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

  本報合肥10月9日電 (記者錢偉)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向軍教授研究組與羅毅教授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掃描探針電子能譜儀,首次發現了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該現象的發現有可能發展出一種革命性的表面單分子探測技術。研究成果發表在日前的《自然·物理》上。

  據介紹,電子能量損失譜學是分析材料化學組成的一種重要手段,電子打到樣品上會損失能量而發生非彈性散射,電子損失的能量取決於樣品原子及其所處的狀態,通過收集測量非彈性散射電子,可以獲得樣品中元素分布和原子相互作用等信息。然而在常規的電子散射中,非彈性電子只佔極少的比例,大多數電子是沒有能量損失的彈性散射電子。

  陳向軍研究組將電子能譜學技術與掃描探針技術相結合,自主研製了掃描探針電子能譜儀。通過實驗發現,電子在銀納米結構上激發出的局域的等離激元場(樣品中電子集體運動形成的場)可以導致非線性的電子散射現象,更多的電子損失能量,使非彈性電子的強度顯著增強。羅毅提出了一種單電子兩步過程的理論模型,解釋了這種非線性電子散射。

  非線性電子散射不僅是一種全新的物理現象,同時還會帶來一種新的、具有潛力的譜學技術——「非線性電子散射譜學」,未來可以用於研究吸附在金屬納米顆粒上的單個原子或分子。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
    我國學者在國際上首次發現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09 16:53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10月9日電(記者 徐海濤)基於10餘年的努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向軍教授研究組與羅毅教授合作,近期利用自主研製的掃描探針電子能譜儀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物理現象:非線性電子散射,此發現有可能發展出一種革命性的表面單分子探測技術
  • 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浮出水面」
    原標題: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浮出水面」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陳向軍教授研究組與羅毅教授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掃描探針電子能譜儀首次發現了非線性電子散射現象,該現象的發現有可能催生出一種革命性的表面單分子探測技術。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分波共振現象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分波共振現象這些特定的碰撞參數在量子力學中是一個「好量子數」,因此在整個反應過程中是守恆的,這些特定的碰撞參數相當於反應體系特定的轉動量子態,一般被稱為「分波」(Partial Wave)。 過渡態的分波結構是影響化學反應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化學動力學研究的重要基礎課題。
  • 人類首次發現超低溫下基態分子與原子散射共振
    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現象,最近在實驗上被人類首次發現。1月18日,中國科大發布重大成果,該校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科學家發現新量子現象!
    近日,曼徹斯特大學、諾丁漢大學和拉夫堡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量子現象。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描述了單原子薄片石墨烯中的電子是如何驅散構成六角形晶格的振動碳原子。通過施加垂直於石墨烯平面的磁場,載流電子被迫進入封閉的圓形「迴旋」軌道。在純石墨烯中,電子脫離軌道的唯一途徑是在散射事件中通過「聲子」反彈。
  • 【納米】發現納米矽結構中的超大光學非線性
    在矽電子學領域中,關鍵是做出具有非線性、能夠用電控制電的組件,例如電晶體。同樣的,用光控制光的組件,或者說全光學控制組件,也是矽光子學領域中的關鍵。但是矽晶體本身的光學非線性效應實在太小,不足以作為有效的全光學控制應用。一般來說,為了產生足夠的光學非線性,需要增加光與矽晶體的交互作用長度,但這也損害了其器件的可集成性。
  • 美首次製造出非線性零折射率超材料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2月6日(北京時間)報導,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張翔(音譯)領導的研究團隊在今天出版的《科學》雜誌撰文稱,他們製造出了全球首塊非線性零折射率超材料,通過這種材料的光在各個方向都會得到增強,有望為量子計算機快速提供多方向的光源,也可為量子網絡提供相互糾纏的光子,從而大大促進量子網絡的發展。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非線性電路的混沌現象
    打開APP 非線性電路的混沌現象 發表於 2018-03-13 15:10:38 混沌來自非線性,是非線性系統中存在的一種普遍現象。無論是複雜系統,如氣象系統、太陽系,還是簡單系統,如鐘擺、滴水龍頭等,皆因存在著內在隨機性而出現類似無軌、但實際是非周期有序運動,即混沌現象。近年來,混沌現象及其應用已成為通訊工程、電子工程、生物工程、經濟學等領域中的一個研究熱點。
  • 我國首次實現光學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操控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光學與光學工程系光纖與雷射技術許立新課題組,首次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基於色散管理的新型渦旋光纖,該渦旋光纖可操控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高維復用光通信系統中,由於涉及多種模式的時分、波分及模分復用,光纖中的非線性效應難以對其實現有效操控,制約了高維光通信技術的發展。基於軌道角動量光的非線性控制一直是高維光通信中懸而未決的問題。
  • 科學家發現最簡單化學反應中奇特量子幹涉現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和張東輝院士團隊在對「最簡單」的化學反應氫原子加氫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應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不常見的量子幹涉效應,並且利用這一量子幹涉效應首次揭示了化學反應中遠低於錐形交叉點的幾何相位效應。 「該研究一方面再次揭示了化學反應的途徑是複雜而有趣的。
  • DC-DC變換器非線性混沌現象研究
    這些現象由來已久,然而長期以來人們都把它們歸納為系統故障和外界隨機幹擾,影響了DC-DC變換器的研究、設計和開發,使得DC-DC變換器性能的提高受到極大的限制。  眾所周知,DC-DC變換器是一個固有開關非線性系統,因此變換器運行必然遵循非線性運行規律。現有的研究表明已被觀察到DC-DC變換器的奇異或不規則現象是一些典型的混沌現象 [1]。
  • 強雷射實驗首次證明光可阻礙電子
    據科技日報2月9日報導,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日消息,英國團隊用超強雷射照射電子,首次在實驗室展示了光讓電子速度減慢的輻射反應,這揭示了超越經典物理的動力學,並暗示量子效應的存在,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宇宙內某些最極端環境中發生的現象以及量子電動力學。 當光線照射一個物體時,一些光會從物體表面散射回來,但如果物體移動速度夠快,且光線夠強,就會發生奇怪的事情。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video:20170923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日前發布消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
  • 第十五屆全國光散射學術會議成功召開
    李燦院士指出我國近幾年在光散射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進展,光散射會議出席人數不斷增加,報告涉及內容也非常廣。   會議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學者就有關學術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作大會報告,如:《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雜誌主編、德國Würzburg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W.
  • 科學家首次發現暗物質存在直接證據:40萬正電子
    目前,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發現40萬正電子,可能是暗物質湮滅時產生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目前,科學家發現迄今證實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該發現源自「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這部儀器是2011年美國太空梭倒數第二次飛抵國際空間站時安裝的。
  • 科學網—發現狄拉克半金屬手性反常現象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盧曉璐)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成功實現手性反常的能谷非局域輸運,該結果為外爾半金屬中的手性反常現象在實驗上提供了首次可靠的定量測量
  • 科學家首次在實物中發現磁單極子的存在
    磁單極子是科學家在理論物理學弦理論中提出的僅帶有北極或南極單一磁極的假設性磁性粒子。在物質世界中,這是相當特殊的,因為磁性粒子通常總是以偶極子(南北兩極)的形式成對出現。磁單極子這種物質的存在性在科學界時有紛爭,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還未曾發現過這種物質,因此,磁單極子可以說是21世紀物理學界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
  • 臺灣大學朱士維教授在提升納米矽的光學非線性取得重大進展
    矽是自然界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由於其半導體特性以及納米集成電路製程的發達,矽也是目前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電子工業中應用最廣泛的元素。在矽電子學領域中,關鍵是做出具有非線性、能夠用電控制電的組件,例如電晶體。同樣的,用光控制光的組件,或者說全光學控制組件,也是矽光子學領域中的關鍵。但是矽晶體本身的光學非線性效應實在太小,不足以作為有效的全光學控制應用。
  • 中國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成果巨大
    我國每年的科研成果數以萬計,但真正能夠產業化的比例較少,科研與經濟「兩張皮」現象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難題。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把推動科技經濟相互融合作為我國科技工作的重點,把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