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傳感行業專題報告:下一代圖像傳感升級方向、AR定位底層技術

2020-12-05 未來智庫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1、傳統圖像傳感器將往 3D化發展,應用於需要深度信息高精場景和運動場景

1.1 人類生活的世界是三維的,但是人眼是二維成像傳感器。人眼通過雙目視覺還原三維世界

眾所周知,我們生活在三維世界中,人類通過眼睛感知世界。人眼的構 造如下圖所示,其基本成像原理即是通過角膜和晶狀體折射光線,通過視網 膜上的感光細胞收集並感知。

如上所述,人眼的感光細胞排列成膜狀,系二維結構,本身只具備兩個 維度的感知能力,即判斷物體的長寬(X,Y軸),但是不能判斷物體的遠近。 然而人有兩隻眼睛,可以通過大腦處理接收到的圖像,產生立體視覺,判斷 物體的遠近(Z 軸)。此外,由於人對物體大小有基本判斷,有時僅憑單眼 就可以判斷。

1.2 圖像傳感技術從問世之初就是二維,歷經彩色化、精細化的迭代,AIoT時代將向三維化發展

圖像傳感器,是一種將光學影像轉換成電子信號的設備,其基本原理與 人眼類似,通過鏡頭聚焦,將像光學影像投射至傳感器上。傳感器接受光子 後產生信號電荷,轉換為電信號後即可轉為數位訊號,供人們儲存、再利用。

光-電轉換本身不涉及色彩,因此最開始的圖像傳感器都是黑白的,與人眼本身感受到的世界有較大的區別。1976年柯達公司的布萊斯·拜爾創新性 地發明了一種特定排列的濾色陣列,通過陣列記錄不同色光的光強,進而通 過插值算法還原出物體本色。

彩色的圖像已經比較接近人眼感受到的世界,此後圖像傳感器的發展便 不斷朝著精細化的路線發展——只有更加高像素的輸入,才能帶來畫質更高 的展示、輸出。同時高像素也可以帶來更高的信噪比,降低電信號本身傳遞 過程中的誤差。隨著半導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消費電子(主要指手機)的圖 像傳感器像素水漲船高:從2000年的11萬像素逐漸提升至 2019年的 1億像 素。

在消費電子圖像傳感器像素不斷提升的過程中,效用邊際遞減、成本不斷提高,逐漸發展至瓶頸:自2012年諾基亞發布四千萬像素手機以來,手機 相機的像素數直至2019年才突破六千萬,已經陷入停滯。實際上,以我們日 常能夠應用到的屏幕顯示最高標準——8K 屏為標杆,其中也僅需使用 8000*6000=48,000,000 個像素點(4:3 比例);而目前手機上普遍使用的 4k 屏僅需1200萬像素即可滿足。更加精細的圖像傳感器帶來的好處是長焦端的 數碼變焦裁切,然而與之相對應地,需要以更加快速的存儲、傳輸和更加精 細的鏡頭為代價。

在2015年,一張「鴿子為什麼這麼大」的照片火遍全網,其本質原因就 是單圖像傳感器難以體現深度(物體遠近)信息,顯得圖中的鴿子格外巨大。 「近大遠小」這個事實,在肉眼視角中不值一提,是一個常識;然而僅僅憑 借一張照片,在失去深度信息的前提下,「遠」和「近」便難以分辨了,因 此出現了這個笑話。在AIoT時代,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技術開始廣泛應用, 如果在輸入端沒有深度的信息,AI對世界的認知就會失真,進而輸出錯誤的 判斷。在精細化遇到瓶頸的情況下,為了更好地還原、接近人眼感受到的世 界,圖像傳感器的發展趨勢是三維化。

1.3 3D傳感不是對傳統2D傳感的替代,而將是補充;目前需要應用3D傳感的場景主要是高精場景和運動場景

3D傳感拓展了圖像傳感器的應用範圍,但是在成本的壓力下,它不會完 全替代傳統2D傳感。正如我們目前在科研、安防、工業等領域依然使用黑白 圖像傳感器和低精度圖像傳感器一樣,未來2D 傳感仍將佔有圖像傳感的一席 之地。3D傳感拓展的應用範圍主要是更高精度的場景(同一像素點維度有新 的信息)以及運動場景(運動本身是三維的,因此需要三維信息)。在本系 列報告中,作者分為三大應用:消費電子、智能製造、汽車電子(雷射雷達) 。

本篇報告主要描述3D傳感在消費電子中的應用,智能製造、汽車電子請 見後續報告。

2. 3D 傳感技術主要分為結構光、ToF 和雙目視覺,不同的技術路線決定了精度曲線,進而決定應用場景

2.1 3D傳感發展的瓶頸主要是精度,不同的技術路線在不同距離下的精度不同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 3D傳感技術主要分為結構光、ToF(分為 I-ToF 和 D-ToF)和雙目視覺三種。不同的技術路線有其不同的適用場景,這是由他們 的精度決定的。此處精度分為兩個指標,一個是X,Y 軸的解析度,即我們平 時說的像素密度;還有Z軸的誤差。

上圖中縱軸為Z 軸誤差。如圖中所示,結構光在距離超過數米後精度將 快速衰減;I-ToF 在數米至十米開始快速衰減,而 D-ToF 始終保持恆定。在 不同的工作距離會有不同的精度,因此在比較不同3D 傳感相機時常用的口徑 是在X米處的誤差為Y 毫米。如果在比較精度時無工作距離,則失去了比較 的意義。

2.2 雙目視覺的精度取決於基線距離,對體積要求較高,較少應用於消費電子

上圖中未提及雙目視覺,是因為該技術較少應用於對體積要求較高的消 費電子中。在一些多攝機型中有應用「景深攝像頭」,被人戲稱為「湊數攝 像頭」:該類攝像頭單價不足主攝的1/10,出於算力和體積的限制,效果也非常有限,一般用於中低端機型的拍照優化。

雙目視覺的深度信息識別原理是利用相差。如下圖所示,一個物體在兩 臺相機中成像的位置是不一樣的(此處使用小孔成像近似)。通過位置差信 息、兩臺相機之間的距離(基線長度)即可計算出物體距離相機的距離。在 實際應用中,還有各種相差修正等參數;同時,比對兩幅圖像,並識別出「一 個物體」是其中最難、算力消耗最大的一步。

2.3結構光的精度取決於點陣密度,因此不適用於遠距離場景

結構光是通過點陣投影器投射預先編碼好的紅外點陣,通過攝像頭拍攝後與標定的參數進行比對,計算變形的比例後即可還原出物體深度。其本質 與雙目視覺相似,也是通過投射光和接受光的光路視差,對基線長度也有要 求。

由於每個點陣投影器投出的點數是恆定的,因此距離越遠單位面積的點 密度越低,算法的還原效果越差。因此結構光技術不適用於遠距離場景。

2.4 ToF的精度取決於單位測量時間,未來D-ToF將是遠距離應用的關鍵

ToF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測量光飛行的時間,乘以光速求得距離的方法(時 間*速度=路程)。通過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該方法的精度(誤差)取決於單 位測量時間,即:如何精確算出「光飛行了多久」。光速高達 3*108m/s,即 使是納秒級別(10-9)的時間誤差也將帶來分米級別的距離測量差,無法應用 於任何場景。

目前的測量方法分為兩種,分別稱為I-ToF 和 D-ToF,兩者的傳感器有 所不同。I-ToF傳感器使用積分的方式將光信號轉為電信號,通過編碼脈衝並 對返回電荷積分的方式間接求得飛行的時間(如下圖),其精度會受到脈衝 周期的限制;D-ToF則可通過單光子雪崩二極體(SPAD)精確地記錄光子發 射和返回的時刻,因此其精度不隨距離增長而下降,可通過如下公式計算。

目前消費電子領域的應用主要在米級,而未來探索更遠距離的應用,如 環境建模等,需要使用 D-ToF 來保證精度。因此未來D-ToF將是遠距離應用 的關鍵,而在中近距離的應用上,目前結構光的市場份額正逐漸被 I-ToF 侵 蝕。

3 目前的消費單子 3D 傳感技術主要應用於手機,從可選走向必選的關鍵是 AR。其他應用場景包括支付、安防、智能家居等

3.1 全球消費電子 3D 傳感市場空間已經超過 100 億元,從百億走向千億市場的關鍵在於AR的應用

根據追蹤該領域多年的諮詢公司Yole的數據,截至 2019年全球3D傳感 市場空間達 50 億美元,其中消費電子領域佔約40%,即 20 億美元。在 2025 年消費電子領域將增長至80億美元,整體複合增速達到20%。

目前而言,3D 傳感技術在手機的主要的落地場景還是掃臉識別和攝影輔 助。掃臉識別用的3D傳感,主要和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等其他生物傳感器競 爭。目前的主打優勢是無感(方便)和高精度、安全;攝影輔助用的3D 傳感 主要用於景深分割及對焦,目前主要應用於高端手機,正在逐漸往中端手機 滲透。

總體來說,目前 3D 傳感技術在消費電子的應用仍在滲透的初始期。從 2019年的蓋特納曲線也可看出,該公司預計3D傳感技術能在2-5 年內成熟並 大規模應用。

不得不承認,目前 3D傳感的應用還只是「可選」階段,需要仰仗終端廠 商的應用,而不是「必選」;而從可選走向必選的關鍵在於需要一個關鍵產品來普及化、使3D 傳感下沉至中低端機型以及更多場景中。我們認為其中一 個可能的關鍵產品即是AR的應用,將在下文中詳解。

3.23D傳感技術在當下主要應用於手機,滲透率約20%,仍有較大空間

智慧型手機作為現在最流行、幾乎人手一個的手持終端,自然是3D 傳感 在消費電子應用中佔比最大的市場。3D 傳感技術在手機中的使用起源於2016 年聯想的Phab,當時應用的是 Google的ProjectTango 方案,旨在記錄設備的 全 3D 運動,同步為周圍環境建模。雖然當時該方案並未量產,但是拉開了 3D傳感在手機中應用的帷幕。

3D傳感技術真正為大眾所知要到 2017 年,當時蘋果發布的 iPhone X技 術搭載的前攝FaceID方案,正是結構光技術實現的3D傳感,主要應用是人 臉識別解鎖、支付。同時蘋果還發布了 AR Kit 平臺,以及通過 3D 傳感掃描 人臉後得到的個性化表情包方案Animoji。

FaceID 的應用在發布時被高度讚譽,被稱作「一旦應用就回不去」的新 一代生物傳感/解鎖技術。然而在國產手機的實際應用中敗給了全面屏+屏下 指紋的方案。FaceID的劉海屏廣受詬病,且在主要應用——手機解鎖——中 並未顯著便捷於指紋識別,對用戶的體驗提升不大。在2018 年,部分國產手機嘗試過使用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但是由於供應鏈未成熟、反饋不佳等種 種原因,續代機型中未繼續使用。2019年,LG、華為發布了帶前攝ToF的手 機,「劉海」顯著縮小,且拓展了手勢識別等新應用,為前攝3D 傳感打開了 新思路,或能在國產手機中扳回一城。

後攝的應用興起始於2018年末,由Vivo 首先發布量產機型R17;在2019 年,全球銷量前二的廠商三星、華為紛紛入局,在旗艦機型S 系列、Note系 列、P系列、Mate系列中應用,並下沉至A系列和榮耀 V系列。作為手機主 攝像頭多攝模組的一部分,後攝3D傳感的主要應用是改善攝影體驗:提供不 同點位的深度信息後能夠進行景深分割,再使用預設的後期技術優化出更好 的虛化效果。此外還有精細化修臉、一鍵更換背景等應用。

根據IDC 的數據,2019年全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13.7億臺;而全球使用 3D傳感的機型約2億臺,其中非蘋機型僅數千萬臺。2020年隨著蘋果開始使 用後攝3D模組(單臺手機使用 3d模組數量倍增)、非蘋機型開始逐步滲透 (目前非蘋滲透率不足10%),在可預見的未來內市場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廠家應用的原因包括蘋果帶來的跟風效應、供應鏈完善後價格達到可接受範 圍等。

3.3AR技術需要使用3D傳感定位,是可選走向必選的關鍵

如上文所述,我們認為3D傳感從可選走向必選的關鍵在於AR技術的應 用和普及化。AR技術,即Augment Reality,強調的是人機結合一體化,通過 計算機輔助增強現實中的功能。AR眼鏡也被認為是下一代的移動終端。

只有 2D傳感的AR設備是不完整的,不可能與 3D世界完成合理的交互。 如下圖所示:圖為風靡一時的 AR遊戲 Pokemon Go,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其中 的小火龍與現實結合得不是很好:它在屏幕中的大小是恆定的,當靠近時沒 有「近大遠小」的效果,讓人感覺有疏離感,並未能和現實世界完美結合。 因此,AR生態設備(無論是手機還是眼鏡)都必將搭載3D傳感。

2019年12 月,OPPO發布了旗下首款AR眼鏡,其中就搭載了 ToF攝像 頭以獲得周圍環境的3D 信息,並將於 2020年上半年開始商用,開啟商用消 費級AR 眼鏡的時代;此外,華為餘承東曾在18年11月向媒體透露 1-2年內 有推出AR眼鏡的想法; 最近的供應鏈消息也表明, 蘋果將在2020年的iPadPro 及iPhone機型中應用3D傳感技術,用於推廣 AR生態。一旦AR生態開始推 廣並大規模應用,3D傳感將找到真正的「必選」落地場景,市場空間將再擴 大一個數量級。

3.4 3D傳感是AIoT 時代的應用於多領域的底層傳感技術,現階段的發展還需要終端廠商大力推動

消費電子領域除以上提到的手機、AR眼鏡以外,還有許多領域能使用到 3D 傳感技術,如智能家居、支付、安防等等。早在 2010 年,微軟公司的家 用遊戲機XBOX360 便已啟用3D 傳感技術,將體感遊戲引入家居生活中;此 外幾年來在掃地機器人、智能電視、智能門鎖中,3D傳感也得到了長足應用。

僅從目前比較成熟的落地應用——人臉識別而言,主要的非手機應用領 域是支付和安防,如去年開始興起的支付寶/微信掃臉支付、線下支付櫃,門 禁門鎖系統、高鐵閘機等。該類人臉識別應用在安全性上強於原有的指紋支 付等方式,同時有更加便捷的用戶體驗。但是目前生態還未形成,仍需要終 端廠商推動、發展。支付寶/微信/銀聯的掃臉支付是新的支付入口之爭,目 前三大廠家正補貼推廣;門鎖門禁等市場較為散亂,需要有強有力的廠商破 局,帶動終端市場從指紋、密碼、刷卡等方式中切換。

4. 3D 傳感技術一級市場投資機會:關注長久不變的元器件廠商

我們將3D傳感產業鏈分為終端、模組廠、方案商、元器件廠商和原材料 廠商。終端一般指手機、平板、閘機等廠商;解決方案廠商指的是負責3D傳 感整體光路設計、算法的廠商;元器件廠商提供光源、傳感器、以及中間的 光路器件;原材料廠商提供其中所需的半導體、光學材料等。

從行業集中度的角度來看,目前終端廠商(主要指手機)已不適合一級 市場投資,華米 OV格局已定,且3D傳感並不成為終端的核心競爭力,在此 不做細表。對大部分上遊原材料廠商的客戶而言,3D傳感的佔比不高,同樣 也不成為該類廠商的核心競爭力。

解決方案廠和元器件廠,是兩條主營業務與3D 傳感強相關的賽道。如上 文所述,目前3D傳感整體行業方興未艾,落地的應用場景不多,主要是手機 和掃臉支付。在這兩個領域中,目前已成相對壟斷的競爭格局:手機廠商傾向於使用自己的團隊開發解決方案,將該鏈條集成;人臉識別廠商目前奧比 中光一家獨大。在其他領域,如門鎖、門禁等,目前下遊終端尚未形成明朗 的格局,方案廠商立足不穩,正在洗牌階段。

無論解決方案如何變化,終究需要向上遊採購元器件。而且上遊元器件 的壁壘較高,各鏈條玩家較少,競爭格局比較友好,一旦獲得下遊扶持即可 快速出貨放量。

……

(報告來源:基業常青)

如需報告原文檔請登錄【未來智庫】。

相關焦點

  • 光學3D傳感器行業深度報告:百億藍海,龍頭企業發力3D傳感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1、3D 傳感方案介紹:手機廠商放量在即, TOF 方案有望拓寬應用市場1.1 結構光與 TOF 為 3D 傳感主流方案,TOF 有望拓展廣闊應用市場目前,3D 傳感的主流 技術包括:雙目視覺、結構光與 TOF(time of flight)。 雙目視覺與結構光主要基於三角 定位原理測距,TOF 主要基於光的飛行時間測距。雙目視覺是基於視差原理並利用成像設備從不同位置獲取被測物體的兩幅圖像,通過三 角定位方法獲取深度信息,屬於被動式方案。但由於現實世界難以精準抓取定位點,目 前推廣度較差。
  • 奧比中光黃源浩:用最好的3D傳感技術賦能人工智慧時代
    能與他們站在一起,黃源浩心裡明白,這並不意味著他達到了那些先行者們的成就,而是得益於人工智慧所代表的未來發展方向,反映了國家對核心科技的重視,反映了時代對自主創新的鼓勵。 在技術攻關最繁重的時候,由於連續幾個月的高強度工作,黃源浩不得不訂好機票酒店,強制手下一個算法團隊的負責人去休假。 錢,總是初創企業的「生命線」。在天使投資所剩不多、又還沒有拿到A輪融資前,團隊一度遇到帳面資金「吃緊」的情況,這讓黃源浩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 2014年初,奧比中光決定向3D傳感的底層技術進軍,成立了獨立的部門專攻晶片研發。
  • 3D深度傳感ToF技術的基本原理解析
    飛行時間(ToF)相機憑藉更小的外形尺寸、更寬的動態感測範圍,以及在多種環境下工作的能力,成為首選的深度傳感方法。雖然ToF技術已在科學和軍事領域應用多年,但隨著21世紀初圖像傳感技術的進步,才得到更加普遍的應用。性能的變革意味著,包括 ADI ToF 技術在內的探測技術,已被應用到智慧型手機、消費電子和遊戲設備中,未來將不僅限於消費市場。
  • 結構光、立體視覺、ToF 3D傳感原理是啥?ams 3D傳感助力應用落地
    得益於近年來手機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蘋果iPhone X創新式的引用3D攝像頭,讓3D傳感首次大規模進入了消費者的視線當中並得到快速發展。據MarketsandMarkets預估,人臉識別全球市場產值將從2017年的40.5億美元,成長至2020年的77.6億美元,可以預測市場的快速成長將帶動並加速各種行業在人臉識別的應用發展。
  • 知微傳感撬動雷射雷達和3D相機「宏」市場
    西安知微傳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微傳感)坐落於古都西安。其核心團隊成員在光學MEMS,尤其是MEMS微振鏡領域有著近十年的研發積累,在MEMS微振鏡的設計、製造、驅動、反饋、測試、封裝和可靠性等方面積累有大量核心技術。
  • 量子傳感技術在廣東哪些產業中優先應用?專家給出答案
    活動旨在集聚權威專家資源,探討我國量子精密測量與傳感技術領域的前沿與熱點問題,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加快開發更多成果,為廣東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尋找新的發展極。本次論壇活動由廣東省測量控制技術與裝備應用促進會、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在此論壇上,「國家智能測控系統產業計量測試聯盟」宣告成立。
  • 奧比中光黃源浩:向3D傳感「無人區」進發,爭做賽道領跑者
    能與他們站在一起,黃源浩心裡明白,這並不意味著他達到了那些先行者們的成就,而是得益於人工智慧所代表的未來發展方向,反映了國家對核心科技的重視,反映了時代對自主創新的鼓勵。在技術攻關最繁重的時候,由於連續幾個月的高強度工作,黃源浩不得不訂好機票酒店,強制手下一個算法團隊的負責人去休假。錢,總是初創企業的「生命線」。在天使投資所剩不多、又還沒有拿到A輪融資前,團隊一度遇到帳面資金「吃緊」的情況,這讓黃源浩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2014年初,奧比中光決定向3D傳感的底層技術進軍,成立了獨立的部門專攻晶片研發。
  • 基於慣性傳感技術的跌倒報警器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慣性傳感技術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尤其是近年來在跌倒檢測領域的應用,大大的降低了跌倒報警器的研發成本。慣性傳感技術在跌倒檢測應用中主要承擔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對老人日常行為進行實時監測,另一方面是利用相關姿態解算算法分析判斷跌倒行為的發生。
  • 甘肅省科學院傳感王國的探索者 心系解決部分行業關鍵技術
    發布時間:2020年05月31日 10:11 來源:中新網甘肅分享到:圖為工作中的甘肅省科學院傳感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的宋玉哲。中新網甘肅新聞5月31日電 (王秀蓮 李小波)現任甘肅省科學院傳感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的宋玉哲,畢業時正值該院傳感技術研究所的轉型期和瓶頸期,急需能夠從事敏感材料的製備及其傳感性能研究方面的專業人才。憑藉身上那股不服輸的狠勁兒,在堆積如山的學術書籍和成百上千次的實驗中取得了滿意的成果。
  • 量子傳感新技術可實現高解析度核磁共振光譜
    由於NMR通常依賴於小的熱核自旋極化產生的弱磁場,因此NMR與其他分析技術相比,靈敏度較差。傳統的NMR設備通常使用大約一毫升的大樣本體積(足以容納大約一百萬個生物細胞)進行分析。為了提高NMR設備的靈敏度,馬裡蘭大學量子技術中心(QTC)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新的量子傳感技術,該技術可以對10皮升(微微升,pL)樣品中的稀溶液中的小分子進行高解析度NMR光譜分析。
  • 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的特點與研究現狀
    2、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研究現狀 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一經出現,就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並且在短短的十幾年裡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依據信號的性質,該類傳感技術可分為4類:①利用後向瑞利散射的傳感技術;②利用喇曼效應的傳感技術;③利用布裡淵效應的傳感技術;④利用前向傳輸模耦合的傳感技術.
  • 探究3D傳感和近眼顯示應用的關鍵技術
    加之自動駕駛傳感技術(如雷射雷達)的迅猛發展,催生各類微光學元件逐漸從「實驗室」走向了量產的「商業化產品」。為學術界與產業界架設橋梁,是麥姆斯諮詢「見微知著」培訓課程的宗旨之一,為此特開辦《第28期「見微知著」培訓課程:微光學元件核心技術》。
  • 基於雷射冷卻原子美國開發量子傳感技術
    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導,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科學家正在對量子傳感領域進行探討,發現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高陸軍導航和探測能力。  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傳感器與電子設備局物理學家Qudsia Quraishi博士指出,經典物理學可能限制精確感知技術(如成像和導航)的性能。他說:「精確成像通常受到光的衍射極限的限制。
  • 2020年第3期「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 特約專欄
    《紅外與雷射工程》「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特約專欄於2020年3期正式上線啦!此次專欄由陳錢、趙慧潔、左超三位老師精心策劃,涵蓋光學三維成像與傳感相關領域熱點研究方向。廣大讀者請隨小編一道,來了解下國內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吧!
  • 中國經濟導報:首條應用光纖傳感技術的智慧供水管網落地山東臨沂
    光電信息融合事件識別感知技術能夠賦予長距離輸配水管線「智能」感知功能,從而可以提前預警外界入侵擾動事件,當管網發生洩漏時可以第一時間自動報警並精確定位漏點,大幅度降低供水漏損率並有效保障沿線企事業單位、用戶居民的用水安全。本次工程由興業路南向北橫穿臨沂市西部新城,根據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總體規劃,興業路北起濱河大道南至臨鐵路,全場7.6公裡,道路紅線寬60米。
  • 機器人與觸覺傳感技術的碰撞,一文初探人類與機器人的觸覺傳感
    然而,目前大多數機器人交互式技術系統由於缺乏對觸覺傳感技術的有效應用,其動作不準確、不穩定,交互過程「笨拙」,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交互和認知能力。我們在這篇文章中重點關注人類和機器人的觸覺傳感問題。首先,我們討論人類 "觸覺" 的生理和編碼方式,及其在傳遞觸覺數據等任務中的重要性。
  • 關於召開2020年全國半導體光源系統學術年會暨國際光電傳感與檢測...
    關於召開2020年全國半導體光源系統學術年會暨國際光電傳感與檢測技術研討會的通知 2020-08-24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誰在打造3D深度傳感技術?中外有何差異?
    Z6FedncMovidius在被收購之前,即展開3D傳感的技術開發。其晶片最初用於作為3D渲染的引擎。Movidius曾與Google合作開發Tango (Google先進技術與項目。Movidius為Project Tango提供了一種用於計算機視覺定位與動作追蹤的晶片。Z6FedncMovidius的超低功耗視覺晶片最先出現在這一市場上,並成為3D傳感在行動裝置上的先驅。大多數的視覺處理平臺出現在2010年初,例如微軟(Microsoft)一開始的Kinect中搭載的PrimeSense晶片(比Movidius的視覺處理器功耗更高)。
  • 格拉斯哥大學研發1000fps刷新率單光源3D傳感方案
    不管是基於超聲波傳感還是紅外線傳感,他們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通過計算聲波或光波到達某一表面並反射回來的時間來推算距離。專家表示:通常光子到達3米遠處任何表面並反射回來平均需要10納秒,但這個時間並不能直接反映出該表面的方向和角度。
  • 為所有終端裝上3D傳感「智慧之眼」,安思疆科技獲近億元A輪融資
    蘋果甘願投入大量時間研發3D結構光技術,因為在相對於其他人臉識別技術採用的方案如TOF、雙目立體成像,前者效果更好,更成熟,成本相對低。3D結構光方案主要原理,是通過結構光發射器向目標投射一定「結構」的光線,同時通過攝像頭接收投射到目標表面後反射的光線,後端圖像處理器分析光線「結構」的形變,獲取深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