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公式獲拓展!MIT團隊突破經典電磁理論在納米尺度下失效問題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如果要溯源當代電力科技,以及人們日常已無法擺脫的各種電子產品,詹姆斯 · 克拉克 · 麥克斯韋一定是當之無愧的開山鼻祖。

我們應該從中學物理課本上就了解過「麥克斯韋方程組」。2004 年,英國的科學期刊《物理世界》舉辦了票選科學史上最偉大公式的活動。麥克斯韋方程組力壓質能方程、歐拉公式、牛頓第二定律、勾股定理、薛丁格方程等」方程界「的巨擘,高居榜首。

麥克斯韋在 1865 年提出的最初的方程組形式,由 20 個等式和 20 個變量組成。隨後他在 1873 年嘗試用四元數來表達,卻並未成功。

近二十年後的 1884 年,奧利弗 · 赫維賽德和約西亞 · 吉布斯兩名數學物理學家以矢量分析的形式更 「優雅」 地把方程組表達出來,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的樣子。150 多年過去了,很難想像如果當初麥克斯韋沒有統一電和磁,讓人們擁有處理電磁場和光的能力,如今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作為經典電磁學的基礎,麥克斯韋方程組適用於幾乎所有範疇,包括納米尺度的微納光子學的絕大部分。但是,當幾何結構的尺度縮小至電子系統尺度量級時,由於經典電磁學中並沒有包含電子尺度的信息,經典電磁理論無法準確預測該範圍的實際測量結果。

麻省理工學院的 Berggren 和 Soljai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 Nature 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解決了經典電磁理論在納米尺度下失效的問題,成功將麥克斯韋的電磁學擴展到了更加微小的尺寸。來自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中國杭州的西湖大學,以及湖南大學的學者共同完成了這一研究工作。

圖 | 藝術化下的微納光學結構中的電子尺度(設計:陳磊)

DeepTech 對話該工作的其中一位第一作者楊易。他表示,在宏觀尺度上,經典邊界條件足以描述材料的電磁響應。但當我們考慮更小尺度上的現象時,非經典效應就變得很重要。

造成問題的根源在於,電磁響應本質上也是量子效應,介質表面激發的電荷實際上是非局域的,也就是說它們是有空間分布的。而導致這一空間分布的電子尺度沒有被經典電磁學所包含。

經典電磁學在小尺度範圍的局限性,會導致例如等離子激元波導色散的修改,諧振峰的偏移和展寬,以及納米尺度下對光的空間約束能力的減弱等問題。

表 | 麥克斯韋方程組與經典(左)和納米尺度(右)下的邊界條件。

圖 | a. 密度泛函計算所得金屬 - 真空界面下的穩態和激發電荷密度;b. 界面相關的非經典電磁效應可以參數化為自洽表面極化偶極子和表面電流,進而修正經典邊界條件;c. 實驗結構——膜耦合金納米盤;d. 實驗結構的表面非經典偶極子密度;e. 實驗測得的非經典頻移 f-g. 實驗測得的 d 參數的色散。(來源:Nature)

在理論方面,該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理論框架,該框架通過一個介觀的材料界面內稟參數 「feibelman d 參數」 形式來修改經典電磁理論的邊界條件。在界面中,d 參數的作用和介電常數相似。

從實驗出發,該研究設計了一種擁有典型多尺度結構的薄膜耦合納米諧振器。楊易說:「在剛開始進行實驗時,我們很幸運地遇到了正確的幾何結構。這使我們能夠觀察到明顯的非經典效應,這十分出人意料,也令人興奮。這些特徵能幫助我們測量 d 參數。此前這對於一些重要的表面等離子激元材料,比如金,是很難計算的。」

該實驗進行了多個參數的掃描測量。結合準正交模式(quasi-normal-mode) 理論,他們將實驗測得的非經典頻譜移動和展寬與介觀參數直接聯繫起來,從而通過實驗測得了介觀參數 d 的色散。這就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測量 d 參數的實驗方法,同時也驗證了理論框架。

此理論框架將經典電磁學的適用範圍拓展到 1 nm 及以上。在應用方面,這項工作也指出了在經典區域之外設計光學響應的可能性,例如探索如何讓天線從發射器中提取更多的能量。

楊易表示:「數值仿真方面,我們搭建的仿真模型可以便捷地應用到其它電磁場景中。我們已經將它們公開在 Github 上供他人下載,希望它們能夠有所用處。」(連結為:https://github.com/yiy-mit/nanoEM)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Marin Soljai 對這項突破感到十分興奮,他表示:「我們希望這項研究能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這一工作為納米表面等離子激元研究,納米光子學,以及控制納米尺度物質與光的相互作用開啟了新的篇章。」

相關焦點

  • 中英科學家建立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水在不同的介質與環境下表現出多種特性。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及其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修正了物理學中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 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製圖:王奉超)聯合研究團隊的突破如何描述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現象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和2010年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合作,對這個問題開展了研究。他們在用石墨烯搭建的納米毛細通道裡,測量了水的凝聚壓強,並通過理論分析,給出了開爾文方程的新形式。讓我們大概了解一下他們破解難題的巧妙思路。
  • 「新華社」中英科學家建立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水在不同的介質與環境下表現出多種特性。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及其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修正了物理學中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受表面張力和彎曲界面的影響,水在狹小的通道內更容易凝聚:在分壓還沒達到飽和蒸氣壓的時候,水就凝聚了,這就是毛細凝聚現象。
  • 中外學者將經典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中科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Andre Geim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毛細凝聚關聯了宏觀固液界面潤溼和微觀分子間力學作用,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早在150年前,著名的英國科學家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後來被冊封為開爾文勳爵)從理論上描述了毛細管內彎曲的液氣界面引起的蒸氣壓變化,被稱為開爾文方程,這是固液界面潤溼領域三大經典理論之一。
  • 修正經典開爾文方程!中國科大建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央廣網合肥12月10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陳奕均、劉源渤)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尺度下修正了經典開爾文方程,並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建立了新理論。
  • 中外學者將經典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合肥12月10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上觀新聞】在食品製藥業具應用前景,中科大納米尺度下毛細凝聚...
    如何描述納米/亞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現象,這既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
    晶片除此之外,人們還通過摩爾定律和物理公式計算出了矽基晶片的物理極限是7nm。臺積電那麼摩爾定律到底有沒有失效呢?為何英特爾困於7納米晶片,而臺積電卻能突破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是臺積電能成為全球第一大晶片代工廠的主要原因!為何臺積電能突破極限?在弄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物理極限只是當時人們技術水平不夠所產生的理論極限。舉個例子來說,幾十年前的人能想像到現在的技術會這麼發達嗎?
  • 納米尺度下的光和物質強相互作用
    具體來說,他們把量子輻射點(發光原子分子激子等)嵌入到納米尺度的光學腔裡,觀察到光子和輻射點在常溫下的快速能量交換以及很多有趣的物理特性。這些工作為諸多重要的應用,比如單光子開關和納米雷射器,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 經典永流傳,麥克斯韋方程組擴展到納米領域
    2019年12月11日,納米系統中非經典電磁現象的綜合和校正框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自從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的動力學理論》(1865年)發表以來,150多年過去了。他的論文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電場、磁場和光的基本認識。
  • 中科大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毛細凝聚關聯了宏觀固液界面潤溼和微觀分子間力學作用,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開爾文方程從理論上描述了毛細管內彎曲的液氣界面引起的蒸氣壓變化,被認為是固液界面潤溼領域三大經典理論之一。
  • 修正經典開爾文方程!中科大建立新理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開爾文方程從理論上描述了毛細管內彎曲的液氣界面引起的蒸氣壓變化,被認為是固液界面潤溼領域三大經典理論之一。然而,當通道直徑縮小到水分子大小相當的尺寸時,由於實驗觀測難度大,開爾文方程裡採用的彎月面曲率、接觸角等概念難以被準確定義,而如何在納米尺度下修正開爾文方程,一直是研究者們關心的問題。
  • 科學家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加速理論物理研究
    電磁、強、弱這三種力支配著粒子的形成、相互作用和衰變。然而,在這個框架內研究粒子和核物理是困難的,並且依賴於大規模的數值研究。例如,強力的許多方面需要在質子大小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尺度上數值模擬動力學,以回答有關質子、中子和原子核性質的基本問題。
  • 中國科大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成果登《自然》
    ·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毛細凝聚關聯了宏觀固液界面潤溼和微觀分子間力學作用,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開爾文方程從理論上描述了毛細管內彎曲的液氣界面引起的蒸氣壓變化,被認為是固液界面潤溼領域三大經典理論之一。
  • ...安徽頻道」修正經典開爾文方程!中國科大建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尺度下修正了經典開爾文方程,並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建立了新理論。研究成果已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
    潘建偉團隊再登《自然》: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向規範場理論逼近規範場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根基。大名鼎鼎的標準模型,是迄今為止統一描述強、弱、電磁三種相互作用的最成功的理論,而它就是一種滿足特定群對稱性的規範場理論。
  • 鈮酸鋰納米尺度加工獲突破
    別小看這張照片,這可是南開大學弱光非線性光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許京軍教授、任夢昕副教授團隊,在頭髮絲粗細的鈮酸鋰材料橫截面上加工出來的。他們「雕刻」出的是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的鈮酸鋰光學諧振結構,攻克了鈮酸鋰微小尺度加工這一世界性難題。鈮酸鋰因其電光特性而聞名,已成為廣泛使用的光學材料之一。
  • 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相關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人們發現可以利用光子激發金屬自由電子氣的集體振蕩,即等離子激元,從而突破光的衍射極限,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的操縱,這為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小型化帶來了曙光。最近對等離子激元的研究迅速發展成國際上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Plasmo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