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第一次直接產生短波自旋波!

2020-12-06 緒初南

納米科學:第一次直接產生短波自旋波!

隨著小型化的快速發展,使用電流的數據處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一些是無法克服的。磁自旋波是用於在更緊湊的晶片中傳輸信息的有前途的替代方案。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HZDR)的科學家,作為國際研究項目的一部分,現在已經成功地產生了納米範圍內極短波長的自旋波 - 這是他們未來應用的一個關鍵特徵。

更小,更快,更節能 - 這是進一步發展計算機和行動電話的口號,目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然而,HZDR離子束物理和材料研究所的Sebastian Wintz博士非常了解,實現任何進一步的小型化程度已經是多麼困難。「當前技術的一個主要問題,」他說,「是藉助電流傳輸數據時產生的熱量。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概念。」這位物理學家正在與國際同事一起研究所謂的自旋波(磁振子),這些自旋波將成為未來作為信息載體的移動電荷。數據處理。

旋轉表示賦予粒子磁矩的性質。然後它們像微小的磁鐵一樣,在鐵磁材料中彼此平行。如果其中一個旋轉然後改變方向,這對其鄰居具有連鎖效應。鏈式反應產生自旋波。

信息處理目前基於電流。帶電粒子通過電線網絡加速,這些電線被越來越緊密地擠壓在一起,這是由於對更緊湊的晶片的需求所驅動的。在他們的路上,電子與原子碰撞,使它們在晶格中來回搖擺,從而產生熱量。如果電線太靠近,則這種熱量不再消散,系統會發生故障。「自旋波的巨大優勢在於電子本身不會移動,」Wintz解釋說,「因此,數據流產生的熱量很少。」

用於產生自旋波的傳統方法是使用小金屬天線,其在由高頻交流電驅動時產生磁振子。以這種方式產生的最小波長大約是所用天線的大小。這正是主要問題在於需要納米級的小波長以滿足更大小型化的需求。然而,目前不可能製造這種小型高頻天線。

來自德國,瑞士和美國的研究團隊現已成功地以全新的方式產生極短波長的自旋波。作為自然形成的天線,它們使用磁性渦旋的中心,該渦旋在小的超薄鐵磁碟中產生。由於磁碟的尺寸有限,旋轉並非像正常情況一樣平行排列,而是沿著磁碟平面中的同心圓排列。反過來,這會迫使旋轉從盤中心的一個小區域(直徑僅為幾納米)拉直,從而指向遠離盤表面的位置。如果該中心區域經受交變磁場,則產生自旋波。

然而,需要更多技巧,以便根據需要縮短波長。因此,第二個小磁碟放置在第一個磁碟上,由薄的非磁性層隔開。當這個分離層製造成具有特定的厚度時,兩個盤相互作用易引起盤之間的反鐵磁耦合 - 自旋試圖指向相反的方向 - 這多次減少了發射的自旋波的波長過度。「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才能得出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結果,」Wintz補充道。

科學家們不僅展示了以這種方式產生的自旋波的短波長,而且還能夠揭示其他波浪特性,這些特性對於未來的應用非常有用。藉助屬於斯圖加特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位於柏林Helmholtz-Zentrum)的X射線顯微鏡拍攝的高速電影,他們發現可以通過選擇激發頻率。在瑞士的Paul Scherrer研究所也進行了類似的測量。結果與在美國奧克蘭大學專門為該研究開發的理論模型一致。更重要的是,預測了一個顯著的現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在實驗中看到過:它的速度自旋波行程被計算為嚴重依賴於它們的傳播方向(向前或向後) - 另一個點可以使信號處理中的大量應用成為可能。

相關焦點

  • 在極其簡單的材料中產生超短自旋波
    博科園-科學科普:這些電子遇到電阻,產生不需要的熱量,晶片上的結構越小,散熱就越困難。這種基於電荷架構也是處理器時鐘速率多年來沒有顯著增長的部分原因。晶片性能和速度的穩定發展曲線正在趨於平緩。HZDR離子束物理與材料研究所的Sebastian Wintz博士解釋說:現有概念已經達到極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正在研究一種新的策略——自旋波。
  • 成功創造出:光的量子自旋波!將能成為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
    科學家成功為光創造出了量子自旋波,這可以成為未來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但有一個獨特的轉折:它們只朝一個方向流動。納米級的信息技術依賴於操縱電子和光子等粒子。作為電荷載體的電子是費米子,而作為信息長距離傳輸器的光子是玻色子。費米子和玻色子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它們如何「旋轉」。
  • 成功創造出:光的量子自旋波!將能成為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
    科學家成功為光創造出了量子自旋波,這可以成為未來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但有一個獨特的轉折:它們只朝一個方向流動。納米級的信息技術依賴於操縱電子和光子等粒子。作為電荷載體的電子是費米子,而作為信息長距離傳輸器的光子是玻色子。費米子和玻色子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它們如何「旋轉」。
  • 在磁性材料中利用自旋波
    相反,高頻磁波即使在最小的納米結構中也可以傳播,進而輸送和處理信息。這種應用的物理基礎是磁性材料中所謂的電子自旋,其可以被簡化為電子繞自身軸的旋轉。然而,由於存在阻尼作用,自旋波會衰減,目前,微電子學中的自旋波只得到了有限的應用。
  • 基於自旋的量子計算的突破:物理學家實現可調諧的自旋波激發
    但是,實施這項新技術的挑戰之一是需要控制某些自旋波參數。在許多方面,光學激發磁振子比其他方式更方便,這是最近發表在《納米快報》上的論文之一。研究人員激發了納米結構的鉍鐵石榴石中的自旋波。即使沒有納米圖案,該材料也具有獨特的光磁特性。它的特點是磁衰減低,即使在室溫下,磁振子也可以傳播很長的距離。
  • 自旋電子學新突破:在簡單材料中生成超短自旋波!
    這些電子會遭遇助力,即所謂的電阻,從而產生不受歡迎的熱量。晶片上的結構越小,那麼散熱就越難。這種基於電荷的架構也是近年來處理器的時鐘頻率沒有得到顯著提升的部分原因。晶片性能和速度的這種優美穩定的發展曲線現在趨於平緩。HZDR 離子束物理與材料研究所的博士 Sebastian Wintz 表示:「現有的概念正在逼近極限。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研究新方案,自旋波。」
  • 自旋電子學新進展:生成並控制波長極短的自旋波!
    5納米堪稱電晶體的物理極限。低於這個極限值,「量子隧道效應」就會產生。由於量子隧道效應,電子不再受制於歐姆定律,穿越了原本無法穿越的勢壘。這樣就會引起集成電路的漏電現象,使電晶體變得不再可靠。如果這些自旋的方向在某個地方被改變,這種改變會傳輸至相鄰的粒子,激發出可用於編碼和分發信息的自旋波。所謂的自旋波,是鐵磁體、亞鐵磁體、反鐵磁體中相互作用的自旋體系。它是由於各種激發作用而引起的集體運動,是一種發生於磁性材料中的特殊波。自旋波,對於在更加緊湊的微晶片中傳輸信息來說,是一種很有前景的選擇。
  • 「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香山科學會議在京召開
    2016年2月23~24日,香山科學會議第553次學術討論會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此次會議以「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為主題,潘建偉教授、沈保根研究員、李樹深研究員和俞大鵬教授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 無需電力,「波運算」邁出重要一步:MIT發明自旋波計算關鍵器件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提出的「焦耳定律」告訴我們,電流在導體中會產生焦耳熱:電流通過導體所產生的熱量和導體的電阻成正比,和通過導體的電流的平方成正比,和通電時間成正比。而這也是我們使用電子產品時會覺得它們在發熱的原因。
  • 從電子到磁振子,自旋波計算開啟新篇章
    為了解決電子移動產生的焦耳熱限制,科學家們充分利用波的潛力,開發出一種磁振子電路,用自旋波來傳播和處理信息。 這種磁振子電路採用極簡的二維設計,所需的能量比目前先進的電子晶片少約10倍,將來有望在量子計算和類腦的神經網絡計算等領域獲得應用。
  • 非彈性中子磁散射方法簡介之自旋波激發
    凝聚態物質的動力學特性通常表現為集體激發現象,並且與其熱學性能和磁性能等物理性質直接相關,是深入理解結構相變和磁相變以及溫度依賴現象的重要基礎。物質的動力學特性可以通過對系統元激發的實驗研究直接得到。非彈性中子散射方法是研究凝聚態物質中元激發,包括聲子激發、自旋波激發和晶場激發等的重要實驗方法。
  • 科學:「磁拓撲絕緣體」產生自己的磁場
    Chung說,具有磁子邊緣狀態的拓撲絕緣體比具有電子邊緣狀態的拓撲絕緣體具有優勢,因為磁性版本不會產生熱量。嚴格來說,磁鐵不是粒子而是準粒子,是由許多其他粒子的行為引起的集體激發。類比將是人們有時在體育場館中表演的「波浪」。看著一個扇子,人們只會看到一個人定期站立,舉起手臂並坐下來。只有通過觀察整個人群才能看到「波浪」。
  • 最新科技:終於實現在二維磁鐵中,觀察到自旋波,還能切換磁性
    就像大腳怪和尼斯湖怪獸一樣,磁系統中的臨界「自旋波」還沒有被捕拍攝看捉到。與傳說中的生物不同,這些高度相關的電子自旋模式的波動確實存在,但它們太隨機和動蕩,無法實時看到。康奈爾大學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這種技術足夠快速和靈敏,可以觀察到二維磁鐵中這些難以捉摸的臨界波動。這種實時成像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一種「被動」機制來控制波動和切換磁性。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啟動會在北京...
    2016年10月3-4日,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俞大鵬院士牽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重點專項——「自旋波電子學物理、材料與器件」項目啟動會在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召開。北京大學王傑副校長、科學研究部周輝部長應邀出席了會議。
  • 新型自旋電子器件用電磁波進行計算,耗電極少,幾乎不產生熱量
    這種器件使用相對較少的電力,並且幾乎不產生熱量。「磁電自旋軌道」器件示意圖(圖片來源:英特爾) 自旋電子器件利用了具有晶格結構的磁性材料中的「自旋波」(電子的一種量子特性)。創新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電路架構,它採用了處於磁性材料層狀納米膜中僅一納米寬的疇壁,來調整通過的自旋波,而無需任何額外的組件或者電流。反過來,自旋波可根據需要調整以控制疇壁的位置。這樣就可以精準控制兩種變化中的自旋波狀態,這兩種狀態對應於經典計算機中使用的0和1。
  • 短波紅外的價值
    短波紅外的價值短波紅外範圍(0.9—1.7 um)敏感是由於InGaAs傳感器的發展才於最近成為現實的。但是為什麼要使用短波紅外呢?但是,雖然短波紅外區的光對人眼來說是看不見的,但是這種光能以與可見光波長類似的方式與物體互相作用。也就是說,短波紅外光是反射光;它從物體上的反射與可見光非常相似。由於具有這種反射性質,短波紅外光在其圖像上就會有陰影和反差。InGaAs相機的圖像在解析度和細節方面可以與可見光圖像相媲美;然而,短波紅外圖像的顏色不是實際顏色。
  • 以色列初創公司研發廉價短波紅外攝像頭
    據外媒報導,日前,一家名為TriEye的以色列自動駕駛初創企業製作了一個短波紅外線(SWIR)攝像頭,該設備成本較為低廉,適用於自動駕駛汽車市場,並且有望大大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 MEMS鍵合工藝成就單晶片「可見光+短波紅外」高光譜成像
    可見光與短波紅外(SWIR)的高光譜成像以往均需要昂貴的多晶片或多攝像頭解決方案才能實現,且短波紅外的解析度較低。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索尼研究人員今年通過MEMS銅-銅鍵合工藝解決了這一難題。近年來,人們對短波紅外(在1000到2000納米之間)波段的成像需求不斷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