體化學物理學研究所的孫巖研究員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Fritz B. Prinz教授。此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王寬誠基金和中科院等的支持。

圖1:(a)鐵磁相下,自旋向上態和自旋向下態具有相反的有效交換劈裂,導致能帶反轉僅發生在自旋向上的態。考慮自旋軌道後,該體系可以成為nodal-line半金屬(b)或者磁性外爾半金屬(c)。(d)順磁EuB6的mBJ能帶結構。(e)不考慮自旋軌道耦合時,鐵磁EuB6的GGA+U能帶結構。

圖2:(a-d)鐵磁EuB6的nodal-line(綠色線)和外爾點(藍色和紅色點分別代表電荷+1和-1)。(e-h)鐵磁EuB6的非平庸表面態。

圖3:(a-b)計算得到的鐵磁EuB6的反常霍爾電導。(c)Z點能量隨著薄膜厚度的演化。(d)量子化的霍爾電導隨著薄膜厚度的演化。

編輯:米老貓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物理定律告訴你:表白可能巨虧,分手一定血賺

2. 震驚!昨天你們立起來的掃把,甚至真的驚動了 NASA

3. 酒精和 84 消毒液到底能不能一塊用?

4. 一次性醫用口罩是怎麼做出來的?如何消毒?

5. 數學好玩個球啊,這支豪門球隊用一群數理博士橫掃球場

6. 「測溫槍」到底是怎樣測出你的溫度的?

7. 等量 0 度水和 100 度水混合能得到 50 度水嗎?

8. 人類為什麼喜歡親吻?

9. 病毒從哪裡來?

10. 一見鍾情,到底靠不靠譜?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成果進展。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
  • 中國科大和復旦大學合作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非平庸的拓撲能帶結構與長程磁有序的結合將誘導出一系列新奇量子現象和拓撲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軸子絕緣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引入長程磁有序,現行的方法為磁性雜質摻雜。然而這種磁性摻雜的隨機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無序,使得這些新奇物態的觀測只能在極低溫(mK)實現,也阻礙了進一步對其進行物理研究。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能帶計算表明,體系具有單自旋半金屬(half metal)特徵,且在自旋向上的能帶中存在能帶反轉和線性交叉,具有存在外爾費米子的重要條件(圖2)。單晶電輸運測量表明,Co3Sn2S2具有非飽和正磁電阻和低載流子濃度(~1019cm-3),且電子和空穴的濃度相當,屬於補償型半金屬。實驗觀察到了巨大的反常霍爾電導(1130 S/cm)和反常霍爾角(20%),遠超常規的反常霍爾效應材料。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體系量子相變與標度行為研究獲進展
    有限溫度下,量子臨界點附近存在熱漲落與量子漲落的競爭,因而越低的溫度越適合開展量子相變的研究。量子霍爾效應中,從一個量子平臺到另一個量子平臺的相變可以用標度行為描述,目前已有一些理論研究和實驗工作。二維體系除了量子霍爾效應,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量子現象,比如近些年為人熟知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新奇的軸子絕緣體態。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中心謝心澄教授及合作者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北京師範大學劉海文研究員合作,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是一種新的量子物質態,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和潛在應用價值。量子化霍爾電導平臺轉變作為描述量子霍爾效應的拓撲性質的重要特徵,同時也是一類重要的通過實驗可觀測的量子相變。前人的理論認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傳統量子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霍爾電導平臺的轉變屬於同一普適類。
  • 進展 | 磁性外爾體系巨反常霍爾效應的內/外稟雙機制設計
    在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的磁性體系中,就有可能產生巨大的、具有拓撲穩定性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2018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的劉恩克【Nature Physics 14, 1125 (2018)】和翁紅明【Nat.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四)
    (圖2)這樣,我和陳曦、馬旭村、謝心澄等一起,在對拓撲絕緣體基本物理性質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並先後入選2010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我們的團隊成員還獲得了2011年度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和2012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 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研究獲進展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物理所發現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雙分量反常霍爾效應
    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的基本輸運性質之一。經過長達一百多年的研究,直至本世紀初物理學家們才認識到反常霍爾效應與電子能帶的貝裡曲率相關。近年來,磁性拓撲絕緣體中的自旋結構、貝裡曲率和反常霍爾效應之間的關係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進展|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本世紀初,牛謙等人的理論工作揭示了反常霍爾效應的內稟機制與材料能帶結構的貝裡曲率有關,並得到了廣泛的實驗支持,反常霍爾效應也因此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固態拓撲體系研究中,反常霍爾效應也是被研究的焦點之一。然而,迄今為止所有的實驗結果都基本使用單粒子圖像下的輸運理論進行解釋。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量子霍爾家族的新成員 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組成的團隊合作攻關,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那麼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對它的研究為什麼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的興趣?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示意圖,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產生具有手徵性的邊緣態,從而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理論計算得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的能帶結構和相應的霍爾電導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
    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成果進展。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