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隱形和超導材料

2020-11-26 每日經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縱觀人類歷史,開發掌握新材料對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天然石材、青銅和鐵為整個時代命名。在20世紀20-30年代,聚合物時代開始了,從那時起,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塑料和橡膠的生活。幾十年後,矽技術脫穎而出,推動了電子和數位技術的最新發展。如今,科學家們正努力創造具有超自然特性的新型材料。參與」5-100″計劃的俄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介紹了該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具有「不可能」特性的超材料

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創造「超材料」,其特性超出了其組成成分的特性。從物理角度看,是人工合成和以特殊方式建造的結構,具有自然界無法獲得的電磁或光學特性。
未來,新材料可以讓實現隱形、創建通用無線充電器和大數據存儲系統、以及控制超導體的性能成為可能。

在科幻小說作家的作品中廣泛流行的隱形,不僅僅指物體的光學特性。無傷害的噪音和我們感覺不到的物理震動也都是隱形的。新材料可以實現「隱形」,以保護士兵、車輛等等。

2020年《福布斯》報導稱,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ARL)正在資助一項研究,以創造可將機械波能量引導到物體周圍的超材料,從而保護物體免受爆炸、衝擊波、地震或振動的影響。

該項研究成果將可以使潛艇或橋梁對機械能「隱形」。

隱形塗層

俄羅斯科學家找到了如何製造平面隱形塗層的方法,所得到的塗層可以隱藏任何細長物體(飛機天線,船桅),使其不被雷達和其它探測系統發現。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該文章的作者之一,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 MISIS」的員工阿列克謝·巴沙林表示:「我們基於理想的磁偶極子散射體開發出一種特殊的塗層,該塗層能夠將細長金屬物的電響應轉變為磁響應。因此,物體變得不可見。」
為此,科學家選擇了這種「平面」超材料結構,該結構幾乎不與入落在上面的電磁波相互作用,而是使它們「穿過」自身。

該材料由一組金屬和介電納米顆粒組成,以重複圖案排列。該「圖案」的設計方式使被隱形的物體不再與光電器件相互作用,而且不會散射。這樣可以避免出現「隱形」物體「顯形」的效果,並且理想地隔離各種發射器(例如,彼此靠近的衛星天線)。

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計劃開發塗層的改進版本,使塗層不僅與電磁波的電成分相互作用,而且還與磁性成分相互作用。阿列克謝·巴沙林表示,這種結構的實驗性開發將是實現完美隱形的重要一步。

能量在空中傳遞

國立研究大學(ITMO)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超材料,藉助該材料,能量可以同時以幾種頻率在空中傳遞,這使得創建通用無線充電器成為可能。新材料可以同時與不同類型的無線接收器或電力發送器一起使用。它是一組導體,以特殊圖案鋪設,並通過電容器彼此連接。

ITMO的研究員波琳娜·卡皮塔諾娃解釋說:「我們的材料具有許多獨特的特性,包括反向頻率色散和具有均勻磁場的幾個諧振頻率,因此可以在空中傳遞能量。」
科學家們已經創建了一種新型通用充電器的原型。他們通過將幾個LED連接到不同類型的無線電接收器,並將它們放置在超材料所處的桌子上方來測試其工作。充電器以三種不同的方式穩定地傳輸能量,並將其提供給所有連接的設備。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超導控制

2020年,一項科學成果——創造首個常溫超導材料的發表,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文章作者表示,這種技術將能夠結束使用電池。

超導體是無電阻導電材料。超導性是20世紀最傑出的發現之一。一些量子計算機的原型機使用超導元件存儲信息。超導體還用於產生強大的磁場,例如,在國際實驗性熱核反應堆ITER的項目中。

託木斯克理工大學(TPU)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新方法,通過改變材料的幾何形狀-摺疊成細管來改變和控制超導材料的特性。在此之前,傳統的方法是在材料中引入其它成分,從而導致材料的缺陷增加。

在模擬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效應:在電流的作用下,摺疊的材料(鈮)改變了循環超導電流的配置。結果,材料同時具有導電和非導電區域,並且這些狀態可以通過改變磁場參數來影響。未來,這一發現將使控制超導體的特性成為可能。

正如發表在《Communications Physics》期刊上的文章作者所指出的那樣,如果說科學家已經很好地研究了平面結構中鈮的超導特性,那麼材料在不同幾何形狀中的特性-當它們捲成管子時,研究還不夠深入,也沒有預測它們的工具。研究人員給出了用於預測類似特性的模型。

廉價的納米結構薄膜

另一種現代材料是具有有序納米級結構的金屬膜,它具有獨特的特性,使科學家可以控制磁場並反覆磁化這些膜。這使得能夠創建用於記錄和可靠地存儲大量信息的系統或磁性納米顆粒傳感器,藉助該傳感器可以監測患者血液的狀態,其顆粒濃度,藥物在體內的釋放和吸收速率。
在大的表面製造具有相同直徑納米級孔的有序陣列是一項困難且昂貴的任務,至少如果通過在連續膜中製造孔的方式直接解決,烏拉爾聯邦大學(UrFU)的科學家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花費更少的途徑,他們建議利用自組裝或自組織效應。

這種效應在於應用鋁陽極氧化技術以獲得多孔表面的輕微修改,從而可以獲得具有可控直徑的孔,以六角形晶格排列。陽極氧化鋁層由非常堅硬的材料組成,化學式為Al2O3,其結晶態被稱為剛玉或藍寶石。孔的自組織過程的結果是獲得了蜂窩狀的表面,該表面減少了約一百萬倍。

具有規則孔的鋁基底是四分之一世紀以前開發的。近年來,它一直被用作薄膜生產的基礎,包括磁性薄膜,並作為種植金屬納米線的模板。

烏拉爾聯邦大學的物理學家與馬德裡材料科學研究所(西班牙)的研究人員一起,採用一種眾所周知的方法,獲得了一種具有垂直磁各向異性的獨特非晶TbCo膜。這項工作的結果發表在《Nanotechnology》期刊上。

烏拉爾聯邦大學(Urfu)固體磁學系高級研究員尼基塔·庫列什介紹說:「這種材料是獨特的,因為它包含兩個磁性子晶格,它們的磁矩指向相反的方向。對於膜的某些成分,當加熱或冷卻時,其磁性能會發生顯著變化。例如,鋱或鈷的磁矩將佔優勢,或者它們將幾乎相等。在創建磁性記錄信息的介質時,此屬性特別有用。」

科學家說,具有納米級孔的磁性膜很有趣,因為它可以讓您克服所謂的超順磁性極限—當存儲單元變得如此之小,以至於熱振動的能量開始超過磁各向異性的能量。

目前,Urfu已經實施了一個完整的周期,創建了不同塗層成分的納米穿孔薄膜樣品。 包括電化學合成不同孔徑或納米凸起陣列的陽極氧化鋁多孔基材,精確控制組成和厚度的薄膜塗層沉積,以及研究所得樣品的設備。

在國家「教育」項目框架內實施的「 5-100」計劃旨在幫助俄羅斯大學增強研究潛力,提高在全球教育服務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創造未來材料:隱形和超導
    縱觀人類歷史,開發掌握新材料對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天然石材、青銅和鐵為整個時代命名。在20世紀20-30年代,聚合物時代開始了,從那時起,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塑料和橡膠的生活。幾十年後,矽技術脫穎而出,推動了電子和數位技術的最新發展。如今,科學家們正努力創造具有超自然特性的新型材料。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
  • 超導材料的重大發現
    1986年,年輕的物理學家貝特諾茨和繆勒在瑞土國際商用公司實驗室工作,他們從奇妙的超導現象中獲得啟示,發現了一種鑭銅鋇氧陶瓷氧化物材料在比絕對零度高43度的較高溫度下,即43K時,會出現超導現象。此後,我國物理學家趙忠賢、美籍華人科學家朱經武,相繼於1987年發現了釔鋇銅氧系高溫超導材料。
  • 西部超導:超導材料界的「隱形冠軍」 | 科創板風雲
    2019年4月15日,上交所受理了5家公司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其中就包括新三板公司西部超導(831628,OC)。西部超導所屬行業為有色金屬合金製造業,公司主要從事高端鈦合金材料、超導產品和高性能高溫合金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 繼中國曹原發現石墨烯超導材料後 美科學家隕石中也發現超導材料
    人類最初發現超導體材料是在1911年,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人類不斷的探尋著有一種新的超導材料的問世,就在各國科學家苦苦探索的時候,中國殺出了一匹超導材料的黑馬-石墨烯超導材料。發現和發明該材料的人正是中國新一代最年輕的、世界頂級科學家草原,土生土長的中國四川人。
  • 繼中國曹原發現石墨烯超導材料後 美科學家隕石中也發現超導材料
    人類最初發現超導體材料是在1911年,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人類不斷地探尋著有一種新的超導材料的問世,就在各國科學家苦苦探索的時候,中國殺出了一匹超導材料的黑馬-石墨烯超導材料。發現和發明該材料的人正是中國新一代最年輕的、世界頂級科學家草原,土生土長的中國四川人。
  • 超導材料的分類_超導材料的優點和不足
    打開APP 超導材料的分類_超導材料的優點和不足 發表於 2019-08-01 09:13:31   特性   1.零電阻:超導材料處於超導態時電阻為零,能夠無損耗地傳輸電能。如果用磁場在超導環中引發感應電流,這一電流可以毫不衰減地維持下去。   2.具有抗磁性:超導材料處於超導態時,只要外加磁場不超過一定值,磁力線不能透入,超導材料內的磁場恆為零。
  • 隕石中的超導材料-科學家最新發現
    簡介: 科學家通過磁場調製微波光譜法(MFMMS)的技術對隕石進行研究,在世界上最大的隕石之一中發現了超導材料。科學家們在小塊的隕石碎片中發現了超導材料顆粒。(圖源:格萊美·徹查德,維基共享資源)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科學家檢測追蹤到世界最大的隕石內部含有大量超導材料。超導材料是電流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進行傳導的材料。研究量子計算機的科學家們和試圖提高能量轉化率的公司都對這種材料求之若渴。
  • 隕石中的超導材料-科學家最新發現!
    簡介: 科學家通過磁場調製微波光譜法(MFMMS)的技術對隕石進行研究,在世界上最大的隕石之一中發現了超導材料。蒙德拉比拉隕石的主體。科學家們在小塊的隕石碎片中發現了超導材料顆粒。(圖源:格萊美·徹查德,維基共享資源)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科學家檢測追蹤到世界最大的隕石內部含有大量超導材料。超導材料是電流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進行傳導的材料。研究量子計算機的科學家們和試圖提高能量轉化率的公司都對這種材料求之若渴。
  • 科學家發現「薛丁格貓」超導材料,量子計算有望實現!
    最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超導材料,它能夠自然而然地停留在兩種狀態。這種材料稱為β-Bi2Pd,當製成環形時,就成為通量量子比特。該團隊發現這種材料可以自然保持疊置而不需要任何外部磁場,這意味著電流可以同時順時針和逆時針流動。過去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馬約拉納費米子,由於它的非阿貝爾任意子性質可以用來拓撲量子計算,馬約拉納費米子足夠穩定可以防止數據在量子計算機中丟失。
  • 《自然》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而如果能夠實現常溫超導,則全球化電力供應的夢想將成真。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 「聖杯」。
  • 科學家:尋求開發用於探測量子材料的量子傳感器
    科學家們現在開始在尋求開發用於探測量子材料的量子傳感器,以進一步理解量子材料的隱藏秘密,因為需要只有能夠運行量子原理的工具才可能達到預定的目的。美國新的能源部研究中心正在專注開發這些工具。總部位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量子傳感和量子材料中心匯集了來自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的專家。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而如果能夠實現常溫超導,則全球化電力供應的夢想將成真。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 「聖杯」。無數科學家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
  • Nature 封面:科學家製備出世界上第一個常溫超導材料
    而如果能夠實現常溫超導,則全球化電力供應的夢想將成真。 論文通訊作者、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 Ranga Dias 表示,開發在室溫下沒有電阻和磁場驅逐的超導材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 「聖杯」。無數科學家已經尋找了一個多世紀。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一個多世紀以來,開發室溫超導材料一直是凝聚態物理學的「聖杯」。據羅徹斯特大學物理和機械工程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所言,這些材料一旦問世,甚至可以徹底改變當今世界的面貌。 為什麼室溫超導材料會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超導體有兩個特性: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 中國稀土在超導材料中的應用
    其實,我們所謂的高溫超導材料,並不是說溫度很高,25K(即-248℃)以上就算高溫超導材料了,而77K以上的液氮溫區超導材料,簡直就是理想中的高溫超導材料了。經過科學家們不斷的努力,終於在1987年用添加了稀土的材料YBaCuO實現了液氮溫度的超導。
  • 凝聚態物理學界的聖杯——室溫超導材料,被科學家找到了嗎?
    據最新消息,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了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研究成果於10月15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上。超導材料有兩種:低溫超導和高溫超導。高溫超導材料包括銅氧類化合物,鐵基超導和一部分金屬間化合物,由於它的獨特結構和高溫工作環境(這裡高溫是相對於絕對零度的,之前是零下73最近有個零下23攝氏度打破了這個記錄)使得其內部電子運動所受阻力很小;而絕大多數是低溫超導材料,原理就是當溫度降到極低(一般大於零下200攝氏度)時,原子熱運動減弱,與電子的碰撞機率減小,使電子運動的阻力突然變為零。
  • 科學家實現短時室溫超導
    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新型高溫超導材料,並發現這些材料的新用途。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雜誌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4日報導,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員安德烈·卡弗拉裡與來自法國、瑞士等國家的科學家合作,發現用紅外雷射脈衝照射一種叫做釔鋇銅氧化物(YBCO)的晶體時,它在室溫下(300K)短暫地顯出了超導性。他們認為,是雷射脈衝使晶格中的原子出現了暫時改變,從而提高了材料的超導性。
  • 超導材料:歷史的選擇?
    就這樣,超導又熬死一批科學家,在這個界限一混又是近40年過去了,時間來到1986年,在瑞士的美國IBM公司實驗室內,德國科學家柏諾茲和瑞士科學家繆勒發現鑭銅氧的金屬氧化物陶瓷有超導電性,臨界的溫度為35K。在現實中一般金屬都是優良的導體,而陶瓷是絕緣體,可這東西又一次打破了理論,這玩意是沒法解釋了,BCS理論完全駕馭不住啊,如果這樣下去是不是可以打破40K的魔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