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現石墨烯「聲子」流體動力學、高溫熱導率和第二聲現象!

2020-11-22 騰訊網

不同形式的碳或同素異形體,包括石墨烯和金剛石,都是最好的導熱體。現在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物理科學家們,監測了薄石墨中導熱係數的演變。

這種性質隨溫度和厚度的變化而演變,揭示了高電導率、厚度和聲子(以聲波觀察到的原子振動)流體動力學之間的密切聯繫。研究記錄了室溫下石墨(8.5 m厚度)的熱導率(K)為4300W/m·K,這個值遠遠高於鑽石的記錄,略高於同位素提純的石墨烯。

升溫增強了較寬溫度範圍內的熱擴散率,以支持部分流體動力聲子流動。觀察到的熱導率隨厚度減小而增加,表明聲子的離面動量與動量鬆弛碰撞比例有關。科學家們暗示,這些觀察結果與石墨中極端的聲子色散各向異性有關。

被稱為聲子的晶格傳播振動狀態可以使熱在絕緣體中傳播。在這種輸運現象中,準粒子可能會因為沿其軌跡的碰撞而失去動量。載流子之間大量的動量守恆碰撞,可以導致絕緣體中的聲子和金屬中的電子的流體動力學流動

因此,為了量化準粒子粘度,電子和聲子的流體動力學機制受到了新關注。與理想分子氣體中的粒子不同,聲子動量並不是在所有碰撞中都是守恆的。例如,當兩個聲子之間散射產生的波,矢量超過倒易晶格的單位矢量時,多餘的動量就會丟失到底層晶格。

物理學家將這類現象定義為Umklapp(U)散射事件(U事件),因為它們需要足夠大的波矢。對於大多數聲子之間的碰撞,冷卻可以使熱激發聲子的典型波長減小,從而保持動量,成為正常的散射事件(N事件)。

在石墨烯中,N事件(與U事件相比)在很寬的溫度範圍內佔主導地位,這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提出,在低溫範圍之外的溫度下可以觀察到聲子流體動力學。雖然在石墨烯中使用標準的四探針穩態技術,進行熱傳輸測量是具有挑戰性的。

但物理學家發現了第二聲的證據,這是聲子流體動力學的表現,在石墨中的溫度超過100K(與理論預期一致)。在結構上,二維石墨晶格包含強層間sp2共價鍵和弱層內van der Waals鍵。

材料的耦合強度和由此產生的二分法,使得石墨很容易裂解成單層石墨烯的形式。石墨鍵合的性質也為面內和面外原子振動創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溫度。科學家通過對相同材料的厚度依賴研究,提供了新的見解。

研究團隊在高真空條件下,測量了從厚母樣中剝離出來的商業上可用的高度定向熱解石墨(HOPG)樣品的面內熱導率(K)。發現,在低於20K的溫度下,厚度從8.5 m到580 m的樣品具有相同的k行為,在高於20K的溫度下,觀察到k的厚度隨溫度穩定演變。

當將最厚樣品(580 m)中k的溫度依賴性與測量的比熱進行比較時,發現k在100K左右達到峰值,這與之前的測量結果相似。然而,由於聲子重量的不均勻分布,在大多數真實固體中觀察到的行為並不典型。

研究人員預計,這項研究中記錄的不尋常行為會掩蓋泊松體(由沿通道長度的壓力梯度驅動的流動)。通常與材料中比立方體更快的熱導率有關。研究小組仔細研究了熱導率和比熱的平行演化,以揭示隨k的演變而形成泊松體。

研究獲得了一張聲子流體動力學圖,清楚地解釋了這一特徵,例如隨著守恆動量的碰撞比例增加,升溫增強了聲子之間的動量交換。在感興趣的溫度範圍內,電子的貢獻也可以忽略不計。

由於HOPG的起始樣品具有平均樣品質量,這項研究也支持了聲子流體動力學在沒有各向同性純度情況下發生的可能性。隨著樣品厚度減小,研究小組測量到了增加的k,變薄導致熱擴散率相對於流體力學狀態的非單調放大行為,科學家們在100K觀察到了石墨的第二聲

然而,在10K以下,對厚度的依賴消失了,因為由平均微晶尺寸設置的聲子平均自由程與厚度無關。科學家們認為,觀察到的與厚度無關低溫熱導率,可能是通過移動電子對聲子的本徵散射而產生。

8.5 m厚石墨樣品的面內導熱係數為~4300W/m·K,超過了同位素純石墨烯樣品的熱導率。當研究小組在室溫下將厚度減少兩個數量級時,觀察到k(熱導率)增加了五倍。結果表明,電導率的上限比預期要高,更薄、長寬比更大的樣品可以表現出更大電導率。

雖然以前的研究,已經預測了石墨烯中強大的流體動力學狀態,並觀察到它在石墨中的持久性,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研究過厚度依賴的問題。新研究進一步研究了給定石墨聲子色散時U和N碰撞的發生,以了解觀察到的導熱係數來源。

在較薄的樣品中,U碰撞的相對重量減少了,以延長流體動力學窗口並增強熱導率。科學家們可以通過鏡面反射代替一部分U碰撞來減小厚度,以限制熱流退化,本研究還進一步提出了嚴謹的理論計算來解釋觀察到的發現。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hamarasee Jeewandara/Phys

參考期刊《科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石墨烯研究取得新進展---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石墨烯研究取得新進展----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石墨烯由於其獨特的物理性質,在多種電子學和光電子學器件應用研究中被寄予厚望;石墨烯多層堆垛形成的薄膜具有極高面內熱導率
  • 中科大:實現相干聲子動力學,並且證明了聲子之間的信息傳遞!
    隨著納米技術的飛速發展,聲表面波諧振器和納米機械諧振器等器件:被發現適合於少數聲子甚至單個聲子的產生、存儲和操縱,可以進一步應用於經典和量子信息處理中。各種應用的實現需要不同聲子模式之間的相干操作。以前已經報導過相鄰聲子模式之間的相干操作,而空間分離聲子模式之間可控的相干信息傳輸在技術上仍然具有挑戰性。圍繞這一目標,研究人員在之前成果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新裝置。利用石墨烯特殊的電子和力學性質,實現了中心聲子模介導的非相鄰聲子模之間的可調諧強耦合。
  • 熱管理科學前沿: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石墨烯由於其獨特的物理性質,在多種電子學和光電子學器件應用研究中被寄予厚望;石墨烯多層堆垛形成的薄膜具有極高面內熱導率,已被應用於華為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關鍵散熱部件。深入理解光激發熱電子的弛豫動力學過程,並建立弛豫過程和聲子模式之間的關係,對設計石墨烯基光電子器件及理解石墨烯中聲子行為至關重要。一般認為,石墨烯中的熱電子弛豫過程包含電子-電子、電子-聲子散射等主導的飛秒至皮秒不同時間尺度的超快動力學。對於雙層石墨烯,其層間庫倫作用可對電子結構和聲子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也將深度介入熱電子的冷卻過程。
  • :石墨烯研究新進展--層間聲子模式輔助雙層石墨烯熱電子冷卻
    石墨烯由於其獨特的物理性質,在多種電子學和光電子學器件應用研究中被寄予厚望;石墨烯多層堆垛形成的薄膜具有極高面內熱導率,已被應用於華為手機等電子產品的關鍵散熱部件
  • 科學家發現新量子現象!
    近日,曼徹斯特大學、諾丁漢大學和拉夫堡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量子現象。通過在石墨烯片上傳遞小電流,研究小組能夠精確測量散射事件中電子和聲子之間傳遞的能量和動量。實驗的一個重要結果是發現橫向聲子聲子散射優於縱向聲聲子散射,通常被稱為磁振子振蕩。這種量子現象有助於幫助科學家更好的理解石墨烯電子的基本極限。
  • 超越198年前的傅立葉定律,終於揭示:熱傳播變得像流體一樣!
    傅立葉著名的熱方程於1822年引入,描述了當熱量流經材料時,溫度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變化。一般說來,這個公式很好地描述了高溫下宏觀(通常是一毫米或更大)物體中的熱傳導。然而,傅立葉熱方程未能描述所謂的流體動力熱現象。
  • 揭秘五邊形石墨烯
    與石墨烯僅由sp2雜化的原子構成不同,該結構的每個單胞中含有2個sp3雜化的碳原子和4個sp2雜化的碳原子,且碳碳單鍵和雙鍵並存,碳原子不再完全化學等價。雖然總能量計算表明該結構是碳的一種亞穩相,而聲子譜計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則確定了其動力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並且發現它可以承受1000 K的高溫。
  • 聲子晶體中的聲谷態輸運
    類比於原子構成的微觀晶體,這些人工結構被稱為光子晶體或聲子晶體。其主要特點在於,當波長和結構周期可比擬時,在其中傳播的經典波會發生強烈的布拉格散射,從而產生頻率帶隙。通過在這些人工晶體中引入點、線、面缺陷,人們發現了各種缺陷態、波導態,從而實現對經典波的過濾以及受限傳播等。與此同時,周期結構的散射導致通帶的性質也顯著不同於均勻介質,從而產生大量新奇的光、聲傳播特性,例如負折射、零折射效應等。
  • 研究提出高效且適用性廣泛的聲子輸運理論模型
    當這些原子分子的排布具有周期性時,這種熱振動便以聲子(攜帶熱能的準粒子)的形式將熱能從高溫端傳輸至低溫端。有關聲子輸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1819年,法國化學家Dulong和Petit把固體物質比熱與原子分子熱振動聯繫起來,發現並提出固體的高溫比熱為常數,然而卻無法解釋固體比熱在低溫時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顯著下降的現象。
  • 揭秘五邊形石墨烯--中國數字科技館
    與石墨烯僅由sp2雜化的原子構成不同,該結構的每個單胞中含有2個sp3雜化的碳原子和4個sp2雜化的碳原子,且碳碳單鍵和雙鍵並存,碳原子不再完全化學等價。雖然總能量計算表明該結構是碳的一種亞穩相,而聲子譜計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則確定了其動力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並且發現它可以承受1000 K的高溫。
  • 石墨烯、矽烯、鍺烯、錫烯、氮烯、藍磷烯、砷烯、銻烯,哪種二維材料中的熱量跑得快?
    除石墨烯具有平面結構,其他材料都被證實具有起伏結構。而結構起伏對熱導率機制到底有何影響卻一直存在爭議。最近,一篇Nanoscale的封底文章針對以上關鍵問題,通過理論計算開展了聲子輸運研究和深層次的聲子散射機制分析。通過對比分析二維IV族和V族材料,揭示了起伏結構二維材料中獨特的聲子輸運機制,為調控二維材料熱傳導提出了一個新的見解。
  • 聲子晶體材料:從聲石墨烯到聲拓撲絕緣體 I 本周物理學講座
    最近20多年來,基於對結構—性能關係的深入理解,通過有目的的人工設計和先進的微結構製備工程發展新材料的研究,形成了光子晶體/聲子晶體和超構材料等人工微結構材料的研究熱潮。這些微結構材料具有超越原材料的新穎物性,實現了均勻材料所沒有的,異乎尋常的力、熱、聲、光、電、磁等新功能和新效應。
  • 《Angew》:室溫下具有超低晶格熱導率的材料
    超低熱導率在諸如電磁學、熱障塗層等各種應用領域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在此,BiplabK.等人在Angew Chem Int Ed.中報導了一種Cu4TiSe4的晶體結構和傳輸性能。Cu4TiSe4是無毒且低成本的特殊材料,其在室溫下顯示出的晶格超低熱導率。
  • 《Angew》:室溫下具有超低晶格熱導率的材料!
    超低熱導率在諸如電磁學、熱障塗層等各種應用領域中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在此,BiplabK.等人在Angew Chem Int Ed.中報導了一種Cu4TiSe4的晶體結構和傳輸性能。Cu4TiSe4是無毒且低成本的特殊材料,其在室溫下顯示出的晶格超低熱導率。
  • 中科院觀測到摻雜量子點中的「聲子瓶頸」動力學現象
    據中科院網站10月11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在半導體量子點熱電子馳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觀測到了銅摻雜量子點中熱電子馳豫的「聲子瓶頸」效應。
  • npj:清華大學-南卡萊納大學聯手模擬—發現位錯聲子散射
    通常人們通過降低材料熱導率來提高熱電轉化效率,在材料中引入缺陷是降低熱導率主流的做法。位錯是材料中最基本的缺陷,通過引入位錯降低材料的熱導率已經在實驗上得到了證實,並且獲得了可觀的熱電轉化效率。但是人們對於位錯降低熱導的原因即位錯對於聲子(半導體中主要的熱載流子)的散射的理解,卻只是基於Debey-Callway 模型半經驗的公式。
  • 高壓超快動力學:壓力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
    超快光譜方法因其特有的極高時間解析度、Fermi面以上電子激發態探測、全波長寬譜能量範圍的相互作用、相干態和集體激發態的產生和探測、表面界面對稱破缺的探測等優勢在凝聚態物理特別是關聯量子材料的研究中有重要的應用,人們利用該方法已在高溫超導機理、複雜相變、多自由度耦合、雷射相干調控、誘導新奇量子態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然而迄今超快光譜主要用於研究常壓下的凝聚態物性。
  • 大連化物所觀測到摻雜量子點中的「聲子瓶頸」動力學現象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在半導體量子點熱電子馳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觀測到了銅摻雜量子點中熱電子馳豫的「聲子瓶頸」效應。此外,熱載流子的有效利用對提高光催化效率和敏化光化學反應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熱載流子的亞皮秒級別馳豫給熱載流子有效利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研究人員曾預測半導體納米晶(或稱量子點)可能具有長壽命的熱載流子,原因在於量子限域效應使得量子點出現類原子的分立能級,這些能級間的能量差異高達幾百meV,使得熱載流子很難通過發射聲子的形式進行弛豫,這就是著名的「聲子瓶頸」現象。
  • 科學家用超快雷射研究石墨烯片中的光致發聲現象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實驗室SF05組趙繼民副研究員和陸興華研究員等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施志剛教授、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清華信息科技國家實驗室任天令教授、中科院物理所魏志義研究員(L07組)等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片中發現了光致發聲現象。這是國際上第一次在石墨烯材料中觀察到這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