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2020-08-01 知社學術圈
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當前,柔性電子領域蓬勃發展,推動著社會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進程。作為柔性電子器件的核心,半導體材料期望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與優異的可加工和變形能力。然而,現有的無機半導體儘管電學性能優異,但通常具有本徵脆性,其機械加工和變形能力較差;而有機半導體雖具有良好的變形能力,但電學性能普遍低於無機材料。開發兼具良好電學和力學性能的新型半導體有望推動柔性電子的迅速發展。


今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Exceptional plasticity in the bulk single crystalline van der Waals semiconductor InSe」為題,於北京時間7月31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該研究發現,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可以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史迅教授/研究員、Jian He教授、陳立東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魏天然助理教授、金敏教授、王悅存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參加單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上海電機學院、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Clemson University。


史迅與陳立東等開創性地提出無機塑性半導體新概念,在具有優異電學性能的無機半導體中實現良好可加工和變形能力,將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的優點合二為一。2018年,他們發現了首個室溫塑性半導體材料——Ag2S,並揭示了其塑性變形機制(Nature Mater. 2018, 17: 421);隨後通過電性能的優化使其同時具有良好柔性/塑性和熱電性能(Energy Environ. Sci. 2019, 12: 2983),開闢了無機塑性半導體和柔性/塑性熱電材料新方向。


受Ag2S準層狀結構與非局域、彌散化學鍵特性的啟發,該研究聚焦一大類包含範德華力的二維結構材料,並在其中發現了具有超常塑性的InSe晶體。對二維材料而言,單層或薄層樣品很容易發生彈性變形,表現出一定的柔性;然而,當厚度增大時,二維材料通常因其較弱的層間作用力極易發生解理,因此塊體形態下的變形能力很差。而該研究發現,不同於多晶形態下的脆性行為,InSe單晶二維材料在塊體形態下可以彎折、扭曲而不破碎,甚至能夠折成「紙飛機」、彎成莫比烏斯環,表現出罕見的大變形能力(圖1)。非標力學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材料的超常塑性,其壓縮工程應變可達80%,特定方向的彎曲和拉伸工程應變也高於10%。


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圖1. InSe單晶塊體的超常塑性。

(A)晶體結構;(B)晶體鑄錠與(C)解理面;(D-G)單晶片可摺疊或彎曲成各種形狀而不破裂;(H)沿c軸與(I)垂直c軸方向壓縮的應力-應變曲線及壓縮前後樣品照片。


精細結構表徵和原位微納壓縮實驗結果表明,InSe單晶塊體的塑性變形主要來自層間的相對滑動和跨層的位錯滑移(圖2)。進一步研究發現,InSe的變形能力和塑性與其特殊的晶體結構和化學鍵密切相關。首先,InSe的面內彈性模量僅約53 GPa,遠低於絕大多數二維晶體材料(圖3A),表明層內本質非常「柔軟」,較易發生彈性彎曲。更重要的是,InSe具有獨特的層間相互作用,如圖3B所示,InSe(001)面之間相對滑移能壘極低,而解理能顯著高於其他二維材料以及典型的脆性材料,表明InSe易滑移難解理。差分電荷密度(圖3D)與晶體軌道分布密度(COHP)(圖3G)計算表明InSe相鄰層間除了Se-Se範德華力外,還存在著In-Se之間的長程庫倫力。這些多重、非局域的較弱作用力一方面促進層間的相對滑移,另一方面又像「膠水」一樣把相鄰的層「粘合」起來,抑制材料發生解理,同時保證了位錯的跨層滑移。


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圖2. InSe的塑性變形機制。

(A)晶帶軸為[001]的低倍透射電鏡(TEM)照片,插圖為反傅立葉變換高分辨掃描透射暗場像(IFT-DF-STEM),可見滑移臺階;(B,C)刃位錯的IFT-DF-STEM像,半原子面垂直於c軸,伯氏矢量方向為跨層方向;(D-G)掃描電鏡(SEM)下原位壓縮實驗,揭示了層間滑動與跨層滑移。


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圖3. InSe的成鍵特性。

(A)六方結構典型材料的面內楊氏模量;(B)代表性材料的滑移能(Es)和解理能(Ec);(C,D)差分電荷密度;(E)電荷密度;(F)電子局域函數;(G-I)層間In-Se鍵(G)、層內In-Se鍵(H)與層內In-In鍵(I)的晶體軌道哈密頓密度。


基於InSe單晶特殊的力學性質和化學鍵特性,該工作提出了一個評價和預測(準)二維材料變形能力的

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因子:

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 Ec/Es (1/Ein),其中Ec是解理能,Es是滑移能,Ein是沿著滑移方向的楊氏模量。具有高解理能、低滑移能、低楊氏模量的材料有望具有良好的塑性變形能力。該判據很好地解釋了目前已發現的兩種無機塑性半導體Ag2S和InSe,也為其他新型塑性和可變形半導體的預測和篩選提供了理論依據(圖4)。


今日Science:我國學者發現二維結構無機半導體單晶的超常塑性

圖4. 不同材料的變形因子與禁帶寬度圖譜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資助和支持。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3/542

相關焦點

  • 又一篇Science!交大史迅、魏天然等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該研究發現,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可以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史迅教授/研究員、Jian He教授、陳立東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魏天然助理教授、金敏教授、王悅存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集有機、無機材料優點於一體,我國學者提出無機塑性新型半導體新概念
    集微網消息,上海交通大學官方消息顯示,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史迅與陳立東等開創性地提出無機塑性新型半導體新概念,在具有優異電學性能的無機半導體中實現良好可加工和變形能力,將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的優點合二為一
  •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發表2篇Nature,2篇Science!
    2020年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通大學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研究成果登上Science!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合作研究成果在Science刊發!該研究發現,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
  • 北工大《Science》評述:首次發現超強塑性變形單晶材料
    《Science》上報導了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研究成果(點擊查看)—單晶形式的硒化銦(InSe)具有出色的可塑性,其在塊體形態下可任意彎折扭曲而不破碎,甚至能夠折成「紙飛機」、繞成莫比烏斯環,表現出罕見的塑性變形能力
  • 《Science》:超強塑性變形單晶材料應用潛力巨大
    近日,北工大的韓曉東教授針對《Science》上報導的關於單晶形式的硒化銦(InSe)具有出色的可塑性,未來在延展性和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應用前景的研究成果,於《Science》的PERSPECTIVE專欄中發表了相關評論,展望了其在機械加工、轉化應用等方面的優勢.
  • 我國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原標題:我學者合成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 記者2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同行合作,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據iNature統計,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文章。第一張圖是論文中的圖 S10,被讀者發現與2017年Rong Xu還有一位學者指出,雖然這三篇文章都是相同的主題,但分別是三種不同的物質材料,之間沒有關聯。因此他對這三種不同材料的實驗曲線重合表示質疑。
  • 首個具有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本文發現了迄今為止首個不僅具有優異塑性變形性能,而且具有優良電輸運性能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同時該新材料尚具有巨大的性能優化空間,對熱電材料、非晶材料乃至半導體材料領域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 我國學者在無機材料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21625105,21805241)的資助下,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在無機材料合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了無機離子聚合反應的新概念,利用無機離子寡聚體的聚合與交聯實現複雜形貌材料的連續結構製備。
  • 我國半導體材料的開拓者——林蘭英
    ,使半導體器件的設計與製造從「雜質工程」發展到「能帶工程」。所以半導體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進入完全嶄新的信息世紀。在我國的半導體材料領域,有一位女性科學家,無人不知,她被稱為我國半導體材料先驅,她就是林蘭英。林蘭英1918年出生於福建莆田,1948年赴美國留學,並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相關學業。在當時,固體物理學是剛興起的學科,它使科學家發現了處於半導電狀態的半導體,將給工業界帶來廣泛的應用前景。
  • 上海大學駱軍教授團隊發表關於發現柔性無機非晶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如Bi2Te3,GeTe和PbTe等)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由於晶體結構中較強的離子鍵和/或共價鍵,通常表現出較差的機械性能,特別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在彎曲、拉伸和壓縮應力下易於斷裂導致器件損壞,限制了熱電材料的實際應用。近年來可穿戴式設備、微型晶片等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基於熱電轉換技術的自供電電池和微型製冷器件等,同時這也對熱電材料的機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頂尖期刊論文:小尺寸範圍位錯與塑性變形的關係
    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基於均質機理的位錯源模型擴展了三維晶體塑性連續公式,這使得能夠在扭轉下對<1 0 0>取向的單晶微絲的位錯微結構演化進行分析。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59645420302548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據iNature統計,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文章。第一張圖是論文中的圖 S10,被讀者發現與2017年Rong Xu還有一位學者指出,雖然這三篇文章都是相同的主題,但分別是三種不同的物質材料,之間沒有關聯。因此他對這三種不同材料的實驗曲線重合表示質疑。
  • 招商引資情報:中國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發展現狀及83家重點企業...
    其中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細分5個子類17個國民經濟行業。據了解,2018年版《產業分類》的出臺,旨在準確反映「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情況,滿足統計上測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模、結構和速度的需要。
  • 三星發現了一種全新半導體材料 有望推動下一代半導體晶片的加速發展
    7 月 6 日消息 三星電子周一宣布,發現了一種全新半導體材料 「無定形氮化硼 (amorphous boron nitride),簡稱 a-BN」,並表示有望推動下一代半導體晶片的加速發展。近年來,三星 SAIT一直在研究二維(2D)材料具有單原子層的晶體材料的研究和開發。
  • 無機柔性熱電新材料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人員史迅、陳立東、孫宜陽、仇鵬飛等和美國克萊門森大學教授賀健合作,開發出基於硫化銀(Ag2S)柔性半導體的新型高性能無機柔性熱電材料和器件
  • 鄒廣田院士:高速生長CVD金剛石單晶及其應用
    除此之外它還具有比熱低、導熱性好、機械強度大、抗腐蝕性能好、半導體性能和高溫穩定性等優良性能,在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各方面有著廣泛的用途。根據金剛石的晶體形態,金剛石可分為單晶體、連生體和聚晶體。其中金剛石單晶由於缺陷少、品質高,在某些應用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天然的金剛石單晶(特別是較大尺寸,晶型、取向等符合應用要求的單晶)在自然界中十分稀少,價格昂貴。
  • 《Science》子刊:新發現!難熔高熵合金獨特的彈塑性變形行為!
    BCC結構NbTaTiV難熔高熵合金,獨特的彈性和塑性變形行為新發現,可能是導致其整體力學性能優異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也為新型多晶材料的開發和生產提供了用於結構材料應用的路線。 高熵合金(HEA)為等摩爾或非等摩爾單相和多相固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