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頂刊:高大上的技術,揭示微米尺度裂尖塑性區

2020-09-14 材料material

導讀:本文採用高解析度電子背散射衍射(HR-EBSD)與聚焦離子束(FIB)加工技術,藉助鎢單晶中的幾何必須位錯(GND)來表徵其塑性區的三維形狀。文章發現,幾組實驗中,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塑性區的3D形狀不再局限於裂紋尖端之前,而是變為蝴蝶狀分布,從而更有效地屏蔽了裂紋尖端,抑制了裂紋的擴展。


裂紋尖端周圍的位錯積累和分布在斷裂力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斷裂試驗期間表徵裂紋周圍的塑性區仍然是一項困難的任務。眾所周知,在緊湊拉伸試樣中(宏觀尺度下),裂尖塑性區的3D形狀呈「狗骨」形,其內部體積小於朝向表面的體積。這是由於平面應變發生在試樣的中心,而平面應力狀態發生在表面。然而,在微米尺度下,自由表面效應更為明顯,這時裂尖塑性區的真實形狀就不得而知。


本文則採用新穎的3D HR-EBSD技術與聚焦離子束(FIB)加工技術,在微米尺度下,藉助鎢單晶中的GND表徵了其塑性區的三維形狀。相關論文以題為「3DHR-EBS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lastic zone around crack tips in tungsten single crystals at the micron scale」發表在Ac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09.009


近年來,在小尺度下理解和量化斷裂力學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進展。微觀尺度上的J積分技術,為分析小尺度下的半脆性斷裂過程、計算材料的斷裂韌性提供了可能性。這類材料在斷裂過程中會發生不可忽略的塑性變形。在BCC金屬中,這類行為是典型的,通常能在眾多工業應用中被觀察到,因而需要針對服役條件準確定義其變形機理。

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探討了特定取向的鎢單晶試樣的局部斷裂行為,還通過缺口微懸臂梁實驗,結合數值計算分析了鎢的斷裂韌性尺寸效應。這些工作說明,對於裂紋行為,裂紋尖端處的塑性區大小十分重要。


HR-EBSD能夠以小於100 nm的步長來表徵GND的分布,但是受到以下事實的限制:只能收集到材料表面幾十個納米深度的信息。最近關於銅材料的一些研究表明,可以成功地將3D HR-EBSD用於表徵變形樣品整個體積中的GND分布。


在本文的工作中,研究人員應用3D HR-EBSD技術來表徵BCC鎢中帶缺口的微懸臂試樣的裂尖3維GND分布,這些試樣的變形發生在不同的溫度和應變速率條件下。選擇微懸臂梁彎曲作為變形的形式,是因為在塑性變形過程中,形成的位錯將適應晶體的彎曲,進而以GNDs為特徵被HR-EBSD表徵。本文的目的是討論由溫度引起的GND密度分布的差異,並研究刃型位錯和螺型位錯的分布規律,以便進一步闡明在這一尺度下導致BDT降低的機制。試樣製備、力學測試方法、J積分計算和3D HR-EBSD測試的技術細節參見原文。

圖1 樣品示意圖和彎曲過程中的二次電子像

下圖中,(a)(c)(e)分別顯示了21℃,100℃和200℃下,應力強度因子和彎曲位移的關係。各組實驗中,試樣以不同的變形速率進行測試。(b)(d)(f)則顯示了相應的J積分-裂紋擴展長度關係,通過鈍化線和線性擬合線的交截確定了斷裂起始韌性。


圖2 實驗過程斷裂力學分析

下圖展示了總的3D GND密度,多組視圖分別繪製在21℃,100℃和200℃條件下。文章還提供了關於這些結果的補充視頻。從側面看(圖中a,b,c)塑性區的橫向尺寸不會隨溫度顯著增加,但裂紋尖端前面的GND數量會逐漸增加,並且試樣頂面的backward dislocation也更多,從而使得高溫下裂尖周圍的塑性區域呈「狗骨頭」形狀。這些與先前的工作中報導的觀察結果是相似的。


圖3 根據3D HR-EBSD結果進行GND密度重建


選擇不同的橫截面(如下圖所示),可以識別出「狗骨頭」塑性區的存在,但是其形狀隨溫度的升高而變化。實際上,結果表明,沿著裂紋尖端處主(110)滑移線產生的GND均有增加。隨著裂紋前部GND密度的整體增加,沿著滑移線的位錯堆積會降低位錯遷移率並導致更有效的裂紋屏蔽,從而增加塑性變形。這些觀察結果匯總在下圖第一行的草圖中,以幫助可視化在不同變形溫度下塑性區如何發生演化。


圖4 基於GND密度分布的塑性區演變分析

總的來說,對於室溫下的變形,裂紋尖端前面的GND分布呈清晰的「狗骨」形狀,其中更多的GND朝向懸臂的自由表面,而更少的GND在試樣中心。這與在宏觀尺度上在CT試樣中觀察到的一致。在更高的溫度下,在擴展的塑性狀態下,仍會出現「狗骨」塑性區,但其形狀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演變,從而增加了裂紋尖端的總體位錯密度,抑制了裂紋的擴展。此外,螺型GND也是導致GND在試樣的中心和自由表面之間分布不均勻的原因。這項研究揭示了小尺度斷裂力學過程中自由表面的重要性,新的計算方法需要著重考慮這種約束。(文:嶽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工程金屬材料的結構納米化科學與技術
    發展了金屬材料表層梯度納米結構系列製備技術   利用表層梯度納米結構實現了鋼鐵材料的低溫氮化   揭示了梯度納米結構的獨特變形行為,實現材料強化而不降低塑性 由於表面納米化處理後表面層中結構尺度由表及裡呈梯度變化,從而消除了界面結合和表層剝落問題,處理工藝簡單、成本低、適用於絕大多數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材料表面工程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研究熱點。
  • 金屬頂刊《ACTA》:抗壓強度達46GPa!突破金屬材料記錄
    導讀:在亞微米尺度上加工金屬樣品的能力提高了純金屬的強度極限到千兆帕斯卡(GPa)範圍。本文製造的Mo納米顆粒具有巨大的抗壓強度,其抗壓強度超過了金屬材料的先前強度記錄。通過在沉積在藍寶石上的Mo薄膜的兩階段固態脫溼過程中,通過控制退火氣氛來產生圓形和多面的顆粒。圓形顆粒在突然屈服之前經歷了巨大的彈性變形。
  • 原子尺度揭示金屬硬化起源
    導讀:幾千年來,人類已經利用金屬的自然特性在機械變形時變得更堅固。金屬硬化機制的最終根源在於位錯的運動,它一直是材料學家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注的焦點。本文沒有從幾十年來一直追求的位錯理論的潛在機制中推導出硬化,而是在超級計算的極限下進行了原子模擬,這些模擬足夠大,足以在統計學上代表宏觀晶體塑性,完全解決了在原子運動的最基本水平上揭示金屬硬化的起源。
  • 力學所在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這些研究結果為設計與調控具有優異動態力學性能的異構金屬材料奠定了科學基礎。  針對強韌性匹配優異的跨尺度晶粒異構中熵合金,進行了在廣溫域 (4.2 K–373 K)衝擊加載條件下的裂尖塑性區微結構演化和裂紋擴展行為研究。結果表明,異構在經受低溫衝擊變形時,其內部形成了高密度變形納米孿晶多級結構,孿晶層片平均間距10 nm,顯著提高應變硬化能力,抑制裂紋的萌生和非穩態擴展。
  • 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Scripta》:利用異構策略設計新型高性能金屬結構材料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研究獲重大進展
    此項成果已發表在1月21日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上。評審人對此項研究中所完成的大量首創性工作印象非常深刻,認為作者在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伴隨著微電子元器件與微機電系統(MEMS)等技術的進步,所用材料外形特徵尺寸的下限也逐漸減小至亞微米甚至納米量級,而該尺度正是材料塑性變形基本物理機製作用的空間範疇。
  • 「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項目通過驗收
    5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研究員、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副主任車成衛研究員、材料科學一處項目主任鄭雁軍教授及驗收專家組一行對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承擔的重大基金項目「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進行了結題驗收。項目參研單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重慶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課題負責人和研究骨幹參加了會議。
  • 頂刊:電流為什麼能提高金屬的塑性?原來如此
    導讀:脈衝直流電的可以顯著提高金屬的塑性,但其潛在的機制還不清楚。熱軟化並不能完全解釋這一現象。本文證明了脈衝電流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改變缺陷的結構,從局部平面滑移到均勻波滑移。該發現不僅為電塑性的物理起源提供了新的見解,而且也可能有助於改進相關合金的電脈衝處理,使之成為工業應用中更加經濟的加工路線。
  • 《自然》:孫軍等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
  • 金屬頂刊: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中熵合金變形機理的影響
    隨著對中、高熵合金研究的開展,它們的優異力學性能在逐步被揭示,與之相關的材料局部原子化學環境和複雜的化學漲落所起作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通過對比相同加載條件下,CoCrNi合金與假想的平均原子(Average-atom)模型在變形響應上的差異,從原子尺度揭示了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單晶和多晶FCC中熵合金屈服強度與位錯形核傾向的影響,系統闡述了孿晶形成和湮滅機理,討論並總結了引入層錯和孿晶對材料塑性變形機制產生的作用。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導讀:通過有目的地調節原子尺度結構和局部應力狀態來控制剪切帶動力學來設計具有增強的可變形性的延展性非均質金屬玻璃(MG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將冷卻至低溫時的局部原子結構變化與觀察到的改善的剪切穩定性相關聯。與短程級(SRO)和中程級(MRO)的非仿射熱收縮有關的增強的原子級結構和彈性異質性改變了剪切轉變區(STZs)活化過程的特徵。
  • 科學網—金屬中發現超硬超高穩定性納米層片結構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記者從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獲悉,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柯研究組在超硬超高穩定性金屬納米結構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 頂尖期刊論文:小尺寸範圍位錯與塑性變形的關係
    用於新型智慧型手機的螺釘小於1mm,微型電機的軸直徑可達幾百微米,用於醫療技術而鑽頭的直徑只有幾微米。在微米尺度上,必須考慮內部長度方向的尺寸,以獲得扭轉載荷下的尺寸效應。此外,由於複雜的物理機制(包括在線性外部應力場作用下的位錯堆積以及經受不同解析剪切應力場的滑移系相互作用),微絲在扭轉下具有挑戰性。
  • 《Acta Materiala》微納尺度,拉伸和扭轉載荷對位錯的影響!
    微米和納米機電器件發展迅速,由於微米和亞微米尺寸的樣品與塊體樣品的力學性能不同,因此有必要了解小尺度材料的力學性能。屈服強度和均勻變形區的硬化等力學行為,可以用材料缺陷,特別是位錯行為來解釋。在連續長尺度上,一個滑動系統上的剪切不僅增加了其自身的強度(自硬化),而且還增加了所有其他滑動系統的強度(潛在硬化)。
  • 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西安交大微納中心發現金屬室溫塑性變形新機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的一篇論文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10.1038/ncomms4297)。該工作藉助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定量變形技術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在金屬鎂中發現了除位錯滑移和形變孿晶外的第三種室溫塑性變形的新機制。
  • 西北工大發表頂刊綜述:金屬材料在高應變速率下的剪切局部化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閆娜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中科院金屬所合作在材料領域頂刊綜述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IF=31.56上發表題為「Shear Localization in Metallic Materials at High Strain Rates」的長篇綜述論文。
  • 2020年金屬材料領域,15篇《Nature》、《Science》!
    但是,在傳統金屬材料領域相關科研人員都深有體會,想要做出新的重大成果非常困難。從發表論文來說,Acta Materialia是傳統金屬材料的頂刊,想發在Nature、Science則十分困難。為此,我們選取盤點了15篇2020年發表在NS上的重要成果,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點擊每篇的藍色標題可查看相應詳細介紹。1、金屬所等發表《Science》!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權威期刊《Nano Letters》以「Regain strain-hardening in high-strength metals by nanofiller incorporation at grain boundaries」為題,在線報導了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DOI: 1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