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破除爭議!原子尺度揭示金屬硬化起源

2020-10-10 材料學網materials

導讀:幾千年來,人類已經利用金屬的自然特性在機械變形時變得更堅固。金屬硬化機制的最終根源在於位錯的運動,它一直是材料學家一個多世紀以來關注的焦點。本文沒有從幾十年來一直追求的位錯理論的潛在機制中推導出硬化,而是在超級計算的極限下進行了原子模擬,這些模擬足夠大,足以在統計學上代表宏觀晶體塑性,完全解決了在原子運動的最基本水平上揭示金屬硬化的起源。證明了普遍的金屬階段(彎曲)硬化是單軸應變下晶體旋轉的結果。與文獻中的觀點相矛盾,本文觀察到在金屬硬化的所有階段,位錯行為的基本機制是相同的。


金屬硬化的根本原因直到86年前才被發現,當時人們認為是位錯造成了晶體的塑性。然而,儘管位錯和晶體塑性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現在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但沒有定量理論存在來直接從晶格位錯的潛在行為來預測金屬硬化。這並不是因為缺乏嘗試,因為許多理論和模型不斷湧現,這些理論和模型從位錯機制解釋了金屬硬化,通常是基於不同(如果不是相反)的觀點。但正如物理學家艾倫·科特雷爾(Alan Cottrell)所認為的那樣,加工(變形)硬化可能是古典物理學中最困難的遺留問題(比湍流還糟糕),而且很可能是最後解決的。在擱置仍在進行的關於應變硬化機制的爭論時,最基本的困難是我們一直無法觀察位錯在應變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儘管物理學家們努力理解和量化應變硬化,但用於優化金屬加工(例如鍛造,軋制或擠壓)的材料模型仍然是現象學的,並且基於經驗觀察,很大程度上早於晶體位錯的概念。


基於此,美國史丹福大學Rodrigo Freitas & Vasily V. Bulatov團隊依靠一臺超級計算機來澄清是什麼導致了金屬硬化。他們沒有從幾十年來一直追求的位錯理論的潛在機制中推導出硬化,而是在更基本的水平上進行了超大型計算機模擬,即晶體的原子運動。確切地說,是單個原子的運動如何轉換為位錯的運動,然後合起來產生金屬硬化,發現了階段性硬化是晶體旋轉的直接表現。相關成果以題「Atomistic insights into metal hardening」發表在國際材料頂刊Nature Materials上。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0815-1#Sec6


本文將注意力集中在澄清所謂的三階段硬化的起源上,這也是是金屬塑性方面最受爭議的方面。我們的主要觀察結果是,階段性硬化是晶體旋轉的直接表現。以降低初始滑移對稱性的順序,應力-應變曲線形狀的特徵變化直接歸因於應變過程中晶體旋轉的發生(或缺乏)。在應變作用下旋轉的五個晶體中觀察到三階段(彎曲)硬化,而在三個不旋轉的晶體的曲線中觀察到沒有彎曲的拋物線形硬化。


圖1 沿應變軸的七個不同初始方向承受拉伸應變的單個鋁晶體的應力應變響應a,從MD模擬中提取的應力應變響應。b,在單晶銅的拉伸應變測試中獲得的相應的實驗應力-應變曲線


圖2:fcc單晶的滑動晶體學。a – c,是在單軸滑移下單軸滑移系統中由於滑移而引起的晶體旋轉的示意圖。d,在立體投影中,將點P(單位球面上的軸方向)投影到點Q上。將軸方向的球形三角形(亮綠色)映射到赤道平面上的立體三角形(深綠色)上。e,fcc晶格中12個滑移系統之一的滑移方向(紅色箭頭)和滑移平面(灰色)。藍色箭頭表示滑面法線正常。f,Schmid因子的三維極坐標圖,它是相對於滑動方向(紅色箭頭)和滑動平面法線(藍色箭頭)的軸方向的函數。G在單軸應變下,fcc晶體中所有12個滑移系統的Schmid因子的外部包絡。用12種不同的顏色繪製


圖3:鋁的12個滑移系統中的應力應變響應,位錯密度和Schmid因子。a,應力與應變,b,位錯密度與應變。c,施密特因子對應變。所有這些都是在晶體的拉伸應變下計算的,應變軸最初與[101]對齊。粗線是主要和共軛滑動系統的密度,所有其他滑動系統均顯示為細線。d– f,沿著其[001]軸應變的晶體所計算的相同曲線。粗線是八個主要滑移系統的密度,細線代表四個非活動滑移系統。b,c,e和f中的線條顏色對應於圖2g中的球形三角形。


總之,在文獻中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單晶中的階段性硬化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僅限於鋁,fcc金屬或立方晶體,而且在金屬,半導體和離子晶體等中均可觀察到。本文的仿真結果表明,三階段硬化不是材料固有的性能,而是在標準單軸測試中對樣品施加的同軸度約束的運動學結果。因此,尋求以某種方式從一個硬化階段轉換到另一個硬化階段的位錯機制中的階段性硬化的解釋幾乎沒有意義。同時,該模擬揭示了金屬可塑性的幾個潛在重要方面,需要人們更深入地研究位錯運動的細節以進行解釋。我們現在可以把應力-應變反應中的每一個波動與原子生命和位錯中的潛在事件聯繫起來。如果像我們假設的那樣,我們的高速率MD模擬和低速率實驗探索的是相同的物理,那麼本文提出的這種模擬為探究晶體塑性的基本原理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關焦點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導讀:通過有目的地調節原子尺度結構和局部應力狀態來控制剪切帶動力學來設計具有增強的可變形性的延展性非均質金屬玻璃(MGs)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本文將冷卻至低溫時的局部原子結構變化與觀察到的改善的剪切穩定性相關聯。與短程級(SRO)和中程級(MRO)的非仿射熱收縮有關的增強的原子級結構和彈性異質性改變了剪切轉變區(STZs)活化過程的特徵。
  • 原子角度揭示金屬硬化機理
    導讀:本文發現三階段硬化不是材料的固有特性,變幻莫測的金屬階段性硬化是一種單軸拉伸下晶體旋轉的直接結果。與文獻中廣泛分歧和矛盾的觀點不一致的是,研究者觀察到,在金屬硬化的所有階段,位錯行為的基本機制是相同的。
  • 上大頂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韌化機制
    加之缺乏加工硬化能力,一旦剪切帶開動,就會加速剪切帶的不穩定性,從而導致材料災難性的斷裂-宏觀拉伸塑性幾乎為零。因此,控制剪切帶的動力學行為以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能力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同時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 《Nature》子刊:一種新的加工硬化機理!直接看到了螺位錯相互作用
    螺位錯決定了低溫下的變形行為,本文使用模擬和原位實驗系統地研究了螺位錯在bcc金屬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基於非共面滑移系相互排斥作用的加工硬化機理,彌補了經典的應變硬化理論。  低溫下bcc單晶的加工硬化在高對稱加載下表現出較強的取向硬化,這是經典位錯密度理論所不能解釋的。近日,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D.
  • 張濤&李為臻&喬波濤Nature子刊: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製備熱穩定單原子催化劑
    ,隨著負載金屬尺寸的減小,SAC達到了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此外,由於獨特的配位環境,金屬原子和載體的強相互作用和量子尺寸效應,原子級分散的金屬物種通常表現出獨特的電子態。單原子催化劑在許多異相反應中均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然而,SAC不太容易製備獲得,要以簡單且可大量的生產的方式製備熱穩定的SAC仍然是艱巨的挑戰。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界面位點是決定其催化性能的關鍵。單原子催化劑(SACs)通過使每個原子均與載體接觸,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界面活性位點。然而,單原子位點是否具有與納米催化劑界面位點相似的催化性能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 西安交大《Nature》子刊:固態氫的奇異熔化行為
    西安交通大學金屬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丁向東教授課題組在高壓相變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藉助於基於物理模型的機器學習方法,揭示了固態氫的高壓反常熔化曲線的物理起源。該方法為科學研究中降低「專家知識」的依賴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DOI: 10.1126/sciadv.aav435501成果1:鐵電通量閉合疇拓撲結構相變的表徵與操控利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原子尺度上觀測到PbTiO3/SrTiO3超晶格薄膜中的鐵電通量閉合疇結構(flux-closure)(圖1)在外電場和應力場下極化變化的完整過程
  •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從原子尺度揭示釤鈷高溫永磁材料再結晶和析出...
    由於再結晶晶粒和析出相長大相互影響,且涉及複雜的缺陷演化過程,揭示缺陷的形成及分解對調控微觀組織和材料性能至關重要。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前沿院馬天宇教授和任曉兵教授課題組與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王敬東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嶽明教授和西北工業大學劉峰教授合作,以高溫磁性最強的2:17型Sm-Co-Fe-Cu-Zr永磁合金為研究對象,採用高分辨透射電鏡從原子尺度揭示了其再結晶和析出共生過程中的缺陷演化機制。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 中科大Nature子刊:Pt 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催化HER中的近乎自由變化的...
    目前,已報導的SACs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高度依賴於金屬中心的局部配位環境,即單原子與載體之間的電子和幾何相互作用。當金屬與載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弱時,中心金屬原子的電子結構可能類似於自由原子的電子結構,使得與反應物的結合在電化學還原反應中更受影響。然而,這種自由的單原子在以前製備的SACs中很少報導。在工作時,單原子活性位點將經歷原子構型的重建,並伴隨著化合價態的變化。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1 nm)尺度上的粒子科學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利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同步X射線吸收能譜、還原催化劑的透射CO-IR、大角度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鏡對不同P/Ru原子比的NPs表面結構進行識別,隨著P負載量的增加,從Ru到Ru2P到RuP會發生變化。除了提高烯烴的選擇性之外,增加P/Ru比會導致更高的周轉率和降低失活率。P被認為是一個結構啟動子,以減少Ru的整體尺寸,降低氫解速率。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然而,納米尺度材料變形時極易發生非均勻的缺陷形核(如表面位錯形核),大量缺陷的非保守運動容易誘發剪切局域化和結構失穩,使得調控微納結構材料的可逆塑性變形仍面臨諸多挑戰。現有技術可通過引入可逆孿生和可逆相變等塑性變形機制實現一定的循環變形能力,然而其適用範圍較為有限。
  • 《Nature Commun》雙相高熵合金的超高應變硬化!
    與單一的主要元素合金不同,它們的複雜合金組成和元素分布,以及由於原子尺寸失配(取決於相對原子尺寸)引起的晶格畸變,會對它們的晶體缺陷的活性以及機械性能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仍然缺乏動態微觀結構演化的直接實驗證據,尤其是相變及其對力學行為的直接影響。
  • Nature 中文摘要 1 January 2015
    來自ETH蘇黎世的研究人員最近觀察到了中性原子在化學勢偏壓的作用下的輸運中的量子化電導率。原子處於超彈道狀態,意為其自由程不僅超過了輸運通道的尺度,甚至超過了整個系統,包括原子儲存器的尺度。研究人員使用高分辨光刻對輕型材料進行塑形,實現原子之間的點接觸或量子線連接。這些微縮結構被印在準二維彈道通道上,並與原子儲存器相連。
  • 《Nature》子刊:準確預測多晶溶質原子在晶界的偏析傾向
    晶界溶質原子的偏析對金屬合金的結構性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引發了從強化到脆化的各種效應。而且,儘管已知是各向異性的,在整個多維晶界空間中,對溶質分離傾向變化的認識是有限的,而這在多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多晶的大部分空間都位於這裡。
  • 金屬所《Nature》85年來加工硬化機理的重新認識!
    加工硬化或形變硬化,即金屬材料隨塑性變形而引起強度升高的行為,反映材料在均勻塑性變形中抵抗進一步變形的能力。它是工程材料力學行為最重要的現象,也是金屬作為結構材料被廣泛應用的重要依據。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468-9研究人員首先通過三維壓應力的方法使塊體非晶合金產生大範圍、高程度的回春,開發出最高能量狀態相當於冷速為1010K/s的非晶合金(Nature Communications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JACS、Angew.等大合集
    一種穩健的超微孔金屬有機骨架(MOF),Ni3(pzdc)2(7Hade)2,被報導用於高效的C2H2/C2H4分離。MOF由氫鍵連接的一維(1D)鏈組成,特徵是高密度的開放金屬位點(2.7 nm−3)和位於孔隙表面的電負性氧和氮位點作為協同結合位點。理論計算、原位粉末X射線衍射和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揭示了協同吸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