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a》:利用異構策略設計新型高性能金屬結構材料

2020-09-24 材料學網materials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人員針對芯部為馬氏體鋼與表層為奧氏體不鏽鋼組成的三明治宏觀多層異構,利用應變精細控制的動態剪切試驗與微結構演化觀察,發現相比於傳統均質微結構,異構的動態力學性能匹配顯著提升(圖1a);提出了相應動態剪切變形的微觀力學機制,即異構延緩了剪切帶在脆性區的萌生,限制了剪切帶從脆性區到韌性區的傳播 (圖1b)。同時,動態變形時,軟硬區界面處存在大應變梯度,形成的幾何必須位錯協調變形並產生了額外的加工硬化,軟硬區之間相應地發生了應變分配 (圖1c)。此外,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到異構中剪切帶的萌生和傳播模式主要取決於軟硬區之間的硬度差異,刻畫了其相關性規律。這些研究結果為設計與調控具有優異動態力學性能的異構金屬材料奠定了科學基礎。


圖1 宏觀多層異構鋼的優異動態力學性能及其微觀機制(a) 高應變速率(5×104 s–1)剪切性能;(b) 剪切帶萌生/擴展行為;(c) 剪應變位錯協調機制


針對強韌性匹配優異的跨尺度晶粒異構中熵合金,進行了在廣溫域 (4.2 K–373 K)衝擊加載條件下的裂尖塑性區微結構演化和裂紋擴展行為研究。結果表明,異構在經受低溫衝擊變形時,其內部形成了高密度變形納米孿晶多級結構,孿晶層片平均間距10 nm,顯著提高應變硬化能力,抑制裂紋的萌生和非穩態擴展。進而,高密度多級孿晶結構誘導裂紋尖端的多重剪切帶分叉形成,耗散了變形能 (圖2b)。更為重要的是,研究發現了剪切帶的自增韌機制,即剪切帶內部和外部均形成了高密度的變形納米孿晶,不僅提高了剪切帶的應變硬化能力,還顯著阻擋並抑制剪切帶的擴展,從而增加了衝擊吸收功 (圖2c),導致創紀錄高的夏比衝擊韌性,即異構中熵合金在液氦溫度 (4.2 K) 時衝擊功高達340 J,在液氮溫度 (77 K) 為380 J,室溫 (298 K) 為520 J (圖2c)。據此,該研究提出利用變形納米孿晶提高韌性的異構策略,為新型高性能金屬結構材料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圖2 跨尺度晶粒異構CrCoNi中熵合金的裂尖剪切帶韌化行為和優異衝擊韌性(a) 跨尺度晶粒異構; (b) 剪切帶–孿晶交互作用; (c) 衝擊韌性(AK)–測試溫度關係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Scripta Materialia以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上。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科學技術部重點研發計劃納米專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力學所在異構金屬動態力學行為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微觀異構(heterogeneous microstructuring)是提升金屬結構材料協同強韌化水平的新途徑,典型異構包括:非均勻/異質層片、跨尺度晶粒微結構等。近期,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先進材料力學行為研究團隊在異構動態力學行為和極端環境下使役行為等方面取得進展。
  • 金屬有機框架電催化劑的結構改造策略
    該反應對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具有關鍵性意義,包括水電解器、再生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迄今為止,這種反應在許多材料中發生的程度是有限的,這限制了某些類型的能源技術的轉換效率。因此,材料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找出可作為電催化劑的替代材料,包括金屬、金屬氧化物和氫氧化物,以加快這一反應。
  • 高壓製備高性能亞鐵磁半金屬新材料
    磁性半金屬(half metal)是一類重要的自旋電子學材料,具有非常獨特的電子結構。在這類材料中,一種自旋取向(比如自旋朝上)的電子穿過費米面參與導電,形成金屬特性;而另一種自旋取向(比如自旋朝下)的電子在費米面處打開能隙不參與導電,呈現絕緣體或半導體特性。
  • 航天新型高性能材料大匯總及最新研究進展
    隨著材料的更新換代,發動機的渦輪進口溫度也從第一代的777~1 027℃躍升至第四代的1 577~1 715℃。與純金屬及合金材料相比,金屬間化合物具有極好的耐高溫和耐磨性能。為此,近年來國外針對金屬間化合物的基礎性研究、成分設計、工藝流程的開發以及應用開展了大量工作,用於替代傳統的鎳基高溫合金、鎳基單晶合金等。
  • 高性能鈉離子電池的新型陰極材料將有利於大規模儲能
    澳大利亞核科學技術組織(ANSTO)為法國研究人員主導的先進鈉離子電池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做出了貢獻,為高性能鈉離子電極的設計提供了方向。先進鈉離子電池可用於大規模儲能。研究人員利用一系列技術合成並表徵了一種具有高能量密度、同時具有溼度穩定性的新型電極材料。
  • 離子調控功能氧化物新進展:從單相材料的拓展到新型異質結構的設計
    如何調控這些自由度之間的關聯,進而設計出新型功能特性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利用電場調控離子演化,從而控制材料結構、物性相變的研究思路被成功應用到若干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研究當中。但如何進一步拓展適用於離子調控的單相材料體系,進而探索設計這類材料的新途徑,依然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科學家實現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設計合成—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在一維納米結構單元中定點選擇性複合磁性材料,利用局域磁場調製電偶極矩與磁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成功合成了一類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綜述: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
    利用納米晶的這些特性,以明確構效關係和設計高性能催化劑為目的,系統研究其催化性能,是當前多相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 由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院士等人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2/2/150.full)已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
  • 利用「器件」指導「材料」的反向設計實現「雙高」熱電器件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陳立東、柏勝強團隊和浙江大學朱鐵軍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種由「器件設計」指導「材料優化」的反向設計策略,利用「功率因子優先」和「熱導率匹配」的準則,成功實現了「雙高」熱電器件。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金屬間化合物材料
    (NDI-SMs)優異的力學性能和高溫穩定性 三維原子探針技術定量揭示晶界處在納米尺度下的多組元共偏聚行為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後楊濤、趙怡潞等在材料科學家劉錦川院士指導下,基於「晶界納米無序化」的設計思路,開發出一種高強度、高塑性、高熱穩定性的新型金屬間化合物材料(NDI-SMs)。
  • 大連理工基於新型雜原子多孔網絡材料構建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獲進展
    大連理工大學蹇錫高院士團隊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型高性能超級電容電極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蹇錫高院士團隊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從分子設計出發,設計合成系列新型含芳雜環結構的單體,並以其為基礎可控制備一系列孔徑大小可控的共價有機網絡材料,該類材料作為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具有突出特點及優勢:在充放電過程中電解液可以在介孔內部孔道快速傳輸,在高充放電速率下賦予電容器高倍率性能及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在1 mol/L H2SO4電解液中、10 A/g電流密度下,經過80000
  • 湖南科大在高性能CO₂氣體吸附和催化轉化MOF材料研究獲進展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於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且其孔結構和表面性質均可設計和修飾,在溫室氣體CO2的捕獲存儲分離、高附加值催化轉化等方面具有誘人的廣泛應用前景。使材料兼具高孔隙率、優良穩定性和理想框架-CO2分子相互作用,是設計合成新型高性能CO2吸附與催化轉化MOF材料的一個有效策略。
  •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一個新型非線性光學的材料寶庫
    石墨烯(graphene)作為二維晶體材料的代表已在光電領域展示了其廣闊的應用前景,如光電調製器,超快光子學,等離子激元器件,超寬帶光譜等等。然而,由於其本徵的零帶隙結構,以及高的線性吸收度(2.3%每原子層),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 金屬磷酸鹽倍頻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金屬磷酸鹽NLO晶體具有深紫外透過、較高的熱穩定性以及易於大尺寸晶體生長的特性。
  • Advanced Materials:新型高性能鋰硫電池正極材料——有機檸檬-硫
    新一代低毒、低成本、長壽命、高容量和高能量密度型鋰離子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研發一直是發展電化學儲能和納米能源材料的重要方向。近些年,低成本和大容量的元素硫正極(理論比容量1675mAh g-1)得到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鋰硫電池成為電化學儲能中的研究熱點。然而,鋰硫電池存在眾多科學難題。如
  • 工程金屬材料的結構納米化科學與技術
    製備出梯度納米結構材料,揭示了其獨特的變形行為,實現材料強度提高而不降低塑性,被評為2011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在純鎳中製備出超硬超高穩定性新型納米層片結構,闡明其形成機理,突破了傳統金屬材料的強度-穩定性倒置關係,為開發高綜合性能金屬材料開闢了新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
  • 使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新型材料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
    打開APP 使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新型材料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 佚名 發表於 2020-04-15 14:31:16 作為一種新型可溶液加工的離子型半導體材料
  • 福建物構所金屬磷酸鹽倍頻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金屬磷酸鹽NLO晶體具有深紫外透過、較高的熱穩定性以及易於大尺寸晶體生長的特性。在該體系中,利用磷酸根的縮合、引入強畸變的d0-TM(過渡金屬)多面體以及引入易於極化的陽離子框架(Cd2+、 Pb2+、Bi3+等)等設計策略,無機材料學家們獲得了一系列磷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
  • 西工大發力更高精度和獨特結構設計的新型3D列印電極
    北京科協更高精度聯合團隊利用數字光處理(DLP)和化學氣相沉積(CVD)兩種現代工業技術,研製出一種獨特的 3D 中空石墨泡沫(HGF),其具有周期性的多孔結構和良好的力學性能,成功實現了電極的高機械強度和超高活性材料負載量。成果論文發表在 《探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