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器件」指導「材料」的反向設計實現「雙高」熱電器件

2021-01-21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收錄於話題#Cell Press論文速遞66個

物質科學

Physical science

熱電發電器件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澤貝克效應將熱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可用於空間特種電源、工業餘廢熱回收等領域。實際應用中,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陳立東、柏勝強團隊和浙江大學朱鐵軍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種由「器件設計」指導「材料優化」的反向設計策略,利用「功率因子優先」和「熱導率匹配」的準則,成功實現了「雙高」熱電器件。由該策略指導開發的半赫斯勒基單級熱電器件在溫差為680 K時最大轉換效率達到10.5%,最大功率密度達到3.1 Wcm-2,同時打破了單級熱電器件轉換效率與功率密度的記錄。相關成果發表在Cell Press旗下的能源旗艦期刊Joule上,題為「A device-to-material strategy guiding the 「double-high」 thermoelectric module」。反向設計策略改變了傳統的單一追求高zT值與高轉換效率的熱電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思路,為實用化高性能熱電器件的設計研發提供了新途徑。

▲長按識別二維碼閱讀論文

研究人員一般通過材料性能優化獲得具有最高zT值的熱電材料,再利用該材料設計熱電器件,以期獲得最高的轉換效率。這一研究思路將材料優化與器件設計分割成兩個獨立的階段,即:材料研究追求高zT值,器件研究利用最高zT值的材料實現最高轉換效率。由於最高zT值材料對應的電、熱輸運性能是固定不變的,因此造成最佳功率密度和最佳轉換效率無法在同一器件中同時實現。實際應用時,為了獲得高轉換效率,必須犧牲一定的功率密度。鑑於此,作者提出了器件結構設計指導材料性能優化的反向設計策略,在不使用最高zT值材料的條件下,實現了「雙高」熱電器件。

背景介紹

二十世紀中葉,由於高性能熱電半導體材料Bi2Te3,PbTe和SiGe的發現,熱電發電技術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並成為研究熱點。儘管當時的熱電轉換效率只有6-7%,長期穩定穩定服役的特性使其在深空探測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但是低的能量轉換效率也限制了熱電發電技術在工業領域大範圍的實際應用。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新型輸運機制的提出以及材料合成技術的進步,數十種新型熱電材料不斷被發現,熱電材料的性能優值zT大幅提升。同時通過拓撲結構優化和界面結構優化等器件研究工作的開展使得單級熱電發電器件的最高轉換效率達到了10%,雙段結構級聯熱電發電器件的最高轉換效率超過了12%。

熱電器件的轉換效率是取決於材料的熱電優值,而器件的功率密度是取決於材料的功率因子。從器件的設計角度而言,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都隨著器件的高度截面積比(H/Apn),以及n型和p型熱電臂的截面積比(Ap/An)而變化。更為重要的是,由於組成熱電器件的n型和p型材料通常具有不同的熱導率,因此與器件最高轉換效率和最佳功率密度相對應的結構因子通常是不同的。並且,由於器件集成引入的異質界面不可避免的存在界面電阻和界面熱阻,器件的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隨H/Apn變化的趨勢完全相反。因此,最高轉換效率和最大功率密度無法在同一熱電器件中同時實現。理論上,當組成熱電器件的n型和p型材料的平均熱導率相等時,在同一Ap/An下可以同時達到功率密度和轉換效率的峰值。因此,在設計「雙高」器件時,除了材料的zT值,還應該考慮功率因子,以及n型與p型材料熱導率的匹配度。本研究工作中,作者提出了基於「功率因子優先」和「熱導率匹配」準則的器件指導材料的反向設計策略,並選取高性能的n型Zr0.5Hf0.5NiSn1-xSbx和 p型Nb1-yHfyFeSb半赫斯勒材料來驗證該設計策略。通過調節載流子濃度,在小幅犧牲材料zT值的情況下獲得了最佳的功率因子以及與p型材料熱導率高度匹配的n型材料。同時,通過基於有限元方法的全參數模型優化器件的拓撲結構,含 8對熱電偶的單級器件在680 K溫差下最大轉換效率和最大功率密度分別達到10.5 %和3.1 Wcm-2,兩個參數均為目前單級器件的最高值。

結果分析

半赫斯勒合金高功率因子和高熱電優值的特點使得該類材料具有 「雙高」器件的潛力。在半赫斯勒材料體系中,NbFeSb基p型材料由於非成鍵軌道的對稱性保護作用而具有極高的功率因子。通過摻雜和固溶方法可以優化該類材料的熱電性能,有報導當溫度為1200 K時,Nb0.86Hf0.14FeSb的zT值可達1.5。本工作中,批量製備的Nb0.86Hf0.14FeSb的zT值在1050 K時達到1.2,在300 K-1050 K溫度範圍內的平均熱導率為5.6 Wm-1K-1,與文獻報導的最佳材料性能相當。

對於ZrNiSn基n型半赫斯勒材料,通過細緻的調節組分和載流子濃度,其最高zT值可突破1.1。同時,n型材料的熱導率可以在一個較寬的範圍內調節,能夠實現與p型材料的匹配。假設載流子濃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同時遷移率和溫度呈-1/2次方的關係,利用單拋帶模型便可以估算出不同載流子濃度下材料的熱導率、電導率和功率因子。由圖1A可以看出,在半赫斯勒材料的中間服役溫度700K時,ZrNiSn基n型材料zT峰值對應的載流子濃度範圍為(1.3-2.0) cm-3(此時材料的平均熱導率約3 Wm-1K-1),而最大功率因子對應的範圍為(3.6-5.4) cm-3(此時材料的平均熱導率約5.6 Wm-1K-1)。可以看出,ZrNiSn基n型材料最大功率因子對應材料的平均熱導率與p型材料Nb0.86Hf0.14FeSb高度匹配,可以實現「雙高器件」。作者利用全參數模型計算了熱電器件的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與器件拓撲結構關係,在仿真模擬的過程中,p型材料的性能參數是實測值,n型材料的性能參數是基於單拋帶模型的計算值。器件設計的兩個關鍵參量分別為n型和p型材料平均熱導率的比值和n型和p型熱電臂的截面積比(Ap/An)。

如圖1B中所示,當n型和p型材料平均熱導率的比值為(0.75~1.05)且Ap/An = (0.6~1.2)時,器件的最大轉換效率大於10.8%(對應於上圖層中黑色虛線內的區域);當= (0.90~1.10) 且Ap/An = (0.8 ~ 1.2)時,器件的最大功率密度大於3.5 Wcm-2(對應於下圖層中白色虛線內的區域)。上、下圖層中最佳區域範圍重疊的部分為「雙高」器件的「甜點區」,即:n型和p型材料平均熱導率的比值為 (0.90~1.05)且Ap/An= (0.8~1.2)時,熱電器件同時具有3.5 Wm-2的高功率密度和10.8%以上的高轉換效率。

▲圖1. 「功率因子優先」和「熱導率匹配」準則設計「雙高」熱電器件。

(A)基於單拋帶計算的n型Zr0.5Hf0.5NiSn1-xSbx材料的zT值、功率因子、熱導率與載流子濃度的關係。藍色、灰色和紅色的虛線分別是300K、500K、700K時的性能。平行於橫坐標的黑色虛線代表的是p型Nb0.86Hf0.14FeSb材料在300K-1050K範圍內的平均熱導率。(B)基於圖1A中n型材料的性能和實測p型Nb0.86Hf0.14FeSb的性能,計算得到的器件轉換效率(上圖層)和功率密度(下圖層)與器件結構參量和Ap/An的關係。

根據圖1A的計算結果,作者製備了一系列的n型Zr0.5Hf0.5NiSn1-xSbx (x = 0.015, 0.02, 0.03, 0.04) 半赫斯勒材料。其中,Zr0.5Hf0.5NiSn1-xSbx Zr0.5Hf0.5NiSn0.97Sb0.03具有最大的功率因子且平均熱導率為5.6 Wm-1K-1,但其zT值略低於該體系材料的最大值。由於該n型材料對應的=1.0,因此相應的器件也處於「雙高」器件的「甜點區」內(圖1B)。在確定了最佳的n型和p型材料後,同時考慮器件中電極界面的接觸電阻率(Rc)和界面換熱係數等邊界條件,利用三維全參數模型對該熱電器件的結構進行精細優化(圖2A和2B)。值得注意的是,半赫斯勒材料的電阻率極低,因此電極界面的接觸電阻對器件的性能影響大於其他材料。從圖2C和2D中可以看出,器件的功率密度和轉換效率的峰值都出現在Ap/An=1.0時。但兩者隨著H/Apn的變化趨勢完全相反。當H/Apn由0.20 mm-1增大到 0.35 mm-1時,器件的最大的轉換效率由9.7%提升至10.9%,同時最大功率密度從4.4 Wcm-2下降至3.3 Wcm-2。當H/Apn 繼續由0.35 mm-1增大至0.70 mm-1,轉換效率的增速放緩,但功率密度迅速下降至1.9 Wcm-2。作者選定的結構參數H/Apn = 0.35 mm-1作為「雙高」器件的結構參量,計算該器件的性能。當熱源為1123 K,冷源溫度為313 K時,計算器件的最大轉換效率(hmax)為10.9%,最大功率密度(wmax)為3.3 Wcm-2(本文中:功率密度為器件的最大輸出功率與器件陶瓷基板面積的比值,該器件的陶瓷基板面積為2 cm×2 cm,每個熱電臂的面積為4 mm×4 mm)。

▲圖2. 考慮界面電阻影響的熱電器件的最大功率密度和最大轉換效率的仿真結果。

(A-B)界面電阻率對於器件的轉換效率和輸出功率的影響;(C-D)熱源和冷源溫度分別為1123K和313K時,計算器件的最大轉換效率(hmax)和最大功率密度(wmax)與截面積比(Ap/An)和高度截面積比(H/Apn)的關係。

根據仿真結果,作者選用Zr0.5Hf0.5NiSn0.97Sb0.03和Nb0.86Hf0.14FeSb作為n型和p型材料,選擇器件結構參數Ap/An=1.0、H/Apn =0.35 mm-1,利用Ag-Cu-Zn焊料焊接方法製備了含8熱電偶的熱電器件。圖3A是該器件測試過程中的I-V曲線,測試條件是冷源溫度為313K,熱源溫度範圍為700 K-1100 K。器件的最大功率密度和最大轉換效率都隨著熱源溫度的升高而增加(圖3A-B)。當器件熱端溫度為1046 K,冷端溫度為366 K時,器件的最大轉換效率和最大功率密度分別為10.5%和3.1 Wcm-2,均為目前同類器件的最高值(圖3D)。圖3D中列舉了公開報導的高性能單級熱電器件和多段結構的級聯器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僅列出了含多個熱電偶的熱電器件,而未列出單臂和單對熱電偶的數據結果。在器件的熱持久測試中,「雙高」器件也展現出很好的熱穩定性(圖3C),150小時運行後的器件輸出功率變化率小於2%。

▲圖3. 本文開發的「雙高」器件的性能測試結果。

(A)不同溫度下器件的輸出電壓和輸出功率與輸出電流的關係;(B)不同溫度下,實驗和計算的器件最大功率密度和最大轉換效率;(C)器件熱端和冷端溫度分別為973 K和313 K時,器件長時間運行下輸出功率的變化;(D)「雙高」器件的最大轉換效率和最大功率密度與已有報導的單級和級聯器件的對比

第一作者:邢雲飛,劉睿恆

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浙江大學

本文通訊:柏勝強、陳立東

論文作者團隊介紹

第一作者:邢雲飛,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在讀博士研究生。2015年進入陳立東研究員團隊攻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半赫斯勒材料製備與性能優化、半赫斯勒器件設計與性能優化。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在Joule,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共同一作:劉睿恆,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熱電化合物結構設計與輸運機制、表界面反應熱動力學、熱電器件等。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Joule,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雜誌發表文章40餘篇。

通訊作者:柏勝強,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2010年獲得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博士學位。主要研究熱電器件的設計方法與集成製造技術、熱電材料與器件的服役行為、熱電能量轉換系統的設計及其應用。迄今已發表SCI論文90餘篇,H因子35。

通訊作者:陳立東,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1990年在日本東北大學獲博士學位。先後任職於日本RIKEN株式會社、日本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2011年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熱電輸運機理、新型熱電化合物和器件、熱電轉換應用技術等。迄今已發表SCI論文400餘篇,引用次數超21000次,H因子79。

相關論文信息

相關成果發表在Cell Press期刊Joule上,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論文

▌論文標題:

A device-to-material strategy guiding the 「double-high」 thermoelectric module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joule/fulltext/S2542-4351(20)30390-1

▌DOI: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0.08.009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在熱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電發電器件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澤貝克效應將熱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可用於空間特種電源、工業餘廢熱回收等領域。在實際應用中,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研究人員在熱電器件轉換效率與功率密度上取得重大突破
    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熱電材料及器件能夠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直接轉換,因此在回收廢熱節約能源以及中小規模製冷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是熱電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合理的設計能夠明顯地提高熱電材料與器件的服役性能與服役穩定性,因此先進的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一直備受關注。
  • 熱電薄膜材料的設計及其器件集成
    熱電材料是能將「熱」與「電」兩種不同形態的能量相互轉換的「綠色能源」材料,可充分利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廢熱再發電。以熱電材料製造的溫差電池具有清潔、穩定性高、堅固、壽命長等一系列優點,是我國資源高效利用、餘熱餘能回收等節能環保科技專項中的重要研究內容。然而,目前熱電材料的能量轉化效率普遍只有~10-15%,嚴重製約著能量的利用率。
  • 化學所利用有機熱電材料實現電致製冷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溫差和電能之間的直接轉換,是重要的能源材料之一。作為新型熱電材料體系,有機熱電材料在柔性、低成本供電器件和自供電傳感器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Natl. Sci. Rev. 2016, 3, 269.
  • 上海矽酸鹽所舉辦國際熱電材料及器件研討會
    第一屆上海國際先進材料——熱電材料及器件研討會於11月9日至11日在蘇州召開。國際熱電協會主席、美國密西根大學C. Uher教授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黨委書記王龍根到會並致賀辭。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所長陳立東研究員主持。    本次會議邀請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B. Sales博士、美國JPL的T.
  • 輻射製冷技術:讓熱電器件晝夜持續發電!
    導讀據美國物理聯合會官網近日報導,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它採用輻射製冷技術在白天持續地冷卻器件,引起溫度差異,不分晝夜以及各種天氣條件產生恆定的電壓。
  • 輻射製冷技術:讓熱電器件晝夜持續發電
    導讀據美國物理聯合會官網近日報導,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它採用輻射製冷技術在白天持續地冷卻器件,引起溫度差異,不分晝夜以及各種天氣條件產生恆定的電壓。
  • 高效太陽能與熱能轉換材料與器件的創新
    陳剛教授的研究涉及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源,主要包括微米和納米尺度能量轉換與能量傳輸機理的實驗、理論和數值計算;具有高和低導熱率的納米工程材料;熱輻射和電磁超材料;固體能量轉換系統、微機電系統、熱感應傳感器;水處理和海水淡化。2009年,陳剛領導的團隊通過實驗證實物體極接近的熱輻射傳輸,可高到定律所預測的千倍,即打破了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於1900年創立的黑體輻射定律的預測。
  • 德克薩斯大學鄭躍兵團隊: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助力靶向給藥
    光-熱電微遊泳器件的光碟機動及轉向設計研究小組根據PS/Au微粒的方向發現了微型遊泳器件的遊動方向。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光力學方法來理解微型遊泳器件的遊動方向,該方向依賴於因聚焦雷射照射引起的溫度梯度誘導電場。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
  • Science:熱電新突破,廢熱可驅動電子器件工作!
    實現了一種廢熱驅動的自旋探測器。電子器件中的廢熱問題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有源元件必須按比例縮小到越來越小的尺寸,從而產生更高的電荷和自旋電流密度。同時,產生大量對電器件有害的廢熱。近來,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廢熱未來可以用於節能設備中,譬如利用廢熱發電,傳感或計算。 什麼是塞貝克效應談到熱電轉換,就不得不提到塞貝克效應。塞貝克效應又稱為「第一熱電效應」,是指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月球上的玉兔二號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就是基於這種熱電轉換效應來供電。
  • 變色電致發光器件的新型交通燈設計
    目前交通燈大多採用紅黃綠三色LED燈組來實現交通管制功能,本設計採用能夠伴隨其正向偏壓改變顏色的電致發光器件做交通燈燈組,且使用單片機控制,其結構相對簡單,能有效降低製造成本,方便架設與維護。電致發光器件結構簡單,易實現商品化。基於電致發光效應的器件目前以有機EL(有機聚合物電致發光器件)和LED(光發射二極體)為主,大有取代傳統的廣泛用於電信及PC領域的CCFL背光的趨勢。兩者在激發和發光機制上沒有本質的不同,都是在電激發下分別從2個電極注入的空穴和電子複合形成單重態激子,激子經過衰減後發光,只是製作器件的方法和材料的玻璃化溫度有明顯的差異。
  • Light:彩虹半導體器件實現基於光譜投影的顏色感知
    受此啟發,將二維的光譜信息投影成代表性的統計參數的方法,可能使元器件級別的高效光譜信息處理得以實現。而這樣的器件應當具有以下特點:1)能夠有區別地收集光信號中對應不同光子能量的光通量;2)輸出的電信號能直接指示入射光的顏色與光強。圖1展示了這種新型光電元器件的結構設計,它包含兩個部分,輸出兩個電流信號。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直接相互轉換,在工業廢熱、汽車尾氣餘熱等低品質環境廢熱的回收利用領域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新理論和新工藝的不斷開發和優化,熱電材料的性能也顯著提高。
  • 熱電薄膜材料產業化前景廣闊
    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具有綠色環保的優點,熱電材料在很多領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能源危機趨於嚴重的今天,進行新型熱電材料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熱電材料薄膜不僅能夠通過低維結構調控其熱電特性,且能與目前的微半導體器件工藝兼容,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通常而言,熱電材料的應用主要通過熱電器件來實現。
  • 裴豔中課題組在《Joule》發文揭示最高效熱電材料
    >      清潔能源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熱電技術基於塞貝克效應,利用溫差驅動材料內部載流子定向遷移直接將廢熱轉換成電能(圖1),具有無汙染、無噪音的特點,是未來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能源技術之一。由於熱傳輸性能的減弱可同時由其他手段(如材料中的缺陷)來實現,現有的熱電研究絕大多數關注高對稱性材料。通過調控材料的晶體結構,如適當降低材料晶體結構對稱性,有望實現電傳輸性質如高對稱性材料而熱輸運性質如低對稱性材料,從而大幅提升材料熱電性能(圖2)。 圖2.
  • 半導體材料知多少?SiC器件與Si器件性能比較
    打開APP 半導體材料知多少?電子發燒友網根據SIC器件和SI器件的比較向大家講述了兩者在性能上的不同。 SiC是什麼? 碳化矽(SiC)是一種Ⅳ-Ⅳ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具有多種同素異構類型。
  • 寬禁帶材料在新一代功率器件策略中的關鍵作用
    材料的帶隙取決於晶格中原子之間化學鍵的強度。鍵能越強則電子從一個軌道跳到另一個軌道也更難。因此,高帶隙半導體表現出較低的固有電流損耗並能夠承受較高的工作溫度。 這種改善實現了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更高的可靠性,並最終提升了盈利能力。與傳統矽工藝相比,WBG半導體材料,如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可實現更優的導熱性、更高的開關速率而且更小尺寸的物理器件。
  • 有機熱電材料:未來綠色能源新翹楚
    如何高效設計和合成π-共軛分子、如何精準調控其組裝結構和電子行為,則是這一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基礎科學問題。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