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篇Science!交大史迅、魏天然等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0-08-21 上海交通大學

7月31日(北京時間),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Exceptional plasticity in the bulk single crystalline van der Waals semiconductor InSe」為題發表在Science上(Science, 2020, 369(6503):542-545)。該研究發現,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可以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史迅教授/研究員、Jian He教授、陳立東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魏天然助理教授、金敏教授、王悅存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參加單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上海電機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Clemson University。

當前,柔性電子領域蓬勃發展,推動著社會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進程。作為柔性電子器件的核心,半導體材料期望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與優異的可加工和變形能力。然而,現有的無機半導體儘管電學性能優異,但通常具有本徵脆性,其機械加工和變形能力較差;而有機半導體雖具有良好的變形能力,但電學性能普遍低於無機材料。開發兼具良好電學和力學性能的新型半導體有望推動柔性電子的迅速發展。

史迅與陳立東等開創性地提出無機塑性新型半導體新概念,在具有優異電學性能的無機半導體中實現良好可加工和變形能力,將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的優點合二為一。2018年,他們發現了首個室溫塑性半導體材料——Ag2S,並揭示了其塑性變形機制(Nature Mater. 2018, 17: 421);隨後通過電性能的優化使其同時具有良好柔性/塑性和熱電性能(Energy Environ. Sci. 2019, 12: 2983),開闢了無機塑性半導體和柔性/塑性熱電材料新方向。

受Ag2S準層狀結構與非局域、彌散化學鍵特性的啟發,該研究聚焦一大類包含範德華力的二維結構材料,並在其中發現了具有超常塑性的InSe晶體。對二維材料而言,單層或薄層樣品很容易發生彈性變形,表現出一定的柔性;然而,當厚度增大時,二維材料通常因其較弱的層間作用力極易發生解理,因此塊體形態下的變形能力很差。而該研究發現,不同於多晶形態下的脆性行為,InSe單晶二維材料在塊體形態下可以彎折、扭曲而不破碎,甚至能夠折成「紙飛機」、彎成莫比烏斯環,表現出罕見的大變形能力(圖1)。非標力學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材料的超常塑性,其壓縮工程應變可達80%,特定方向的彎曲和拉伸工程應變也高於10%。

圖1. InSe單晶塊體的超常塑性。(A)晶體結構;(B-D)樣品可摺疊或彎曲成「紙飛機」、莫比烏斯環、螺旋圈等各種形狀而不破裂;(E)沿c軸與(F)垂直c軸方向壓縮的應力-應變曲線及壓縮前後樣品照片。

精細結構表徵和原位微納壓縮實驗結果表明,InSe單晶塊體的塑性變形主要來自層間的相對滑動和跨層的位錯滑移(圖2A-C),進一步研究發現InSe的變形能力和塑性與其特殊的晶體結構和化學鍵密切相關。首先,InSe的面內彈性模量僅約53 GPa,遠低於絕大多數二維晶體材料(圖2D),表明層內本質非常「柔軟」,較易發生彈性彎曲。更重要的是,InSe具有獨特的層間相互作用,如圖2E所示,InSe(001)面之間相對滑移能壘極低,而解理能顯著高於其他二維材料以及典型的脆性材料,表明InSe易滑移難解理。差分電荷密度(圖2F)與晶體軌道分布密度(COHP)(圖2G)計算表明InSe相鄰層間除了Se-Se範德華力外,還存在著In-Se之間的長程庫倫力。這些多重、非局域的較弱作用力一方面促進層間的相對滑移,另一方面又像「膠水」一樣把相鄰的層「粘合」起來,抑制材料發生解理,同時保證了位錯的跨層滑移。

圖2 InSe塑性變形機制與機理。(A)刃位錯的反傅立葉變換掃描透射暗場像(IFT-DF-STEM);(B-C)掃描電鏡(SEM)下原位壓縮實驗,揭示了層間滑動與跨層滑移;(D)常見六方結構二維材料的面內楊氏模量;(E)滑移能與解理能;(F)差分電荷密度與(G)晶體軌道哈密頓分布密度(COHP),間接佐證了層間長程作用力的存在。

基於InSe單晶特殊的力學性質和化學鍵特性,該工作提出了一個評價和預測(準)二維材料變形能力的X 因子:X = Ec/Es (1/Ein),其中Ec是解理能,Es是滑移能,Ein是沿著滑移方向的楊氏模量。具有高解理能、低滑移能、低楊氏模量的材料有望具有良好的塑性變形能力。該判據很好地解釋了目前已發現的兩種無機塑性半導體Ag2S和InSe,也為其他新型塑性和可變形半導體的預測和篩選提供了理論依據(圖3)。

圖3 不同材料的變形因子與禁帶寬度圖譜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資助和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3/542

DOI:10.1126/science.aba9778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金雪 祁潔

交大智慧,閃耀前沿!

相關焦點

  • 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今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Exceptional plasticity in the bulk single crystalline van der Waals semiconductor InSe」為題,於北京時間
  • 集有機、無機材料優點於一體,我國學者提出無機塑性新型半導體新概念
    集微網消息,上海交通大學官方消息顯示,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史迅與陳立東等開創性地提出無機塑性新型半導體新概念,在具有優異電學性能的無機半導體中實現良好可加工和變形能力,將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的優點合二為一
  • 重大突破!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研究成果登上Science!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合作研究成果在Science刊發!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能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當前,柔性電子領域蓬勃發展,推動著社會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進程。
  • 重大突破!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能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在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 交大科技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地質、醫工交叉、半導體、氣候、物理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MIT最新Science:超導領域重大突破
    3、擴展與MX2自然相稱的超晶格系列材料還可以為更長的平均自由程鋪平道路,這將使WTe2超晶格中的拓撲邊緣模式電路或MoS2等相關TMD半導體材料中的激子壽命更長。2、 Ba6Nb11S28強大的無機特性為檢驗超導潛在的實空間調製提供了機會。3、 使用光學和原子力顯微鏡觀察到,可以使用標準的剝離技術來獲得適用於器件製造的薄片。
  • 無機柔性熱電新材料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人員史迅、陳立東、孫宜陽、仇鵬飛等和美國克萊門森大學教授賀健合作,開發出基於硫化銀(Ag2S)柔性半導體的新型高性能無機柔性熱電材料和器件
  • 半導體材料新希望——單層二硫化鉬研究獲重大突破
    半導體材料瓶頸可望突破!
  •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發表2篇Nature,2篇Science!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學校科研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頂級國際期刊《科學》《自然》發表多篇論文,在拼搏奮進的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該論文第一作者包括西安交大電信學部邱超銳博士生、張楠教授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王博博士。西安交大李飛教授和徐卓教授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陳龍慶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上海大學重要突破!首個具有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本文發現了迄今為止首個不僅具有優異塑性變形性能,而且具有優良電輸運性能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同時該新材料尚具有巨大的性能優化空間,對熱電材料、非晶材料乃至半導體材料領域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 上海矽酸鹽所等提出無機柔性熱電材料研究新方向
    柔性熱電能量轉換技術可將環境中無處不在的溫差轉化為電能輸出,在柔性電子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的高性能無機熱電材料均為脆性材料,不具備柔性功能,將其微型化併集成於柔性基板可獲得一定程度的彎曲性能,但在大彎曲或大變形下極易發生斷裂;而有機熱電材料雖然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能,但載流子遷移率遠低於無機材料,難以實現高效的能量轉換與電能輸出。
  • npj:中科院矽酸鹽所史迅研究員妙招—看化學式,判熱導率
    在半導體材料中,晶格熱導率(L)通常佔主導,其數值大小取決於從原子/晶格到晶粒等幾乎全尺度的結構特徵和多種物理作用過程。材料基因工程基於性能判據和高通量計算,為特定性能材料的篩選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 南京大學最新《Science》:該領域又闢蹊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8/1487量子信息是目前國際上最前沿、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隨著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現有的基於非線性光學過程的糾纏量子光源在維度擴展以及光子數增加方面面臨著光學系統複雜、可集成度低、穩定性弱等問題,並不能滿足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量子計量等領域對於高維、多光子的實用化需求,制約著光量子信息朝著大規模集成方向發展。最近,一種稱之為&34;的微結構薄膜材料的研究與發展為量子光源及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合成光學活性無機材料方面取得突破
    具有光學活性的無機材料根據電磁波與材料的相互作用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基於散射的、折射的以及吸收的光學活性材料。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表現出了特殊的電學、光學、催化等性質,在非線性光學、不對稱催化以及手性拆分等領域有著更加廣泛的應用前景。因而,設計合成具有光學活性的花狀手性無機納米材料不但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意義,也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 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重大突破:臺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
    半導體材料瓶頸可望突破!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01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副研究員仇鵬飛、瞿三寅等與美國克萊姆森大學教授賀健合作,提出了一種維度匹配的熱電複合材料設計新策略,即使用同樣具有一維結構的無機半導體材料製備高性能PVDF/Ta4SiTe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 中國數學家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日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王兵說,就像在寫一篇小說,「不同之處在於,靠的是邏輯推導而不是故事情節推動。」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篇幅浩繁、審稿周期漫長,這篇論文從投稿到正式發表又花了6年。不過,這麼長的發表周期在數學界並不鮮見,因為審稿人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去了解新的概念和方法。 《微分幾何學雜誌》審稿人評論認為,這篇論文是幾何分析領域的重大進展,將激發諸多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