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創造出:光的量子自旋波!將能成為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
科學家成功為光創造出了量子自旋波,這可以成為未來納米技術的信息載體,但有一個獨特的轉折:它們只朝一個方向流動。納米級的信息技術依賴於操縱電子和光子等粒子。作為電荷載體的電子是費米子,而作為信息長距離傳輸器的光子是玻色子。費米子和玻色子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它們如何「旋轉」。
-
基於自旋的量子計算的突破:物理學家實現可調諧的自旋波激發
這種磁階的局部破壞伴隨著自旋波的傳播,自旋波的量子被稱為磁振子。與電流不同,自旋波傳播不涉及物質轉移。結果,使用磁振子而不是電子來傳輸信息導致的熱損失要小得多。數據可以在自旋波的相位或幅度中進行編碼,並可以通過波幹擾或非線性效應進行處理。
-
自旋電子學新進展:生成並控制波長極短的自旋波!
自旋,是電子與生俱來的量子物理特性,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角動量,要麼「向上」,要麼「向下」。具有自旋特性的微小粒子,表現得如同圍繞著自己的軸持續旋轉,從而創造出了磁矩(磁矩可用於傳輸或存儲信息)。(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自旋電子器件,就是利用電子自旋特性製造出來的。
-
納米科學:第一次直接產生短波自旋波!
納米科學:第一次直接產生短波自旋波!隨著小型化的快速發展,使用電流的數據處理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一些是無法克服的。磁自旋波是用於在更緊湊的晶片中傳輸信息的有前途的替代方案。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HZDR)的科學家,作為國際研究項目的一部分,現在已經成功地產生了納米範圍內極短波長的自旋波 - 這是他們未來應用的一個關鍵特徵。更小,更快,更節能 - 這是進一步發展計算機和行動電話的口號,目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
科學家開出一種方法:可延長電子自旋的壽命,還能保存量子信息
電子是基本粒子之一,是其他系統的基石,電子具有特定的性質,如自旋或角動量,可以被操縱來攜帶信息,從而為推動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做準備。現在一個國際合作的科學家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方法來延長和穩定電子自旋的壽命,以更有效地攜帶信息。
-
信息技術的革新!第一次成功地為拓撲絕緣體,構建出量子點接觸
2007年德國巴伐利亞州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t(JMU)Würzburg的Laurens Molenkamp教授率先通過實驗證明了這種拓撲態的存在,他的團隊利用基於汞和碲的量子阱(HgTe)完成了這項開創性研究。從那時起,這些新穎的材料就成為了新一代元件的希望,例如,這些組件有望實現信息技術的創新。
-
光子,正在取代電子,成為主要的信息載體,成為計算機的核心!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隨著人類對能源效率和帶寬需求的增加,光子正在成為計算機和電信信息處理的主要工具。光子已經是通過光纖進行洲際通信的黃金標準,它正在取代電子,成為整個光網絡中的主要信息載體,並進入計算機本身的核心,然而,要完成這一轉變,仍然存在大量的工程障礙。
-
創造出量子力學光物質界面,能讓光與物質,產生強烈的相互作用!
博科園:本文為量子物理學類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利用微觀腔體創造了一種有效的量子力學光物質界面這些半導體結構由數以萬計的原子累積而成,但其行為與單個原子非常相似:當它們受到光學激發時,它們的能態發生變化,並發出光子。巴塞爾大學物理系進行實驗的Daniel Najer博士說:然而,它們具有技術優勢,可以嵌入到半導體晶片中。量子點和微腔系統正常情況下,這些輕粒子像燈泡一樣向四面八方飛去。
-
美國開發出新型納米級光源 透析納米雷射器技術簡介及發展應用
楊培東和他的研究小組以前曾創造出紫外線納米線納米雷射並研製出可以引導和指引光線通過電路的納米帶光學波導,現在他們又開發出新的納米級光源,這些成果為未來的納米光子學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光子技術中,光波運動取代電子運動成為信息的載體。光子技術有望使未來的計算機和網絡比現在快數千倍。
-
在磁性材料中利用自旋波
隨著晶片越來越小,電子數據傳輸在某個時刻將達到極限,因為相距很近的電子會釋放大量熱量,這就會導致物理過程的中斷。相反,高頻磁波即使在最小的納米結構中也可以傳播,進而輸送和處理信息。這種應用的物理基礎是磁性材料中所謂的電子自旋,其可以被簡化為電子繞自身軸的旋轉。然而,由於存在阻尼作用,自旋波會衰減,目前,微電子學中的自旋波只得到了有限的應用。
-
利用量子技術創造出的溫度計,能準確測量微觀動物的溫度
據外媒報導,來自大阪城市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通過跟國際合作夥伴合作利用量子技術創造出了一種可靠且精準的、基於顯微鏡的溫度計。這個溫度計非常精確,它可以測量微觀動物的溫度。該技術可以檢測溫度依賴性的量子自旋和螢光納米金剛石。
-
研究人員開發出類似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磁波成像技術
與電流不同的是,這些所謂的自旋波幾乎不產生熱量,使其成為未來綠色ICT應用的信號載體。MRI掃描儀可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觀察人體。掃描儀可以檢測到內部原子所輻射的磁場,這使得研究器官的健康成為可能,即使它們隱藏在厚厚的組織層之下。核磁共振成像的非侵入性、透視能力對於許多研究領域和行業來說都是可取的。
-
從電子到磁振子,自旋波計算開啟新篇章
為了解決電子移動產生的焦耳熱限制,科學家們充分利用波的潛力,開發出一種磁振子電路,用自旋波來傳播和處理信息。 這種磁振子電路採用極簡的二維設計,所需的能量比目前先進的電子晶片少約10倍,將來有望在量子計算和類腦的神經網絡計算等領域獲得應用。
-
雷射束中提取單個光粒子 將為量子計算帶來巨大突破
研究人員表示,從雷射束中提取單個光粒子可能為量子計算帶來巨大突破。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物理學家們通過超冷原子和頂尖光學技術成功從單束光中提取出了單個光子。 物理學家們對單個光子興趣極大,因為控制它們的是量子力學規則而不是經典物理學的規則。
-
新型量子光源:為光學量子計算機鋪路!
導讀據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物理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以僅幾納米的精度成功地將光源安放在原子薄度的材料層中。這種新方法將帶來許多的量子技術應用,從智慧型手機中的量子傳感器和電晶體到數據傳輸所用的新型加密技術。背景之前,晶片上的電路以電子作為信息載體。未來,以光速傳遞信息的光子將可以在光學電路上完成這項任務。
-
無需電力,「波運算」邁出重要一步:MIT發明自旋波計算關鍵器件
基於電子的運動及對電子運動的控制,我們製造出了很多電子的器件和電路,從此計算機替代了「算盤」或者「繩結」等傳統計算工具,信息的傳遞和儲存也電子化,可以說,信息處理和傳播的速度由於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得到了巨大的飛躍。但是,基於電子運動的電子電路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那就是發熱問題。
-
自旋電子學新突破:在簡單材料中生成超短自旋波!
自旋可以被迅速改變,並且能避免電荷帶來的發熱問題,從而降低功耗。因此,自旋電子學有望使得計算機和智慧型手機等電子產品變得更快速、更節能。自旋電子學被認為是研究未來電子器件的一個非常有前景方向。它也有可能為特定應用進一步縮小元件尺寸,因為自旋波的波長比移動通信等領域中使用的電磁信號更短。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向一個晶片上添加比現在更多的電路。在做所有這些工作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許多基礎研究。例如,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有效生成自旋波。專家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已有一段時間,他們將微米尺寸的金屬條粘貼到薄薄的磁層上。
-
「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取得突破
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醫療領域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納米載體技術和檢測技術是重大疾病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納米生物醫學對人民健康、社會和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十二五」期間,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支持了「面向重大疾病治療的納米載體材料及診斷技術」主題項目。近日,科技部高新司在北京組織專家對該主題項目進行了驗收。
-
操縱光,設計光!創造出具有可操縱量子特性的光
在發表在自然《npj量子信息》上的研究中,在光的量子操縱和控制方面取得的進步。研究論文包括來自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墨西哥和德國的研究所和大學的合著者,以及LSU的博士後研究員、Magaña-Loaiza博士的實驗量子光子學小組成員程龍佑。在量子水平上,出於工程目的,光仍然很難控制。
-
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研發取得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成功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一類常見多發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據,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等為代表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已成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每年將近有400萬人因此死亡,並且死亡人數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如今,如何有效防控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已成為一世界性難題。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是當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慢阻肺疾病難以治癒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