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立方氮化硼超高熱導率半導體研究獲突破

2021-01-18 網易

2020-03-01 16:19:44 來源: 磨料磨具

舉報

  熱導率是衡量材料導熱能力的核心物性。 所有已知材料在室溫下的熱導率都分布在大約0.01—1000Wm-1K-1這一範圍。 比如矽和銅的熱導率在100Wm-1K-1這一數量級比較高,可以有效幫助電腦和手機保持較低的工作溫度。 然而,隨著先進微電子晶片內部的熱流密度越來越高,為了保證有效散熱,對於具有超高熱導率的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緊迫。

  鑽石在室溫下的熱導率大約是2000Wm-1K-1,自1953年至今,一直都是公認的熱導率最高的塊材。 然而高質量的鑽石既稀少又昂貴,不適合廣泛用於散熱。 石墨是鑽石的同素異構體,其面向熱導率接近鑽石,價格也便宜很多,然而垂直面向的熱導率只有面向的1/300。 人們探索室溫熱導率超過1000Wm-1K-1的超級導熱材料,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然而一直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直到2013年,基於第一性原理的計算預測了半導體砷化硼晶體的熱導率可能與鑽石相當。 這個預測很出乎意料,因為基於一些久經實驗檢驗的基本規律,至少自1973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砷化硼的熱導率只有大約200Wm-1K-1。 緊接著,三個獨立研究組在2018年同時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報導了高質量砷化硼晶體的生長及其熱導率的實驗測量。 高達約1200Wm-1K-1使得砷化硼成為熱導率最高的非碳材料,在所有各向同性材料中僅次於鑽石。

  

  圖A為兩塊高質量天然同位素豐度立方氮化硼晶體的光學照片;圖B為立方氮化硼、砷化硼以及鑽石等超級導熱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熱導率

  北京大學工學院宋柏特聘研究員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參與主導了2018年關於砷化硼晶體的三個實驗工作之一。 自2019年1月起,宋柏入職北大。 2020年1月9日,宋柏與合作者再次於Science雜誌報導了有關新型超級導熱材料的最新發現。 這一次的超高熱導率材料是半導體立方氮化硼晶體。 雖然室溫下天然同位素豐度的立方氮化硼晶體熱導率只有大約850Wm-1K-1,然而經過硼同位素的富集,在包含約99%的硼-10或硼-11的立方氮化硼晶體中,觀測到超過1600 Wm-1K-1的熱導率。 這一數值大大超過砷化硼,也就意味著硼同位素富集的立方氮化硼晶體已經取代砷化硼,成為最好的非碳及各向同性的導熱材料。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實驗上通過同位素富集把熱導率提高約90%,這也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同位素熱效應。

  宋柏及合作者之所以能夠得到超高熱導率,主要是消除了天然豐度立方氮化硼晶體中,由於硼-10和硼-11兩種同位素混合而產生的對於熱流的阻力。 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立方氮化硼裡這一巨大同位素效應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硼-10和硼-11這兩種同位素的相對質量差別較大,同為三五族半導體,砷化硼和磷化硼這兩種晶體與立方氮化硼十分相似。 然而對於砷化硼和磷化硼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只發現了很小的同位素效應。 原來隨著與硼原子搭配的原子質量逐漸增大(從氮到磷再到砷),由於兩種硼同位素混合而存在的質量無序度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對於熱流來說,幾乎已經不可見了。

  這一研究工作背後,是一個集合了24位物理學家、材料科學家以及機械工程學家的國際團隊。 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Gang Chen(陳剛)教授研究組,波士頓大學的David Broido教授研究組,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David Cahill教授研究組,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的Li Shi(石立)教授研究組,休斯頓大學的Zhifeng Ren(任志鋒)教授研究組,德克薩斯州立大學達拉斯分校的Bing Lv(呂兵)教授研究組,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的Takashi Taniguchi教授研究組以及宋柏。 麻省理工學院原博士後研究員陳科博士以及波士頓大學原博士後研究員Navaneetha K. Ravichandran博士和宋柏為共同第一作者。 宋柏和Gang Chen以及 David Broido為共同通訊作者。

  立方氮化硼晶體具有超高的硬度和化學耐受力,用於機械加工,可以勝任很多鑽石工具難以工作的尖端製造環境(如高溫)。 立方氮化硼還具有非常寬的能帶間隙,是製造紫外光電器件的上好材料。 擁有如此優異的力學、化學、電學以及光學性質,再加上如此少見的超高熱導率,立方氮化硼晶體在很多涉及大功率、高溫以及高光子能量的關鍵熱管理應用中前景廣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北大宋柏/MIT陳剛院士《Science》:超級導熱材料——立方氮化硼晶體
    人們探索室溫熱導率超過1000 W m -1 K -1 的超級導熱材料,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然而一直沒有實質性的突破; 直到2013年,基於第一性原理的計算預測了半導體砷化硼晶體的熱導率可能與鑽石相當。 這個預 測很出乎意料,因為基於一些久經實驗檢驗的基本規律,至少自1973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砷化硼的熱導率只有大約200 W m -1 K -1 。
  • 重磅利好!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 概念股梳理
    原標題:重磅利好!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概念股全梳理,龍頭已出爐(名單) 摘要 【重磅利好!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圖4 碳管高速集成電路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子學系/北京大學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納米器件物理與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
  • MIT首位華人系主任、國際傳熱學領軍人物陳剛院士的導熱研究之路
    然而,金剛石價格昂貴以及與普通半導體之間的熱膨脹係數不匹配等缺點限制了其進一步和大規模的應用。而石墨的熱導率具有較高的各向異性,其面外熱導率比面內熱導率約低兩個數量級。此外,石墨的半金屬性質也阻礙了它們作為活性電子材料的應用。因此開發出各向同性的高熱導率材料對於未來高密度集成電路和電子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天大等在立方氮化硼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本站訊 近日,天津大學新能源材料研究所與河北工業大學微納氮化硼材料重點實驗室密切合作,在立方氮化硼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Ultrafine Cubic Boron Nitride Nanoparticles at Ambient Conditions」發表在化學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並被選為熱點論文 (DOI: 10.1002/anie.201502023R1)。
  • 聚晶立方氮化硼材料的性能及其應用
    它具有高的硬度、熱穩定性和化學惰性,以及良好的透紅外性等優異性能,因此對合成立方氮化硼的研究已成為材料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目前合成立方氮化硼材料的主要方法有高溫高壓法、氣相沉積法、水熱法等。高溫高壓法是傳統的在高溫高壓下利用立方氮化硼的熱穩定區合成立方氮化硼的方法;氣相沉積法和水熱法則是在低溫低壓下進行。
  • 半導體材料新希望——單層二硫化鉬研究獲重大突破
    半導體材料瓶頸可望突破!
  • 立方氮化硼早期研發工作的片段回憶
    隨著兩面頂設備投入使用,所內得以繼續開展合成金剛石的試驗研究,同時也在鍛鍊著隊伍。「中試」進人到鉸式六面頂壓機調試階段時,課題組大部分人員集中到濟南,與濟南鑄鍛所一道,實施鉸式壓機試運行中的技術攻關。留下的人員,一方面為前方提供(或協調)後勤保障,如試件、頂錘等;另一方面繼續在兩面頂設備上做試驗,籌備並開展立方氮化硼的合成試驗。  參加立方氮化硼試驗研究的人員主要有盧飛雄,徐國泰,楊震等。
  • 突破!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先進半導體研究院首個碳化矽單晶出爐
    近日,浙大杭州科創中心先進半導體研究院首爐碳化矽單晶成功「出爐」,這是研究院的半導體材料研究室在科創中心首席科學家楊德仁院士指導下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這標誌著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準備,科創中心在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研究方面已經正式進入快車道。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這類材料的半導體性能主要來源於雜化材料中的無機骨架部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維鈣鈦礦無機結構和二維層狀無機結構上。尋找具有新型滷化鉛結構的雜化材料或可成為解決當前這類材料穩定性不好和導電性能差的一個解決方案。
  • 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重大突破:臺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
    半導體材料瓶頸可望突破!
  • 重磅利好!晶片領域半導體材料獲大突破,概念股全梳理,龍頭已出爐...
    本次彭練矛團隊在《科學》雜誌發表的成果,標誌著碳管電子學領域、以及碳基半導體工業化的共同難題被攻克。這將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世界半導體行業的話語權。「我們的碳基半導體研究是代表世界領先水平的。」彭練矛院士表示。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造出廉價緊湊型量子級聯雷射器 實現6G電信連接科技日報柏林9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
  • 「聲子液體」助熱電材料實現突破
    ,突破晶格熱導率在固態玻璃或晶態材料上的限制。審稿人對該文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其拓展了已有的「聲子玻璃—電子晶體」概念至「聲子液體—電子晶體」,為熱電材料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史迅介紹說,熱電轉換技術利用半導體材料的塞貝克(Seebeck)效應和帕爾貼(Peltier)效應實現熱能與電能直接相互轉化,在工業餘熱和汽車尾氣廢熱發電等領域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
  • 合肥研究院在利用彈性常數高效計算材料熱導率方法方面取得進展
    從理論上尋找良好的新型熱電材料一直是熱電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材料的熱導率是表徵材料熱電性能的重要物理量,然而,從理論上計算材料的熱導率需要求解材料的聲子玻爾茲曼輸運方程或詳細研究材料的聲子振動性質,這使得理論計算材料的熱導率非常耗時且困難,不利於快速高效地尋找出新型熱電材料。熱電材料的研究指出,原子間相互作用弱的材料,具有強烈的非簡諧效應,使得其晶格熱導率較低。
  • 北大研究團隊突破碳基半導體製備瓶頸
    然而,碳納米管集成電路批量化製備的前提是實現超高半導體純度、順排、高密度、大面積均勻的碳納米管陣列薄膜。課題組採用多次聚合物分散和提純技術得到超高純度碳管溶液,並結合維度限制自排列法,在4英寸基底上製備出密度為120 /μm、半導體純度高達99.9999%、直徑分布在1.45±0.23 nm的碳管陣列,從而達到超大規模碳管集成電路的需求
  • 重磅!發現石墨烯「聲子」流體動力學、高溫熱導率和第二聲現象!
    研究記錄了室溫下石墨(8.5 m厚度)的熱導率(K)為4300W/m·K,這個值遠遠高於鑽石的記錄,略高於同位素提純的石墨烯。科學家通過對相同材料的厚度依賴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 研究團隊在高真空條件下,測量了從厚母樣中剝離出來的商業上可用的高度定向熱解石墨(HOPG)樣品的面內熱導率(K)。
  • 【技術服務】熱導率測試方法
    導熱係數是指在穩定傳熱條件下,1m厚的材料,兩側表面的溫差為1開(K),在一定時間內,通過1平方米麵積傳遞的熱量,單位為瓦/米·開 W/(m·K)熱導率分為穩態測試法和非穩態測試法將厚度一定的樣品放入兩個平板間,在垂直方向通過一個恆定的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