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發現稱,拓撲半金屬材料在強磁場中可以將熱電轉換效率提升5倍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試想一下,如果汽車引擎的廢熱能有很大一部分轉換為電能用來推進汽車、房屋散發的廢熱可以用來發電,那麼這將是能源效率的一大飛躍,而實現這個飛躍,必須依靠能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熱電材料。

60 年前,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各種材料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然而,直到今天,大多數材料的熱電轉換效率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應用的需求。如今,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上發文稱:他們從理論上設計了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的熱電轉換效率可達現有最好熱電材料的 5 倍,最終的能量輸出能力是之前的 2 倍。

文章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電子研究實驗室博士後 Brian Skinner 表示,如果該理論被驗證有效,那麼這將是熱電材料領域的一場革命。汽車引擎廢熱和電站廢熱都可以被高效回收用來發電。Skinner 論文的共同作者包括麻省理工學院薩拉·彼得漢物理學系副教授付亮。

發現現有理論的漏洞

材料的熱電能力,來源於其電子在不同溫度下的不同活動模式。當熱電材料的一邊被加熱時,電子速度加快,掙脫原子核的束縛,聚集到沒被加熱的一側,從而在材料兩端產生電壓。

目前的熱電材料轉換效率非常低下,部分原因在於,熱能轉化為電子動能的效率太低。大多數熱電材料中,電子位於特定的能帶,而量子力學決定,電子從所在能帶躍遷到相鄰能帶,並前往材料的冷側,非常困難。

Skinner 和付亮決定研究一種拓撲半金屬材料,而不是傳統的半導體和絕緣體材料。拓撲半金屬材料的優勢在於,相鄰能帶之間沒有壁壘,因此加熱時,電子很容易在能帶之間躍遷。

圖丨MIT物理學副教授付亮

科學家之前認為,拓撲半金屬材料的熱電轉換能力不會太出眾,因為儘管加熱時,電子很容易移動到冷側,但是電子離開後留下的空穴也很容易移動到冷側,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空穴相互抵消,總效果大打折扣。

然而,Skinner 在閱讀另一篇論文時發現,半導體處於強磁場之下時,會有奇特的事情發生——電子的移動路徑發生了扭曲。研究團隊由此想到:如果將拓撲半金屬材料至於強磁場下,那麼會發生什麼事情?

兩人進一步分析文獻後發現,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 2013 年將一種稱為硒化錫鉛的拓撲半金屬材料置於 35 特斯拉(核磁共振儀的磁場強度不過 2-3 特斯拉)的強磁場下,結果觀察到了熱電效率的提高。

兩人基於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從理論上建立了不同溫度和磁場強度下材料的熱電效率模型。他們發現,在強磁場下,電子和空穴的移動方向剛好相反——電子去冷側,而空穴去熱側。因此,其他條件相同時,磁場越強,熱電材料兩端的電壓越高。

強磁場的威力

根據理論模型,研究團隊計算了硒化錫鉛的 ZT 值,該值反映了材料的熱電轉換能力。目前最好的熱電材料,ZT 值不過是 2,而硒化錫鉛在 30 特斯拉的磁場下,ZT 值達到 10,是現有最好熱電材料的 5 倍。如此好的結果,甚至使 2 人一時無法相信。

根據理論計算,對於 ZT 值等於 10 的材料,在 230 攝氏度下和 30 特斯拉的強磁場下,可以把 18% 的熱能轉化為電能,而 ZT 值為 2 的材料,轉換效率只有 8%。

研究團隊承認,30 特斯拉的強磁場對於大多數應用場合確實不太可能,1-2 特斯拉的磁場強度才可能被用於電站和汽車上。

不過,如果拓撲半金屬材料非常純淨,那麼對磁場強度的要求可能會下降。

特別地,他們研究的硒化錫鉛材料的純度並未達到人類能製造出的最高純度,因此該材料還有改進餘地。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預期,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拓撲半金屬材料可以在 3 特斯拉的磁場下,將熱電效率提高 20%-50%,這個程度的效率提升已然非常可觀。

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和負責對理論進行實驗驗證的普林斯頓大學團隊,已經對該方法申請了專利。該研究的支持方包括美國能源部固態太陽熱能轉換研究中心和美國能源部基礎能源科學辦公室。

相關焦點

  • 在強磁場作用下,新材料顯著提升熱電轉化效率!
    在相關論文中,他們報告了一種理論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建模的材料效率將提升五倍,產生的能量有望變為兩倍,這是現今最佳的熱電材料。在一篇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的論文中,他們報告了一種理論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建模的材料效率將提升五倍,產生的能量有望變為兩倍,它是現今最佳的熱電材料。
  • 進展|拓撲半金屬的大橫向熱電效應和潛在應用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溫差和電能的直接相互轉換。作為新型能源和製冷材料,熱電材料具有無振動,無噪音,無需維護,可集成化等一系列優點,在空間技術,微電子與信息技術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但是,當前熱電材料的轉換效率仍然較低,限制了其應用範圍。
  • 進展 | 拓撲半金屬的大橫向熱電效應和潛在應用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實驗室項俊森博士、孫培傑研究員和超導實驗室陳根富研究員的最新合作研究表明,狄拉克半金屬砷化鎘Cd3As2在一個小的磁場中存在著一個很大的橫向熱電(能斯特)效應,室溫下可以獲得高達0.5(2T)的橫向熱電優值zT(參考圖一)。
  • 強磁場下ZrTe5的反常熱電效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研究員田明亮,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盧海舟,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王春明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穩態強磁場裝置,研究了拓撲材料ZrTe5在強磁場下的反常熱電效應,相關研究成果以Anomalous thermoelectric effects of ZrTe5 in and beyond
  • 「電子三明治」:使熱電轉換能力加倍!
    Seebeck 發現的一種物理現象:「熱電效應」,能夠廢熱轉化為電能,為廢熱的利用帶來了新希望。」離不開特殊的「熱電材料」。然而,目前阻礙熱電材料大規模實際應用的關鍵瓶頸之一就是:熱電轉換效率太低。為此,筆者曾介紹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學家們報告的一種提高熱電轉換效率的方法,即在強磁場作用下加熱拓撲半金屬。
  • 北京大學:吳孝松課題組發現狄拉克半金屬在量子極限下的霍爾熱電導...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吳孝松研究員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教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傅亮教授、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顧根大教授等合作,在強磁場下使得狄拉克半金屬ZrTe5進入量子極限態,觀測到了巨大的磁熱電效應和不同尋常的霍爾熱電導平臺,並給出了理論解釋。
  • 合肥研究院發現新的三重簡併拓撲半金屬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明亮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據了解,以前實驗發現的拓撲半金屬材料有三種,分別為狄拉克(Dirac)半金屬、外爾(Weyl)半金屬、節線(nodal-line)半金屬,且三種材料中包含的準粒子均為四重或兩重簡併費米子,即在同一個能級態同時存在兩種或者四種半奇數自旋數。
  • 拓撲半金屬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論文—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過SHMFF水冷磁體33T強磁場下的電輸運量子振蕩測量,給出了層狀化合物Nb3SiTe6為拓撲半金屬的實驗證據,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期刊Physical Review B上。   「拓撲半金屬」是不同於「拓撲絕緣體」的一類全新拓撲電子態,具備奇異的磁輸運性質(如手性負磁阻、巨磁電阻),以及極高的載流子遷移率等,是目前量子材料領域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根據能帶的結構特點,拓撲半金屬可以分為拓撲狄拉克半金屬、外爾半金屬和「節線」(Node-Line)半金屬等。在拓撲節線半金屬中,能帶的交叉點在晶格動量空間形成連續的閉合曲線。
  • Nature Materials:拓撲半金屬光電探測器
    半金屬重疊帶隙內光生載流子的產生與複合,可通過電子-電子散射可達到ps量級,從而提高半金屬探測器的運行速度。但無帶隙結構使半金屬室溫下暗電流噪聲較大,PDs需要在無偏置模式下工作來降低暗電流(如圖1c所示),只能通過其他效率較低的機制來實現電荷分離,如內置電場、光熱電(PTE)效應或光登伯(photo-Dember)效應。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而拓撲相關的貝利曲率可以產生強烈的內稟反常霍爾效應(及反常能斯特效應),成為拓撲材料中除磁電量子振蕩、拓撲表面態費米弧、手性異常負磁電阻等基本拓撲行為之外的重要物性。而磁有序與拓撲的相互作用,有可能衍生出更為豐富的物理行為。因此,磁性外爾半金屬有望為拓撲自旋電子學、拓撲熱電子學或磁性外爾電子學(Weyltronics)提供理想的物理載體。
  • 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材料PtTe
    電流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中的自旋軌道力矩(SOT)效應提供了一種超快、高效的操縱磁矩的方式,是研發下一代自旋邏輯和自旋存儲的重要基礎。應用該效應於當前自旋電子學金屬多層膜器件中需要尋找既具有大自旋霍爾角又具有高導電性(即高自旋霍爾電導)的材料。
  • 《自然—材料》:拓撲相變用於提高熱電優值—新聞—科學網
  • 大幅提高熱電轉換效率!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相關成果以《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熱電材料由於其可將熱能和電能直接轉換的特性,能有效回收和利用體系中的低品質廢熱,從而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在實際應用中,需要p型和n型兩種熱電半導體材料來組成熱電器件,這兩種熱電半導體的匹配度越好,理論上由其製成的熱電器件的熱電轉換效率越高。
  • 中科院發現新一類三重簡併拓撲半金屬—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強磁場中心
  • 三維狄拉克半金屬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明亮課題組在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水冷磁體和極低溫測試系統支持下,在三維狄拉克半金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
  • 凝聚態物理的巨大進步:在狄拉克半金屬中,發現新的奇異拓撲態!
    這在純二維系統中是不可能的,只能作為晶體拓撲性質的函數發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費米弧僅限於狄拉克半金屬中的一維鉸鏈,在早期的研究中,Dai、Bernevig和同事們實驗證明:外爾半金屬的2-D表面一定存在費米弧,而不管表面的細節如何,這是存在於晶體主體深處外爾費米子的拓撲結果,這首先是由Vishwanath等人從理論上預測的。
  • 磁性外爾半金屬材料研究現狀與展望
    理想的外爾半金屬費米面附近有且僅有非簡併價帶和導帶形成的孤立能帶交叉點,其低能激發準粒子可以用描述手性外爾費米子的外爾方程來刻畫。在三維固體中形成外爾半金屬態需要破缺時間反演、中心反演以及它們的組合對稱操作。外爾點(即能帶交叉點)具有拓撲穩定性和確定的手性或磁荷,且左右手性外爾點需成對出現。非磁性外爾半金屬TaAs家族材料的發現,使得研究具有手徵性的電子態,及其導致的新物性、新現象成為可能。
  • ...發表拓撲和超導領域的重要發現:三維拓撲狄拉克半金屬中的超導...
    1980年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諾貝爾物理獎)使得拓撲的概念應用到物理相變中。量子霍爾效應所對應的相變並不伴隨著對稱性的改變,改變了人們對於相變和對稱性破缺的看法。近些年,隨著拓撲絕緣體的發現和進一步研究,人們對基本物質態的劃分有了新的認識:物質材料可以劃分為拓撲非平庸和拓撲平庸這兩類。
  • 凝聚態物理的巨大進步,在狄拉克半金屬中,發現新的奇異拓撲態!
    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在一大類名為狄拉克半金屬的三維半金屬晶體中,發現了一種奇異的新形式拓撲態。研究人員開發了廣泛的數學機制,以彌合具有「高階」拓撲(僅在邊界邊界表現出來的拓撲)形式的理論模型和真實材料中電子物理行為之間的差距。該團隊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組成,其中包括博士後研究員Benjamin Wieder博士。
  • 進展|第二類狄拉克半金屬材料PtTe2薄膜中的高自旋霍爾電導
    電流在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中的自旋軌道力矩(SOT)效應提供了一種超快、高效的操縱磁矩的方式,是研發下一代自旋邏輯和自旋存儲的重要基礎。應用該效應於當前自旋電子學金屬多層膜器件中需要尋找既具有大自旋霍爾角又具有高導電性(即高自旋霍爾電導)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