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材料最精確3D圖像可輕鬆生成 或改變新量子技術的遊戲規則

2020-12-06 前瞻網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製作出了二維材料中原子的三維實驗圖譜,這種材料並不是真正的二維材料,但幾乎是扁平的,因為它被排列在極薄的層中,只有幾個原子那麼厚。

雖然基於二維材料的技術還沒有在商業應用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這種材料已經引起了相當大的研究興趣。在未來,它們可能成為半導體的基礎,用於更小的電子產品、量子計算機組件、更高效的電池,或者能夠從鹽水中提取淡水的過濾器。

二維材料(2D)的前景源於某些特性,這些特性不同於相同元素或化合物在大量出現時的表現。這些獨特的特性受到量子效應的影響——這些現象發生在非常小的尺度上,這與在更大尺度上看到的經典物理學有著根本的不同。例如,當碳被排列在原子薄層中形成二維石墨烯時,它比鋼更堅固,導熱性比任何其他已知材料都好,電阻幾乎為零。

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使用二維材料需要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特性,以及控制這些特性的能力。這項發表在《自然材料》雜誌上的新研究可能是這方面努力的一個進步。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繪製的這種材料原子結構的三維圖譜精確到皮米級——以1萬億分之一米來測量。他們用這一測量方法來量化二維材料的缺陷,這些缺陷會影響其電子性能,並準確地評估這些電子性能。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通訊作者Jianwei Miao說:「這項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不用任何現有的模型就能確定三維空間中單個原子的坐標。」「我們的方法可以用於各種二維材料。」

Jianwei Miao是STROBE國家科學基金會科技中心副主任,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納米系統研究所的成員。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實驗室與哈佛大學、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萊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進行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檢測了一層二硫化鉬,這是一種經常被研究的二維材料。在散裝時,這種化合物用作潤滑劑。作為一種二維材料,它的電子特性表明它可以用於下一代半導體電子。被研究的樣品「摻雜」了微量的錸,這種金屬在取代鉬時增加了多餘的電子。這種摻雜通常用於製造計算機和電子器件的元件,因為它有助於促進電子在半導體器件中的流動。

為了分析這種二維材料,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基於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的新技術,這種技術通過測量穿過薄樣品散射電子來產生圖像。Jianwei Miao的團隊發明了一種名為「掃描原子電子斷層」的技術,這種技術通過在樣品旋轉時從多個角度捕捉樣品來生成三維圖像。

科學家們不得不避免一個主要的挑戰來製作這些圖像:2D材料可能被過多的暴露在電子中而遭到損壞。因此,對於每一個樣本,研究人員都是一段一段地重建圖像,然後將它們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單獨的3D圖像——這使得他們使用更少的掃描,因此比一次性成像整個樣本使用更少的電子劑量。

這兩個樣品各自的尺寸為6nm×6nm,每個較小部分的尺寸為1nm×1nm。(納米是一米的十億分之一。)

由此產生的圖像使研究人員能夠在鉬原子的情況下以4皮米的精度檢查樣品的三維結構——比氫原子直徑小26倍。這種精度水平使他們能夠測量波紋、扭曲材料形狀的應變和化學鍵大小的變化,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由添加的錸引起的,這是迄今為止對二維材料的這些特性最精確的測量。

「如果我們只是假設引入摻雜劑是一種簡單的替代,我們就不會期望出現很大的應變,」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後Xuezeng Tian說,「但我們觀察到的情況比之前的實驗要複雜得多。」

科學家們發現,最大的變化發生在二維材料的最小維度上,也就是它的三個原子那麼高。只需一個錸原子就能引起這種局部畸變。

在獲得了這種材料的三維坐標信息後,由Prineha Narang教授領導的哈佛大學科學家對這種材料的電子特性進行了量子力學計算。

Narang說:「這些原子尺度的實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研究二維材料的行為,以及它們在計算中應該如何處理,它們可能會成為新量子技術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由於無法獲得研究中產生的那種測量數據,這種量子力學計算通常是基於理論模型系統,預期在絕對零溫度下進行。

研究表明,測量的三維坐標可以更準確地計算二維材料的電子特性。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博士後學者Dennis Kim說:「我們的工作可以通過使用試驗性的3D原子坐標作為直接輸入來改變量子力學計算。」「這種方法將使材料工程師能夠更好地預測和發現二維材料在單原子水平上的新的物理、化學和電子特性。」

原文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03-deciphering-disorder-d-materials-surprisingly.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用一張單色圖像生成高質量3D幾何結構
    :用圖像來重建3D數字幾何結構是計算機視覺領域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這種技術在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例如電影製作、視頻遊戲的內容生成、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3D列印等等。伯克利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的Christian Häne等人近日發表一篇論文《Hierarchical Surface Prediction for 3D Object Reconstruction》,論文中他們討論如何從單張色彩圖像重建出高質量的3D幾何結構,就像下面這幅圖所顯示的。雷鋒網編譯如下。
  • 進展|普適性機械解理技術製備大面積二維材料
    二維材料家族涵蓋了絕緣體、半導體、金屬和超導體,並展現出許多不同於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是近年來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製備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特別是原子層量級的超薄材料,是開展二維材料前沿探索的基礎。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最早發展出了機械解理技術,並獲得了單層石墨烯,掀起了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潮。
  • Nature子刊:實現釐米級疊層二維材料製備及轉角精確控制
    二維材料的維度與界面調控是推動其持續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二維材料層間弱的範德華力相互作用,可以按需將任意的二維材料堆疊在一起,組合成範德華雙層及多層人工材料,從而實現對其物理性能的調製。利用轉角自由度調控,會在人工疊層材料中引發多種有趣的物理行為,例如非常規超導電性、摩爾激子、隧穿電導、非線性光學以及結構超潤滑等。由此,也開啟了轉角電子學的時代。
  • 【科研進展】新型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鍺矽烷材料的帶隙調控
    帶隙是二維半導體電子器件和光電子光器件中最重要的基本參數之一,是影響二維半導體電子器件開關比和光電器件的光電流響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精確調控二維半導體原子晶體的能帶結構是提高器件性能的重要方法。例如:石墨烯是零帶隙納米半導體,通過摻雜、修飾和圖案化設計可以打開其禁帶結構,但帶隙調控範圍受限(< 1.0 eV);g-C3N4的禁帶寬度可達2.7 eV,通過摻雜可部分降低其帶隙結構(~1.9 eV);以MoS2和WS2為代表的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只有單層結構是直接帶隙半導體,而雙層和多層是間接半導體,通過元素摻雜可改變其帶隙,但調控範圍受其自身結構限制(< 2.1 eV)。
  • 做扭曲:使用曲面製作二維量子材料
    由UW-麥迪遜化學教授宋進領導的一個團隊建造的二維材料不斷扭曲,創造了科學家可以利用的新特性來研究納米尺度上的量子物理學。研究人員今天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這是當前二元材料研究的前沿。在上些年,科學家已經意識到,當你在原子層之間(通常是幾度)之間做一個小的扭曲時,你會創造出非常有趣的物理特性,比如非常規超導性。
  • 谷歌AI一鍵生成定製版3D遊戲神獸,可在線體驗!
    Googel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怪獸的創作往往需要遊戲美術師有高度的藝術創造力和技術知識,而AI可以充當畫筆,幫助他們節省藝術創作的時間,比如一鍵完成3D渲染,甚至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創造力。假如遊戲中有100種動物,每種動物都可以相互融合,那麼它會給任何藝術家帶來很大的工作量,但這對於機器學習來說,是很輕鬆的事。那麼,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 二維材料外延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特性與共性
    石墨烯具有獨特的電學和輸運性質,為開發後矽電子技術提供了廣闊前景。這種技術需求與驅動導致圍繞實現大規模生產高質量、大面積單晶石墨烯的大量研究,包括在適當的襯底上發展各種外延生長技術。同時,石墨烯所展現的前所未有的源於二維幾何結構的各種性質也激發了對其他二維層狀材料的廣泛研究,包括矽烯、磷烯、硼烯、六方氮化硼(h-BN)、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TMD)以及強拓撲絕緣體等。
  • 從二維跨越到一維世界!二維材料打開了一維物理學的大門
    二維材料,是指電子僅可在兩個維度的納米尺度(1-100nm) [1] 上自由運動(平面運動)的材料,如納米薄膜、超晶格、量子阱。
  • 扭曲的二維材料:能力非凡,潛力巨大!
    (圖片來源:Tatiana Shepeleva/Shutterstock)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組成六角形呈蜂巢狀結構的二維納米材料。它憑藉導電導熱性好、機械強度高、超薄透明、柔性可彎曲等優勢,一度被譽為「新材料之王」。石墨烯的發現,也激起了科學家們對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情。
  • 扭曲的二維材料:能力非凡,潛力巨大!
    (圖片來源:Tatiana Shepeleva/Shutterstock)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組成六角形呈蜂巢狀結構的二維納米材料。它憑藉導電導熱性好、機械強度高、超薄透明、柔性可彎曲等優勢,一度被譽為「新材料之王」。石墨烯的發現,也激起了科學家們對二維材料的研究熱情。
  • 段曦東:二維材料淘金者
    其一個維度達到原子級薄的尺度(約0.1nm~10nm),其餘兩個維度接近宏觀或者宏觀(一般在1μm以上),是納米材料的一種。二維材料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明星成員」無疑是石墨烯,其引起的熱度被安德烈·蓋姆本人稱為「God Rush(淘金熱)」。而二維材料的概念就是伴隨著2004年石墨烯的成功分離而提出的。
  • 在掃描電鏡下襯度較低的二維材料,如何準確表徵?
    現在,除了石墨烯和MoS2等熱度較高的二維材料之外,很多其他類型的二維材料也相繼被開發出來。而目前的二維材料除了用到SEM之外,拉曼光譜也是極其重要的表徵手段,而將兩者完全一體化的電鏡-拉曼系統在二維材料的表徵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要實現科學工程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更需要專業團隊技術攻關。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
  • 新技術可根據腦電波信號生成圖像信息
    新華社赫爾辛基9月21日電(記者朱昊晨 徐謙)芬蘭赫爾辛基大學21日發布公報稱,其研究人員研發出一項腦機交互技術,可以讓電腦通過監測腦電波信號推測特定場景中人腦中的想法,並生成相應圖像信息。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3D圖形晶片及3D圖像生成算法的原理分析
    用多邊形表示物體有兩個優點:首先是直接(儘管繁瑣),多邊形表示的物體其表面的分段線性特徵除輪廓外可以通過明暗處理(shading)技術消除;其次是僅存儲多邊形頂點的幾何信息,多邊形內部每個象素的明暗顏色計算所需的信息由這些頂點信息插值而來,這正是易於用圖形硬體支持的快速明暗處理技術。
  • 3D傳感行業專題報告:下一代圖像傳感升級方向、AR定位底層技術
    1.2 圖像傳感技術從問世之初就是二維,歷經彩色化、精細化的迭代,AIoT時代將向三維化發展圖像傳感器,是一種將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信號的設備,其基本原理與 人眼類似,通過鏡頭聚焦,將像光學影像投射至傳感器上。傳感器接受光子 後產生信號電荷,轉換為電信號後即可轉為數位訊號,供人們儲存、再利用。
  • Facebook 開源 3D 深度學習函數庫 PyTorch3D
    PyTorch3D為3D數據提供了一組常用的3D運算符和快速且可微分的損失函數(loss function),以及模塊化的可微分渲染API。通過上述的功能,研究人員可以立即將這些函數導入至當前最先進的深度學習系統中。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可以利用PyTorch3D進行各種3D深度學習研究(無論是3D重構、集束調整,乃至3D推理),以及改進在二維空間下的識別任務。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那麼3d掃描儀和3d列印技術是怎麼樣配合應用呢?3d列印技術獨特的魅力就在於所想即所得,可以輕鬆完美實現師生的創意和想像。問題是3d印表機要怎麼樣讀取我們的構想呢?解決這個問題,目前仍然離不開機器語言:數位化模型。這對於師生創客來講,也許是唯一棘手的問題。
  • 最新研究揭示二維材料的高度可調諧性!
    時下,二維材料廣泛應用於各個科技領域,例如半導體、柔性電子、可穿戴技術、太陽能、物聯網、智能硬體、印刷電子、通信等等,筆者也曾在多篇文章中介紹過。但由於其基本結構本身就非常小,所以很難進行製造和測量,以及和其它材料相匹配。所以,隨著二維材料的研發力度不斷加大,如何更好地分離、提高和操控它們的最佳特性,科學界仍然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進一步的探索。
  • 這項新技術可根據腦電波信號生成圖像信息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21日發布公報稱,其研究人員研發出一項腦機交互技術,可以讓電腦通過監測腦電波信號推測特定場景中人腦中的想法,並生成相應圖像信息。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赫爾辛基大學表示,這種腦機交互技術首次利用人工智慧對腦電波信號和電腦顯示的信息同時建模,通過人腦和人工神經網絡的交互作用,使電腦制出與人腦在特定場景下關注到的事物或特徵相對應的圖像,可應用於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將這項技術命名為「神經自適應生成模型」,並開展了有31名志願者參與的技術有效性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