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朱士維教授在提升納米矽的光學非線性取得重大進展

2021-01-16 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

矽是自然界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由於其半導體特性以及納米集成電路製程的發達,矽也是目前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電子工業中應用最廣泛的元素。在矽電子學領域中,關鍵是做出具有非線性、能夠用電控制電的組件,例如電晶體。同樣的,用光控制光的組件,或者說全光學控制組件,也是矽光子學領域中的關鍵。但是矽晶體本身的光學非線性效應實在太小,不足以作為有效的全光學控制應用。一般來說,為了產生足夠的光學非線性,需要增加光與矽晶體的交互作用長度,但這也損害了其器件的可集成性。

近日,臺灣大學朱士維教授在提升納米矽的光學非線性取得重大進展,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此研究結合日本大阪大學光子學中心Junichi Takahara、Katsumasa Fujita,與臺灣中研院物理所林宮玄博士、臺灣大學凝態中心張之威博士、臺灣交通大學陳國平教授等共同合作。其突破關鍵在於應用矽的高折射率特性,可在納米尺度上作為全電介質天線,產生多種電磁共振模式,大幅增強光與矽的交互作用。再加上光致熱效應,以及降低周圍介質的熱傳導係數,可以使矽納米結構的溫度快速上升。因此造成折射率改變,回過頭來影響其共振模式,造成矽納米結構的散射光強度產生巨大的改變。其等效光學非線性效應,和原本的矽比起來提升了大約五個數量級之多。

基於這樣巨大的非線性效應,研究團隊實現了在個別矽納米粒子以光控制光的應用,能夠將散射光做將近100%的調製。更特別的是,一般來說光致熱效應的反應時間相當慢。但是該團隊發現,在納米尺度下熱傳導時間可以大幅降低,達到納秒等級,因此可以實現GHz超快納米全光學開關。

圖1. 在多種不同大小組合的矽納米結構上,都能產生巨大的光熱非線性效應。其現象具體來說,如中央圖所示,在增加激發光源強度 (Exc.) 時,納米結構的散射光 (Sca.) 的改變並非遵循線性,會產生超線性或是亞線性的各種可能性。這樣的非線性可以用來實現如右圖所示的全光學開關,也就是用橘色的調製光 (modulation),大幅改變綠色光的散射輸出強度 (output)。

在應用面向,除了全光學開關之外,近年來光學領域的重大進展之一是超解析顯微技術的發展,曾獲得2014諾貝爾化學獎的表彰。但是傳統的超解析技術依賴螢光分子的非線性特性,一般來說無法直接應用到材料研究上。該團隊在此研究中更進一步,創新地應用矽納米結構的巨大非線性效應,實現以散射光為對比,不需螢光染色且解析度能夠大幅提升的遠場光學超解析顯微影像。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光熱非線性與全光學調控概念可以推廣到其他形貌的矽結構。例如矽納米圓盤可以產生一種吸收特別強且不發光的共振模態,稱為anapole。朱士維教授與暨南大學光子技術研究院李向平教授和張天悅副研究員共同合作,發現具有anapole的結構不僅可以進一步加強光學非線性效應,更可以做出精度高達40納米的遠場光學超解析顯微影像。近期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Nat. Commun., 2020, 11, 3027)。作者相信同樣的光熱非線性概念未來也可以應用在其他和半導體工藝兼容的高折射率電介質材料,為現有的矽基光子學和光電組件的設計應用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Giant photothermal nonlinearity in a single silicon nanostructureYi-Shiou Duh, Yusuke Nagasaki, Yu-Lung Tang, Pang-Han Wu, Hao-Yu Cheng, Te-Hsin Yen, Hou-Xian Ding, Kentaro Nishida, Ikuto Hotta, Jhen-Hong Yang, Yu-Ping Lo, Kuo-Ping Chen, Katsumasa Fujita, Chih-Wei Chang, Kung-Hsuan Lin, Junichi Takahara, Shi-Wei Chu Nat. Commun., 2020, 11, 4101, DOI: 10.1038/s41467-020-17846-6

來源:X一MOL資訊

相關焦點

  • 【納米】發現納米矽結構中的超大光學非線性
    近日,臺灣大學朱士維教授在提升納米矽的光學非線性取得重大進展,相關論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時,納米結構的散射光 (Sca.) 的改變並非遵循線性,會產生超線性或是亞線性的各種可能性。這樣的非線性可以用來實現如右圖所示的全光學開關,也就是用橘色的調製光 (modulation),大幅改變綠色光的散射輸出強度 (output)。在應用面向,除了全光學開關之外,近年來光學領域的重大進展之一是超解析顯微技術的發展,曾獲得2014諾貝爾化學獎的表彰。
  • 無極子誘導的強光熱非線性及光刻結構的超分辨定位成像
    近日,暨南大學光子技術研究院納米光子及器件團隊與國立臺灣大學合作在全電介質超表面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研究發現利用亞波長矽結構所支持的光學anapole模態,可以獲得比體態矽高3到4個數量級的光熱非線性。基於此機制,他們提出了一種高效動態的全光調控方式,實現了對納米矽盤光散射響應接近100%的調製幅度。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 量子密鑰分發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微腔表面對稱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2.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陳志剛教授、許京軍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克羅埃西亞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基於一維SSH拓撲光子晶格,實驗和理論上研究了光與拓撲光學微結構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發現了非線性導致的體態模式向拓撲界面態模式的耦合,並構建出了普適的非線性模式耦合的理論框架。
  • 「新型紫外/深紫外硼酸鹽非線性光學材料的設計與製備研究」
    在結構性能關係研究方面:與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李明憲合作開發了基於Bader AIM理論的原子實空間切割方法,該方法可以精確地確定原子和基團對非線性光學效應的貢獻量,為非線性光學晶體中關鍵功能基團的篩選提供了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首次將人工蜂群算法應用於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材料的預測,搜索了NaBeBO3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超快相機、回音壁聚光、新型光晶片等入選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中國光學學會主辦的中國雷射雜誌社近日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從11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澎湃新聞(www.thepaper)對其中部分成果進行了深度解讀。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紫外雷射應用需求(< 400 nm)的快速增長,研創適用於紫外波段的光學晶體是當前化學材料領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學術前沿和研究熱點。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由於成果本身突出的學術水平,以及評審專家的嚴格公正,這一獎項,已經在學術界被廣泛認可。
  •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金屬納米結構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在光催化、納米集成光子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太陽能電池,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這些功能和金屬納米結構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石墨烯非線性光學研究獲得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吳施偉課題組聯合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副研究員程晉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長淦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中國雷射《返樸》專稿今天(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量子密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由於成果本身突出的學術水平,以及評審專家的嚴格公正,這一獎項,已經在學術界被廣泛認可。
  • 中科院在矽基光學相控陣LiDAR上取得新研究進展
    ICC訊 矽基光學相控陣(OPA)雷射雷達具有集成度高,掃描速度快,成本低等優勢,是固態雷射雷達的重要發展方向,近幾年不斷獲得突破性進展。但是,矽基OPA發射晶片的光損耗一直是個問題,尤其是矽波導在高雷射輸入功率時,非線性吸收較強,如雙光子吸收,自由載流子吸收等。
  • 中科院納米科技研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三年來,中國科學院納米科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本項目的總體水平處於國際前沿。    主要工作進展、成果和階段性成果如下:    一、納米科學研究工作進展    1.在基礎研究方面,納米材料和納米結構中新效應和新現象的發現、碳納米管的力學性質研究、納米結構的表徵和納米結構形成機理、 概念性納米器件研究以及在結構評估上均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 我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於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在雷射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廣泛應用,設計、合成性能優異的新型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一直是功能材料領域研究的前沿熱點。目前,國內外廣泛採取的設計思路包括在晶體中引入具有共軛平面結構的BO3基團,具有二階姜.泰勒畸變的d0,d10以及含孤對電子的金屬陽離子等。
  • 南京大學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
    source"的文章,這是研究團隊在高維量子糾纏光源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南京大學張利劍教授、王漱明副教授、王振林教授、祝世寧院士和香港理工大學蔡定平教授為該項成果的並列通訊作者。圖一:該團隊研製的消色差超構透鏡成像效果。量子信息是目前國際上最前沿、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 山東大學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
  • 安徽大學在新型螢光碳納米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碳點(CDs)具有優良的光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是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的理想納米材料。然而,CDs在近紅外(NIR)區域的微弱響應阻礙了其實際應用。近日,安徽大學畢紅教授團隊與田玉鵬教授團隊以及鄭州大學盧思宇教授合作,在新型近紅外多光子發射碳點的可控制備和生物標記的相關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學術快遞⑯| 青島大學雲茂金教授指導本科生在Optics Expres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該工作為設計高靈敏度雙波段傳感器及其他等離激元光學器件提供了新方向。青島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本科生葛家豪為第一作者,雲茂金教授為通訊作者。推薦閱讀研究快報① | 山東大學陳峰教授團隊受邀在Advanced Optics Materials發表綜述文章!研究快報② | 山東理工大學張芳和邢飛團隊在新型低維材料光學非線性研究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