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製冷技術:讓熱電器件晝夜持續發電!

2021-01-12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美國物理聯合會官網近日報導,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它採用輻射製冷技術在白天持續地冷卻器件,引起溫度差異,不分晝夜以及各種天氣條件產生恆定的電壓。

背景

放置在環境中的傳感器長時間在戶外經歷各種天氣條件,而且必須持續為自己供電來採集數據。許多產品,例如光伏電池,使用陽光產生電力,但是夜晚給戶外的傳感器供電是一個挑戰。

有機太陽能電池(圖片來源:UNIST)

熱電器件使用器件頂部與底部之間的溫差產生電力,有望利用自然產生的能量。儘管比光伏電池更高效,但是許多熱電器件會翻轉它們的電壓正負標識,這意味著電流改變了流動方向,當環境溫度變化時,電壓每天至少有兩次會降為零。

熱電發電機(圖片來源: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

創新

本周在美國物理聯合會(AIP)出版的《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雜誌發表的論文的作者 Satoshi Ishii 表示:「熱電器件的正負標識取決於器件頂部與底部之間的溫度差異。冷卻可用於創造出一個相對於環境溫度的溫差,有了溫差,才能進行熱電發電。」

論文作者們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這種熱輻射器可以採用輻射製冷技術在白天持續地冷卻器件,讓熱能從器件擴散到空氣中。結果,器件的頂部比底部更冷,從而引起溫度差異,不分晝夜以及各種天氣條件產生恆定的電壓。

技術

論文作者將選擇性熱輻射器與寬帶熱輻射器相比,展示了選擇性熱輻射器可以避免環境溫度變化期間電壓降至零的問題。

採用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與寬帶熱輻射器的熱電器件的示意圖。該器件採用寬帶熱輻射器時,會經歷一個電壓降,因為環境溫度發生了變化;而該器件使用選擇性熱輻射器時,則會保持電壓恆定,因為日間進行了輻射冷卻。(圖片來源:Satoshi Ishii)

Ishii 表示:「對於選擇性熱輻射器來說,最好是讓大氣窗口中的發射率接近統一,大約為8到13微米,這種條件下的大氣透射率高,並且熱輻射可以有效地發射到空間中,從而冷卻器件。」

他們測試的器件是由玻璃基底上的一層100納米厚的鋁薄膜組成。論文作者發現,其他的熱源,例如可能會安裝傳感器的屋頂,可以增強它產生電壓的能力。

Ishii 表示:「較大的溫差會導致較大的熱電電壓。採用器件背後的熱量,會使得底部和頂部之間的溫差更大,所以器件後面的熱量對熱電發電有益。」

關鍵詞

傳感器、熱電發電、自供電

參考資料

【1】Satoshi Ishii, Thang Duy Dao, Tadaaki Nagao. Radiative cooling for continuous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in day and nigh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20; 117 (1): 013901 DOI: 10.1063/5.0010190

相關焦點

  • 輻射製冷技術:讓熱電器件晝夜持續發電
    導讀據美國物理聯合會官網近日報導,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的研究人員測試了一個由波長選擇的熱輻射器組成的熱電器件,它採用輻射製冷技術在白天持續地冷卻器件,引起溫度差異,不分晝夜以及各種天氣條件產生恆定的電壓。
  • 高出兩個數量級,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技經觀察|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技經觀察 | 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化學所利用有機熱電材料實現電致製冷
    基於熱電器件的塞貝克效應可以實現溫差發電,而基於帕爾貼效應則可以實現電致製冷,從而實現多種功能應用。目前,有機熱電材料與器件的功能研究集中於塞貝克效應。儘管人們預計有機熱電薄膜器件在電致製冷方面具有自身優勢,但是該類體系的帕爾貼效應的精確研究受限於高性能器件的構建和電致溫差的原位實時測量兩大難題,相關系統研究尚未見報導。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綜述總結了熱電研究領域裡的最新研究熱點,包括數據科學輔助分析,低維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自旋熱電效應,高熵熱電合金,離子熱電,機械性能強化機制,先進熱電性能分析測試手段,基於無機以及無機/有機複合熱電材料的柔性器件設計,器件服役穩定性及評價方法,以及熱電發電及製冷的最新應用。
  • 熱電薄膜材料的設計及其器件集成
    熱電材料是能將「熱」與「電」兩種不同形態的能量相互轉換的「綠色能源」材料,可充分利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廢熱再發電。以熱電材料製造的溫差電池具有清潔、穩定性高、堅固、壽命長等一系列優點,是我國資源高效利用、餘熱餘能回收等節能環保科技專項中的重要研究內容。然而,目前熱電材料的能量轉化效率普遍只有~10-15%,嚴重製約著能量的利用率。
  • 利用夜空也能高效發電!23歲中國博士生創造「輻射冷卻」發電新紀錄,性能提升120倍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利用地球 「輻射冷卻」 效應的高效發電系統,該系統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將熱量投射到寒冷的宇宙中,再與熱電技術相結合,在無法獲得太陽能的夜間發出電來。通過多層材料和結構的創新,研究人員使用熱電發生器 (TEG) 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 2W 乃至 3W 左右的功率密度,這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足以為一些 LED 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
  • 23歲中國博士生創造「輻射冷卻」發電新紀錄,性能提升120倍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利用地球 「輻射冷卻」 效應的高效發電系統,該系統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將熱量投射到寒冷的宇宙中,再與熱電技術相結合,在無法獲得太陽能的夜間發出電來。通過多層材料和結構的創新,研究人員使用熱電發生器 (TEG) 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 2W 乃至 3W 左右的功率密度,這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足以為一些 LED 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
  • 深挖熱電技術應用需求 半導體致冷晶片切入應用藍海
    富信作為國內半導體熱電行業具有領先地位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其熱電致冷晶片(TEC)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帕爾貼(Peltier)效應,實現固態致冷或加熱。相比傳統的機械壓縮式製冷方式,TEC集中小巧、精確控溫,在熱電製冷方面,沒有任何的運動部件,也沒有任何製冷劑,實現了無振動、無噪音、無需維護。
  • 什麼是熱電材料呢?
    如果能將這些熱能善加利用,即可成為再次使用的能源;電能是最廣泛使用的能源形式,但是目前發電的主要形式還是化石能源,這些能源的使用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現代製冷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氟裡昂製冷劑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卻不容忽視。熱電材料以其獨特的性能成為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功能材料, 它的應用包括溫差發電和溫差製冷。什麼是熱電材料呢?
  • 利用「器件」指導「材料」的反向設計實現「雙高」熱電器件
    實際應用中,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熱電資訊】新一代小型熱電轉換效率測量系統Mini-PEM成功落戶...
    作為一種綠色能源技術和環保型製冷技術熱電轉換技術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熱電轉換技術是利用材料的塞貝克效應與帕爾貼效應將熱能和電能進行直接轉換的技術,包括熱電發電和熱電製冷。這種技術具有系統體積小、可靠性高、不排放汙染物、適用溫度範圍廣等特點。
  • 熱電材料又一重大進展
    熱電轉換技術是一種利用Seebeck效應(溫差發電)和Peltier效應(通電製冷)實現電能與熱能相互轉換的技術,具有系統體積小、無運動部件、無磨損、無噪音和無汙染等諸多優點,在廢熱發電和電子製冷等關鍵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如利用熱電材料的溫差發電技術是深空探測中不可替代的能源技術。
  • 天加發布中國熱電效率最高的低溫發電系統
    該發電系統的核心部件——膨脹發電機,採用美國聯合技術公司(簡稱 UTC)旗下的普惠公司的成熟透平技術及集成控制系統,熱電效率遠高於同類的螺杆膨脹機,是目前中國熱電效率最高的低溫發電系統。  據悉,天加與UTC在2015年建立了全球戰略合資合作。UTC將其Pure Cycle -ORC低溫發電產品及技術全部轉移至天加,相關技術領先國內同行30年。
  • 上海矽酸鹽所在熱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電發電器件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澤貝克效應將熱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可用於空間特種電源、工業餘廢熱回收等領域。在實際應用中,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上海矽酸鹽所舉辦國際熱電材料及器件研討會
    第一屆上海國際先進材料——熱電材料及器件研討會於11月9日至11日在蘇州召開。國際熱電協會主席、美國密西根大學C. Uher教授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黨委書記王龍根到會並致賀辭。研討會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所長陳立東研究員主持。    本次會議邀請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B. Sales博士、美國JPL的T.
  • 基於熱電製冷的動力電池模組散熱性能研究
    相比之下,基於熱電製冷的複合散熱結構的動力電池熱管理研究工作較少。作為一種新興的製冷技術,TEC製冷具有響應快、體積小、易於控制、無製冷劑汙染等突出優點,在動力電池的熱管理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張曉波等研究半導體製冷片幾何參數對製冷性能的影響。何紅等通過改變其輸入電流控制熱電產品的溫度,進行了熱電模塊的理論研究。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製出性能改善的熱電材料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通過材料組成設計以及製備理念創新,開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工作,成功實現了顯微結構及電熱輸運調控,並由此製備了一系列性能改善的熱電材料。  目前,該研究的部分基礎成果已經發表,並獲授權發明專利四項。這些工作將為進一步改善熱電性能提供有力幫助,並為熱電轉換應用奠定材料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