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電薄膜材料產業化前景廣闊

2021-01-21 中化新網

  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具有綠色環保的優點,熱電材料在很多領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能源危機趨於嚴重的今天,進行新型熱電材料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熱電材料薄膜不僅能夠通過低維結構調控其熱電特性,且能與目前的微半導體器件工藝兼容,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通常而言,熱電材料的應用主要通過熱電器件來實現。我和課題組自2009年開始採用具有產業化特性的物理氣相沉積技術,研發傳統Bi-Sb-Te體系及新型Zn-Sb、Co-Sb等體系的熱電薄膜,並探索其相關物理機制。經過近十年的不懈探索,最終研製成功一種新型雙面膜結構的薄膜熱電發電器(薄膜溫差電池)。

  薄膜熱電發電器結構不管在電極的製備連接上,還是在器件的封裝上,都較傳統結構的薄膜溫差電池更容易實現,為高性能熱電薄膜的產業化規模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採用此結構在柔性襯底上進一步開發,則可得到具有更廣泛應用領域的柔性薄膜溫差電池,製備出轉換效率達12.3%的單體電池與轉換效率大於10%的電池組。這種熱電發電設備不僅能在低溫差的條件下提供足夠高的電壓,而且壽命長、耗材少、製作成本低,符合工業生產的需要,在各領域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熱電薄膜材料不但可以製作成薄膜溫差電池,同時還可以製作成各種探頭以及係數測試儀,在工業生產中具有廣泛的用途:

  在測量冶煉及熱處理爐高溫的過程中,對於溫度傳感器的超小體積、超快速測量、特殊測試環境及特殊安裝方式的應用需求越來越迫切。然而,傳統的溫度傳感器都存在體積大、耗材多、熱容量大與響應速度慢等問題。我們創新性地採用超薄又柔軟的基底材料和薄膜化的熱電極材料,便克服了薄膜熱電極材料在高溫下易氧化及薄膜熱電極與輸出導線之間的連接工藝兩大技術難題,新探頭具有優越的響應特性和應用靈活性,滿足新型集成式應用需求。

  工業生產中雷射焊接、雷射切割、雷射打孔等等這些環節廣泛應用的雷射功率測試設備是熱電材料較為常見的應用場景,但傳統結構熱電式雷射功率測試探頭的體積大與應用靈活性差也是困擾技術發展的一大問題。針對這一難題,我們開發擁有自主專利技術結構,熱電堆方向與雷射方向相平行的新型熱電雷射功率測試探頭,核心性能參數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而體積僅為傳統結構功率探頭的十五分之一,滿足工業自動化的小體積集成需求。目前為止研發的雷射功率計涵蓋所有波長雷射,測試功率可從0.1毫瓦至6千瓦。

  熱電材料是利用固體內部載流子運動實現熱能和電能直接轉換,在這個熱能和電能轉換過程中,對熱電性質的測試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我們課題組通過自主設計,成功開發出了一款可同時滿足熱電薄膜及塊體材料測試的「Seebeck係數測試儀」。測試樣機採用了分離式探針結構,保證了各個參量測量的準確性;還採用了雙重加熱模式,可極大減少溫度穩定時間,提高測量效率。該儀器也具備了測量熱電薄膜器件輸出特性的模塊,實現了薄膜材料到器件測量的一體化集成,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其測量精度可與市場現有設備相比肩,但製造價格僅為同款設備的一半,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熱電材料薄膜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與市場前景,我們將繼續深耕這一研究領域,重視材料與理論的研究,同時開發出更多適用於產業化的熱電薄膜器件。


相關焦點

  • 化學所利用有機熱電材料實現電致製冷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溫差和電能之間的直接轉換,是重要的能源材料之一。作為新型熱電材料體系,有機熱電材料在柔性、低成本供電器件和自供電傳感器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Natl. Sci. Rev. 2016, 3, 269.
  • 我國薄膜太陽能電池亟待產業化
    發表於:2017-08-14 09:35:10     作者:於瑤 許晉豫來源:經濟參考報在日前於寧夏銀川召開的中國材料大會上,與會專家認為,鈣鈦礦、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不斷提升,具有製備成本低、輕薄等優勢,發展前景廣闊。但穩定性差、大面積製備難等瓶頸阻礙了其大規模產業化。
  • 熱電薄膜材料的設計及其器件集成
    熱電材料是能將「熱」與「電」兩種不同形態的能量相互轉換的「綠色能源」材料,可充分利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廢熱再發電。以熱電材料製造的溫差電池具有清潔、穩定性高、堅固、壽命長等一系列優點,是我國資源高效利用、餘熱餘能回收等節能環保科技專項中的重要研究內容。然而,目前熱電材料的能量轉化效率普遍只有~10-15%,嚴重製約著能量的利用率。
  • 張晗教授綜述:二維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熱電材料可以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的直接相互轉換,在工業廢熱、汽車尾氣餘熱等低品質環境廢熱的回收利用領域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新理論和新工藝的不斷開發和優化,熱電材料的性能也顯著提高。
  • 中國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預測
    薄膜電池由於理論效率高、材料消耗少、製備能耗低等被稱為第二代太陽能電池技術。尤其是在柔性襯底上製備的薄膜電池,具有可捲曲摺疊、不怕摔碰、重量輕、弱光性能好等優勢,未來應用前景廣闊。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易形成良好的背電極和高質量的PN結,且較容易製成柔性組件。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綜述從熱電轉換基本原理出發,總結了近年來高性能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不斷完善的熱電性能優化機制、先進的熱電材料與器件製造工藝,能帶和結構工程的廣泛應用、多維熱電材料的應用前景及探索,以及多元化的熱電器件設計思路。2.
  • 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前景及市場分析
    薄膜太陽能電池發展前景及市場分析 太陽能電池又稱為「太陽能晶片」或「光電池」,是一種利用太陽光直接發電的光電半導體薄片。它只要被滿足一定照度條件的光照到,瞬間就可輸出電壓及在有迴路的情況下產生電流。在物理學上稱為太陽能光伏(Photovoltaic,縮寫為PV),簡稱光伏。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可穿戴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傳統無機熱電材料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不具備柔性功能;而有機熱電材料雖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能,但熱電性能極低。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可綜合無機材料的熱電高性能和有機材料的良好彎曲性能,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 我國率先實現鈮酸鋰單晶薄膜產業化
    科技日報訊 濟南晶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現已研製出鈮酸鋰單晶薄膜產品並量產,此舉使我國具有了全球領先產業化生產鈮酸鋰單晶薄膜的能力,標誌著我國在光電新材料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鈮酸鋰晶體是集電光、聲光、壓電、光彈、非線性、光折變及雷射活性等效應於一身的人工合成晶體。
  • 預見未來新材料,性能優異,廣闊前景
    新材料有優異的性能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新材料的發展和材料理論關係密切。新材料的研製與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和微電子、計算機等理工技術的新成果是交織在一起的。新材料的發展與新工藝、新技術也密切相關。例如半導體材料,半導體材料是支撐現代文明社會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它在電晶體、集成電路、紅外發光管、太陽能電池、微波集成電路、雷射器件、光電集成電路等信息處理與通信領域都得到廣泛應用。上至雷達、火箭、衛星,下到家用電視機、DVD機、手機、空調和家用電器的遙控器,都離不開半導體材料。矽是當前用途最廣的半導體材料,95%以上的半導體器件都是使用矽材料製作的。
  • 同濟蔡克峰教授課題組在柔性熱電材料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性能優異的柔性熱電薄膜熱電技術是一種「綠色」的能源技術,它可以直接將熱能轉化為電能或利用電能製冷, 該技術的關鍵是製備高性能熱電材料。利用柔性熱電材料構築的柔性熱電器件能直接利用人體體溫和環境的溫差進行發電,可為迅猛增長的可穿戴和醫用植入式電子設備及物聯網傳感器提供電源,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無機熱電材料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由於其剛性和脆性一直被排除在柔性熱電材料之列。如何將無機材料的高熱電性能和柔性結合起來,是開發高性能柔性熱電材料的一大難題。
  • 川大利用仿生手段製備高填料填充的柔性自支撐聚合物複合熱電薄膜
    圖1柔性自支撐PVDF/Ag2Se複合熱電薄膜製備過程示意圖 熱電材料能夠實現溫度差和電之間相互轉化,在再生能源領域非常重要。近年來,可穿戴設備和軟機器人等應用極大地促進能夠通過採集人體或者環境中的熱為電子器件供電並能同時用於非平面表面的柔性熱電材料的開發。
  • 新型材料面世有望推動熱電產業化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葛玲玲 李玉勝 記者張曄)近日,南京理工大學唐國棟副教授課題組製備出一種新型的熱電材料——硒化錫—硒化鉛相分離塊體,具有製備工藝更簡單,機械性能更穩定,生產成本更低,便於規模化生產應用,熱電優值(ZT值)高等優點。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化學協會期刊》上。
  • 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昆明理工大學馮晶教授團隊在鉍系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工作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和Nano Energy上,昆明理工大學是第一作者單位。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是2018級碩士研究生朱鈺可、2018級博士研究生郭俊。葛振華教授、馮晶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 液態金屬:金屬材料中的新貴,具有重大產業化前景
    液態金屬是在常溫下呈液態的一大類多金屬合金材料,擁有極佳的流動性和物化穩定性,易於成型,是超越銅、銀、鋁等傳統材料的顛覆性新材料,是人類開發利用金屬材料的第二次革命。液態金屬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能,如優異的磁性、耐蝕性、耐磨性、高的強度、硬度和韌性等。由於它的性能優異、工藝簡單,從80年代開始成為國內外材料科學界的研究開發重點。
  • 能用體溫發電的薄膜了解一下?
    水電站、火電廠、風電站、核電站……  如果我告訴你,只需要通過一塊薄膜,體溫也能發電呢?  這怎麼可能?!這和「用愛發電」有區別嗎?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發的高性能柔性熱電材料就能做到!  發電、製冷、控溫,熱電材料全能幹!
  • 談談材料界「網紅」石墨烯纖維複合材料的廣闊前景
    石墨烯纖維複合材料作為新材料界的「網紅」,可謂是風光無限,而在這「網紅」層出不窮的時代,如何保持「紅」而不過時,就要看看發展前景如何。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網紅」石墨烯複合纖維材料的前景。自201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教授捧起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那一刻起,石墨烯一舉成為舉世矚目的新材料。
  • 科學家發現了一系列有前景的新的熱電材料
    總部位於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其他科學家忽視的材料區間,發現了一類名為「1-2-20s」的材料,具有非常較好的熱電特性,為進一步研究這些材料打開了一扇大門。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當熱電材料遇上3D列印--新型非晶熱電材料橫空出世
    而後的100年,由於一般材料的熱電效率低,不能引起科學家廣泛的興趣,熱電現象這個領域幾乎停滯不前。一直到1954年年, Goldsmid和道格拉斯用有較高電熱效應的半導體材料,將其研發的熱電致冷器成功的冷卻至 0°C以下,才因此引起全球性的研發熱潮。 1977年年美國旅行家無人太空船升空,其中部份電能便是利用放射性熱電產生器 (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產生,這為熱電現象之應用寫下光明的前景.
  • 我國該如何讓熱電材料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10月12日,在第十二屆中國熱電材料及應用學術會議上,來自國外近600多位從事熱電學理論、材料與應用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行業重點骨幹企業負責人集聚江蘇省溧陽市,共同圍繞熱電輸運理論與新物理機制、高性能熱電材料及其製備與表徵、宏觀熱電器件及系統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等6個方面的前沿與熱點,展開了深入的討論,並分享和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展望我國熱電事業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