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開啟太空時代以來,對外移民的第一顆星球就成為了天文愛好者和科學家最為關注度的事。一直以來,主流觀點都認為在八大行星中最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是火星。因為與其他兩顆太陽系的巖質小型行星相比,火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晝夜溫差沒有那樣劇烈,雖然無法和地球的溫和相比,但至少不像金星和水星那樣存在幾百度的溫差而對生命極端不友好。另一方面,火星的地表以「礫石和巖沙」為主,非常類似地球的沙漠地區,把它改造成人類所需的生命家園的難度較低,而液態水留存證據的發現,讓科學家進一步從火星上看到了希望。
因為這樣一系列的原因,以美國為代表的許多國家在上世紀都開啟過「火星熱」,許多的平民百姓相信火星上居住著「火星人」,而科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則高度關注火星上與「適合生命誕生」相關的數據信息,從一代又一代火星探測傳回的數據中,找到了越來越多喜愛火星的理由。而在與「地外生命」或者「星際移民」相關的影視、文藝作品中,火星的出場率也是最高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似乎火星都註定是人類未來向著太陽系其他行星邁出第一步的那顆星球。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2018年NASA為美國政府制定的「未來太空計劃」中,竟然把金星和火星同時作為了「移民第一步方案」的考慮對象,並且為這兩顆星球量身制定了一系列「改造方案」,為什麼金星會突然在官方評價體系裡,達到了能和火星相提並論的程度呢?眾所周知,金星擁有著「地獄星球」的惡名,長期以來都被廣大天文愛好者視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星球中數一數二的存在。因為它那層濃厚的、包含著惡劣酸雨的大氣層,科學家一直無法從地球上直接觀測金星。在這層硫酸雲和強烈暴風的衝刷下,再加上金星那非常高的溫度,別說任何生命,就是以前技術落後時期發射的一些探測器,在金星上都很難存活下來,顯然金星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為什麼美國科學家會開始認真對待金星呢?
事情還要從2015年12月份說起,人類發射的首顆能夠穩定全面考察金星的探測器「破曉」號終於抵達了金星。由於金星惡劣的環境,雖然科學家已經往其他行星發射了無數的探測器,獲取了非常詳盡的資料,但是對金星的了解還處於較大的空白當中。隨著歐洲金星快車任務的技術,這顆「破曉」號探測器成為了唯一一顆在那地域環境中持續考察金星的探測器。在它這些年傳回的一系列數據中,有一項內容在最近引起了科學家的高度關注,也改變了科學家對於金星「不看好」的態度。
原來,「破曉」號探測器使用最新搭載的IR2高精度紅外掃描儀,發現金星的大氣層並不是人們此前誤認為的那樣「一無是處」。探測器發現,它的大氣層存在著一種獨一無二的條紋結構,這些條紋的運動狀態與金星圍繞太陽的運動緊密相關,也就是與地球上「一年」的概念緊密相關。這件事讓科學家興奮不已,因為這幾乎等於是說,金星在氣候環境和星球磁場等方面,與地球存在著高度的相似性。
神戶大學的氣象學團隊針對這些數據進行了金星氣候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金星大氣層「有規律的條紋運動」來自金星上兩種氣候現象的相互影響。其中一種現象是目前唯獨在金星上才存在的「溫差漩渦」效應,科學家認為這是只有金星那濃密、酸度很高的大氣層才會出現的一種現象。而另一種現象就非常讓人驚喜了,它是地球上也存在的極地急流現象,它的出現說明金星在氣候上與地球非常類似。這兩種現象隨著金星圍繞太陽的運動,相互影響,從而在金星大氣層裡出現了有規律的條紋運動。科學家介紹到,這和地球上四季交替帶來的氣候運動非常類似。
這個過程讓科學家振奮的原因在於,要形成這種氣候運動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水蒸氣。因此,科學家推測金星大氣層之下存在著大量的水蒸氣,並且啟動探測器前往金星進行了近距離的取證。探測器從金星地表的火山巖漿區域獲取了大量數據,顯示這些巖漿運動確實受到大量水蒸氣的影響,證明了科學家的猜測。科學家進一步介紹道,由於金星與地球的質量、體積非常接近,(不像火星僅有11%地球質量,因此無法留住自身的水蒸氣),它可以永久性保留自己的水資源。在這個基礎上,對金星的大氣環境進行適當改造,再使用人造結構遮擋部分照射到金星的陽光,就能夠把它改造成「另一個地球」。如果金星能夠實現居住改造的任務,那麼看似溫和的火星,由於質量體積過小,就不如金星那樣適合人類長期居住了。因此,許多科學家正在認真擬定未來改造金星的相關理論。
熱愛科學的朋友,你們對於金星的未來移民計劃有信心嗎?
(最初的好奇心不應在繁瑣的日常中湮滅,歡迎關注小白科技遊,讓我們一起探索未知的星空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