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Materiala》微納尺度,拉伸和扭轉載荷對位錯的影響!

2020-12-03 孜然學術

導讀:微米和亞微米尺寸的樣品與塊體樣品的力學性能不同,因此有必要了解小尺度材料的力學性能,尤其有必要深入研究位錯行為。在組合加載條件下的研究還比較缺乏,不同的加載條件可能會導致不同的位錯微結構,進而改變機械性能。本文探索了承受組合載荷的單晶銅微柱的詳細位錯行為,發現在不同加載條件下產生的位錯微結構會嚴重影響小尺寸微柱的機械性能,加載的順序也強烈影響微觀結構和相應的機械效應。

微米和納米機電器件發展迅速,由於微米和亞微米尺寸的樣品與塊體樣品的力學性能不同,因此有必要了解小尺度材料的力學性能。屈服強度和均勻變形區的硬化等力學行為,可以用材料缺陷,特別是位錯行為來解釋。在連續長尺度上,一個滑動系統上的剪切不僅增加了其自身的強度(自硬化),而且還增加了所有其他滑動系統的強度(潛在硬化)。這種硬化現象可以通過位錯的相互影響來理解,其中一個滑移系統中位錯的增加會阻止其他滑移系統中的位錯移動。為了更好地了解亞微米級金屬的塑性,有必要深入研究位錯行為的細節。

對小尺度塑性的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單調加載條件下,例如單軸拉伸/壓縮,扭轉和彎曲。但是,在組合加載條件下的研究還比較缺乏,不同的加載條件可能會導致不同的位錯微結構,進而改變機械性能。

在本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研究人員,採用三維位錯動力學模型探索了承受組合載荷的單晶銅微柱的詳細位錯行為。樣品大小在2000 nm至150 nm之間,具有連續性和小尺度塑性。並按以下方式將其與單調的載荷進行比較:扭轉後拉伸,以及拉伸後扭轉。相關論文以題為「Latent hardening/softening behavior intension and torsion combined loadings of single crystal FCC micropillars」近日發表在金屬材料頂刊Ac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59645420301348

本文採用三維位錯動力學(dislocation dynamics,DD)模擬從應力-應變關係,位錯密度和位錯微觀結構等方面研究了各種載荷條件下的塑性變形通過研究。與簡單的拉力情況相比,在扭轉後拉伸時,尺寸較大的樣品會受到較高的流應力,這是因為初始扭力加載會在中心產生堆積,一旦拉力加載開始,就會成為單臂操作(single arm operation)的障礙。由於表面成核是塑性變形的主要機制,尺寸較小的樣品在兩種加載情況下的表現相似。但是,在中等尺寸時,兩種載荷有很大的不同。在拉力下,樣品經歷了表面成核和單臂操作的混合,並且其塑性變形行為是隨機的。在扭轉拉伸時,將導致位錯密度增加和流應力減小。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系統中滑移的激活會削弱其他滑移系統,這可以視為潛在的軟化。

在拉伸後扭轉時,發現了在樣品尺寸1000nm時為「轉變尺寸」,在這個尺寸下初始拉伸載荷開始不影響組合載荷的流變應力:這個尺寸以上的樣品,與純扭力相比,拉伸後扭轉的流動應力更高;此尺寸以下的樣品,由於表面成核的優勢,兩種情況的行為相似。

圖1加載條件示意圖(a)簡單拉力;(b)扭轉後的拉力;(c)純扭轉;(d)拉力後的扭轉

圖2在簡單拉力下的仿真結果

圖3扭轉後在拉力下的模擬結果

圖4拉力後扭轉下的仿真結果

圖5塑性流動行為的尺寸(a)塑性應變為0.2%時,拉伸vs扭轉拉伸之間的流動應力比較;(b)塑性應變為0.2%時,扭轉vs扭轉後拉伸的流動應力比較;

總之,本文研究了組合載荷對潛在硬化/軟化行為的影響,並通過三維位錯動力學模型進行比較研究。同時,在不同加載條件下產生的位錯微結構會嚴重影響小尺寸微柱的機械性能。在本研究的小樣本中,加載的順序也強烈影響微觀結構和相應的機械效應。(文:3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博士曹德志:開發微納衛星載荷解決方案
    博士曹德志向大家講述了團隊正在研究開發的微納衛星載荷解決方案。 曹德志說:「我們目前已獨立自主研發星核1號通用載荷架構,應用於空間科學、在軌實時遙感服務等領域,為微納衛星、無人機,工業化儲能能量路由器等領域提供搭載載荷與架構解決方案。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 《Acta Mater》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中熵合金變形機理的影響
    通過對比相同加載條件下,CoCrNi合金與假想的平均原子(Average-atom)模型在變形響應上的差異,從原子尺度揭示了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單晶和多晶FCC中熵合金屈服強度與位錯形核傾向的影響,系統闡述了孿晶形成和湮滅機理,討論並總結了引入層錯和孿晶對材料塑性變形機制產生的作用。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
  • 雷射清洗在矽表面製備超低反射率的多尺度微納結構
    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學者利用雷射清洗的辦法來輻照Si的表面,不僅僅清洗了表面沉積的氧化物,還實現了微納多尺度表面結構的製備,使得Si表面的抗反射性能進一步提高,這一成果發表在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上。
  • 人居學院應邀參加第五屆國際微納尺度傳熱傳質會議
    人居學院常務副院長顧兆林教授,建環系劉豔華主任、金立文教授課題組應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邀請,於2016年1月3日至6日在新加坡參加第五屆國際微納尺度傳熱傳質會議(MNHMT),並於1月7日受邀參觀了新加坡零能耗建築與建築信息模型工作室。
  • 中美聯合研究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中熵合金變形機制的影響
    含有CoCrNi基FCC成分的MPEA憑藉高強度、高延性、高斷裂韌性、抗衝擊和抗輻射性能,已經成為MPEA增強結構性能研究中的典型。而對微觀和納米尺度機制的研究已經將MPEA的卓越性能與多種機制聯繫在一起。
  • 金剛石可拉伸,變身晶片時更「聽話」
    該研究為彈性應變工程及單晶金剛石器件的應用提供基礎性和顛覆性解決方案,展現了「應變金剛石「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Achieving large uniform tensile elasticity in microfabricated diamond)為題,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Jyh-Pin Chou、代兵、Chang-Ti Chou
  • 拉伸試驗速率對抗拉強度的影響
    問:如果拉伸速度快了,抗拉強度反而小了,這個怎麼理解啊?答:需要區分對照物,以及試驗的不確定度。 用於測定金屬材料在不同載荷作用下的強度,塑性和韌性的試驗被稱作力學性能試驗。這些性能主要通過對金屬材料的拉伸試驗,彎曲試驗,衝擊試驗,硬度試驗,裂紋尖端張開位移試驗和疲勞試驗等方法進行確定。
  • 摩擦力對拉伸試驗機測量結果的影響
    拉伸試驗機配合多種拉伸測試工裝夾具附件可以用於各種材料在常溫或高低溫環境下的拉伸、壓縮、彎曲、剪切等力學性能測定。在測力部分摩擦對測量結果會有什麼影響呢?以下小編來和大家一起了解!測力部分的摩擦會使試驗機產生負差別,對小負荷的影響大,而對大負荷的影響小。引起差別的主要原因是粉塵、油汙使齒杆澀滯或磨損;另外,擺軸軸承髒澀、小皮帶斷裂,都將使摩擦力加大。以上是有關測力部分的摩擦會發生的情況,如想了解更多拉伸試驗機知識關注馥勒儀器。其主營產品拉力機、拉伸試驗機、萬能材料試驗機、疲勞試驗機、扭轉試驗機等。
  • 材料力學尺度效應研究獲重大進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研究生餘倩,在導師孫軍教授、肖林教授,和該研究中心教授馬恩、單智偉的悉心指導下,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李巨、丹麥瑞瑟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對微小尺度金屬單晶材料中的孿晶變形行為及其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單晶體外觀尺寸對其孿晶變形行為的強烈影響,以及相應材料力學性能的顯著變化
  • 中科院兩顆高光譜微納衛星成功獲取在軌遙感數據
    衛星入軌後,在微納衛星飛控人員的密切監視和緊湊高效地飛行控制下,SPARK雙星第1軌自主順利展開太陽帆板;第8軌順利完成星地對站指向數傳鏈路驗證;第23軌起對我國西藏和南美、北美等地區進行高光譜遙感成像;第31軌高光譜遙感數據成功傳輸落地。
  • 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召開
    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暨第六屆全國微全分析學術會議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化學會聯合主辦,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承辦的「2010年微納尺度分離和分析技術學術會議暨第六屆全國微全分析學術會議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力學性能影響規律!
    系統的力學性能測試和詳細的微觀組織觀察表明,晶粒尺寸對純Mg的變形機制和宏觀力學性能具有重要影響。特別地,晶粒尺寸為0.65μm的超細晶純Mg在室溫準靜態拉伸速率下的延伸率高達60%以上,這是因為晶界滑移取代位錯滑移和變形孿晶,成為其主導的塑性變形機制。
  • 厲害:鋁合金拉伸試驗,拉出一篇《Science》子刊!
    這種現象叫做波特文-勒夏特利埃效應。英文為Portevin-Le Chatelier,簡稱PLC效應,這屬於一種群集性現象,其本質源於材料微細觀結構演變過程中的動態應變時效現象,即可動位錯與林位錯、溶質原子之間動態的交互作用。在PLC效應中,金屬合金的塑性變形分布在不同類型的帶中,包括傳播帶或「A」型帶,通常以它們的寬度和典型的傳播速度為特徵。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但是,鎂合金具有密排六方(HCP)晶體結構,在室溫變形條件下獨立的滑移系少,其室溫塑性變形主要由臨界分切應力最低的{0001}<11-20>基面滑移和{10-12}<10-11>拉伸孿晶承擔,導致其絕對強度和室溫塑性都較低,這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
  • 北航《Acta Mater》首次系統揭示晶粒尺寸對純鎂性能影響規律
    因此,目前關於晶粒尺寸(尤其是當晶粒尺寸小於1μm時,即超細晶)對Mg及Mg合金力學性能的影響規律尚不清楚。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日本京都大學、大阪大學以及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採用劇烈塑性變形技術,成功的在大範圍內調控了商業純Mg的晶粒尺寸(從亞微米到數十微米範疇)。系統的力學性能測試和詳細的微觀組織觀察表明,晶粒尺寸對純Mg的變形機制和宏觀力學性能具有重要影響。
  • 2016國際微流控晶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蘭州)第一輪...
    2016國際微流控晶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蘭州)第十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第五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第一輪通知>  由中國化學會主辦,蘭州大學承辦,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協辦的2016國際微流控晶片與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蘭州)、第十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學術會議、第五屆全國微納尺度生物分離分析學術會議定於2016年5月6日-5月9日在蘭州召開。
  • 西安交大微納中心發現金屬室溫塑性變形新機制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CAMP-Nano)的一篇論文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10.1038/ncomms4297)。該工作藉助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定量變形技術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在金屬鎂中發現了除位錯滑移和形變孿晶外的第三種室溫塑性變形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