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經觀察|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2020-11-24 騰訊網

近期,美國光學協會的《光學快報》發表了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正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的範鈴羚的研究成果。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一、「輻射製冷」技術基本原理

根據經典熱輻射理論,一切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外發射能量,通過與高溫熱源或低溫冷源間輻射換熱,物體可以獲得熱量或者冷量。由於外太空的背景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約為2.7K,是一個巨大的冷源,而地球表面溫度約300K,它們之間巨大的溫差在使地球表面冷卻的同時,這種熱量的「定向流動」也可產生電量,為人所用。

「輻射製冷」指物件透過輻射散去熱能的過程,「輻射製冷」發電利用了塞貝克效應(又稱第一熱電效應,指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塞貝克效應的成因可以解釋為在溫度梯度下導體內的載流子從熱端向冷端運動,並在冷端堆積,從而在材料內部形成電勢差,同時在該電勢差作用下產生一個反向電荷流,當熱運動的電荷流與內部電場達到動態平衡時,半導體兩端形成穩定的溫差電動勢。半導體的溫差電動勢較大,可用作溫差發電器。

「輻射製冷」 原理圖 來源:Optics Express

二、範鈴羚團隊「輻射製冷」發電取得突破

範鈴羚團隊在「輻射製冷」發電方面取得突破,其基礎是範鈴羚的導師範汕洄此前的研究成果。範汕洄團隊於2013年提出了一種「輻射製冷」技術,這是一種無需任何電力輸入即可進行冷卻的被動製冷策略。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集成光子太陽反射器和熱發射體組成的7層材料薄膜,把這種薄膜置於建築物屋頂,就能讓建築物內部的熱輻射遠紅外光(8-13微米)散發出去,同時還能反射外部太陽光。實驗證明,在直射陽光下,輻射冷卻材料能實現低於周圍空氣溫度近5攝氏度的效果。

範鈴羚的「輻射製冷」發電成果是在範汕洄研究基礎上的延展。範鈴羚團隊通過多層材料和結構的創新,使得熱電發生系統能夠把熱量儘可能多地輸入進來,也能夠把熱量最大化地發射到外空,這之中的關鍵是通過一些材料的設計創新實現了選擇性消光,即把熱端的能量集中在一些特定的波段和角度進行發射,從而克服大氣層的吸收以及一些其他的消耗,把能量最高效地發射到外太空去。藉助熱量的流動,熱電發生系統的冷熱兩端形成了溫差,內部材料的熱電轉化部件利用塞貝克效應即將熱能轉化為電能。

這套熱電發生系統轉換效率約為5%-8%,實現了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這一數值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

範鈴羚 「輻射製冷」 發電原理 來源:範鈴羚

三、溫差發電已有應用,「輻射製冷」發電技術將進一步擴展其應用範圍

(一)與太陽能發電結合,提供全天候電能

近年來,隨著太陽能發電技術愈發成熟,其已成為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太陽能發電主要包括太陽能光發電和太陽能熱發電,其具有資源充足、應用廣泛、安全、清潔和技術可靠等優點,功率密度可達每平米180W左右。缺點是穩定性差,沒有太陽時,它便不能發電或者發電量很小,影響了用電設備的正常使用。而將「輻射製冷」發電與太陽能發電結合,可隨時為太陽能發電設備降溫、延長太陽能發電設備壽命的同時,還可產生一定量電能,可為遠地自動無線電接收裝置、自動天氣預報站、微波中繼站和無人航標燈等微型、小型設備提供全天候的電能。

(二)利用餘熱、廢熱發電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種製造業和加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廢液成倍增加,其中的餘熱、廢熱相當可觀,工業餘熱的合理利用是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利用溫差發電技術進行工業餘熱發電,可降低成本、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應。

例如,火力發電廠熱效率一般為30%至40%,用傳統的熱機做功發電方式很難使發電效率進一步提高,如果利用鍋爐爐膛的特殊結構在發電系統中加入溫差發電器,鍋爐爐膛內部1000℃的高溫端與100℃至300℃低溫端爐膛水冷壁持續存在溫差,利用其進行溫差進行發電,可進一步提高系統發電效率。目前已有應用於電站鍋爐爐膛內的鹼金屬熱電轉換器,可提高系統發電效率5%至7%。

同理,汽車產生的餘熱也可被利用,從而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汽車發動機排氣所帶走的熱量佔所消耗的燃料產生熱量的40%,殘餘廢氣的溫度約在800℃左右,可以利用溫差發電技術回收尾氣餘熱進行發電。研究表明,輕型車廢氣溫度達到700℃,廢氣流速達到20g/s,中型車廢氣溫度達到512℃,廢氣流速達到30g/s時,利用溫差發電能達到5-6kW的電能。

目前,美國、日本等國家已開展了相關研究並製作了原型,其中包括GM、BMW和Nissan等汽車業巨頭。他們使用價格昂貴的高溫熱電材料提升熱電轉換效率,如BMW以高溫熱電材料覆蓋發動機外壁直接從發動機機體回收熱量,可回收十幾千瓦的能量,高效回收的電能超出了一輛汽車所需要的正常用電,多出來的這部分可以儲存作為汽車輔助動力從而形成混合動力區驅動車輛。

(三)溫差發電在航天領域的應用

太空飛行器常用的供能方式是太陽能供電,但這種方式往往只適用於工作在有一定太陽輻射量的空間中的太空飛行器,在太陽能電板接收不到太陽輻射而無法發揮作用時,尤其是小型太空飛行器在執行外層空間探測任務時,同屬於塞貝克效應的同位素溫差發電器便成為最佳動力源。同位素溫差發電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時產生的熱量經塞貝克效應轉變成電能,具有性能可靠、熱源穩定、壽命長和能量密度高等優點。

在這方面,前蘇聯和美國是研製和使用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最多的國家,自1961年以來,僅美國在太空飛行中使用的同位素溫差發電器就達40個,這些同位素溫差發電器的輸出功率為2.7至300W,最長的工作時間已超過30年。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旅行者2號行星際飛行器,使用238Pu同位素溫差發電器,已成功飛越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現已飛出太陽系,溫差發電器仍在正常工作。

近年來,美國在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器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分別發射的兩個火星探測器「勇氣」號和「機遇」號,以及2006年2月18日發射的、用於探索冥王星的「新視野」號行星探測器均採用放射性元素鈽衰變經溫差發電器為探測器提供電力,其中「勇氣」號和「機遇」號上各裝配8臺Pu放射性溫差發電器,每臺發電器能提供1W的電力,以確保兩探測器上的電子儀器和運行系統能安全度過火星夜晚(-105℃),使其能維持在55℃以上的工作溫度。「新視野」號上的溫差發電器更是能提供30V、240W的電力。

「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模擬圖

我國的探月二期工程也採用了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提供動力,提供常值負載和CPU用電,而餘下的熱量還可以給太空飛行器系統中科學儀器及平臺保溫,使其能在月夜極端低溫環境(-170℃)中正常工作。

(四)溫差發電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溫差發電所具備的無聲音、無振動、隱蔽、多場景適用等特點,使得其在軍事領域具有廣泛應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就完成了500W至1000W軍用溫差發電機的研製,並於80年代末正式列入部隊裝備,它可在深海中為無線電信號轉發系統供電,而該系統是美國飛彈定位系統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設計工作深度達10公裡,工作功率大於1W,壽命在10年以上。Hi-Z公司也為軍方開發了基於量子點原理製造的高性能微型溫差發電模塊,用於船載多種無線傳感器的電源供給,這些傳感器肩負著監測斷裂、腐蝕、撞擊破壞以及溫度漂移等多項任務。在這之中,溫差發電機滿足了其對電源尺寸、重量、洩露和壽命等多方面極高的要求。陸軍方面,從1999年開始,美國能源部啟動了「能源收穫科學與技術項目」,研究利用溫差發電模塊將士兵的體熱收集起來用於電池充電。目前該研究項目已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四、溫差發電技術展望

溫差發電技術可以靈活利用各種不同等級和形式的熱能,適用於太陽能、地熱能、海洋溫差、工業餘熱、汽車廢熱、人體熱能等。與傳統發電方式相比,溫差發電技術結構簡單,無機械運動部件,運行壽命長,可靠性高,綠色環保,能夠滿足對中小發電量的需求,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為規避當前存在的轉換效率低、成本高等缺點,應在以下方面開展研究:一是利用傳統半導體能帶理論和現代量子理論,對具有不同晶體結構的材料進行賽貝克係數、電導率和熱導率的計算,以在更大範圍內尋找熱電優值更高的熱電材料;二是進一步研究熱電材料的微觀結構和製造工藝對熱電性能的影響,開發新型的超晶格熱電材料和納米熱電材料提高材料的熱電性能;三是加強器件的製備工藝研究,降低成本,促進熱電材料的產業化應用進程;四是積極研發新型的溫差發電系統和結構,如熱電共生系統、高能量密度溫差發電模塊、加熱循環熱電燃燒系統等,採用強化熱電直接轉換技術開發出大功率、高性能和高經濟性的轉換器件和轉換系統。

參考文獻

[1]陳允成.半導體溫差發電器應用的研究[D].廈門大學,2006.

[2]廢熱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D].重慶大學,2008.

[3]黃志勇,吳知非,周世新.溫差發電器及其在航天與核電領域的應用[J].原子能科學技術,2004:46-51.

[4]張洗玉,王旭,陳國慶.基於塞貝克效應的熱電轉換儀器的研製[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8:32-35.

[5]呂楠,劉佐濂,揭海,張成雲.基於塞貝克效應的熱電轉換裝置[J].大學物理,2020,39(06):74-77.

作者簡介

張宇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數據部,研究助理

研究方向:能源領域戰略、技術和產業前沿

聯繫方式:zhangyuqi@drciite.org

作者丨 張宇麒

編輯丨 劉 瑾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帳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相關焦點

  • 技經觀察 | 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高出兩個數量級,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23歲中國博士生創造「輻射冷卻」發電新紀錄,性能提升120倍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利用地球 「輻射冷卻」 效應的高效發電系統,該系統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將熱量投射到寒冷的宇宙中,再與熱電技術相結合,在無法獲得太陽能的夜間發出電來。(來源:範鈴羚)該研究日前發表在美國光學協會(OSA)的《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上,使低成本高效率的夜間發電技術成為可能,論文的第一作者範鈴羚是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2018 年入學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今年 23 歲,師從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教授範汕洄,所在的研究小組涉及等離激元學、超材料、矽光子學、
  • 利用夜空也能高效發電!23歲中國博士生創造「輻射冷卻」發電新紀錄,性能提升120倍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利用地球 「輻射冷卻」 效應的高效發電系統,該系統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將熱量投射到寒冷的宇宙中,再與熱電技術相結合,在無法獲得太陽能的夜間發出電來。,論文的第一作者範鈴羚是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2018 年入學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今年 23 歲,師從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教授範汕洄,所在的研究小組涉及等離激元學、超材料、矽光子學、光伏、量子光學和計算電磁學等多項交叉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研究。
  • 輻射製冷技術:讓熱電器件晝夜持續發電!
    導讀據美國物理聯合會官網近日報導,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它採用輻射製冷技術在白天持續地冷卻器件,引起溫度差異,不分晝夜以及各種天氣條件產生恆定的電壓。
  • 輻射製冷技術:讓熱電器件晝夜持續發電
    導讀據美國物理聯合會官網近日報導,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它採用輻射製冷技術在白天持續地冷卻器件,引起溫度差異,不分晝夜以及各種天氣條件產生恆定的電壓。
  • 輻射製冷?這位東大人的科研有點酷!
    你是否設想過這樣的場景:在炎熱的夏天聽不到空調轟鳴的轉響室內卻涼爽適人東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陳震教授研究的新技術輻射製冷他的輻射製冷研究,不僅可以成功實現24小時晝夜不間斷降溫,還將太陽能利用與輻射製冷合二為一,為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新方法。
  • 鉗溫器,突破逆卡諾循環的製冷新技術,將開闢不用電空調新天地
    據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預計新安裝的房間空調將達到33億臺,總量達到45億臺。而到本世紀末,如此多的空調將造成全球氣溫上升0.5度,給人類生存帶來威脅。多年來,改進和嘗試突破傳統空調的技術不斷取得進展,從薄膜反射陽光、固體材料製冷,到熱聲製冷,2018年誕生的「不用電空調"鉗溫器專利技術,作為突破逆卡諾循環的製冷新技術,已經具備產品轉化的條件。
  • 我國海洋能發電珠海投放 技術取得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近日宣布,由該所研製的「鷹式一號」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日前在位於珠江口的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正式投放,並成功發電。這標誌著我國海洋能發電技術取得了新突破。  據悉,該新型發電裝置採用外形經過特殊設計的輕質波浪能吸收浮體,使得浮體的運動軌跡能與波浪運動軌跡相匹配,可最大程度吸收入射波而最小程度減少透射和興波。  此次投放的該發電裝置安裝有兩套不同的能量轉換系統,總裝機20千瓦。其中,液壓發電系統裝機10千瓦,直驅電機系統裝機10千瓦,兩套系統均成功發電。
  • 《科學》刊發能源學院楊榮貴團隊輻射製冷技術研究成果
    該論文提出,被動輻射製冷材料利用大氣窗口以紅外輻射方式將熱釋放到寒冷的太空,實現材料自身降溫製冷。建築物表面應用該材料後,白天陽光直射下,建築物的表面溫度可降低二十餘攝氏度,內部溫度可降低十攝氏度。太空輻射製冷是一種基於對材料光譜性能進行選擇性調控,通過熱輻射將物體表面熱能與宇宙冷源進行交換的技術。
  • 自由能源取得重大突破,真相難以想像
    自由能源取得重大突破  Sergei M. Godin 和 Vladimir V. Roschin是位於莫斯科的俄羅斯高溫科學研究機構的首席科學家。      無汙染,無浪費,無輻射   MEC是一個創新性的發明,一旦以一定的最小速率旋轉後,它不需要外部能源供給來保證它的運行。它並不是所謂的永動機,因為它的旋轉是要靠消耗零點能來維持的。因為既沒有浪費也不會產生汙染物,作為能提供能量的MEC裝備在不遠的將來既可以解決汙染問題,又可以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 輻射製冷助力窗戶節能
    研究組將輻射製冷技術應用於窗戶,通過官能團匹配遴選適用於窗戶的透明輻射體,並評估了該策略對於不同氣候條件下降低典型建築製冷能耗意義,為節能窗戶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亮點:•闡述了日間輻射製冷技術在節能窗戶上的應用。•通過官能團匹配原則遴選可用於窗戶製冷的透明輻射體。
  • 學術科普-輻射製冷詳解:原理、材料、測量及其他
    輻射製冷是最近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各種NS不斷,而且各類綜述文章也很多,但是似乎科普類的文獻比較有限。本文針對輻射製冷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常見的問題進行一個簡要的介紹。這就是所謂的輻射製冷。輻射製冷的基本原理輻射製冷並非一個全新的概念。事實上,這個概念在1828年已經被Arago提出,曾被先人用於生產和生活。上世紀70年代前後對夜間輻射製冷材料的研究非常多。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到本世紀初一直有國內外課題組在開展相關研究。在氣象領域,輻射製冷也是被熟知的一個概念。
  • 高德紅外製冷型大規模探測器獲突破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程久龍 作為A股市場軍民融合的「樣本」上市企業,高德紅外(002414)在紅外探測器的研發領域再度獲得突破。6月5日,經濟觀察網記者從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獲悉,近日,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組織行業專家對高德紅外研製的「1280×1024 規模、12μ m 像元尺寸的碲鎘汞製冷 型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項目進行了評價。評價專家組一致同意公司該碲鎘汞製冷型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 中國海洋能發電技術總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在裝機功率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海洋可再生能源通常是指海洋特有的、依附於海水的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和鹽差能,除潮汐能和潮流能由月球和太陽引潮力的作用產生以外,其他均產生於太陽輻射。中國擁有長達1.8萬km的大陸海岸線、1.4萬km的島嶼海岸線,1萬多個大小不同的海島和島礁,海洋能開發利用意義重大。
  • 全球首批產業化輻射製冷降溫薄膜在奉化誕生
    (記者 餘建文 攝)  寧波日報12月28日訊(記者 餘建文 奉化記者站 嚴世君)昨天上午,全球首批產業化輻射製冷降溫薄膜產品在位於奉化的寧波瑞凌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下線。公司總經理徐紹禹內心激動:「一年之內,將一項世界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變成量產品,我們創造了奇蹟!」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扭熱製冷」首次實現醛或酮對氮雜芳環的烷基化 助力新藥新材料研發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發展合成新物質碳-芳基糖苷新策略揭示引發急性白血病新分子機制 助力靶向藥物研發在抗流感病毒新藥研發領域獲新進展
  • 技經觀察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新機遇 產業篇
    當前,以中國北京大學彭練矛團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舒拉克團隊為代表的研究團隊在碳基半導體領域取得一系列階段性進展,但半導體生態鏈的構建僅靠實驗室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實現產學研合作。  國外方面,碳基半導體材料研究領先院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做得比較好。
  • 利用不可見光發電 太陽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最近的兩項研究表明,太陽能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以使太陽能電池板更便宜、更高效。(來源:微信公眾號「長江能源YangtzeEnergy」ID:sn13811409185)首先,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將人眼不可見的低波長光轉換為電能的方法,這意味著可以從陽光中獲取更多的能量。
  • 垃圾焚燒發電煙氣中酸性汙染物的去除方法及技經比較
    垃圾焚燒發電煙氣中酸性汙染物的去除方法及技經比較北極星固廢網  來源:中電新能源小宣  作者:王建軍  2017/4/11 13:30:09  我要投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時,煙氣中產生的產要汙染物有酸性氣體、煙塵、重金屬等物質,不同的汙染物需要裝備不同的處理技術、工藝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