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頂刊論文:位錯-晶界交互作用的三維離散位錯動力學模擬

2021-01-09 孜然學術

晶界對多晶材料的塑性變形有重要影響,尤其是當材料的尺寸達到微米/納米級別。不同的位錯-晶界交互作用機制往往會導致不同的塑性變形特徵。由於晶界類型的多樣性以及晶界結構的複雜性,位錯與晶界的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位錯穿透晶界、位錯被晶界吸收、位錯從晶界處反射或發射等。

位錯動力學模擬作為分子動力學和有限元模擬的橋梁,已經成為研究晶體材料在納/微米尺度下力學行為及其內在機理的有效工具。近年來,許多學者基於離散位錯動力學建立位錯-晶界交互作用模型並用於分析晶界對雙晶和多晶金屬材料塑性變形行為的影響。其中部分研究採用二維離散位錯動力學模型。晶界模型通常假設為剛性障礙(即位錯不可穿透),部分研究採用非剛性晶界模型但僅適用於小角度傾斜晶界。因此,在三維位錯動力學框架中建立一個基於物理的且適用於各種晶界類型的晶界模型對多晶材料的塑性變形機理研究有重要意義。

西南交通大學「材料本構關係和疲勞斷裂」研究團隊「多尺度材料力學」研究組,在三維離散位錯動力學-有限元耦合框架中,採用「粗粒化」的思想,建立了考慮晶界吸收位錯和晶界發射位錯兩種機制的位錯-晶界交互作用模型。相關研究成果近期以「Dislocation–grain boundary interaction-based discrete dislocation dynamics mode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icrystals with different misorientations」為題在線發表於Ac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0.10.052

幾何上,晶界面被劃分成大小相等的網格。物理上,在晶界吸收位錯和晶界發射位錯階段,每個網格可分別視為一個「位錯匯」和「位錯源」。本構準則方面,位錯被晶界吸收的臨界應力(晶界強度)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確定,位錯發射需考慮幾何條件和應力條件。通過上述處理,該晶界模型可以有效地處理任意晶界取向差下位錯與晶界的交互作用。

圖1位錯-晶界交互作用示意圖

為驗證晶界模型的有效性。首先對含有大角度晶界的雙晶微柱及其相應的單晶微柱進行了壓縮模擬。通過單、雙晶微柱壓縮力學行為的對比和分析研究晶界對塑性變形的影響。接著對具有不同取向差的大角度傾斜晶界的雙晶微柱進行了壓縮模擬。

圖2兩種單晶、含剛性晶界和含非剛性晶界雙晶微柱的位錯結構以及位錯密度沿Z方向的分布

模擬結果表明:(1)雙晶微柱的屈服強度比對應的單晶微柱高,該現象不僅這與雙晶微柱中晶界對位錯的截斷導致位錯源長度變短有關,而且與位錯在晶界附近塞積緊密相關;(2)在壓縮應力-應變曲線中,不同模型應力陡降幅值的大小為:含剛性晶界的雙晶微柱<含非剛性晶界的雙晶微柱<具有多滑移的單晶微柱<具有單滑移的單晶微柱,應力陡降主要與位錯-晶界以及位錯-位錯的交互作用有關;(3)在所研究的大角度傾斜晶界雙晶微柱中,晶界的取向差以及晶界強度對分切應力、位錯吸收和發射等力學響應都沒有直接影響。雙晶微柱的流動應力主要與複雜的晶界特徵以及林位錯相互作用產生強化與可動位錯運動產生軟化之間的競爭有關。

圖3三個不同取向差的雙晶微柱應力、總位錯、吸收位錯和發射位錯的演化以及總位錯密度沿晶界面法向的分布

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11672251 和 No. 11872321)的資助。

*感謝論文作者團隊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西南交大頂刊論文:位錯-晶界交互作用的三維離散位錯動力學模擬
    晶界對多晶材料的塑性變形有重要影響,尤其是當材料的尺寸達到微米/納米級別。不同的位錯-晶界交互作用機制往往會導致不同的塑性變形特徵。由於晶界類型的多樣性以及晶界結構的複雜性,位錯與晶界的相互作用有多種形式,包括位錯穿透晶界、位錯被晶界吸收、位錯從晶界處反射或發射等。
  • 金屬所實現晶界的三維原子級成像
    根據材料科學與工程,晶界對材料性能有重要影響,本研究成功地解析了金屬晶界的三維原子結構,包括大角的結構單元型晶界和小角的位錯型晶界,發現實際晶體材料中大角晶界的結構單元在三維空間不具有平移周期性,並從實驗上證實了半個多世紀前理論上提出的位錯割階和扭折模型。
  • 金屬所等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
    因此,從實驗上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對深入認識晶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包括透射成像或掃描透射成像)可以對百納米厚度的樣品進行形貌和原子結構的投影成像。儘管像差校正技術已將透射電鏡的解析度提高到亞埃尺度,但二維投影包含的有限性信息極易使人們對材料真實三維結構的認識產生偏差甚至誤解。因此,通過三維成像直接從納米,甚至原子尺度解析材料的三維結構變得尤為重要。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近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江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Chuang Deng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Scott Mao教授等人合作,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從原子尺度揭示了面心立方金屬中對稱大角晶界在一系列常見晶格缺陷(包括位錯、層錯和孿晶)交互作用下的剪切耦合遷移機制,並系統闡釋了滑移連續性以及晶界本徵缺陷(
  • 《Science Advances》:晶界阻礙位錯滑移,可以直接觀察到了
    導讀:文中通過透射電鏡內的原位納米壓痕實驗,直接觀察了高角度和低角度晶界阻礙SrTiO3中各個位錯的運動的過程。結果發現,高、低角度晶界都會阻礙位錯滑移,這不僅僅源於幾何效應,也是晶界處局部結構穩定效應的結果,尤其是對於低角度晶界。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定量理解晶界位錯阻礙過程,需要同時考慮幾何效應和穩定效應。晶體材料的塑性變形受位錯滑移的控制。
  • 【物化】晶界動力學的新理論
    材料學家特別關心這些晶粒間邊界——晶界,因為在晶界中更可能發生腐蝕和其他的損壞。了解晶界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如何移動,是材料微結構工程的基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陳孔韜博士及其合作者,通過位錯的統計物理模型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說明了晶界遷移率(晶界動力學裡最重要的係數)其實是一個二階對稱矩陣,而不是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的標量。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6月18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澤院士、王江偉研究員團隊與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楊衛院士、周昊飛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並以面心立方金屬納米結構為例,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以13.5° [1-10]小角晶界為例(圖1a),在循環載荷作用下,由位錯構成的小角晶界(圖1j)通過晶界位錯的保守滑移可實現多周次的往復遷移,其間納米雙晶體的幾何結構保持穩定(圖1a-i)。定量統計結果表明,晶界遷移-剪切位移曲線在循環加載各周次內幾乎一致,進一步證實了小角晶界主導的循環變形的穩定性(圖1k)。
  • 西安交大研究人員揭示體心立方結構高熵合金的特殊位錯動力學機制
    金屬材料的強度和塑性與內部缺陷位錯的運動密切相關,研究位錯的動力學行為對於揭示材料變形的微觀機制、優化力學性能極為重要。在BCC金屬中,刃型和螺型位錯的運動特徵具有較大差異:刃型位錯滑移阻力非常低,以平滑、快速的方式運動;而螺型位錯的臨界啟動應力較高,其運動速度受限於扭折形核速率,受熱激活過程主導(見附圖)。
  • 《Acta Materiala》微納尺度,拉伸和扭轉載荷對位錯的影響!
    屈服強度和均勻變形區的硬化等力學行為,可以用材料缺陷,特別是位錯行為來解釋。在連續長尺度上,一個滑動系統上的剪切不僅增加了其自身的強度(自硬化),而且還增加了所有其他滑動系統的強度(潛在硬化)。這種硬化現象可以通過位錯的相互影響來理解,其中一個滑移系統中位錯的增加會阻止其他滑移系統中的位錯移動。為了更好地了解亞微米級金屬的塑性,有必要深入研究位錯行為的細節。
  • 直接看到了螺位錯相互作用
    編輯推薦:低溫下bcc金屬的加工硬化機制尚無法用經典位錯密度理論很好地解釋。螺位錯決定了低溫下的變形行為,本文使用模擬和原位實驗系統地研究了螺位錯在bcc金屬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種基於非共面滑移系相互排斥作用的加工硬化機理,彌補了經典的應變硬化理論。
  • 金屬頂刊:晶格畸變和化學短程序對中熵合金變形機理的影響
    Beyerlein教授課題組與華南理工大學姚小虎教授課題組開展合作,使用大規模分子動力學(MD)、動態蒙特卡羅(MC)和晶體結構缺陷分析方法,對中熵合金CoCrNi中晶格畸變(LD)和化學短程有序(CSRO)在位錯成核與擴展以及變形孿晶演化過程所產生的作用進行研究。
  • 直接看到了螺位錯相互作用
    Weygand等研究者發現,BCC金屬鎢中位錯滑移的高激活勢壘導致了螺旋位錯之間的互斥作用,並且意外地發現這觸發了位錯運動。金屬對塑性變形的響應在微觀尺度上是由位錯運動、晶體結構的線缺陷引起的。位錯一般在密排晶面上滑動,並產生一個沿伯格斯矢量方向的相對位移。實際上塑性變形是位錯滑移、位錯交互和位錯湮滅在以滑移平面和伯格斯矢量為特徵的特定滑移系統上相互作用的結果。位錯集體移動並繁殖,導致位錯密度的增加。這反過來被認為會導致加工硬化,表現為材料在拉伸時流動應力的增加,但也阻止進一步變形。
  • 【物化】晶界相變的新類型
    晶粒之間的邊界、晶界,對材料性質有著很大的影響。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陳孔韜博士及其合作者,通過位錯的統計物理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擬,說明了晶界上也存在Kosterlitz-Thouless類型的拓撲相變,並闡明了這個相變對晶界動力學、形態和超塑性的影響。晶界上的位錯的形成和遷移,控制著晶界和多晶材料的許多動力學和動力學特性。
  • 頂尖期刊論文:小尺寸範圍位錯與塑性變形的關係
    此外,由於複雜的物理機制(包括在線性外部應力場作用下的位錯堆積以及經受不同解析剪切應力場的滑移系相互作用),微絲在扭轉下具有挑戰性。來自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基於均質機理的位錯源模型擴展了三維晶體塑性連續公式,這使得能夠在扭轉下對<1 0 0>取向的單晶微絲的位錯微結構演化進行分析。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眾所周知,晶界是結構相同而取向不同晶粒之間的界面。在晶界面上,原子排列從一個取向過渡到另一個取向,故晶界處原子排列處於過渡狀態。大多數的固體金屬及其他合金均由數10億多晶粒組成的。它們會被晶界隔開,晶界會導致材料變脆容易產生破裂,但其中一些晶界可以很好地阻礙位錯運動進而增強材料性能。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眾所周知,晶界是結構相同而取向不同晶粒之間的界面。在晶界面上,原子排列從一個取向過渡到另一個取向,故晶界處原子排列處於過渡狀態。大多數的固體金屬及其他合金均由數10億多晶粒組成的。它們會被晶界隔開,晶界會導致材料變脆容易產生破裂,但其中一些晶界可以很好地阻礙位錯運動進而增強材料性能。人們認為,這種行為也會導致多晶材料中的異常晶粒生長(AGG)。
  • 上海交大董傑團隊鎂合金領域獲重要進展
    論文連結為: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1930494X 密排六方晶體結構鎂合金包含基面、柱面、錐面滑移和拉伸、壓縮、二次孿生和去孿等多種變形模式,這些變形模式與晶界、第二相等之間的交互作用複雜,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