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金屬材料屈服強度新理論!擴展經典Hall-Petch公式範圍

2020-12-05 孜然學術

導讀:細晶強化是金屬材料的一個常見特性,可由著名的Hall-Petch關係描述,但是其有一定適用範圍。本文將經典Hall-Petch關係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小尺寸樣品,最終建立了描述宏-微觀尺度晶體金屬樣品屈服強度隨尺寸變化的統一模型。相關發現打破了學術界對微納尺度晶體金屬材料屈服行為由位錯運動決定的固有認知,建立了基於位錯源激活和位錯運動相互競爭的晶體金屬材料屈服強度理論。

了解小尺寸晶體金屬材料的機械性能對於設計和製造納米器件和納米結構是很重要的。尺寸依賴性屈服現象在微柱單軸拉伸或壓縮試驗中被廣泛觀察到。與大體積試樣相比,小尺寸試樣在塑性變形過程中需要更高的應力。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量的研究表明,屈服強度在微尺度下與試樣尺寸具有冪律關係,可以從位錯源限制機制來理解,即在較小的尺度範圍內位錯的產生變得更加困難,因此需要更高的應力來激活新的位錯源

在現有模型中,表徵小尺寸材料屈服強度曲線的臨界分切應力(CRSS)通常採用為簡單的線性方式表達,而屈服強度還與試樣直徑變化有一定關聯,所以現有模型是不準確的,需要一種新的模型準確的預測出晶體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

北京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了從納米尺度到宏觀尺度均可預測金屬材料屈服強度的模型。針對單晶提出了一種新的屈服機制,即屈服強度取決於位錯運動所需的應力和位錯源激活所需的應力,最終提出了能夠描述單晶和多晶材料的屈服強度的模型。相關論文以題為「Unified Model for Size-Dependent to Size-Independent Transition in Yield Strength of Crystalline Metallic Materials」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並被選為主編推薦文章。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24.235501

本研究針對晶體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隨尺寸變化的物理機制,得出下式。晶體金屬材料的塑性變形首先要滿足位錯上的應力足以克服滑移面上的障礙,其次位錯源可以連續發射位錯。該式在不同直徑的預拉伸鎳微柱上進行驗證,預測結果與實驗結果吻合較好。

研究發現,在輻照單晶Cu的微壓縮試驗中,能夠觀察到屈服強度由隨尺寸變化到與尺寸無關的轉變。經過輻照的Cu微柱在亞微尺度(500nm)上呈現出躍遷行為,而未經輻照的Cu柱仍具有尺寸效應。該現象也出現在預拉伸的鎳或高強度鎳基合金上,在微型單晶中,轉變過渡點隨位錯運動所需的應力的增加而減小。該模型豐富了對鎳基合金微柱尺寸效應的出現或消失的理解。

圖1 屈服強度原理圖

圖2 (a) Ni單晶在不同預應變下的屈服強度與尺寸的關係;(b)輻照和未輻照Cu單晶

本研究基於經典的Hall-Petch關係提出了新的模型來研究微型多晶材料的屈服強度,微型試樣的晶界密度值也與試樣的尺寸有關。該式涵蓋了各種晶粒形狀,不僅考慮到晶粒的尺寸,還包含了樣品的尺寸因素。當試樣尺寸較小時,屈服強度受位錯源激活應力的控制,表現出尺寸依賴性。當源激活應力小於位錯運動應力時,單晶表現出與尺寸無關的屈服強度,而多晶則由於晶界(GB)密度的增加而表現出相反的屈服強度尺寸效應。所有這些實驗結果都被理論模型準確地預測到了。本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單晶和多晶材料屈服強度的尺寸依賴性。

圖3 多晶材料屈服強度的尺寸依賴關係

圖4 單晶和超細晶粒的屈服應力曲線

綜上所述,本文建立了一個統一的模型來表徵晶體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與現有模型相比,本研究中微型試樣的屈服需要同時滿足位錯運動和位錯源激活。屈服強度可由這兩種機制所需要的應力共同確定,從而可預測屈服強度從尺寸依賴到尺寸獨立的轉變。屈服強度由尺寸相關向尺寸無關的轉變對微觀結構很敏感,取決於位錯密度、GB密度、輻照缺陷等微觀結構對位錯運動的阻力的影響。本文有助於模擬預測晶體金屬材料的強度,促使模擬與實際更加吻合。(文:破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工學院段慧玲課題組在金屬材料強度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越小越強(Smaller is Stronger)」是金屬材料的一個常見特性晶體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與晶粒尺寸和樣品外觀尺寸相關。材料屈服強度隨晶粒尺寸減小而增加的現象由著名的Hall-Petch關係描述,然而,材料的屈服強度隨樣品外觀尺寸增加而減小直到變得與樣品尺寸無關這一重要特性的內在物理機制及統一描述卻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 金屬材料的抗拉強度與屈服強度有什麼區別?
    抗拉強度與屈服強度是金屬材料重要的兩個力學性能指標。它們分別代表什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 連續油管屈服強度、抗拉強度計算方法及概念
    ,可按如下公式計算:LY=0.3204×(D-tmin)×tmin×Y;其中:LY=管體屈服載荷(kg);Y=規定的最小屈服強度(MPa);D=規定的外徑(mm);tmin=最小壁厚(mm).2、管體抗拉強度       當管體只承受軸向載荷時,使管體應力達到其鋼級規定的最小抗拉強度時的軸向載荷,可按如下公式計算:LT=0.3204×(D-tmin)×tmin×T;其中:LT=管體屈服載荷(kg);T=規定的最小屈服強度(MPa);
  • ...科學家合作發明「超級鋼」 屈服強度2000兆帕下仍具有良好延展性
    新華社8月24日報導,具有超高強度的金屬材料通常應用於汽車、航空及國防工業,但材料的強度與延展性通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美國《科學》雜誌24日發表了中國京港臺三地科學家的合作科研成果,他們發明的一種超級鋼實現了鋼鐵材料在屈服強度超過2000兆帕時延展性的「巨大提升」。
  • 京港臺三地科學家合作發明「超級鋼」 屈服強度2000兆帕下仍具有...
    新華社8月24日報導,具有超高強度的金屬材料通常應用於汽車、航空及國防工業,但材料的強度與延展性通常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美國《科學》雜誌24日發表了中國京港臺三地科學家的合作科研成果,他們發明的一種超級鋼實現了鋼鐵材料在屈服強度超過2000兆帕時延展性的「巨大提升」。
  • npj: 高熵合金—基於第一性原理的屈服強度預測
    由於HEAs具有高維度的組分空間,並且對於合金的組分沒有明顯的物理限制,所以高熵合金擁有巨大的優化空間,以提高一種或多種材料屬性(例如力學屬性裡的屈服強度,極限強度,塑性,等等)。 但這為指導新型多組分貴金屬HEAs的設計、預測其屈服強度帶來了挑戰。
  • 材料力學—強度理論
    2、四大強度理論關於脆性斷裂強度理論最大拉應力理論(第一強度理論)最大拉應力是材料引起脆性斷裂破壞的主要因素,即不論材料處於簡單還是複雜應力狀態,只要最大拉應力σ1達到材料在單向拉伸時斷裂破壞的極限應力σb,就會發生脆斷破壞。
  • 超高強度金屬研究有了最新進展,超細晶鎳最大屈服強度達到4.2GPa
    > 超高強度金屬材料在航空航天、高速列車等領域有著大量的應用,如何使材料持續強化一直是材料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日前,浙江大學等在頂級國際期刊Nature上發表超高強度金屬工作的最新進展。研究團隊通過金剛石壓砧(diamond anvil cell)徑向X射線衍射技術,原位測量不同晶粒尺寸的純金屬鎳的屈服應力和變形織構,研究發現:隨著晶粒尺寸從200nm減小至3nm,材料發生持續強化而未出現反Hall-Petch現象,超細晶鎳最大屈服強度達到4.2GPa。
  • ANSYS輸出應力、強度理論與規範
    該理論認為最大拉應力σ1是引起材料脆斷破壞的因素,即無論何種應力狀態下,只要構件內一點處的主應力中最大的拉應力σ1達到材料強度極限σb,材料就發生脆性斷裂。因此第一強度理論的斷裂準則是σ1=σb考慮安全係數後,就得到以容許應力[σ],因此第一強度理論所建立的強度條件為:σ1≤[σ]最大伸長線應變理論-第二強度理論。
  • 北航ACTA打破Hall-Petch模型,闡明純鎂晶粒尺寸對力學性能影響
    導讀:鎂(Mg)及其合金在室溫下通常表現出相對較低的強度和較差的延展性,這是由於它們的各向異性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提供了數量有限的獨立滑移系。本文通過調整主導變形機制可在塊狀多晶純鎂中實現強度和延展性的獨特組合。本研究成功地獲得了具有寬範圍平均晶粒尺寸的完全再結晶的純Mg試樣,其最小晶粒尺寸為650 nm,並且系統地闡明了室溫下與晶粒尺寸有關的機械性能和變形機理。
  • 這種材料厲害!鈦的強度、木材的密度!
    日前,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輕而堅固的新材料——他們稱之為「金屬木材」。因為它具有高金屬的機械強度和化學穩定性,以及接近天然材料如木材的密度。
  • 金屬頂刊《ACTA》:抗壓強度達46GPa!突破金屬材料記錄
    導讀:在亞微米尺度上加工金屬樣品的能力提高了純金屬的強度極限到千兆帕斯卡(GPa)範圍。本文製造的Mo納米顆粒具有巨大的抗壓強度,其抗壓強度超過了金屬材料的先前強度記錄。通過在沉積在藍寶石上的Mo薄膜的兩階段固態脫溼過程中,通過控制退火氣氛來產生圓形和多面的顆粒。圓形顆粒在突然屈服之前經歷了巨大的彈性變形。
  • 這十一種材料性能知識,工程師必須都懂
    若斷裂前不發生塑性變形或塑性變形很小,沒有縮頸產生,材料發生脆性斷裂,則σc=σb。若斷裂前產生縮頸現象,則σc與σb不相等。4、格裡菲斯公式適用哪些範圍及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修正? 格裡菲斯公式只適用於含有微裂紋的脆性固體,如玻璃、無機晶體材料、超高強鋼等。對於許多工程結構材料,如結構鋼、高分子材料等,裂紋尖端會產生較大塑性變形,要消耗大量塑性變形功。
  • 拉伸試驗速率對抗拉強度的影響
    商業條件使用標準推薦範圍值即可,仲裁條件時可能有附加限定要求。問:如果拉伸速度快了,抗拉強度反而小了,這個怎麼理解啊?答:需要區分對照物,以及試驗的不確定度。 用於測定金屬材料在不同載荷作用下的強度,塑性和韌性的試驗被稱作力學性能試驗。
  • 金屬材料知識大全
    金屬材料的延伸率和斷面收縮率愈大,表示該材料的塑性愈好,即材料能承受較大的塑性變形而不破壞。一般把延伸率大於百分之五的金屬材料稱為塑性材料(如低碳鋼等),而把延伸率小於百分之五的金屬材料稱為脆性材料(如灰口鑄鐵等)。塑性好的材料,它能在較大的宏觀範圍內產生塑性變形,並在塑性變形的同時使金屬材料因塑性變形而強化,從而提高材料的強度,保證了零件的安全使用。
  • 物理公式獲拓展!MIT團隊突破經典電磁理論在納米尺度下失效問題
    作為經典電磁學的基礎,麥克斯韋方程組適用於幾乎所有範疇,包括納米尺度的微納光子學的絕大部分。但是,當幾何結構的尺度縮小至電子系統尺度量級時,由於經典電磁學中並沒有包含電子尺度的信息,經典電磁理論無法準確預測該範圍的實際測量結果。
  • 金屬材料應力腐蝕分析
    一般是由於金屬或者合金材料失去原有的電子作用後,使金屬以及合金材料整體強度降低,受到應力作用,可在遠低於材料屈服強度的情況下,產生無形變預兆的現象,其腐蝕發生的溫度一般在 40℃ ~ 300℃ 左右。也被稱之為低應力脆斷或者應力腐蝕。這種現象在石油化工設備腐蝕破壞中佔有較高的比例。化工設備多是金屬及其合金的金屬製品。高溫或高壓工況、多介質也是化工設備的一種常態。
  • 2020年金屬材料領域,15篇《Nature》、《Science》!
    但是,在傳統金屬材料領域相關科研人員都深有體會,想要做出新的重大成果非常困難。從發表論文來說,Acta Materialia是傳統金屬材料的頂刊,想發在Nature、Science則十分困難。為此,我們選取盤點了15篇2020年發表在NS上的重要成果,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點擊每篇的藍色標題可查看相應詳細介紹。1、金屬所等發表《Science》!
  • 陶瓷材料的強度及其影響因素
    強度與塑性是材料的基本力學性能。但陶瓷材料是脆性材料,在常溫下基本上不出現或極少出現塑性變形,因而其塑性指標:延伸率 和斷面收縮率 均近似為零。因此,可以認為,陶瓷材料的抗拉強度 、斷裂強度 和屈服強度 在數值上是相等的。此外,由圖25-2b可見,陶瓷材料壓縮時的強度比拉伸時大得多。這是脆性材料的一個特點或優點。
  • 常用到金屬材料的理論重量的計算公式
    【學員問題】常用到金屬材料的理論重量的計算公式?  【解答】1、鋼管的重量=0.25×π×(外徑平方-內徑平方)×L×鋼鐵比重  其中:π=3.14L=鋼管長度鋼鐵比重取7.8所以,鋼管的重量=0.25×3.14×(外徑平方-內徑平方)×L×7.8*如果尺寸單位取米(M),則計算的重量結果為公斤(Kg)  2、鋼管每米理論重量;(鋼密度7.85kg/m)  W=0.02466(D-δ)δ注外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