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助力靶向給藥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的鄭躍兵教授課題組根據大腸桿菌的運動行為,開發了仿生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器件由聚苯乙烯/金(PS/Au)雙面PS/Au微粒構成,這些PS/Au微粒由光熱反應產生的自維持的電場驅動。當他們用雷射束照射PS/Au微粒時,PS/Au微粒的表面產生了光致溫度梯度,形成一個光-熱電場來推動它們前進。
光-熱電微遊泳器件的光碟機動及轉向設計
研究小組根據PS/Au微粒的方向發現了微型遊泳器件的遊動方向。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光力學方法來理解微型遊泳器件的遊動方向,該方向依賴於因聚焦雷射照射引起的溫度梯度誘導電場。通過在設置時對第二次旋轉雷射束進行定時,他們將PS/Au微粒定位在需要的方位,以有效地控制PS/Au微粒的方向。利用暗場光學成像和反饋控制算法,科學家們促進了微型遊泳器件的自動化運行。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將應用於膠體系統、靶向給藥和生物醫學傳感等領域。該研究以題為「Opto-thermoelectric microswimmers」發表在最新一期的《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
【微型遊泳器件】
微型遊泳器件是一種能將外界的化學、聲學或電磁能量轉化為遊泳動力的微型機械。這種機器在生物醫學方面應用廣泛,包括靶向給藥、精密手術和診斷傳感等。在這項工作中,Peng等人製備了一種基於PS/Au雙面PS/Au微粒的全光碟機動的微型遊泳器件,在散焦雷射照射下,PS/Au微粒兩面對光的不對稱吸收導致了表面產生溫度梯度,進而形成電場,驅動PS/Au微粒運動。在第二束聚焦雷射照射下,PS/Au微粒完成了平面內旋轉。該實驗成功的模仿了大腸桿菌的「奔跑-翻滾」運動。由於熱電力、光力和斯託克斯阻力(stokes drag force)的作用,該團隊實現了穩定的PS/Au微粒旋轉。
正在「遊泳」的PS/AuPS/Au微粒
【概念與設計】
為了促進光子到聲子(光到聲)的能量轉換,研究人員在PS微粒的一半表面上塗覆了一層Au製備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在光照射下,PS和Au的對光的吸收差異導致了其表面的溫度梯度。研究人員將PS/Au微粒分散到水溶液中,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在雷射照射和熱電場驅動下,PS/Au微粒沿PS-to-Au方向運動,顯示出遊動的狀態。然而,熱波動可能會改變PS/Au微粒的遊動方向,導致它們在遷移過程中偏離原定的路線。為了保證PS/Au微粒向目標移動,研究人員關掉了散焦雷射束,採用一束聚焦雷射來旋轉和捕獲PS/Au微粒以重新定位。在到達目的地後,再關閉聚焦雷射束,重啟散焦雷射束,使PS/Au微粒回到遊泳狀態。這種雙狀態切換過程提供了最佳的設計,積極引導了微型遊泳器件實現多種功能。
PS/AuPS/Au微粒受散焦雷射驅動的遊泳行為
【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的遊動與方向控制】
當研究人員使用散焦雷射束驅動光-熱電微遊泳器件時,為PS/Au微粒實現了一個「能量池」(energy pool)。他們把沿著溫度梯度的運動稱為自發熱遷移。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銨(CTAC)溶液中,自發熱遷移產生於熱電效應。研究人員可以減少實驗裝置的腔室厚度,以穩定流體流動,促進PS/Au微粒的定向移動。由於PS/Au微粒的遊動方向可以因為熱波動而隨機改變,因此需要第二束聚焦雷射束來實現粒子旋轉,從而有效地控制PS/Au微粒的遊動方向。
隨著雷射功率的增加,PS/Au微粒受到了強烈的熱效應和熱損傷,但是其本身的旋轉也加快了。旋轉速度與粒子的尺寸相關。為了探究這一種熱電力,研究人員對PS/Au微粒表面的溫度分布進行了模擬。並通過對熱電力與光學力的計算來探究微粒的旋轉動力學。
通過聚焦雷射控制PS/Au微粒的方向
【反饋控制方法導航微粒遊動】
研究人員隨後建立了一種反饋算法來主動控制PS/Au微粒的遊動方向。為了完成閉環控制,他們開發了一個電腦程式來跟蹤PS/Au微粒的實時位置和方向,並自動協調控制系統。在實驗中,兩束雷射束的開/關狀態分別有兩個計算機控制。研究人員實現了PS/Au微粒的定向遊動。然而,旋轉速度的增加會降低了遊動方向的控制精度。為了解釋這一點,研究人員使用了更高幀率電荷耦合器件(CCD)相機來提高反饋控制的準確性。這項工作表明了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攜帶藥物分子和非金屬部件進行精確傳遞的潛力,在靶向納米給藥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採用反饋控制方法對PS/Au微粒進行導航
總結:作者開發了基於PS/Au微粒的,具有全光碟機動和導航功能的光-熱電微型遊泳器件。被光照射的PS/Au微粒產生的熱量形成了一個熱電場,在沒有化學燃料的情況下推動粒子朝一個特定的方向前進。作者還利用另一束聚焦的雷射來控制微泳者的方向,該器件為生物醫學領域中開發多任務智能微機器人提供了進一步的探索。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