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熱電器件轉換效率與功率密度上取得重大突破

2021-01-12 電子產品世界

  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陳立東研究員、柏勝強正高級工程師團隊與浙江大學朱鐵軍教授合作,提出了由「器件設計」指導「材料優化」的反向設計策略,利用「功率因子優先」和「熱導率匹配」準則實現了器件的「雙高」性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9/418667.htm

  基於該策略,通過有限仿真模擬提出了雙高器件所需的n型和p型半赫斯勒材料最佳匹配的熱導率和功率因子範圍。
  根據這一結果,通過調節n型材料的載流子濃度,獲得了最佳的功率因子以及與p型材料匹配的熱導率。在未使用最高zT值熱電材料的條件下,器件在溫差為680K時最大轉換效率達到10.5%,最大功率密度達到3.1Wcm-2,同時打破了單級熱電器件轉換效率與功率密度的記錄。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所官方消息顯示,反向設計策略改變了傳統單一追求高zT值和高轉換效率的熱電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思路,為可實用化高性能熱電器件的設計研發提供了新途徑,可推廣應用於其他熱電材料體系。
  目前,該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和支持。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在熱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電發電器件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澤貝克效應將熱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可用於空間特種電源、工業餘廢熱回收等領域。在實際應用中,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大幅提高熱電轉換效率!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28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金洪竹)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利用「器件」指導「材料」的反向設計實現「雙高」熱電器件
    實際應用中,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物理所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在此基礎上,該研究組與美國Case Western大學高宣教授和新加坡國立大學Andrea Wee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合作,在低維半導體納米材料的結構與熱電性質上取得新進展。1.近年來,隨著人們將目光轉投到包括傳統熱電材料Bi2Te3/ Sb2Te3的超晶格結構、碳納米管CNT、Bi納米線以及PbSeTe/PbTe量子點超晶格等低維納米材料上,關於熱電轉換效率的研究才取得了較大的突破。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綜述從熱電轉換基本原理出發,總結了近年來高性能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不斷完善的熱電性能優化機制、先進的熱電材料與器件製造工藝,能帶和結構工程的廣泛應用、多維熱電材料的應用前景及探索,以及多元化的熱電器件設計思路。2.
  • 中科院大化所新型光熱電探測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姜鵬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新型光熱電探測器開發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
  • 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與無機熱電材料相比,聚合物熱電材料種類匱乏、熱電轉換性能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分子結構與熱電性能關係的深入認識。化學摻雜是提高聚合物導電能力、調控其熱電性能的主要手段,目前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摻雜效率低,且高濃度摻雜容易破壞聚合物自身堆積從而顯著降低載流子遷移率,不僅不能獲得高電導同時降低了澤貝克係數,而且限制熱電器件性能的提升。
  • 熱電薄膜材料的設計及其器件集成
    熱電材料是能將「熱」與「電」兩種不同形態的能量相互轉換的「綠色能源」材料,可充分利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廢熱再發電。以熱電材料製造的溫差電池具有清潔、穩定性高、堅固、壽命長等一系列優點,是我國資源高效利用、餘熱餘能回收等節能環保科技專項中的重要研究內容。然而,目前熱電材料的能量轉化效率普遍只有~10-15%,嚴重製約著能量的利用率。
  • 技經觀察|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近期,美國光學協會的《光學快報》發表了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正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的範鈴羚的研究成果。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
  • 技經觀察 | 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4有機/無機柔性熱電複合薄膜,其原型器件在35.5K溫差下歸一化最大功率密度為目前已報導的柔性熱電器件中的最高值。研究團隊初步製備了包含4個PVDF/50 wt% Ta4SiTe4熱電單偶的原型熱電器件,在溫差35.5K時,器件歸一化最大功率密度達到0.13 Wm-1
  • 高出兩個數量級,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效率提高兩個數量級!自旋電子學,取得重大突破!
    自旋電子學,取得重大進展!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電子元件,展示了對未來幾代計算邏輯和存儲設備非常重要的功能和能力。與以前嘗試創建具有相同行為的組件相比,電能效率提高了一到兩個數量級。這將在自旋電子學的新興領域得到應用。自旋電子學探索高性能、低功耗的邏輯和內存組件的可能性。
  • 【熱電資訊】新一代小型熱電轉換效率測量系統Mini-PEM成功落戶...
    熱電器件可以實現熱能和電能的直接轉換,在廢熱回收和固態製冷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對熱電發電器件的能量轉換效率進行精確測量是評價熱電材料和器件性能的重要基礎。  近期,我們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成功交付使用了小型熱電轉換效率測量系統Mini-PEM。該設備可測量熱電材料產生的電量及熱電轉換效率η(通過產生的電量和熱流來獲得)。
  • 功率密度再翻倍!新GaN FET效率高達99%
    與現有矽基或碳化矽解決方案相比,新的GaN FET系列採用快速切換的2.2MHz集成柵極驅動器,可提供兩倍的功率密度和高達99%的效率,並將電動汽車充電器中的電源磁性器件尺寸和車載充電器尺寸分別縮小了59%和50%。
  • 熱電資訊|PEM-2&ZEM-3助力用戶文章登上行業頂級期刊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等提出了一種維度匹配的複合熱電材料設計新思路,即使用具有一維結構的聚偏氟乙烯(PVDF)和Ta4SiTe4無機材料進行複合製備有機/無機柔性複合薄膜。其原型器件在35.5K溫差下歸一化最大功率密度為目前已報導的柔性熱電器件中的最高值。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
  • 重大突破!新熱電材料熱電效應極高,是之前效率的2倍以上
    眾所周知,熱電材料可以將熱量轉化為電能,由所謂的塞貝克效應造成,因兩端溫差會產生電壓。然而熱能在轉化為電能過程中會損耗大量能量,所以在過去幾十年中,科學家一直想研發出一種理想熱電材料,希望能大大提升轉化效率。而最近科學家在這一領域獲得了重大突破,一款新型材料誕生了,大大提高了熱電轉化率。
  • 我國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取得新突破 發電效率達46.5%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靖詠安 記者劉志偉)華中科技大學燃料電池研究中心在國內率先自主研製出了5kW級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簡稱SOFC)獨立發電系統,並實現了4.82kW的功率輸出,標誌著我國SOFC系統獨立發電技術取得了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