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新量子現象!

2020-10-18 FanqiangMeng3

近日,曼徹斯特大學、諾丁漢大學和拉夫堡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量子現象。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描述了單原子薄片石墨烯中的電子是如何驅散構成六角形晶格的振動碳原子。通過施加垂直於石墨烯平面的磁場,載流電子被迫進入封閉的圓形「迴旋」軌道。在純石墨烯中,電子脫離軌道的唯一途徑是在散射事件中通過「聲子」反彈。

這些聲子是粒子狀的能量和動量束,是與振動碳原子相關的聲波「量子」。當石墨烯晶體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升溫時,聲子的數量會越來越多。通過在石墨烯片上傳遞小電流,研究小組能夠精確測量散射事件中電子和聲子之間傳遞的能量和動量。

實驗揭示了兩種類型的聲子散射電子:橫向聲子(TA),其中碳原子垂直於聲子的傳播和波動方向振動(有點類似於水面上的表面波);縱向聲子(LA),其中碳原子沿聲子和波動方向來回振動(這種運動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聲波在空氣中的運動)。

實驗的一個重要結果是發現橫向聲子聲子散射優於縱向聲聲子散射,通常被稱為磁振子振蕩

這種量子現象有助於幫助科學家更好的理解石墨烯電子的基本極限。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種由碳原子以sp²雜化軌道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維碳納米材料。它具有優異的光學、電學、力學特性,在材料學、微納加工、能源、生物醫學和藥物傳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被認為是一種未來革命性的材料。

由於石墨烯特殊的結構,其也表現出許多其它材料不具有的特異性能。

1.導電性極佳:石墨烯中載流子電子和空穴是連續的,遷移率可以到達1×105 cm2/Vs,電子的傳輸速度達到光速的1/300,大大超過了在一般金屬導體和半導體中的傳導速度,因而其擁有極好的導電性。

2.超高透光率:單層石墨烯在很寬的波長範圍內的吸光度僅為2.3%,也就是單層石墨烯的透光率達到97.7%,遠遠高於透明導電薄膜國際通用標準85%的要求。

3.超高強度:石墨烯被發現是繼碳納米管之後具有最高彈性模量和強度的材料。其強度是世界上最好的鋼強度的100倍,硬度比自然界中最硬的材料金剛石還高,同時又擁有極好的柔韌性,可以隨意彎曲。

4.超高熱導率:和石墨、金剛石和碳納米管相似,石墨烯也擁有非常高的熱導率,自由態的單層石墨烯在室溫下熱導率可以達到5000 W/mK,是目前已知的導熱率最高的材料。

5.超大比表面積:由於石墨烯的厚度只有一個碳原子厚,因此單層石墨烯擁有超大的比表面積,可以達到2630 m2/g,遠遠大於普通活性炭的比表面積。

石墨烯的五大應用領域

一是光電產品領域,以其非常好的透光性、導電性和可彎曲性,在觸控螢幕、可穿戴設備、OLED、太陽能等領域中發揮作用。這也是目前公認最可能首先實現商品化的領域。

二是能源技術領域,主要依賴於石墨烯超高的比表面積、超輕的重量和非常好的導電性。採用石墨烯的超級電容器,其極限儲能密度是現有材料的2-5倍左右,被稱作最理想的電極材料。

三是功能複合材料,通過將石墨烯加入各種塑形基體,能夠製備出具有很好導電、導熱、可加工、耐損傷的特殊材料,在集成電路、散熱片、高韌性容器等方面有應用潛力。

四是微電子器件。未來的石墨烯半導體、石墨烯集成電路、THz器件等領域,可能需要利用石墨烯獨特的性質來發揮。

五是生物醫藥和傳感器領域,石墨烯對單分子的響應能力、承載抗體後的分子輸運能力都是其他傳感器不能實現的。

相關焦點

  • 薛丁格的貓與新量子力學(2)
    薛丁格的貓與新量子力學(2) 2011-11-21 17:30 作者:苗千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1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零溫極限下鐵磁演化新量子現象
    在先前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反鐵磁量子臨界點廣泛存在於強關聯電子體系中,但一直缺乏鐵磁量子臨界點存在的確鑿證據。此外,部分觀點認為奇異金屬行為源於反鐵磁量子臨界點附近具有不同自旋取向的兩種電子的量子糾纏效應,不會出現在自旋取向單一的鐵磁材料中。  浙江大學袁輝球教授團隊以重費米子材料CeRh6Ge4為研究對象,通過優化製備條件合成了高質量的單晶樣品。
  • 科學家發現首個低於尼爾溫度的反鐵磁拓撲量子材料
    科學家發現首個低於尼爾溫度的反鐵磁拓撲量子材料  Emma Chou • 2019-12-21 15:14:11
  • 二維材料最精確3D圖像可輕鬆生成 或改變新量子技術的遊戲規則
    這些獨特的特性受到量子效應的影響——這些現象發生在非常小的尺度上,這與在更大尺度上看到的經典物理學有著根本的不同。例如,當碳被排列在原子薄層中形成二維石墨烯時,它比鋼更堅固,導熱性比任何其他已知材料都好,電阻幾乎為零。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使用二維材料需要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特性,以及控制這些特性的能力。這項發表在《自然材料》雜誌上的新研究可能是這方面努力的一個進步。
  • 「高被引科學家」從反常現象發現AIE
    這一新材料的發現者正是唐本忠院士團隊。    從2001年首次發現至今,18年來,唐本忠院士團隊聚焦AIE研究。從基礎科研到技術應用,AIE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如今,AIE已成為學術上的一個研究熱點分支。全世界已經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500個研究單位的科學家進入該領域。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   本報合肥10月9日電 (記者錢偉)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向軍教授研究組與羅毅教授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掃描探針電子能譜儀,首次發現了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該現象的發現有可能發展出一種革命性的表面單分子探測技術。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二十一)新量子力學解讀(5)
    唯一能留下的就只有可憐的點點痕跡,等到有朝一日被有人發現了,或許對科學有點幫助。正統官方科學機構仍解釋不了量子是什麼,就說它只是一個數學概念,意思是不得不承認量子不是真實的物理存在。一百多年過去了,還如此糊塗,卻大吹特吹,再過三百年,也未必能明白,其科技應用更是遙遙無期。
  • 一種背景獨立的新量子引力理論正逐漸成型
    幸運的是,通過最近十幾年的研究,科學家們對如何構造一個背景獨立的量子引力理論有了很多認識,這其間有一個關鍵的人物,他就是印度理論物理學家阿貝·阿什特卡。阿什特卡不但重構了廣義相對論,使方程更加簡潔,而且他將愛因斯坦的理論直接變化成接近規範理論的形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規範理論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基礎。
  • 將迎來沒有遺傳病的世界,新量子算法比當今計算機快100000000倍
    近日,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傳來消息,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量子算法,可對基因組數據進行分類,其速度比經典計算機快了近一億倍。作者給出了他們的分類數據,如使用4個DNA構造塊進行分類,經典計算機將執行30億次操作,才能對樣本進行分類,而通過新的量子算法則只需要執行32次。筆者整理內容時,以為數據有誤,畢竟32與30億的差別過大,其速度快了近1億倍。
  • 1934年就發現了超光速現象?科學家實驗後,證實理論了正確性
    對於光速相信很多人都理解,並且在印象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了,而說起超越光速的速度,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比如宇宙膨脹的速度,量子糾纏的現象都是超光速現象。但是要知道這些現象科學家只是合理的推測並沒有被證實,那麼有沒有已經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存在呢?
  • 袁燦倫重建《新量子力學》(十八)新量子力學解讀(2)
    十八、新量子力學解讀(2)5、波動方程(高等數學)波動方程是一種偏微分方程,主要描述自然界的各種波動現象,包括橫波和縱波,例如聲波、光波、無線電波(光波)和水波。
  • 迄今為止唯一已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在1934年就已經被科學家發現
    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有可能和大家想像中的不一樣,而且到目前為止只有唯一的一個,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這個迄今為止唯一已被證實的超光速現象。這個現象在1934年就已經被科學家發現,在1934年,一位名為帕維爾.阿列克謝耶維奇.切連科夫的科學家,在對放射線穿過流體時所發生的現象進行研究時,發現了一種藍色輝光,這個現象馬上就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
  • 科學家發現其它恆星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
    科學家發現其它恆星出現日冕物質拋射現象!科學家懷疑這兩種現象也會在其他恆星上發生。天文學家在其他恆星的平均恆星亮度中發現了短暫的峰值,他們認為這代表恆星出現了耀斑。研究人員還發現,其他恆星的磁活動可能比太陽強1萬倍,這表明它們日冕物質拋射的強度可能比太陽的要強大許多倍。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儘管這一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反應體系已經被研究得相當透徹,但仍然存在著科學家們以前完全認識不到的新而且奇特的化學反應機理。同時,量子幹涉效應的發現也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發生化學反應過程的量子特性。」楊學明告訴《中國科學報》。「這有助於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豐富對化學反應的認識。」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志剛說。
  • 量子淺說(四):新量子論——波動力學
    量子淺說(三):新量子論——矩陣力學一文裡我們簡單介紹了現代量子力學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標誌——矩陣力學。德布羅意提出的這個「物質波」假說主張,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具有波動和粒子的雙重性質,電子是應該會具有幹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1927年貝爾實驗室的戴維孫和革末進行了著名的戴維孫-革末實驗,實驗結果成功證實了德布羅意假說。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統一了物質粒子和光的理論,揭開了波動力學的序幕。
  • 破曉號探測器在金星發現新現象,讓科學家極為興奮,究竟是什麼?
    另一方面,火星的地表以「礫石和巖沙」為主,非常類似地球的沙漠地區,把它改造成人類所需的生命家園的難度較低,而液態水留存證據的發現,讓科學家進一步從火星上看到了希望。在它這些年傳回的一系列數據中,有一項內容在最近引起了科學家的高度關注,也改變了科學家對於金星「不看好」的態度。原來,「破曉」號探測器使用最新搭載的IR2高精度紅外掃描儀,發現金星的大氣層並不是人們此前誤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
  • 科學家發現2個現象,有可能是真實的
    科幻小說只是一部科幻小說,它可以對火星文明做出各種猜想,但科學不能,我們必須拿出證據和事實來說話,所以科學家們有很多探測器降落在火星上觀察過去,由於技術含量,我們沒有找到任何有力的證據,但在最近的過去它似乎已經改變,我們還有兩個現象。
  • 海王星存在一系列怪異秘密,科學家發現無法想像的神秘現象!
    而對於其他的太陽系行星來說,人類依舊認知很差,不過近幾年隨著人類科學家的不斷研究和努力,逐漸的揭開了一些行星的秘密。可是我們要注意的是,人類對於海王星的認識並不是那麼多,甚至有的人對於海王星簡直是一無所知。今天美女小倩就給大家講述一下海王星的一些科學發現,這些科學發現真的是令人十分的震驚。
  • 科學家僅用幾百個原子打造出全球最輕科研鏡
    科學家僅用幾百個原子打造出全球最輕科研鏡2020-07-18 00:29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儘管只能用微米來測量表面,而且肉眼是看不見的,但這種獨一無二的設備被視為研究量子光學現象的一個強大新工具。
  • 科學家發現了紅移現象越來越明顯,其可證明宇宙在不斷的膨脹?
    目前認可度最高的一種假說就是宇宙是「奇點」大爆炸後產生,也有科學家選擇反向推理,他們研究證實了爆炸後的一些現象,發現如今的宇宙也具備這些現象!科學家通過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紅移現象(一個相對於觀察者運動著的物體離得越遠發出的聲音越渾厚(波長比較長),相反離得越近發出的聲音越尖細(波長比較短)。)也就是說越是離我們遠的星球,觀測到的顏色就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