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金屬間化合物材料

2020-11-25 科學網

 

新型晶界納米無序化超點陣合金(NDI-SMs)優異的力學性能和高溫穩定性

三維原子探針技術定量揭示晶界處在納米尺度下的多組元共偏聚行為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後楊濤、趙怡潞等在材料科學家劉錦川院士指導下,基於「晶界納米無序化」的設計思路,開發出一種高強度、高塑性、高熱穩定性的新型金屬間化合物材料(NDI-SMs)。這種獨特的「晶界納米無序層」結構與理念有望應用於更多的合金體系,尤其是多組元金屬間化合物合金系,為新型高強、高韌、耐高溫的結構材料及合金的開發提供了全新的設計思路。

7月24日,相關研究在《科學》上發表。

隨著人類奔月探火,對高強度、高韌性、耐高溫材料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多數金屬間化合物以二元合金係為主,其在室溫下往往表現出非常嚴重的強度和塑性矛盾。如在高屈服強度(材料抵抗塑性變形的應力)下往往呈現出非常低的拉伸延伸率,易於發生過早的脆性斷裂,使其無法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部分金屬間化合物可以顯示出一定的拉伸塑性,但其室溫和高溫下的屈服強度卻很低。這也大大限制了其高溫條件下的大規模應用。因此,如何設計一種兼具高強度、高塑性、高熱穩定性的新型金屬間化合物合金,成為目前合金設計中最為嚴峻的挑戰。

傳統意義上的耐高溫金屬間化合物材料,如鎳三鋁(Ni3Al), 鎳鋁(NiAl), 鐵鋁(FeAl)等合金,往往存在著低屈服強度問題。而高屈服強度(比如1GPa及以上)條件下通常會造成材料的嚴重脆化,尤其是沿晶界的脆性斷裂。另一方面,在高溫條件下,大多數材料會發生晶粒的快速長大和粗化,造成合金強度顯著下降,這進一步限制了它們在高溫環境中的應用。

「我們通過在多組元金屬間化合物體系中,引入獨特的『晶界納米無序層』,形成晶內有序而晶界無序的複合結構,同時解決了以上兩個核心問題,獲得了高強度、高韌性和高熱穩定性的綜合性能。」楊濤告訴《中國科學報》。

研究人員擺脫了傳統的高溫金屬間化合物合金的設計策略,專注於納米級的界面無序,這為調整微觀結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向。通過協同調節大塊有序合金的結構和化學特徵,從而達到卓越的機械性能和特殊的熱穩定性。在電弧熔煉和熱機械加工時,研究人員在合金中加入少量的硼,開發出由無序界面納米層組成的「晶界納米無序層」包裹有序超晶格晶粒的複合結構。這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延展性,同時有助於大大降低高溫條件下的晶粒粗化。這種新型的合金設計策略有望創造更加優異的綜合性能,將在航空航天、汽車、核能、化學工程和其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該研究解決了傳統金屬間化合物材料中存在的兩個問題,對未來開發新型耐高溫結構材料提供了全新的設計思路。」楊濤說。(來源:中國科學報 張雙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683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稀有的亞價化合物位於半導體和金屬間化合物之間
    液態銦、溶劑和缺硫條件使科學家能夠創造出一種新的硫代化合物。美國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特殊的鍵合模式,目前的理論是無法預測它們的。帶有過量金屬的拉丹,6在……裡面32S21是極亞硫族化合物的罕見例子,它結合了金屬間化合物和電子精密半導體的特點。梅爾科尼·卡納齊迪斯西北大學的研究小組建立了生長Ir晶體所需的精確合成條件6在……裡面32S21低硫條件和液體銦溶劑。亞硫族化合物是亞價化合物的一部分,它含有多餘的金屬,處於部分氧化狀態,金屬競相捐贈它們的電子。
  • 最新發現與創新:中國研製出新型超導材料
    最新發現與創新:中國研製出新型超導材料 2008年03月24日 08:19 來源:科技日報 發表評論   記者近日從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獲悉,以馮慶榮教授為首的研究組成功製備出了具有超高載流能力的乾淨極限
  • 一種高效高穩定性的低鉑催化劑——小尺寸的鉑鈷金屬間化合物
    ,實現了對直接生長在介孔碳上的鉑鈷納米顆粒的尺寸控制,有效抑制了高溫下有序化相變過程中納米顆粒的遷移和團聚現象,製備出的小於三納米的鉑鈷金屬間化合物低鉑電催化劑在酸性條件下表現出了優異的氧還原電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 科學家開發出太陽能電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科學家開發出太陽能電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發布時間: 2020-05-09 11:46:50   來源:科技部  作者:
  • 科學家設計出超導氫金屬合金材料
    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科學家25日表示,他們設計出了3種高密度的氫與金屬合金材料的計算機模型,並發現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這些合金出現了超導性。原則上,所有已知的材料都能夠被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或者說是轉變溫度而成為超導體,但由於發生轉變的臨界溫度非常低,因而限制了超導物質的廣泛應用。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通過額外的化學處理,可以提高材料的轉變溫度,實現高溫超導。現在,科學家常常利用理論模型來了解提高材料轉變溫度的特徵和壓力。在此項實驗中,科學家們在特定的溫度、壓力和化合物成分等條件下,對3種金屬氫化物在原子水平上的行為進行了模擬研究。
  •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美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07-10 17:20: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可在室溫下工作的新型液態金屬電池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no Toda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人工酶類,其能阻斷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在大腦中的擴散,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療法。研究人員所開發的人工酶類擁有較強大的抗氧化特性,該酶是鉑和稱之為PtCu的銅的納米級組合產物,其抗氧化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金屬組合的組成。
  • 北化工衛敏/楊宇森:金屬間化合物催化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
    北京化工大學衛敏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由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LDHs)前驅體通過結構拓撲轉變以及共還原製備高分散Ni基金屬間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其中,NiBi IMCs催化劑對多種α,β-不飽和醛(丁烯醛、3-甲基-2-丁烯醛、2-戊烯醛、糠醛、5-羥甲基糠醛和肉桂醛)的C=O加氫都表現出非常高的選擇性。
  • 為什麼發動機至今依然是金屬材料 其它材料行嗎?
    單晶加工工藝的出現(圖1a–c),使得一代又一代具有更強高溫性能的鎳基單晶合金被開發出來。通過調整合金成分來優化其體積分數、組成、形態以及Ni3Al金屬間化合物強化相的分布,也提升了材料的高溫性能。例如:嵌入高濃度Ni後的固溶矩陣(圖1d),形成了一種高度複雜的合金——包含了8~10種主要的合金元素,且合金分成越複雜高溫性能越好。
  • 科學家開發新型金屬玻璃電極 大幅提升甲醇燃料電池性能
    為了提高其能量表現,科學家們建議使用由鈀基金屬玻璃薄膜製成的電極。據外媒報導,來自遠東聯邦大學(FEFU)及奧地利、土耳其、瑞士和英國的一組研究人員針對此類應用開發了一種新型金屬玻璃。        (圖片來源:eurekalert)  鈀基金屬玻璃薄膜中含有金和矽添加劑(Pd79Au9Si12)。該團隊開發的金屬玻璃電極在氧化甲醇方面比鉑基類似物的效率高85%。
  • 研究人員開發出超高性能金屬氧化物材料
    等離子體材料廣泛應用於顯微鏡、傳感、光學計算和光伏等領域。最常見的等離子體材料是金和銀。其他一些材料也表現出類似金屬的光學特性,只是在有限的波長範圍內表現不佳。近年來,人們在尋找除貴金屬以外的高性能等離子體材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 科學家開發出與人骨成分相似的可3D列印材料
    一度,塑料、金屬和陶瓷都曾經被認為是可用於關節置換的最新和最好的材料,但是它們對患者的疼痛緩解和活動能力的恢復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這些材料不能持久。Pilliar被稱為加拿大的陶瓷材料之父。如今,通過與另外兩位研究者攜手,已經成為多倫多大學牙醫學院、生物材料與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名譽教授的Pilliar找到了可以用來製造未來植入物的天然成分。
  • Nat Commun:科學家開發出可再生口腔牙釉質的新型材料
    2018年6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生長礦化材料的新方法,這些材料或能再生諸如牙釉質和骨骼等硬組織。
  • 美國科學家開發鋰電池替代品:或減少對稀有金屬依賴
    《科技日報》9月16日消息,據最新一期的《自然·材料》報導,為了開發鋰基電池的替代品,減少對稀有金屬的依賴,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有前景的新型陰極和電解質系統,用低成本的過渡金屬氟化物和固體聚合物電解質代替昂貴的金屬和傳統的液體電解質。
  • 科學家建構出「不可能存在」的化合物 高溫下可轉變為光致發光材料
    科學家建構出「不可能存在」的化合物 高溫下可轉變為光致發光材料發表於:2011-04-27 00:00:00索比光伏網訊: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26日(北京時間)報導,加拿大、中國、土耳其、德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報告稱,他們合成出了一種之前被認為不可能存在的化合物——周期性中孔矽氫化合物,其在高溫下能轉為光致發光材料,
  •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該團隊提出一種全新的策略:利用金屬的電負性差異,修飾有機儲氫材料的電子性質,合成出了一類新穎的有機-無機雜化儲氫體系——金屬有機化合物。而將材料溶解於水中進行儲氫循環反應後,可以進一步將材料的加脫氫溫度降低至100℃以下。這相對於常見的液態有機儲氫材料有明顯的降低,該類金屬有機化合物可以在常溫常壓下存儲和運輸氫氣,避免高壓氣罐帶來的危險。另外,由於有機底物種類多、變化多,與無機金屬雜化後可以衍生出更多種類的候選材料,供進一步篩選。因此,該研究為未來低溫可逆儲氫材料的開發開闢了嶄新的思路。
  • 港媒:香港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抗生素 或可抵抗「超級細菌」
    參考消息網11月10日報導港媒稱,香港科學家聲稱,通過研發一類性能強大得足以使超級細菌失效的新型抗生素,他們取得了一項重大的醫學突破。香港一所大學的細菌學家們稱,他們開發出了一類功能強大得足以使具有多重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包括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失效的抗生素。MRSA是指廣泛存在於醫院、療養院甚至全球各地城市的列車和公共汽車內的一類具有基因獨特性的細菌,它們引起多種難以治療的感染。
  • 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用於複雜材料機械測試的通用技術
    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和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NUST )「 MISiS」團隊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用於複雜材料機械測試的通用技術,這將有助於更好地控制材料狀態。據作者介紹,他們的方法將幫助確定微米級變形集中的區域,從而提前發現裂紋產生的部位,並提供防止材料破壞的解決方案。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Polymers》(Basel)上。
  • 科學家開發隱形和超導材料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縱觀人類歷史,開發掌握新材料對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天然石材、青銅和鐵為整個時代命名。在20世紀20-30年代,聚合物時代開始了,從那時起,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塑料和橡膠的生活。幾十年後,矽技術脫穎而出,推動了電子和數位技術的最新發展。如今,科學家們正努力創造具有超自然特性的新型材料。
  • 洛陽師範學院等開發鉻酸根新型吸附多孔材料—新聞—科學網
    日前,洛陽師範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傅紅如與合作者一起,開發了一種用於有毒含氧酸根吸附處理的新型多孔材料,在鉻氧酸根捕獲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