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工衛敏/楊宇森:金屬間化合物催化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

2020-07-04 研之成理


北化工衛敏/楊宇森:金屬間化合物催化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

▲第一作者:餘俊 北京化工大學;通訊作者:楊宇森;衛敏

通訊單位:北京化工大學 化工資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

論文DOI:10.1016/j.apcatb.2020.119273


全文速覽

具有獨特幾何結構和電子效應的金屬間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 IMCs)被看作是一類非常理想的高效選擇性加氫催化劑材料,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廣泛研究。北京化工大學衛敏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由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LDHs)前驅體通過結構拓撲轉變以及共還原製備高分散Ni基金屬間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其中,NiBi IMCs催化劑對多種α,β-不飽和醛(丁烯醛、3-甲基-2-丁烯醛、2-戊烯醛、糠醛、5-羥甲基糠醛和肉桂醛)的C=O加氫都表現出非常高的選擇性。

背景介紹

α,β-不飽和醛選擇性加氫獲得不飽和醇是一個重要的化學轉化過程,並且在醫藥、食品和精細化學品合成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近年來,這類反應引起了人們極大的研究興趣,開發高效的選擇性加氫催化材料對於提高工藝效率和工藝經濟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α,β-不飽和醛的選擇性加氫反應在熱力學和動力學上有利於C=C鍵加氫而非C=O鍵的加氫,因此,提高C=O鍵的加氫選擇性得到不飽和醇,一直是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中的巨大挑戰。


有序合金,也被稱為金屬間化合物(IMCs),表現出特定的有序晶體結構和明確的表面金屬原子排列,使其有希望成為用於α,β-不飽和醛選擇性加氫的非均相催化材料。然而,傳統的金屬間化合物合成方法難以製備出純度高、結晶良好、粒徑均一的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很難獲得具有廣泛普適性、高穩定性的催化材料,而且系統揭示IMCs催化劑表面原子結構在調節催化性能中的關鍵作用的研究還很少,這激發了作者揭示催化劑表面原子結構與不飽和醛的加氫選擇性之間關係的興趣。

北化工衛敏/楊宇森:金屬間化合物催化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

研究出發點

針對以上問題和挑戰,作者以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水滑石(LDHs)作為前體,基於其層板元素高分散以及結構拓撲轉變等特性製備高分散的納米級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實現了對α,β-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基於原位實驗表徵和理論計算手段,研究催化劑的表面結構與反應物分子的活化吸附以及產物選擇性的關係。為高效選擇性加氫反應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和製備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圖文解析

催化劑表徵:

首先,採用原位生長法合成了花狀Ni2Al-LDHs前體,隨後,引入金屬Sb或Bi,原位共還原得到相應的金屬Ni和Ni基金屬間化合物(NiSb和NiBi)。SEM顯示所得到的Ni、NiSb和NiBi IMCs繼承了Ni2Al-LDHs的花狀結構(圖1-A1、B1和C1),其粒徑分別為9.2 nm、10.4 nm和11.0 nm(圖1-A2、B2和C2),EDX元素分析顯示Ni、Sb或Bi呈均勻分散(圖1-A3、B3和C3),並且HRTEM觀察到相應的晶格條紋:Ni(d111 = 0.203 nm),NiSb(d101 = 0.284 nm)和NiBi(d101 = 0.297 nm)。採用HR-HAADF-STEM進一步觀察金屬Ni和NiBi IMCs的表面精細結構,圖 1-D1和 E1顯示了金屬鎳樣品中排列整齊的Ni原子,而NiBi IMCs,由於Ni原子和Bi原子相差較大的原子半徑,顯示了特定的粗糙有序的表面原子結構。

北化工衛敏/楊宇森:金屬間化合物催化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

▲圖1 Ni (A)、NiSb (B)和NiBi IMCs (C)的SEM、TEM圖像、元素分布圖以及相應的HRTEM圖像; Ni (D)和NiBi (E)納米顆粒的HR-HAADF-STEM圖像以及對應的結構模型。


催化性能評價:

以丁烯醛選擇性加氫為模型反應,對金屬Ni和Ni基金屬間化合物的性能進行評價。三個樣品對於丁烯醛的轉化率在3 h時都達到了100%,但對於目標產物丁烯醇的選擇性存在明顯差異:Ni(6.3%)< NiSb(75.3%)< NiBi(97.2%)。經過6次催化循環後,NiBi IMCs的轉化率和選擇性並沒有發生明顯的下降,說明其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圖2D)。為了進一步探索Ni基金屬間化合物對於該類反應的普適性,使用幾種不同類型的α,β-不飽和醛作為底物,發現NiSb和NiBi IMCs對多種α,β-不飽和醛(丁烯醛、3-甲基-2-丁烯醛、2-戊烯醛、糠醛、5-羥甲基糠醛和肉桂醛)的C=O加氫都表現出良好的加氫選擇性。其中,NiBi IMCs催化劑表現出對不飽和醇的高選擇性,分別為97.2%、93.2%、94.5%、97.7%、97.9%和98.9%。

北化工衛敏/楊宇森:金屬間化合物催化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

▲圖2 (A)丁烯醛在金屬Ni和Ni基IMCs上加氫反應速率。(B) NiBi IMCs上丁烯醛的轉化率以及產物分布圖。(C) NiBi IMCs上丁烯醇和丁醛的轉化率隨反應時間變化的關係圖。(D) NiBi IMCs催化劑的循環性評價。


結構—選擇性關係:

採用STEM、XANES和原位CO-IR對催化劑的表面結構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NiBi IMCs中Ni–Ni鍵長顯著增加,且在CO-IR中僅觀察到CO的線性吸附峰。從幾何結構的角度來看,Bi原子的引入分割了連續的Ni原子位點,同時增加了NiBi的Ni-Ni鍵長,從而抑制了CO的多配位吸附(圖3D)。

北化工衛敏/楊宇森:金屬間化合物催化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

▲圖3 Ni,NiSb和NiBi的Ni K邊歸一化的XANES光譜 (A)以及傅立葉變換k3加權的EXAFS光譜 (B)。在金屬Ni (C)和NiBi IMCs (D)上CO吸附的原位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


採用紅外光譜(FT-IR)方法研究三種代表性反應物分子(丁烯醛、糠醛、肉桂醛)在金屬Ni和NiBi表面上的吸附構型(圖4)。結果表明,在金屬Ni表面上,C=C和C=O鍵的活化吸附同時發生;相反,在NiBi表面上,只有C=O鍵進行活化吸附。在反應溫度下將H2通入到原位反應器中,發現金屬Ni同時對C=O和C=C鍵進行加氫,而在 NiBi IMCs表面,只有C=O鍵發生加氫生成相應的不飽和醇。結合STEM、XAFS以及原位IR的結果,表明NiBi IMCs表面明顯的空間位阻效應限制了底物分子的吸附結構,從而決定了最終產物的選擇性。

北化工衛敏/楊宇森:金屬間化合物催化不飽和醛高效選擇性加氫

▲圖4在金屬Ni上丁烯醛(A)、糠醛(B)和肉桂醛(C)的加氫過程的原位FT-IR光譜。在NiBi IMCs上丁烯醛(D)、糠醛(E)和肉桂醛(F)的加氫過程的原位FT-IR光譜。


通過DFT計算進一步研究底物分子在金屬Ni和NiBi IMCs的的吸附構型和吸附能量,揭示底物分子的吸附構型與反應選擇性之間的關係。基於XRD和HRTEM的結果,選擇最優最穩定的Ni(111)晶面和NiBi(101)晶面進行計算。理論計算與實驗相結合證實底物分子的C=O鍵和C=C鍵在Ni(111)表面上同時活化吸附(平躺式吸附),導致C=O和C=C鍵同時加氫生成相應的飽和醇;對於NiBi樣品而言,底物分子在NiBi(101)表面上發生垂直線式吸附(通過C=O中的末端O原子與Ni原子相連),從而確定了只對於C=O鍵的加氫反應生成相應的不飽和醇。綜上以上結果,Bi原子的引入分割了連續的Ni原子位點,顯示出特定的具有空間位阻的表面原子排列,導致了α,β-不飽和醛的垂直線式吸附構型,從而確定了C=O的加氫和對於不飽和醇的的高選擇性。


總結與展望

本工作通過將LDHs前體和金屬粉末共還原方法製備了具有高分散性的納米級Ni基金屬間化合物。NiBi IMCs可以作為高選擇性催化劑,用於六種α,β-不飽和醛(丁烯醛,3-甲基-2-丁烯醛,2-戊烯醛,糠醛,5-羥甲基糠醛和肉桂醛)高效選擇性加氫生成相應的不飽和醇。對於金屬Ni,C=O鍵和C=C鍵的活化吸附同時發生在催化劑表面(平躺式吸附),所以生成了飽和醇。相比之下,金屬Bi的引入分隔了活性金屬Ni的位點,兩種金屬的原子尺寸有明顯的差異,產生了空間位阻效應,限制了底物分子的吸附結構,在NiBi表面形成了α,β-不飽和醛的垂直線式吸附構型,最終決定了產物的選擇性。本工作通過對結構-選擇性關係的深入研究與揭示,有助於高性能選擇性加氫多相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


作者介紹

第一作者餘俊,男,博士研究生,北京化工大學。2014年考入北京化工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專業,2018年獲得北京化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2018年進入北京化工大學理學院化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20年轉為碩博連讀,專業為化學,師從衛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金屬-載體相互作用的調控及其應用。


通訊作者楊宇森,男,博士。2014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化工大學應用化學專業,2019年於北京化工大學取得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博士學位,師從衛敏教授。近年來,主要圍繞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設計、製備以及選擇性加氫反應性能展開研究,以第一(含共一)或通訊作者在ACS Catal., Appl. Catal. B: Environ., Green Chem.等國際著名化學類期刊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8篇,其中IF大於10.0論文5篇,IF大於8.0小於10. 0論文1篇。同時,以合作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ACS Catal., Adv. Funct. Mater.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篇。


衛敏,女,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於北京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2008年喬治亞理工學院訪問學者。長期從事二維化學與功能材料研究,提出了關於二維材料的理論構築原則,建立了系統的合成方法學,以功能為導向設計並發展了新型催化材料、電化學能源材料,用於一碳化學、能源存儲等領域。其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刊物發表SCI收錄研究論文200餘篇;編著專著1部,參編專著2部。發表論文他引10300餘次;單篇最高他引430餘次。研究工作引起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多次被Nature出版集團網站、Wiley出版集團網站、美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等網站作為「研究亮點」專題評述。申請國際專利2件,國家發明專利35件(已獲授權27件)。獲2012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16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現擔任Science Bulletin期刊副主編,催化學報編委。

相關焦點

  • 原子有序雙金屬Ni-Mo催化劑實現低壓下糠醛高效催化轉化
    ▲第一作者:劉巍北京化工大學;通訊作者:楊宇森;衛敏 通訊單位:北京化工大學論文DOI:10.1016北京化工大學衛敏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一種由層狀前體拓撲法製備的NiMo金屬間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 IMC)催化劑,其在較低的氫壓(0.1 MPa)下對糠醛加氫脫氧制2-MF的反應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收率:99%)。
  • 銅基催化劑界面結構調控及其催化碳氧鍵高效加氫
    北京化工大學衛敏教授、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王仰東教授級高工、朱俊華高工共同報導了一種由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通過結構拓撲轉變法製備的二氧化鋯修飾的Cu基催化劑(Cu/ZrO2−x)。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現狀,迫切需要推進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從而有效地解決由原油短缺和溫室氣體排放而引起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在這些能源催化反應中,碳氧鍵選擇性加氫反應是至關重要的催化轉化過程之一,其主要包括酯類、酸類、酮類、醛類、CO2以及CO分子等化合物的催化加氫,涉及了C−O鍵和C=O鍵的選擇性斷裂,並保持C−C鍵穩定存在。
  • 【科學網】華東理工大學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獲新進展
    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炔選擇性加氫是石腦油裂解製備聚合級乙烯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教授段學志、博士曹約強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
  • 【創新前沿】《工程》和《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乙炔選擇性加氫...
    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炔選擇性加氫是石腦油裂解製備聚合級乙烯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我校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段學志教授、曹約強博士等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催化劑活性位點設計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
  • 中國科大在腈類化合物加氫選擇性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胺類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化工中間體,在生物醫藥、塗料、農藥、橡膠等行業具有廣泛的應用。與傳統有機合成路線相比,基於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腈類化合物選擇性加氫製備胺類化合物是一種原子經濟性高、環境友好的合成路線,進而受到催化屆的廣泛關注。
  • 【媒體報導】科學網報導我校生物質平臺化合物丁二酸催化高效轉化新進展
    日前,大連理工大學梁長海教授研究團隊在生物質平臺化合物丁二酸催化高效轉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博士生邸鑫和青年教師李闖博士採用微波輔助熱解法高效製備了Re-Pt和Re-Rh雙金屬催化劑,從動力學角度研究了雙金屬協同效應在丁二酸催化轉化當中的作用。研究發現雙金屬協同效應可以顯著降低反應的活化能,促進雙羧酸基團的加氫轉化。
  • 合肥研究院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張海民課題組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催化轉化研究中獲進展。通過構築具有高催化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的Fe-Co合金催化劑,實現肉桂醛的高效催化轉化。
  • 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概念圖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
  • 固體所Angew:Fe-Co合金催化肉桂醛水相加氫轉化
    背景介紹肉桂醛作為一種典型的α,β-不飽和醛,其共軛的C=C及C=O鍵使得高選擇性的加氫C=O鍵獲得肉桂醇成為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了提高C=O鍵加氫的選擇性,研究人員通過在金屬活性位點表面螯合有機配體(參考金榮超和鄭南峰老師的工作:Angew. Chem. Int.
  • 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目前,已有多種合成胺的方法,如亞胺的親核加成、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和氮賓插入。過渡金屬催化的不飽和碳-碳鍵的氫胺化是合成胺衍生物最直接、最具原子經濟性的方法之一。炔烴是通過氫胺化和氫化組合來合成脂肪族胺衍生物的優勢底物(Scheme 1a)。2005年,Doye課題組以鈦配合物作為催化劑用苯胺和氫矽烷首次實現了炔烴的分子間還原氫胺化。
  • 科學網—提出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新策略
    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設計概念圖 本報訊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工程團隊在乙炔選擇性加氫Pd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和Ni 研究人員從金屬催化劑次表面結構調控入手,採用XAS、原位XRD、程序升溫技術和DFT計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發現了以納米炭材料為載體製備的Pd催化劑次表面存在C原子。通過向炭載體中引入石墨氮物種,進一步調變Pd活性位點電子結構,將乙烯選擇性進一步提高約30%。
  • 浙大陸展課題組JACS脂肪族末端炔烴的馬氏選擇性順序加氫/氫肼化
    脂肪胺衍生物廣泛存在於活性天然產物和藥物中,因此,胺的高效選擇性合成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課題。目前,已有多種合成胺的方法,如亞胺的親核加成、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和氮賓插入。過渡金屬催化的不飽和碳-碳鍵的氫胺化是合成胺衍生物最直接、最具原子經濟性的方法之一。炔烴是通過氫胺化和氫化組合來合成脂肪族胺衍生物的優勢底物(Scheme 1a)。
  • 馮小明課題組:Lewis酸催化β,γ-不飽和2-醯基咪唑的不對稱反應
    通過催化劑的微調,使得三類反應均能夠很好地兼容,以高收率、高非對映選擇性以及優秀的對映選擇性得到一系列具有光學活性的手性化合物。研究背景近年來,a,β-不飽和羰基類化合物由於其多樣化的反應性能,尤其在不對稱催化領域受到了化學工作者們的廣泛關注。
  • 【人物與科研】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教授課題組:α-醛基烯醯胺的化學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催化氫化用於手性α-氨基醛的高效合成
    α-醛基烯醯胺的化學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催化氫化用於手性α-氨基醛的高效合成由於含有手性α-氨基醛、α-醯胺基醛的分子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以及極強的官能團轉化性,有機化學家一直對這類化合物的合成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文獻中報導的構建此類分子結構的方法非原子經濟性、合成效率較低。受課題組在不對稱催化氫化領域的一系列全新工作(Chem.
  • 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教授課題組:RuPHOX-Ru選擇性不對稱催化氫化α,β-不飽和環丁酮
    含有四元環狀烯丙醇結構的化合物廣泛存在於許多天然產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圖1)。此外,因為該結構中同時具有碳碳雙鍵和羥基,從而能夠通過取代、加成或還原等操作轉化為其他手性化合物。因此,該化合物的合成受到廣大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過渡金屬參與的不對稱催化氫化反應因其高效的原子經濟性、環境友好性等特點,是合成該結構重要的方法。圖1.
  •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高效非貴金屬乙炔加氫...
    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張炳森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學者合作,發現在鎳基八面體間隙位點引入碳原子可有效調控鎳的原子間距離和電子結構,提高其在乙炔選擇性加氫反應中的選擇性和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 「科普」多相催化氫化反應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
    【科普】多相催化氫化反應在藥物合成中的應用催化氫化反應是指還原劑或氫分子等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對不飽和化合物的加成反應。它是有機化合物還原方法中最方便、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多相催化氫化反應主要包括碳碳、碳氧、碳氮鍵等不飽和重鍵的加氫反應和某些單鍵發生的裂解反應。被還原的底物和氫一般吸附在催化劑表面,活化後進行反應。
  • 高效氫-氰化反應取得進展
    3609次閱讀 作者:仲科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18年12月26日 收藏
  • 浙工大李小年課題組: 催化劑氧缺陷調控生物質油脂選擇性加氫製備烴類燃料和高級脂肪醇
    當前,生物質能源及其衍生化學品在應對化石能源枯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天然脂肪和油催化加氫脫氧(HDO)可以得到 C10-C20 的烷烴、烯烴、環烷烴等組成的混合物以及脂肪醇,烷烴可以作為優良的液體燃料,脂肪醇則是重要的平臺化合物,是合成表面活性劑及其他多種精細化學用品的基礎化工原料,兩者都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和經濟效益。
  • 抗一氧化碳毒化的高效選擇性加氫鉑基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催化加氫過程是現代工業的重要過程,是清潔燃料和高階化學品生產中的關鍵步驟。經估算催化加氫在整個化學工業體系中的佔比超過30%。在催化加氫工業過程中,雖然使用成本低廉的粗氫作為氫源具有工業裝置簡單、經濟性高等特點,但是粗氫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從幾百到幾千ppm量級)會造成加氫催化劑的快速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