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期刊論文:小尺寸範圍位錯與塑性變形的關係

2020-07-02 材料material

由於結構部件的小型化,扭轉用線材的應用範圍擴展到小尺寸範圍。用於新型智慧型手機的螺釘小於1mm,微型電機的軸直徑可達幾百微米,用於醫療技術而鑽頭的直徑只有幾微米。在微米尺度上,必須考慮內部長度方向的尺寸,以獲得扭轉載荷下的尺寸效應。此外,由於複雜的物理機制(包括在線性外部應力場作用下的位錯堆積以及經受不同解析剪切應力場的滑移系相互作用),微絲在扭轉下具有挑戰性。


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基於均質機理的位錯源模型擴展了三維晶體塑性連續公式,這使得能夠在扭轉下對<1 0 0>取向的單晶微絲的位錯微結構演化進行分析。相關論文以題為「Analysis of single crystalline microwires under torsion using a dislocation-based continuum formulation」發表在金屬材料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59645420302548

頂尖期刊論文:小尺寸範圍位錯與塑性變形的關係


在本文中,該公式已在簡單的基準系統上進行了驗證。根據理論上的考慮並通過仿真結果驗證,<1 0 0>取向的微絲滑移系統根據可以分為兩組,滑移系統位錯密度的數量和排列以及滑移系統的位置,中性軸上位錯堆積的螺位錯和刃位錯GND密度的比率。研究發現,各個滑動系統的以特有的方式影響位錯微觀結構。


頂尖期刊論文:小尺寸範圍位錯與塑性變形的關係

圖1 基準滑移系統的總位錯密度變化


對於受扭的金屬絲,在表面附近會產生位錯密度,並根據應力場將進入入金屬絲中,並在金屬絲的中心積累,從而在橫截面上形成不均勻的星形空間分布。因此,出現了在整個橫截面上的特徵性位錯密度分布。這是無法通過CTT理論或旋轉軸模型進行建模的。結果顯示在金屬絲中心有一個連續區域,而在表面附近有一個幾乎恆定的塑性應變。由於位錯密度的移動性,儘管局部應力低於位錯源激活的臨界應力,中心區域仍可發生塑性變形。


頂尖期刊論文:小尺寸範圍位錯與塑性變形的關係

圖2 星形位錯密度結構


對於恆定的扭轉載荷,改變微絲的幾何尺寸,由於減小的微絲半徑,觀察到由於應變梯度增加而導致的位錯密度增加。對於半徑小於12 µm的微絲,觀察到由於位錯堆積而引起的尺寸效應,導致位錯密度分布更寬。對於較小的微絲半徑,這會在歸一化半徑上產生較小的塑性滑移,而由於位錯堆積,半徑大於12 µm的微絲不會顯示出這樣的尺寸效應。


頂尖期刊論文:小尺寸範圍位錯與塑性變形的關係

圖3 提取<1 0 0>取向的1µm柱的位錯微觀結構演變


對於恆定的扭轉速率,找到了線性位錯產生速率,這與DDD模擬一致。可以證實沿理論上預測的沿著微絲的位錯取向的不均勻性。從而,證明了取向差角,旋轉軸和參考點的組合對於解釋(實驗)結果的相關性。對於考慮的負載,橫截面中位錯的相應旋轉軸在導線長度的一半處指向中心。相反,由於特定滑移系統幾何原因引起的局部滑移活動,旋轉軸在橫截面上均勻地與導線頂部和底部的扭轉軸對齊。


頂尖期刊論文:小尺寸範圍位錯與塑性變形的關係

圖4 沿線的長度(初始曲線)的扭轉軸連續體錯位的模擬結果(綠色曲線)


綜上所述,通過基於均質機理的位錯源模型擴展了三維晶體塑性連續體公式,並將其應用於在扭轉下取向為<1 0 0>的單晶微絲。研究了單個滑移系統的基本原理,它們與位錯類型,鬆弛機制的相互作用以及對局部位錯取向的意義。近年來,對小規模材料行為和潛在物理機制的興趣顯著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位錯對塑性的影響分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於位錯的模擬可以為材料的演變提供有益的見解。(文:3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頂尖論文新發現!難熔高熵合金獨特的彈塑性變形行為
    導讀:刃型位錯被認為是BCC難熔高熵合金的主要位錯類型,與傳統的BCC合金不同。BCC結構NbTaTiV難熔高熵合金,獨特的彈性和塑性變形行為新發現,可能是導致其整體力學性能優異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也為新型多晶材料的開發和生產提供了用於結構材料應用的路線。
  • 難熔高熵合金獨特的彈塑性變形行為!
    導讀:刃型位錯被認為是BCC難熔高熵合金的主要位錯類型,與傳統的BCC合金不同。BCC結構NbTaTiV難熔高熵合金,獨特的彈性和塑性變形行為新發現,可能是導致其整體力學性能優異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也為新型多晶材料的開發和生產提供了用於結構材料應用的路線。
  • 《Acta》大塑性變形製備高強高熱穩定性的新型鋁合金
    編輯推薦:本文提出了一種利用大塑性變形製備具有高強度和高熱穩定性的新型可時效強化鋁合金的方法。通過高壓扭轉使合金得到40000左右的剪切應變。理論分析了大塑性變形對顯微結構和性能的影響。本研究提出的改善Al-Zr合金的處理方法,大大提高了合金性能。高強度鋁合金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得到多種應用,尤其是汽車和航空工業領域。
  •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評審人對此項研究中所完成的大量首創性的工作印像非常深刻,認為作者們在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伴隨著微電子元器件與微機電系統(MEMS)等技術的進步,所用材料外形特徵尺寸的下限也逐漸減小至亞微米甚至納米量級,而該尺度正是材料塑性變形基本物理機製作用的空間範疇。
  • 西南交大頂刊論文:位錯-晶界交互作用的三維離散位錯動力學模擬
    晶界對多晶材料的塑性變形有重要影響,尤其是當材料的尺寸達到微米/納米級別。不同的位錯-晶界交互作用機制往往會導致不同的塑性變形特徵。由於晶界類型的多樣性以及晶界結構的複雜性,位錯與晶界的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位錯穿透晶界、位錯被晶界吸收、位錯從晶界處反射或發射等。
  • 西南交大頂刊論文:位錯-晶界交互作用的三維離散位錯動力學模擬
    晶界對多晶材料的塑性變形有重要影響,尤其是當材料的尺寸達到微米/納米級別。不同的位錯-晶界交互作用機制往往會導致不同的塑性變形特徵。由於晶界類型的多樣性以及晶界結構的複雜性,位錯與晶界的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位錯穿透晶界、位錯被晶界吸收、位錯從晶界處反射或發射等。
  • 位錯誘導塑性領域Nature Materials
    10月2日,國慶假期的第二天,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難熔多主元合金」的論文《Science》:重大發現!解密難熔高熵合金異常高溫強度和高塑性的根源!,從位錯角度揭示合金變形機理;僅僅過去4天,Nature Materials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Ti-Al合金因電塑性引起的缺陷重構,下面進行詳細介紹。導讀:數十年來,施加脈衝直流電可以顯著增強金屬的可成形性已經被熟知,但電脈衝提升金屬成型可塑性的機理尚不清楚。最初人們都認為電塑性只不過是熱軟化。
  • 孿晶變形具有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在導師孫軍、肖林等指導下,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李巨教授、丹麥瑞瑟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
  • 西安交大微納中心發現金屬室溫塑性變形新機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的一篇論文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10.1038/ncomms4297)。該工作藉助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定量變形技術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在金屬鎂中發現了除位錯滑移和形變孿晶外的第三種室溫塑性變形的新機制。
  • 擴展經典Hall-Petch公式範圍
    導讀:細晶強化是金屬材料的一個常見特性,可由著名的Hall-Petch關係描述,但是其有一定適用範圍。本文將經典Hall-Petch關係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小尺寸樣品,最終建立了描述宏-微觀尺度晶體金屬樣品屈服強度隨尺寸變化的統一模型。
  • 成功克服強塑性矛盾!北理工等五所名校,提出梯度組織設計模型
    在金屬材料領域,強度和塑性的不可兼得嚴重影響了其工程應用和結構設計。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策略來提高金屬的強度,但不可避免地會降低甚至破壞材料的塑性。塑性不足已成為高強金屬材料的「致命弱點」。微觀原因是位錯滑移導致應變局部化產生頸縮,剪切帶開裂,最終導致災難性破壞。因此,簡單的方法可能很難解決強度-塑性權衡問題。
  • 成功克服金屬材料強塑性矛盾!北理工等五所名校聯手,提出一種梯度組織設計模型
    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策略來提高金屬的強度,但不可避免地會降低甚至破壞材料的塑性。塑性不足已成為高強金屬材料的「致命弱點」。微觀原因是位錯滑移導致應變局部化產生頸縮,剪切帶開裂,最終導致災難性破壞。因此,簡單的方法可能很難解決強度-塑性權衡問題。梯度顯微組織金屬的晶粒尺寸從最上層的納米級增加到內部的微米級,獲得了強度塑性協同的力學性能。
  • 上海交大頂尖論文:具有超高可加工性的低成本鎂合金
    該工作以「Highly deformable Mg–Al–Ca alloy with Al2Ca precipitates」為題發表在金屬材料領域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上。博士生朱高明為論文第一作者,王樂耘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論文主要合作者還包括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的王健教授以及美國APS光源的Jun-Sang Park博士。
  • 金屬頂刊:高大上的技術,揭示微米尺度裂尖塑性區
    這類材料在斷裂過程中會發生不可忽略的塑性變形。在BCC金屬中,這類行為是典型的,通常能在眾多工業應用中被觀察到,因而需要針對服役條件準確定義其變形機理。選擇微懸臂梁彎曲作為變形的形式,是因為在塑性變形過程中,形成的位錯將適應晶體的彎曲,進而以GNDs為特徵被HR-EBSD表徵。本文的目的是討論由溫度引起的GND密度分布的差異,並研究刃型位錯和螺型位錯的分布規律,以便進一步闡明在這一尺度下導致BDT降低的機制。試樣製備、力學測試方法、J積分計算和3D HR-EBSD測試的技術細節參見原文。
  • 北理工《MSEA》:動態塑性變形對Al-Zn-Mg合金組織性能影響
    動態塑性變形(DPD)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技術,可以在102-103s-1的應變速率變形後實現晶粒細化的能力。目前已經開發了許多不同的DPD方法,包括分離式霍普金森壓杆(SHPB)或高速錘衝擊,動態通道角擠壓(DCAP)和動態高壓扭轉(DHPT)。
  • 西安交大材料強度重點實驗室一論文在Acta Materialia發表
    近日西安交大一篇題為「無缺陷亞微米金顆粒變形尺度效應及其可控性」研究的論文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一流學術刊物《Acta Materialia》上發表。該論文是西安交大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http://nano.xjtu.edu.cn)博士生王章潔,在單智偉教授等三位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的。
  • 工學院段慧玲課題組在金屬材料強度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晶體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與晶粒尺寸和樣品外觀尺寸相關。材料屈服強度隨晶粒尺寸減小而增加的現象由著名的Hall-Petch關係描述,然而,材料的屈服強度隨樣品外觀尺寸增加而減小直到變得與樣品尺寸無關這一重要特性的內在物理機制及統一描述卻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華南理工《NPG Asia Materials》封面文章: 3D列印高強高塑性銀合金!
    相關成果以「Premature failure of an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aterial」為題發表在NPG Asia Materials(三年平均IF=8.139)上,期刊同時刊登編輯評論,題為:Additive manufacturing: 3D-printed alloys find their hidden strength。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秀豔發現了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 地質地球所巖漿環境下橄欖石的塑性變形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作為上地幔的最主要礦物相,橄欖石在地幔對流過程中發育塑性變形體現於地幔包體和地幔橄欖巖中廣泛存在的波狀消光和膝折帶等特徵。其主要變形機制包括位錯蠕變、擴散蠕變和顆粒邊界滑移。在不同溫壓、應力、應變速率、含水量、粒間熔體存在與否等條件下,一種或多種流變機制主導橄欖石變形,形成不同的晶格優選定向,即橄欖石組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