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院段慧玲課題組在金屬材料強度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2 北大新聞網

「越小越強(Smaller is Stronger)」是金屬材料的一個常見特性。晶體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與晶粒尺寸和樣品外觀尺寸相關。材料屈服強度隨晶粒尺寸減小而增加的現象由著名的Hall-Petch關係描述,然而,材料的屈服強度隨樣品外觀尺寸增加而減小直到變得與樣品尺寸無關這一重要特性的內在物理機制及統一描述卻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段慧玲教授課題組通過理論分析,研究了單晶體金屬材料發生塑性變形時位錯源激活與位錯運動的相互競爭機制對屈服強度的影響,並通過分析多晶體中晶界密度隨樣品尺寸的演化將經典Hall-Petch關係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小尺寸樣品,最終建立了描述宏-微觀尺度晶體金屬樣品屈服強度隨尺寸變化的統一模型。該模型闡釋了晶體金屬材料屈服行為的微觀物理機制,解釋了多種單晶和多晶金屬材料的屈服強度隨樣品尺寸變化的實驗結果,如單晶鎳、輻照單晶銅、單晶和多晶鎢(圖2)等。這一發現打破了學術界對微納尺度晶體金屬材料屈服行為由位錯運動決定的固有認知,建立了基於位錯源激活和位錯運動相互競爭的晶體金屬材料屈服強度理論。這項研究成果於2020年6月9日以「主編推薦(Editors』 Suggestion)」的形式在線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評論快報》),題為「Unified Model for Size-Dependent to Size-Independent Transition in Yield Strength of Crystalline Metallic Materials」 [Phys. Rev. Lett. 124, 235501, (2020)]。論文第一作者是工學院2017級博士生劉文斌,段慧玲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圖1. Editors』 Suggestion (Published 9 June 2020)

圖2. (a) 晶體金屬材料屈服強度(sy)的示意圖;(b)單晶和多晶鎢尺寸相關屈服強度(sy)的理論與實驗結果對比

段慧玲課題組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極端條件下(高溫、輻照、小尺寸等))金屬材料的微觀結構對其宏觀力學行為的影響機制研究,發展了考慮晶界、相界等界麵條件對金屬材料力學性能影響的細觀力學理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J. Mech. Phys. Solids, 2020; 2019; 2015a; 2015b; Int. J. Plasticity, 2020; 2018; 2015; Int. J. Solids Struct., 2016; Phys. Rev. Mater., 2019; Proc. R. Soc. A, 2017)。

相關焦點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鈣鈦礦微腔光子-激子強耦合及雷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光子-激子強耦合效應,實現激子-極化激元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發展低閾值微腔雷射器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當前,由於無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較低,其激子極化激元僅在寬禁帶半導體或者造價昂貴的量子阱中結構中實現。儘管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較大的激子結合能,其弱非線性係數及較差的晶格質量極大地阻礙了極化激元的凝聚。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
  • 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團隊在揭示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從幾何結構上看,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減小,低配位原子逐步暴露且比例漸漸升高,顯著改變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比例。從電子結構上看,金屬顆粒的電子能級也因量子尺寸效應發生顯著改變,極大地影響催化材料和反應物之間的軌道雜化和電荷轉移。
  • 北京大學在智能微納變體機器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段慧玲教授課題組在智能微納米變體機器人設計理論、材料和結構研製及功能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重要期刊《Materials Today》、《Science Advances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金屬負熱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童鵬課題組在金屬負熱膨脹(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NTE)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研究反應條件、表面結構、界面能等因素對材料成核與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其界面結構、電子結構及微磁學結構與材料表觀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進而在維度、尺寸、形貌、結晶性和異質界面等多個方面實現協同調控。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金屬負膨脹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年,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化學和材料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和《先進材料》發表了4篇論文。有機光伏材料可分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過去的幾年裡,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給體材料已取得重大突破,無論是高分子還是小分子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類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單結電池效率均超過11%。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在二維鈣鈦礦半導體螢光激射及動力學研究方面...
    在新型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半導體材料家族中,二維Ruddlesden-Popper鈣鈦礦具有高激子結合能、高結構穩定性、天然量子阱結構等優勢,在下一代低成本、柔性光電子器件如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雷射二極體、光電探測器等領域極具潛力,也為發展高速、低功耗激子器件提供了理想的平臺。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研究反應條件、表面結構、界面能等因素對材料成核與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其界面結構、電子結構及微磁學結構與材料表觀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進而在維度、尺寸、形貌、結晶性和異質界面等多個方面實現協同調控。
  • 工學院楊槐課題組在電場響應型液晶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楊槐教授課題組在響應型柔性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響應型光子晶體因其可調控的周期性結構和對特定頻率光波的有效控制,被認為是一種新型智能材料並在下一代納米光子技術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精細的微觀結構和複雜的製備工藝要求為其發展帶來了重大挑戰。在眾多有機和無機材料當中,液晶材料既具有晶體的微觀分子排列結構又具有液體的宏觀流動性,因此可自組裝形成周期性結構且對外界刺激保持高敏響應,是製備響應型光子晶體的一種理想材料。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量子輸運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也為拓撲材料應用於電子、光電子器件奠定基礎。近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低維拓撲材料電子輸運與器件效應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廖志敏課題組率先實驗發現了狄拉克半金屬Cd3As2中外爾費米子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電阻效應【Nature Commun.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得益於新材料的發展,OPV電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現出巨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面向OPV技術產業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合成成本的控制。在材料設計中,引入滷原子是最常見且有效改善光譜、能級以及聚集形貌等基本特性的分子設計方法。目前,眾多高效率給、受體材料的製備過程大多包含步驟冗長、產率較低且成本高昂的氟化過程,嚴重製約了有機光伏材料的大批量製備研發進程。
  • 物理所金屬薄膜材料的量子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凝聚態材料中,材料的很多性質和基本參量取決於電子在費米面附近的分布。因此,量子阱態導致的費米面附近電子態密度的變化會改變這些性質和參量,從而導致材料奇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是最近材料科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問題。    半導體或絕緣體襯底上的金屬薄膜材料是一個理想的一維方勢阱體系。在這種體系中,電子運動被半導體能隙和真空勢壘限制在金屬薄膜對應的勢阱中。
  • 超高強度金屬研究有了最新進展,超細晶鎳最大屈服強度達到4.2GPa
    日前,浙江大學等在頂級國際期刊Nature上發表超高強度金屬工作的最新進展。研究團隊通過金剛石壓砧(diamond anvil cell)徑向X射線衍射技術,原位測量不同晶粒尺寸的純金屬鎳的屈服應力和變形織構,研究發現:隨著晶粒尺寸從200nm減小至3nm,材料發生持續強化而未出現反Hall-Petch現象,超細晶鎳最大屈服強度達到4.2GPa。
  • 金屬所面心立方金屬層錯能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以Cu和Cu合金(Cu-Al,Cu-Zn等)模型材料為研究對象,經過近十年的研究探索,系統地揭示了層錯能對微觀結構、拉伸性能、強韌化機制以及疲勞行為等方面的影響規律,豐富和加深了金屬材料同步強韌化及疲勞性能優化的理論,而且對高氮鋼、TWIP鋼及鎳鈷基高溫合金等工程材料的變形機制、強韌化與抗疲勞設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工學院孫強教授研究組在二維多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Soc.》最近刊發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孫強教授研究組的論文「Magnetism of phthalocyanine-based organometallic single porous sheet」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ja204990j), 報導了他們在二維多孔金屬有機單原子層材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