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所等在室溫全電控制自旋翻轉研究中取得突破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有關項目基金的支持下,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開友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室溫無外加磁場條件下,利用電場-電流的方法成功實現了垂直鐵磁器件的自旋可控翻轉,該工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DOI:10.1038/nmat4886)上,並申請了相關國內和國際專利。此項工作不僅從實驗上演示了電場控制電流誘導自旋的可控定向翻轉,並採用微磁學理論揭示了電場作用導致的可控定向翻轉的物理本質。這一突破性的成果對於新型磁隨機存儲器和磁邏輯的設計和發展開闢了新的發展思路。

  經典物理中對於磁性材料中的磁性操控主要都是利用外加磁場,但是由於磁場的彌散特性,導致了這種方法調控磁性器件的尺寸很難進一步減小。在上個世紀末,BergerSlonczewski等人分別提出,自旋極化電流通過非均勻磁化的磁性材料或者磁性隧穿結,自旋極化電子與局域磁矩發生相互作用將其角動量轉移到局域磁矩從而可以實現電流驅動磁疇壁運動,也可以實現性隧道結和自旋閥中自由層磁矩進動或翻轉,這就是所謂的自旋轉移矩效應,這種原理是當前產業界研製新一代磁隨機存儲器(MRAM)的基礎,需要比較大的電流直接流過磁性材料及異質結,對器件的穩定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當電流通過具有強自旋軌道耦合的非磁性材料(如重金屬PtTa和半導體GaAs等)時,自旋向上和向下的電子由於受到自旋軌道相互作用,分別在界面的兩側積累,這也被稱為自旋霍爾效應(spin Hall effect, SHE)。研究人員在前期的工作中演示了生長於Si/SiO2襯底上的Pt/CoNiCo/Pt體系,利用自旋霍爾效應產生的純自旋流成功實現了自旋的翻轉,它的優勢在於不需要電流直接流過器件的磁性層,對提高器件的穩定性有重要意義。但是,垂直各向異性的CoNiCo磁性層,其向下和向上的磁能是等價的,所以,僅在純自旋流的作用下,體系不能實現定向翻轉,需要施加沿著面內電流方向的磁場才能導致定向翻轉,對於實際應用是非常不利的。

  基於此,研究的目標轉向尋找室溫無外加磁場條件下,用純電學方法實現自旋翻轉的可控操作。雖然目前已有相關方面工作的報導,但是都不能實現自旋翻轉的完全可控。該工作中,研究人員在鐵電襯底PMN-PT上生長同樣的Pt/CoNiCo/Pt結構,並製備成霍爾器件。在排除壓電效應的基礎上,他們發現沿著面內電流方向施加的外加磁場,可以有效地調控器件自旋的定向翻轉,表現出與Si/SiO2襯底上器件一致的特性(見圖1)。

  

有意思的是,在無外加磁場條件下,將PMN-PT襯底沿著電流方向極化,撤去電壓後研究電流誘導磁化翻轉,如圖2所示,發現外加於PMN-PT的正/負電場可以與面內沿電流方向正/負磁場產生同樣的效果,即可以實現電流誘導自旋的可控定向翻轉。研究人員還演示了電壓調控下,脈衝電流驅動器件中自旋定向翻轉的動態響應。

  

它的物理起源為:由於剩餘的鐵電極化,絕緣體PMN-PT的表面電場梯度與器件中的電場梯度不一致,從而產生了一個沿電流方向的垂直電場梯度。此垂直電場可以有效地偏轉PMN-PT襯底近鄰Pt層的自旋極化狀態,大垂直電場會導致更強的自旋偏轉。因此,在電流誘導自旋翻轉的過程中,下層Pt中的自旋流是由自旋霍爾效應和垂直電場產生的自旋流的疊加,它存在一個沿著電流方向的自旋流密度梯度。研究人員首次將自旋流密度梯度項產生的力矩引入到LLG方程中,用微磁學理論計算驗證得到的結果與實驗結果一致。此工作的開展為無外場下電學方法對自旋定向翻轉的可控操作提供了更加深刻的物理認識。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蔡凱明和助理研究員楊美音,通訊作者為王開友,合作者包括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李寶河課題組、北京微電子所博士王素梅、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Kevin William Edmonds、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姬揚及中科院院士鄭厚植。

  然而,這種器件構型目前還處於基礎研究的階段,距離實際應用尚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具體包括電場強度和電流密度過大,而且器件尺寸也太大。實現高穩定性的、高密度低能耗的純電控自旋器件,是其走向應用的關鍵。該課題組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努力,在室溫下零磁場下,利用壓電效應,單純用電壓實現了Heusler合金Co2FeAl器件面內磁化90度的翻轉,伴隨而來的是器件的平面霍爾電壓發生變號,並基於壓電調控的平面霍爾效應器件,演示了NOTNOR的簡單邏輯功能,這可以大大降低器件的能耗

  文章連結

 

1 沿電流方向磁場對電流誘導磁化翻轉的可控操作

2 電壓調控磁化定向翻轉和脈衝電流作用下的響應

 

 

3 垂直電場梯度、自旋電流密度梯度及力矩示意圖

相關焦點

  • 半導體所HgTe二維電子氣邊緣態輸運的全電控制研究獲進展
    普通的半導體材料二維電子氣的霍爾溝道在外磁場下會展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其物理起源是洛倫茲力導致溝道邊緣附近出現具有金屬特性的邊緣態。反轉能帶的半導體材料HgTe二維電子氣霍爾溝道甚至無外磁場時其邊緣也會呈現出金屬態特性,即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項工作被評為2007年度十大科學進展之一,獲得了2010年度歐洲物理學獎。
  •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4日電 近日,材料學院材料加工研究所非晶合金研究組陳娜副研究員和合作者通過誘導磁性金屬玻璃發生金屬-半導體轉變的方式,開發出居裡溫度高於600 K的p型磁性半導體,並基於此磁性半導體實現了室溫p-n結和電控磁器件的製備(圖1b和c)。
  • 長春應化所等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
  • 物理所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陳小龍研究員及其領導的功能晶體研究與應用中心一直致力於寬禁帶半導體磁性起源問題的研究。最近,他們從實驗和理論上證明了雙空位導致磁性,首次在實驗上給出了直接證據,為通過缺陷工程調控寬禁帶半導體的磁性提供了實驗基礎,相應結果發表在Phys. Rev. Lett. 106, 087205 (2011)上。
  • 長春應化所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的雷射器取得重大突破。該雷射器突破了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率先實現了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為該類器件的產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雷射器是將輸入的光或電能量轉換成光的器件。由於其發光高度均勻,被廣泛應用於工業、醫療、信息、科研等領域。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具有可低成本溶液加工、發光波長可調、發射光譜穩定等優點,作為工作物質在雷射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物理所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是未來納電子器件的基本組成單元,在電子、熱電、光電乃至能源等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在過去的幾年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高鴻鈞研究組在新型硼低維納米材料的製備、性質和應用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取得許多有意義的成果【Adv. Funct.
  • 重大突破 人類首次製造室溫超導現象
    研究人員在石墨顆粒中發現室溫超導性 德國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室溫超導體——聽起來難以置信——實際上,他們發現的超導性只是一種「表面效應」。 室溫超導體是指能在300K左右溫度下工作的超導體,絕大多數超導材料需要在極低的溫度下才能實現零電阻,因此實際應用有限。
  • 天津大學科研團隊純有機室溫磷光研究取得新突破
    本站訊(通訊員 高寧)近日,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楊傑博士等在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Cell Press旗下材料旗艦期刊《Matter》在線發表,題為「Förster能量轉移:一種開發刺激響應性室溫磷光材料的高效途徑及其應用」。
  • 半導體材料可發電!石家莊鐵道大學這項研究取得突破
    石家莊鐵道大學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取得突破半導體材料穿上金屬「外衣」可發電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馬利)從石家莊鐵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趙晉津帶領團隊與英國華威大學合作,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發現異質節界面結構對稱性變化,可以產生高效壓電和熱釋電性能。
  • 半導體所鈣鈦礦太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王佔國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電池載流子輸運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作為有源層的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對電池效率起關鍵作用,而單純依靠優化鈣鈦礦薄膜來提高電池的效率已處於瓶頸期。這需要針對光電轉換的物理過程,對電池結構進行系統設計。
  • 半導體所等在量子點光子相干物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他們採用的量子幹涉實驗技術成為量子光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如何在固態體系中實現量子相干操縱是未來量子網絡和量子計算應用的關鍵和焦點問題。近日,Phys. Rew. Lett.(109, 267402, 2012)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與美國南弗羅裡達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合作開展的基於InAs量子點固態量子體系的光子幹涉研究的重要進展:在半導體InAs自組織量子點中同時觀測到單光子和雙光子的量子幹涉現象,研究了光譜色散對幹涉對比度的影響。
  • 半導體所等實現半導體中光學聲子的可分辨邊帶拉曼冷卻
    目前,單個聲子的雷射超控研究主要集中在冷原子體系和光力諧振子中,迄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過雷射冷卻的技術,人們可以將冷原子體系中的原子振動或者光力諧振子中的力學聲子(Mechanical Phonon)進行冷卻和放大,實現量子相干態和壓縮態製備、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聲子受激發射和聲子雷射器以及寬帶太赫茲頻率梳等。
  • 微電子所在新型FinFET器件工藝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在下一代新型FinFET邏輯器件工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隨著主流FinFET器件工藝的持續微縮,其在柵控與性能提升上面臨越來越大的技術挑戰。
  • 交大史迅、魏天然等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7月31日(北京時間),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Exceptional plasticity in the bulk single crystalline van
  • 我國絕緣高分子複合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楊小牛研究員課題組在半導體/絕緣體高分子複合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結果被國際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以
  • 立方氮化硼超高熱導率半導體研究獲突破
    人們探索室溫熱導率超過1000Wm-1K-1的超級導熱材料,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然而一直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直到2013年,基於第一性原理的計算預測了半導體砷化硼晶體的熱導率可能與鑽石相當。 這個預測很出乎意料,因為基於一些久經實驗檢驗的基本規律,至少自1973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砷化硼的熱導率只有大約200Wm-1K-1。
  • 物理學最新成果: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
    物理學家現在已經證明可以通過電學手段控制磁性半導體中的磁性,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鋪平了道路。半導體是信息處理技術的核心,以電晶體的形式,半導體充當電荷的開關,允許在二進位狀態0和1之間切換。另一方面,磁性材料是信息存儲設備的重要部件。研究利用電子的自旋自由度來實現記憶功能。磁性半導體是一類獨特的材料,可以同時控制電荷和自旋,有可能在單一平臺上實現信息處理和存儲操作。
  • 突破溫度、時間限制!長春所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獲進展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9月2日在《Nature》期刊上發表。由於雷射具有高度均勻的發光特性,因此被廣泛用於從製造、研究到通訊和娛樂等各種領域。
  • 突破溫度、時間限制!長春所人員在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發上獲進展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日本九州大學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製作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發上取得進展,為下一步半導體雷射器更穩定工作提供重要支撐。該成果9月2日在《Nature》期刊上發表。由於雷射具有高度均勻的發光特性,因此被廣泛用於從製造、研究到通訊和娛樂等各種領域。
  • 新型半導體雷射器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秦川江課題組、日本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研究室合作,開發出一種基於新型低成本半導體材料鈣鈦礦的雷射器,突破了其以往僅能在低溫下連續穩定工作的瓶頸,實現室溫可連續雷射輸出的鈣鈦礦雷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