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提高熱電轉換效率!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6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28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金洪竹)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這是何佳清團隊繼今年1月發表「基於低成本PbS基熱電材料實現高效廢熱發電」的研究工作後,再次在該期刊上發表最新成果。

&nbsp&nbsp&nbsp&nbsp目前,能源利用體系中超過60%的能量以廢熱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其中50%以上的廢熱屬於難以回收利用的低溫(<600K)、低品質廢熱。熱電材料由於其可將熱能和電能直接轉換的特性,能有效回收和利用體系中的低品質廢熱,從而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在實際應用中,需要p型和n型兩種熱電半導體材料來組成熱電器件,這兩種熱電半導體的匹配度越好,理論上由其製成的熱電器件的熱電轉換效率越高。

&nbsp&nbsp&nbsp&nbsp作為目前唯一在室溫附近被廣泛商業應用為製冷的熱電材料,Bi2Te3基熱電材料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可用於低品質廢熱回收且對環境友好的材料。p型Bi2Te3基熱電材料性能極高,但缺乏相對應的高性能n型材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熱電器件在商業上的應用。何佳清團隊在n型Bi2Te3材料中複合過量的Te單質,通過燒結使Te單質熔化流出,在基體中引入位錯陣列。該位錯陣列一方面增強了材料的擇優取向,優化了遷移率;另一方面結構的變化導致材料形變激活能波動,從而在導帶中形成能量勢阱,局域化低能電子,有效提高Seebeck係數,進而大幅提升功率因子。

&nbsp&nbsp&nbsp&nbsp在此基礎上,通過Sb的複合摻雜,進一步優化載流子濃度,同時構建多尺度的納米散射機制,使材料中同時存在位錯陣列、晶格扭曲、刃型位錯以及點缺陷,顯著降低晶格熱導率。此外,課題組製備了由Bi1.8Sb0.2Te2.7Se0.3 +15 wt% Te的n型熱電腿和Bi0.5Sb1.5Te3的p型熱電腿組成的熱電發電元器件,可實現6.6%的能量轉換效率,突破了目前Bi2Te3基熱電器件轉換效率的記錄。

&nbsp&nbsp&nbsp&nbsp據悉,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領軍人才計劃和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
  • 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昆明理工大學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工作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和Nano Energy上,昆明理工大學是第一作者單位。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是2018級碩士研究生朱鈺可、2018級博士研究生郭俊。葛振華教授、馮晶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 裴豔中教授課題組熱電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熱電能源轉換技術利用溫差驅動電子定向遷移,實現熱能與電能的直接轉換,是清潔能源技術的典型代表。然而,要獲得與現有熱機相當的轉換效率,材料的平均熱電優值(zT)需達3.0左右,現有研究zT峰值可達2.0左右。因此,提高材料熱電性能是提升轉換效率並推進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裴豔中教授2012年加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究與開發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熱電資訊】新一代小型熱電轉換效率測量系統Mini-PEM成功落戶...
    導讀:  當今,化石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凸顯,能源的多元化和高效多級利用成為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一種綠色能源技術和環保型製冷技術熱電轉換技術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熱電轉換技術是利用材料的塞貝克效應與帕爾貼效應將熱能和電能進行直接轉換的技術,包括熱電發電和熱電製冷。
  • 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2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這類材料可溶液加工、質輕價廉、具有優異的柔韌性,在可穿戴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 南方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在環境友好型中溫區熱電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首次在環境友好型SnTe基熱電材料中引入二維範德瓦爾斯(van der Waals)面缺陷以增大其平均熱電優值,為中溫區熱電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中科院大化所新型光熱電探測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姜鵬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新型光熱電探測器開發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
  • 物理所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是未來納電子器件的基本組成單元,在電子、熱電、光電乃至能源等領域都有重要的應用。在過去的幾年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高鴻鈞研究組在新型硼低維納米材料的製備、性質和應用方面開展系統研究,取得許多有意義的成果【Adv. Funct.
  • 先進光伏材料及熱電材料國內外科研、產業發展分析報告
    先進光伏材料光伏材料又稱太陽能電池材料,是指能將太陽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材料。鈣鈦礦是目前最為先進的一種光伏材料,光電轉換效率在短短幾年內就由3.8%上升至22.1%,顯示出極大的應用潛力。但其也具有晶體結構不穩定,對溼度、紫外光和溫度等環境因素敏感等缺點。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熱電材料及器件能夠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直接轉換,因此在回收廢熱節約能源以及中小規模製冷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是熱電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合理的設計能夠明顯地提高熱電材料與器件的服役性能與服役穩定性,因此先進的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一直備受關注。
  • 金屬所高性能柔性複合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甚至可以通過靜電力等非接觸式方法操控該複合熱電材料。其熱電轉化效率與商用塊體脆性熱電材料性能相當,同時具有非常優異的彎曲柔性力學性能,能滿足貼合任意曲率熱源的需求,如人體皮膚等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供電。同時,研究表明該複合材料的製備原理和技術可同樣適用於其他具有弱範德華力連接的層狀結構半導體材料體系,在柔性半導體材料和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直接相互轉換,在工業廢熱、汽車尾氣餘熱等低品質環境廢熱的回收利用領域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新理論和新工藝的不斷開發和優化,熱電材料的性能也顯著提高。
  • 研究人員在熱電器件轉換效率與功率密度上取得重大突破
    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上海矽酸鹽所在熱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電發電器件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澤貝克效應將熱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可用於空間特種電源、工業餘廢熱回收等領域。在實際應用中,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熱電材料向含量更豐富、毒性和成本更低的熱電技術領域邁近了一步
    【背景介紹】如今,利用熱電技術可以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可逆轉換,為通過收集廢熱發電或固態冷卻進行製冷提供了一條環境友好的途徑。其中,熱電技術的轉換效率主要由熱電材料的性質所決定。然而,目前許多高性能的熱電材料是由昂貴或有毒的材料製成的。
  • 有發現稱,拓撲半金屬材料在強磁場中可以將熱電轉換效率提升5倍
    60 年前,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各種材料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然而,直到今天,大多數材料的熱電轉換效率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應用的需求。如今,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上發文稱:他們從理論上設計了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的熱電轉換效率可達現有最好熱電材料的 5 倍,最終的能量輸出能力是之前的 2 倍。文章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電子研究實驗室博士後 Brian Skinner 表示,如果該理論被驗證有效,那麼這將是熱電材料領域的一場革命。
  • 「電子三明治」:使熱電轉換能力加倍!
    」離不開特殊的「熱電材料」。然而,目前阻礙熱電材料大規模實際應用的關鍵瓶頸之一就是:熱電轉換效率太低。為此,筆者曾介紹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學家們報告的一種提高熱電轉換效率的方法,即在強磁場作用下加熱拓撲半金屬。
  • 我國該如何讓熱電材料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記者了解到,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早在1823年發現的塞貝克效應和1834年發現的珀耳帖效應,為熱電能量轉換器和熱電製冷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特別是隨著世界能源危機、環境汙染的加劇和研究的不斷深入,熱電材料的發現越來越多,熱電材料性能也得到快速地提高,其應用的領域更是越來越廣闊。
  • 當熱電材料遇上3D列印--新型非晶熱電材料橫空出世
    而後的100年,由於一般材料的熱電效率低,不能引起科學家廣泛的興趣,熱電現象這個領域幾乎停滯不前。一直到1954年年, Goldsmid和道格拉斯用有較高電熱效應的半導體材料,將其研發的熱電致冷器成功的冷卻至 0°C以下,才因此引起全球性的研發熱潮。 1977年年美國旅行家無人太空船升空,其中部份電能便是利用放射性熱電產生器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產生,這為熱電現象之應用寫下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