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金屬、合金和陶瓷是晶體,它們的原子周期性地排列在晶格中。完美的晶體具有相同的周期性結構。大多數晶體是由不同的晶體顆粒組成的,所有這些晶體顆粒都具有相同的原子結構,但取向彼此不同。材料學家特別關心這些晶粒間邊界——晶界,因為在晶界中更可能發生腐蝕和其他的損壞。了解晶界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如何移動,是材料微結構工程的基礎。美國
賓夕法尼亞大學陳孔韜博士及其合作者,
通過位錯的統計物理模型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說明了晶界遷移率(晶界動力學裡最重要的係數)其實是一個二階對稱矩陣,而不是目前科學家普遍認為的標量。晶界遷移率是晶界速度和驅動力之間的比例係數。雖然晶界速度通常被認為是晶界沿著法向的運動速度,但是晶界上下的晶粒也會相對滑移,所以,晶界速度是矢量。由於晶界運動可以被晶界上下的化學勢差或切應力所驅動,所以,晶界上的驅動力也是矢量。因此,做為速度和驅動力的比例係數,晶界遷移率必須是矩陣。通過對一個銅的晶界的分子動力學模擬,陳孔韜等發現,晶界遷移率矩陣的所有分量都不為零。其中一些分量隨著溫度上升而增加,另一些隨著溫度上升而下降。陳孔韜等提出了一種基於位錯的統計模型,說明了在一個臨界溫度以下,晶界遷移率和溫度遵守阿倫尼烏斯方程,而在臨界溫度以上,晶界遷移率反比於溫度(圖1)。這個臨界溫度由位錯的能量決定。對於一個晶界,哪個位錯發揮主導作用,取決於驅動力的類型和所研究的晶界遷移率分量。最後,陳孔韜等研究了晶界遷移率張量如何影響了經典晶粒生長理論,並說明了晶界運動帶來的應力會降低晶界遷移率和晶粒生長速度(圖2)。
![]()
圖1. 晶界遷移率張量的各個分量的溫度依賴性。圖片來源:PNAS
![]()
圖2. 晶粒生長中,晶粒大小、切變隨時間的演化。圖片來源:PNAS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
陳孔韜博士。近年來,陳孔韜博士用統計物理、分子動力學、蒙特卡洛模擬等方法研究晶界動力學,以第一作者在PNAS、Acta Materialia 等發表多篇論文,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The grain boundary mobility tensorKongtao Chen, Jian Han, Xiaoqing Pan, David J. SrolovitzPNAS,
2020, 117, 4533-4538, DOI: 10.1073/pnas.1920504117
陳孔韜,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師從美國工程院院士David Srolovitz,用統計物理、分子動力學、蒙特卡洛模擬等方法研究晶界動力學。曾獲Acta Student Award (結構材料學頂級刊物Acta Materialia 的年度最佳學生論文獎),President Gutmann Leadership Award (賓夕法尼亞大學授予頂尖研究生的獎項),擔任Materials & Design 等期刊審稿人,並受邀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法國裡爾大學、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進行學術報告。以第一作者在PNAS、Acta Materialia 等發表多篇論文,並被Justdial.com, Phys.org等國際媒體報導。
![]()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