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技:終於實現在二維磁鐵中,觀察到自旋波,還能切換磁性

2020-07-06 博科園

就像大腳怪和尼斯湖怪獸一樣,磁系統中的臨界「自旋波」還沒有被捕拍攝看捉到。與傳說中的生物不同,這些高度相關的電子自旋模式的波動確實存在,但它們太隨機和動蕩,無法實時看到。康奈爾大學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這種技術足夠快速和靈敏,可以觀察到二維磁鐵中這些難以捉摸的臨界波動。這種實時成像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一種「被動」機制來控制波動和切換磁性。

最新科技:終於實現在二維磁鐵中,觀察到自旋波,還能切換磁性

這最終可能促使更節能磁存儲設備的誕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材料》期刊上。研究的聯合資深作者是文理學院物理學副教授麥健輝(音譯)和工程學院應用與工程物理學教授單傑(音譯),這兩位研究人員都是康奈爾大學卡夫利納米科學研究所的成員,他們通過教務長的納米科學和微系統工程(NEXT Nano)倡議來到康奈爾大學,其共享的實驗室專門研究原子薄的量子材料。

最新科技:終於實現在二維磁鐵中,觀察到自旋波,還能切換磁性

當磁化波動發生在熱力學臨界點附近時,就被認為是「臨界」的。熱力學臨界點是指一種物質轉變成新的相態,從而產生各種不尋常現象的時刻。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加熱到極端溫度時,它就會失去磁性。在這個關鍵區域或臨界點中,波動不再是隨機行為,而是變得高度相關。卡夫利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的主要作者金晨浩(音譯)說:如果你想像所有空氣分子都是相關的,它們就像風一樣在非常大的長度範圍內一起移動。

實時捕捉波動

這就是當波動變得相關時會發生的事情,這可能會在一個系統和任何尺度上導致戲劇性的影響,因為這種相關性理論上可以達到無窮大,研究看到的波動是自旋或磁矩的波動。這些臨界磁化強度波動很難看到,因為它們是不斷變化的,並且發生在非常窄的溫度範圍內。物理學家研究磁性相變已經有幾十年了,這種現象在二維系統中更容易觀察到,還有什麼比只有一層原子的磁鐵更二維的呢?

最新科技:終於實現在二維磁鐵中,觀察到自旋波,還能切換磁性

從單個原子層觀察信號仍然存在很多挑戰,研究人員使用了單層鐵磁絕緣體,溴化鉻,作為一個二維系統,它具有更寬的臨界區域和更強波動。為了實時看到這些波動,研究人員需要一種同樣快速、具有高空間解析度和寬視野成像能力的方法。該團隊能夠滿足這些標準,方法是使用具有非常純偏振態的光來探測單層,並記錄下清晰的磁矩信號(這是磁鐵的強度和方向)當它產生自發波動時。

最新科技:終於實現在二維磁鐵中,觀察到自旋波,還能切換磁性

實時捕捉這一現象的能力,意味著研究人員只需施加一個小電壓,讓波動在不同狀態之間來回切換,就可以控制磁鐵中的臨界波動。一旦達到目標狀態或值,就可以關斷電壓。不需要磁場來控制波動,因為它們本質上是自己驅動的。這與主動磁狀態切換是一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因為它是完全被動的,這是一種基於從測量中獲得的信息切換,而不是主動驅動系統。所以這是一個新的概念,可以會節省大量能源。

最新科技:終於實現在二維磁鐵中,觀察到自旋波,還能切換磁性

博科園|研究/來自:康奈爾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材料》

DOI: 10.1038/s41563-020-0706-8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在磁性材料中利用自旋波
    相反,高頻磁波即使在最小的納米結構中也可以傳播,進而輸送和處理信息。這種應用的物理基礎是磁性材料中所謂的電子自旋,其可以被簡化為電子繞自身軸的旋轉。然而,由於存在阻尼作用,自旋波會衰減,目前,微電子學中的自旋波只得到了有限的應用。
  • 從電子到磁振子,自旋波計算開啟新篇章
    現在,德國凱澤斯勞滕工業大學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一款亞微米尺寸的磁定向耦合器,並通過波的非線性效應設計了一個易於加工的基於二維平面的半加器,實現了用自旋波來傳播和處理信息。 科學家們開發的這個集成磁振子電路尺寸極小,採用了極簡的二維設計,所需的能量比目前最先進的電子晶片要少約10倍。
  • 南科大黃明遠、黃麗課題組發表二維磁性材料磁光拉曼效應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黃明遠與副教授黃麗課題組聯合在二維磁性材料磁光拉曼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納米快報》(Nano Letters),這是黃明遠課題組今年第二次在Nano Letters發表研究成果。
  • 無需電力,「波運算」邁出重要一步:MIT發明自旋波計算關鍵器件
    如今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都是基於電子電路,並由不同的電子電路實現不同的功能,其最基本的原理就是電子在導體和半導體中的運動。這種器件實現信號流動靠的是自旋波在納米器件中的傳遞。自旋波,則是在磁性材料中磁擾動的有序傳播,早在 1929 年就由費利克斯·布洛赫( Felix Bloch )預測。簡單來說,我們在高中物理中學到的「波」其實就是以波這種形狀進行傳播的能量或物質,比如常見的水波、聲波等。
  • 新研究發現:磁性石墨烯能在絕緣體和導體之間切換!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超薄磁性材料可以在高壓下從絕緣體切換到導體然而在過去的十年中,研究人員開始用新的眼光看待FePS3。博科園-科學科普:與碳的二維形態石墨烯類似,FePS3可以剝離成超薄層,但與石墨烯不同,FePS3具有磁性。電子固有磁性源的表達式稱為自旋,自旋使電子的行為有點像微小條形磁鐵,並指向特定的方向。
  • 物理學最新成果: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
    物理學家現在已經證明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鋪平了道路。半導體是信息處理技術的核心,以電晶體的形式,半導體充當電荷的開關,允許在二進位狀態0和1之間切換。另一方面,磁性材料是信息存儲設備的重要部件。研究利用電子的自旋自由度來實現記憶功能。磁性半導體是一類獨特的材料,可以同時控制電荷和自旋,有可能在單一平臺上實現信息處理和存儲操作。
  • 納米科學:第一次直接產生短波自旋波!
    然而,HZDR離子束物理和材料研究所的Sebastian Wintz博士非常了解,實現任何進一步的小型化程度已經是多麼困難。「當前技術的一個主要問題,」他說,「是藉助電流傳輸數據時產生的熱量。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概念。」這位物理學家正在與國際同事一起研究所謂的自旋波(磁振子),這些自旋波將成為未來作為信息載體的移動電荷。數據處理。
  • 在極其簡單的材料中產生超短自旋波
    HZDR離子束物理與材料研究所的Sebastian Wintz博士解釋說:現有概念已經達到極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正在研究一種新的策略——自旋波。這種方法不再涉及電荷的傳輸,而是只傳輸磁性材料中電子的固有角動量(自旋)。電子本身保持靜止,只有自旋發生變化。
  • 小磁鐵揭示的大秘密,已確定電子自旋動力學的微觀過程!
    磁性納米顆粒和納米器件在藥物輸送和磁共振成像(MRI)以及信息技術方面有幾個應用。控制自旋動力學(電子自旋的運動)是提高這種基於納米磁鐵應用程式性能的關鍵。物理和天文學系助理教授、在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Igor Barsukov說:這項工作推進了我們對納米磁鐵中自旋動力學的理解。
  • 最新研究:一種不存在的磁鐵
    我們許多人都知道,磁鐵(英文:magnet)是可以吸引鐵並在其外產生磁場的物體。各材料中以吸引鐵及鐵所具有的磁性最廣為人知,故取此為磁鐵。狹義的磁鐵指磁鐵礦石的製品,廣義的磁鐵指的是用途為產生磁場的物體或裝置。磁鐵作為磁偶極子,能夠吸引鐵磁性物質,例如鐵、鎳及鈷等金屬。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啟動會在北京...
    2016年10月3-4日,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俞大鵬院士牽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項目啟動會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召開。北京大學王傑副校長、科學研究部周輝部長應邀出席了會議。
  • 基於自旋的量子計算的突破:物理學家實現可調諧的自旋波激發
    這種磁階的局部破壞伴隨著自旋波的傳播,自旋波的量子被稱為磁振子。與電流不同,自旋波傳播不涉及物質轉移。結果,使用磁振子而不是電子來傳輸信息導致的熱損失要小得多。數據可以在自旋波的相位或幅度中進行編碼,並可以通過波幹擾或非線性效應進行處理。
  • 首個二維集成磁振子電路研發成功,從電子到磁振子,量子計算元器件...
    現在,德國凱澤斯勞滕工業大學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科學家成功開發出一款亞微米尺寸的磁定向耦合器,並通過波的非線性效應設計了一個易於加工的基於二維平面的半加器,實現了用自旋波來傳播和處理信息。科學家們開發的這個集成磁振子電路尺寸極小,採用了極簡的二維設計,所需的能量比目前最先進的電子晶片要少約10倍。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電子學》上。
  • 不需要磁場,實現每秒數十億次讀寫,遠超傳統磁性硬碟
    磁性數據存儲對於安全地存儲每天產生的海量數據是必不可少,例如通過社交網絡。信息一旦存儲,多年後仍可檢索。例如,在沒有能源供應的情況下,行動電話中使用基於電荷的數據存儲要短暫得多。通過使用太赫茲範圍內的超短脈衝,可以將信息寫入磁性納米渦旋中,並在皮秒內取回信息。從理論上講,這使得每秒可能進行數十億次讀寫操作,而不需要磁場。有了適當形狀的脈衝,就可以以較低的能源成本非常快速地處理數據,這一新概念是基於現有的太赫茲和磁性技術。從理論到現實使用這利用了電脈衝產生和納米磁性方面的進步。
  • 高溫熔銅倒在磁鐵上,磁鐵還能具有磁性嗎?一起來看看吧
    磁鐵我們都知道,它對於鐵製品有很強的吸附能力,那麼如果將熔化銅澆在磁鐵上,磁鐵還有磁性嗎?老外將一些銅片放在熔爐中煅燒,看著裡面紅彤彤的火焰,就知道裡面溫度有多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銅就被融化了,老外將融化的銅直接倒在了磁鐵上,大量的熔化銅將磁鐵都包裹住了,等到冷卻後,磁鐵完全被包裹在了熔化銅裡,仿佛鑲嵌進去的一樣。老外用夾子用力地敲了敲磁鐵,已經有磁鐵掉落下來,為了加速冷卻,老外往磁鐵上倒了一些水,再去看磁鐵已經沒有一點磁性了,看來磁鐵的磁性是經受不住高溫的考驗的,那麼小夥伴們知道為什麼磁性會在遇到高溫後消失嗎?
  • 利用雷射而不是磁鐵,實現超快數據讀寫,存儲設備或將迎來革新
    隨著磁性材料的全光開關(AOS)發展,使用雷射脈衝而不是磁鐵來寫入數據基於光學的方法,在過去的十年中受到了相當大的關注。雖然AOS速度快、能效高,但在精確度方面存在問題。硬碟驅動器和其他設備中的磁性材料將數據存儲為計算機比特,即0和1,在向上或向下定向的磁自旋中。傳統上,通過在材料上移動一個小磁鐵來從硬碟驅動器讀取數據和將數據寫入硬碟驅動器。然而,隨著對數據生產、消費、訪問和存儲的需求不斷增加,對訪問、存儲和記錄數據的更快、更節能的方法有相當大的需求。
  • 自旋電子學新突破:在簡單材料中生成超短自旋波!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研究新方案,自旋波。」這種方案不再涉及電荷輸運,而只是在磁性材料中傳輸電子的內稟角動量(自旋)。電子本身保持靜止,只有他們的自旋發生改變。因為相鄰電子的自旋會相互感知,一個自旋的變化會傳輸至鄰居。結果就是磁信號像波一樣穿過材料,即所謂的「自旋波」。依靠自旋的元器件的優勢在於,只會產生非常少的熱量。
  • 非彈性中子磁散射方法簡介之自旋波激發
    非彈性中子散射方法是研究凝聚態物質中元激發,包括聲子激發、自旋波激發和晶場激發等的重要實驗方法。  在自旋晶格系統中,磁性離子自旋的有序排列狀態就是系統的基態,比如常見的鐵磁有序、反鐵磁有序和亞鐵磁有序基態。如果系統的基態受到微擾,例如某一個初始格點上的自旋偏離量子化軸的方向,那麼系統將處於一個低能激發態。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導讀:  自2017年來,二維磁性在單層材料中的實現使得二維磁性材料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範德瓦爾斯磁體讓我們對二維極限下的磁性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結構的範德瓦爾斯磁體使得實驗上探究二維下的磁學模型成為可能。
  • 首次觀察到「長岡鐵磁性」特徵!這是54年前預測,且不存的磁體!
    他嚴謹的理論解釋了材料是如何變得有磁性的,但有一點需要注意:他所描述的特定條件並不是在任何材料中自然出現的。來自TU Delft和TNO合作的QuTech研究人員,現在已經使用工程量子系統觀察到了長岡鐵磁性的實驗特徵,其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