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頂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韌化機制

2020-09-19 材料material

非晶合金在室溫下的塑性變形為非均勻變形,變形高度局域化而形成剪切帶。加之缺乏加工硬化能力,一旦剪切帶開動,就會加速剪切帶的不穩定性,從而導致材料災難性的斷裂-宏觀拉伸塑性幾乎為零。因此,控制剪切帶的動力學行為以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能力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同時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目前,有很多研究通過調控微觀結構來提高非晶合金的室溫塑性。比如非晶複合材料,晶體相作為夾雜物與剪切帶交互作用促進多重剪切帶形成並阻礙剪切帶快速擴展,從而實現增強宏觀塑性變形的能力。然而,對於單一的非晶合金,依然缺乏原子尺度結構與宏觀塑性/延展性之間內在聯繫的全面理解,這嚴重阻礙了新型高性能非晶合金的研究開發。


近日,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青年教師卞西磊,通過高能同步輻射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建立了非晶合金在降溫過程中局域原子結構變化與剪切穩定性增強之間的關係,揭示了非晶合金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不均勻性與中程、短程有序疇的非均勻收縮有關,進而影響剪切轉變區(shear transformation zones, STZs)的激活過程,從而揭示了微觀結構波動與STZ周圍應力場變化的關係,並以此闡明了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韌化機制。相關成果以「Signature of local stress states i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metallic glasses」為題發表在Nature子刊《NPG Asia Materials》上,期刊同時刊登編輯評論,題為:Metallic glasses: seeing the effects of stress。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7-020-00241-4


在本研究中,發現了非晶合金在低溫環境下由宏觀冷收縮導致的屈服強度的升高僅佔了43%,其餘的則來源於中程-短程有序疇結構之間的非均勻程度,即中程-短程有序疇結構之間的熱應變差異隨溫度降低而加強,這也可能控制著STZ的滲透過程進而改變剪切帶動力學和剪切角。基於Eshelby夾雜物理論,提出一個應力場模型(原子排列的不均勻波動使得STZ周圍的壓應力場佔優)解釋了STZ的滲透機制和剪切帶動力學行為的顯著差異。因此,應力狀態的微觀調控為提高剪切穩定性和設計新型韌性非晶合金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策略方法。該研究成果也拓寬加深了我們對非晶合金原子結構和變形機制之間關係的理解。



論文第一單位為上海大學,上海大學材料學院卞西磊博士為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11引智計劃、歐盟研究理事會ERC高級項目和德國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高能同步輻射實驗是在德國漢堡-DESY完成的。

相關焦點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非晶合金在室溫下的塑性變形為非均勻變形,變形高度局域化而形成剪切帶。加之缺乏加工硬化能力,一旦剪切帶開動,就會加速剪切帶的不穩定性,從而導致材料災難性的斷裂-宏觀拉伸塑性幾乎為零。近日,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青年教師卞西磊,通過高能同步輻射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建立了非晶合金在降溫過程中局域原子結構變化與剪切穩定性增強之間的關係,揭示了非晶合金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不均勻性與中程、短程有序疇的非均勻收縮有關,
  • 探索塊體非晶合金的研究新坐標
    近年來,在呂昭平教授的引領和指導下,團隊在高性能鋼鐵材料、高熵合金、非晶合金、多孔材料、材料計算模擬等眾多領域均取得豐碩研究成果。呂昭平主持完成的「塊體非晶合金的結構與強韌化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在非晶合金中,微小的結構狀態變化會引起宏觀樣品塑性的巨大差別,但其物理機制仍不是很清楚。本文發現這主要是剪切帶的混沌動力學放大作用,為理解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機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動力學視角,也為從剪切帶動力學角度定量設計和調控非晶合金的塑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 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非晶合金由於其長程無序的原子結構,具有高強度、大彈性、耐磨性等優異的力學性能,在航空航天、精密結構件、消費電子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因此,非晶合金塑性變形機制的研究一直備受矚目,也是材料科學和非晶態物理領域的基本問題之一。和晶體材料不同,非晶合金的變形過程中不產生位錯,表現出高度局域化的特徵,即大量的塑性應變集中在厚度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的剪切帶區域內。
  •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低溫比熱波色峰包含過剩的準局域聲子散射和背景的電子激活兩部分貢獻,但前者是主控的。這兩種貢獻高度耦合,且均依賴於非晶無序結構。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玻璃轉變是與非晶合金的形成、微觀結構與宏觀物性等密切相關的物理過程,但其本質並不能通過傳統的熱力學相變理論描述,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傳統意義上的熱力學相變一般都會對應結構序參量的明顯變化,但合金熔體在快速冷卻過程中其動力學急劇慢化(粘度和結構弛豫時間在幾十度的溫區內增加十幾個量級),但通過各種衍射方法測得的微觀結構特徵變化卻微乎其微。
  • 金屬所等發現非晶合金在均勻塑性變形下具有高度回春現象
    非晶合金在常規條件下會發生結構弛豫,伴隨著結構和性能的改變。但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非晶合金回春,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研究非晶合金的回春現象,對於認識非晶的微觀結構和原子排列,理解其變形行為和機制以及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研究出解決非晶合金材料老化難題的新方法
    但是,非晶態是一種複雜的結構無序體系,在能量上處於亞穩態。通常條件下,非晶合金會發生結構弛豫(Aging),這種時效作用使非晶合金的物理和力學性能都發生改變,如變脆、老化,這大大限制了非晶合金的大規模應用。如何克服非晶材料的弛豫、老化,一直是非晶材料面臨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組試圖通過表面噴丸、強變形和離子輻照等處理工藝,來解決非晶合金的老化問題。
  • 室溫下幾秒就完成!塊體非晶合金超聲塑性:一種新型塑性流變形式
    塊體非晶合金(BMG)以其高強度(最高可達6 GPa以上)而聞名,但在低溫或高應變率下塑性較差,難以加工,嚴重製約了該類材料的廣泛應用。雖然個別成分可以實現熱塑性加工,然而該成型方式需要在玻璃轉變溫度(Tg)以上進行,合金成分的選擇極為有限,且高溫下容易使非晶合金髮生晶化破壞。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要深入研究和理解非晶合金中的變形機制,首先就要研究其微觀結構特徵。在晶體材料中,塑性變形通過缺陷的運動來實現,但是非晶中的原子排列長程無序,沒有平移對稱性,在結構無序中尋找缺陷顯得尤為困難。另一方面,制約非晶合金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關鍵問題除了尺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金屬玻璃往往表現出室溫的脆性。在低溫和常溫下,金屬玻璃的塑性變形集中在剪切帶中,導致加工軟化和缺乏明顯的宏觀拉伸塑性。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8-17 DNAzyme與底物類似物的活性複合物結構,首次揭示了RNA-cleaving 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機制,為DNAzyme的優化設計、基因沉默和臨床治療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指導。 DNAzyme是一類具有催化功能的DNA分子。
  • 「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項目通過驗收
    5月1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研究員、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副主任車成衛研究員、材料科學一處項目主任鄭雁軍教授及驗收專家組一行對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承擔的重大基金項目「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多尺度結構設計與製備」進行了結題驗收。項目參研單位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重慶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課題負責人和研究骨幹參加了會議。
  • 汪衛華院士做客科學家講壇 介紹非晶合金材料研究進展
    哈工大報訊(黃永江/文 汝果/圖)12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汪衛華做客科學家講壇,為師生作了題為「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進展」的報告。汪衛華院士長期從事新型大塊非晶及其它亞穩材料的製備、結構、物性研究,研製出多種釐米級大塊非晶合金等亞穩材料,並系統研究了其微結構及物理性能,建立了一系列有自己特色的製備和研究亞穩材料的方法;近年來致力於非晶合金材料的高通量設計、製備及表徵工作。汪衛華院士在報告中詳細闡釋了非晶合金的發展對於材料學科以及凝聚態物理學科的重要意義。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機理研究獲進展
    塊體非晶合金因其獨特的原子排列特徵而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性能,如高的強度、硬度、以及彈性極限等,成為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由於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存在的室溫脆性與應變軟化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因此,深入理解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的根源,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兼具有高強高韌性能的塊體非晶合金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 非晶合金鐵芯變壓器的研究與發展概述
    (3) 非晶合金的硬度是矽鋼片的5倍,加工剪切很困難,一般變壓器製造廠只能利用成型鐵芯製造非晶合金變壓器。   (4) 非晶合金鐵芯材料對機械應力非常敏感,無論是張引力還是彎曲應力都會影響其磁性能。因此,在變壓器器身結構上應考慮儘量減少鐵芯受力。
  • 科學家揭示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8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近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江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Chuang Deng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Scott Mao教授等人合作,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從原子尺度揭示了面心立方金屬中對稱大角晶界在一系列常見晶格缺陷(包括位錯、層錯和孿晶)交互作用下的剪切耦合遷移機制,並系統闡釋了滑移連續性以及晶界本徵缺陷(
  • 非晶合金記憶效應產生機制研究獲進展
    「老化」(ageing)是非晶/玻璃等非平衡態材料在能量驅動下的自然演化規律。高溫退火可以加速非晶老化的速度,直至降低到平衡態。工業上,適當老化被廣泛應用於提高非晶合金的軟磁特性或提高光學玻璃的均勻性等。
  • 黃志偉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CRISPR-Cpf1識別crRNA以及剪切...
    該項研究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化研究手段揭示了CRISPR-Cpf1識別CRISPR RNA (crRNA)以及Cpf1剪切pre-crRNA成熟的分子機制,這對認識細菌如何通過CRISPR系統抵抗病毒入侵的分子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為成功改造Cpf1系統,使之成為特異的、高效的全新基因編輯系統提供了結構基礎,讓人們可以更加高效地對目的基因進行「關閉」、「恢復」和「切換」等精準「手術」,使戰勝癌症和愛滋病等疾病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