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最新Science:超導領域重大突破

2020-10-10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A. Devarakonda
通訊作者:J. G. Checkelsky

通訊單位: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OI:10.1126/science.aaz6643

背景介紹

在間隙函數中具有實空間或動量空間節點的超導狀態對無序狀態非常敏感這種結點配對狀態會因間隙函數的動量空間平均而減弱,該間隙函數是由無序誘導的庫珀對在費米表面上的散射引起的。通常,當庫珀對在皮帕德相干長度ξ0內具有明確定義的晶體動量k時,可以避免這種無序平均。當ξ0小於電子平均自由程L(即ξ0/L≪ 1)時,可以滿足這一條件。二維超導體在突破這種所謂的純淨極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用於有限動量庫珀配對的原型平臺構建以及最近利用常規態自旋結構構造的非常規超導相結構。但是目前,低維超導的研究進展通常是通過提高材料質量來實現的。除一小部分有機材料外,幾乎沒有發現純淨極限的二維(2D)超導體,這阻礙並消減了人們對具有弱配對對稱性的奇特超導進行長期探索的熱情。

本文亮點

1、開發了一個由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超晶格組成的超導體,通過構建2H-鈮二硫化物(2H-NbS2)和相稱的阻擋層可產生增強的二維高電子質量,並實現無汙染的無機2D超導。
2、 Ba6Nb11S28的大電子平均自由程實現了純淨極限超導,並有可能實現單層H-MX2超導體中預測的非常規相。

3、擴展與MX2自然相稱的超晶格系列材料還可以為更長的平均自由程鋪平道路,這將使WTe2超晶格中的拓撲邊緣模式電路或MoS2等相關TMD半導體材料中的激子壽命更長。

4、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最低能量裂解發生在H-MX2和塊層之間,這意味著機械剝離的Ba6Nb11S28可以類似於通過堆疊MX2和h-BN製成的vdW結構一樣自主地封裝成H-NbS2單層。


圖文解析

圖1. Ba6Nb11S28和二維超導


要點: 1、 對於基底上的TMD薄片,同時破壞鏡像和反轉對稱性會導致在費米表面上由Ising和Rashba成分混合組成自旋紋理結構。這些自旋紋理和所產生的物理場在體積限制內被抑制,同時在該範圍內整個晶胞保持了反演對稱性。

2、 Ba6Nb11S28強大的無機特性為檢驗超導潛在的實空間調製提供了機會。

3、 使用光學和原子力顯微鏡觀察到,可以使用標準的剝離技術來獲得適用於器件製造的薄片。但是鑑於塊體Ba6Nb11S28已經表現出二維物理學性質,通過插入相稱的間隔層而不需要剝離即可製造相應的納米器件。

▲圖2. Ba6Nb11S28的量子振蕩和電子結構
要點:

1、在具有相稱阻擋層的整體單晶超晶格中,可以實現電子遷移率比整體2H-NbS2大三個數量級以上的高質量H-NbS2單層。同時Ba6Nb11S28還具有明顯的2D Shubnikov-de Haas(SdH)量子振蕩。

2、Ba6Nb11S28中H-NbS2層觀察到電子遷移率的大幅提高歸因於類似於在半導體工程異質結中觀察到的高度可極化阻擋層的屏蔽作用。

3、通過引入磁性成分,還可以對間隔層進行功能化以進一步調製H-MX2層。其他MX2材料的物理特性也可以受益於更長的電子平均自由程

▲圖3. Ba6Nb11S28中的2D超導、Pauli極限突破和超導相圖
要點:

1、在TBKT = 0.82 K時表現出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 (BKT)轉變,證明了Ba6Nb11S28是一種純淨極限的二維超導體。

2、TMD結構可以通過自然擴展,生成具有改善材料性能的獨特2D超導體、拓撲絕緣體和激子系統。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231

相關焦點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這一研究闡釋了在氮化物超導體上直接生長高質量半導體異質結的可能性,為整合具有宏觀量子效應的超導體和光電性能的半導體材料奠定了基礎。   文獻連結:A lithium–oxygen battery with a long cycle life in an air-like atmosphere(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5984)   材料牛資訊詳戳:今日鋰-氧電池和鈣鈦礦電池獲得新突破,最新成果發布在Nature上
  • MIT:詳解「人造太陽」重大突破
    中國航空報訊:9月29日,《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 》(Journal of Plasma Physics)專刊一舉刊登7篇研究論文,全面報導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初創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關於新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
  • MIT:詳解「人造太陽」重大突破
    中國航空報訊:9月29日,《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 》(Journal of Plasma Physics)專刊一舉刊登7篇研究論文,全面報導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初創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關於新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
  • 南京大學最新《Science》:該領域又闢蹊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8/1487量子信息是目前國際上最前沿、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隨著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現有的基於非線性光學過程的糾纏量子光源在維度擴展以及光子數增加方面面臨著光學系統複雜、可集成度低、穩定性弱等問題,並不能滿足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量子計量等領域對於高維、多光子的實用化需求,制約著光量子信息朝著大規模集成方向發展。最近,一種稱之為&34;的微結構薄膜材料的研究與發展為量子光源及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路徑。
  • 後來居上 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後來居上 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科技創新70年·歷程  9月初,來自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實驗室的高溫超導磁懸浮車亮相四川國際科技博覽會,引發廣泛關注。  高溫超導是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之一,它是具有相對較高臨界溫度的物質在液態氮環境下產生的超導現象。
  • ...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鹼金屬摻雜菲中發現了5開爾文溫度的超導電性
    近日,我校微尺度國家實驗室陳仙輝課題組在鹼金屬摻雜菲中發現了5開爾文溫度的超導電性,在有機超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Superconductivity at 5 K in alkali-metal-doped phenanthrene」為題刊登在2011年10月18日的《Nature • Communications》上。
  • 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磁懸浮電廠可應用
    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磁懸浮電廠可應用 原標題: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磁懸浮、電廠均可應用
  • MIT一次刊發7篇論文,詳解「人造太陽」重大突破
    9 月 29 日,《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Journal of Plasma Physics)專刊一舉刊登7篇研究論文,全面報導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初創公司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關於新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
  • 中科院: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三臺超導磁體聯合勵磁調試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表明我國工程人員已掌握了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完全有能力自行設計、製造大型低溫超導磁體。    據介紹,BEPCII共有兩套低溫超導設備
  • 再次突破上限! 32T 超導磁鐵研製成功,將推動各領域研究進展
    (superconducting magnet),比先前紀錄的最強磁鐵強上 33%,而且研究人員認為未來有望再度突破。12 月 8 日,他們又再次創下一個新紀錄:這一次,是全世界最強大的超導磁體。MagLab 認為,這個紀錄是過去 40 年來最大的改進之一。這種更強的超導磁鐵將有望推動物理、化學、生物和量子領域的研究,為了讓科學進展更加快速,MagLab 也對外開放申請,讓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能有使用的機會。
  • 後來居上 中國高溫超導重大突破令世界震驚
    起步,探索高臨界溫度超導體 2017年,趙忠賢獲頒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他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的成就, 以及對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從起步、追趕、到躋身國際前列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我國高溫超導之路,趙忠賢是親歷者。 世界超導研究開始於1911年,而我國的超導研究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
  •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
    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量子模擬領域獲重大突破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
  • 亟待突破的超導時代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超導研究的大學教師,我非常願意與大家分享我在這個領域的感受,同時也非常歡迎大家成為我們的同行者。 超導現象及其量子本質 理想導電性是超導體最為人熟知的特性,而完全抗磁性大家可能就比較陌生了。這個神奇的性質有許多迷人的演示,比如下面這個。初次看到這個演示,你是否好奇那塊金屬究竟被施了什麼法術呢?
  • 又一篇Science!交大史迅、魏天然等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7月31日(北京時間),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Exceptional plasticity in the bulk single crystalline van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如果發現室溫超導體,我們出門可以坐上懸浮的超導車,甚至手機、手提電腦充一次電,就能用上好幾個月。」正是帶著這樣的夢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在這一領域裡已經堅守了20餘年。突破超導研究的禁區超導,是指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在超導研究的歷史上,已經有10人獲得了5次諾貝爾獎,其科學重要性不言而喻。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 清華《Science》重大突破:超耐疲勞的碳納米管
    日前,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和張如範副教授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相關成果以「超耐久性的超長碳納米管」(Super-durable Ultralong Carbon Nanotubes)為題,於8月28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清華《Science》重大突破:超耐疲勞的碳納米管!
    日前,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和張如範副教授團隊在碳納米管耐疲勞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實驗形式測試了釐米級長度單根碳納米管的超耐疲勞性能。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7/1104超強超韌和超耐疲勞性能的材料,在航空航天、軍事裝備、防彈衣、大型橋梁、運動器材、人造肌肉等眾多領域都面臨巨大的需求。
  • 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重大突破!中國科大新年首發《Scienc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
  • 量子領域重大突破:潘建偉團隊將力壓谷歌,量子計算機將出世
    近日有新消息表示,我國的量子領域有了新的突破,潘建偉院士的團隊在學術交流會上表示,在年內這個備受矚目的團隊將實現60比特量子計算,這也就意味著谷歌的53比特量子計算水平已經成為過去,潘建偉團隊將做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