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可根據腦電波信號生成圖像信息

2020-09-22 新華社

新華社赫爾辛基9月21日電(記者朱昊晨 徐謙)芬蘭赫爾辛基大學21日發布公報稱,其研究人員研發出一項腦機交互技術,可以讓電腦通過監測腦電波信號推測特定場景中人腦中的想法,並生成相應圖像信息。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赫爾辛基大學表示,這種腦機交互技術首次利用人工智慧對腦電波信號和電腦顯示的信息同時建模,通過人腦和人工神經網絡的交互作用,使電腦制出與人腦在特定場景下關注到的事物或特徵相對應的圖像,可應用於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

研究人員將這項技術命名為「神經自適應生成模型」,並開展了有31名志願者參與的技術有效性測試。

測試中,電腦向受試者展示了數百張由人工智慧生成的人臉圖像,受試者被要求重點關注某些特徵,例如有微笑的表情或看起來比較年長等,同時他們的腦電波信號被輸入到人工神經網絡中。人工神經網絡會分辨出當受試者看到符合這些特徵的人臉圖像時產生的腦電波信號,並應用這種數據推測受試者腦中想到的人臉圖像,最後電腦據此生成人臉圖像,並由受試者對其準確性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受試者認為電腦生成的人臉圖像與他們想像中符合這些特徵的人臉匹配度高達83%。

主持該研究的赫爾辛基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及芬蘭科學院研究員圖卡·羅察洛說,這項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之一是幫助人類提高創造力,「如果你想繪製或說明某個事物,但自己無法做到,電腦可能會幫助你實現目標。它可以觀察你注意力的焦點,並推測出你想要創建的內容」。(完)

相關焦點

  • 這項新技術可根據腦電波信號生成圖像信息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21日發布公報稱,其研究人員研發出一項腦機交互技術,可以讓電腦通過監測腦電波信號推測特定場景中人腦中的想法,並生成相應圖像信息。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赫爾辛基大學表示,這種腦機交互技術首次利用人工智慧對腦電波信號和電腦顯示的信息同時建模,通過人腦和人工神經網絡的交互作用,使電腦制出與人腦在特定場景下關注到的事物或特徵相對應的圖像,可應用於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將這項技術命名為「神經自適應生成模型」,並開展了有31名志願者參與的技術有效性測試。
  • 檢測腦電波信號獲取意念 國產腦控機器人如「阿凡達」
    幾年前,在電影《阿凡達》中,用腦電波控制軀體的技術讓人震撼不已。如今,科研人員正努力將這項技術變成現實。在老齡化加劇的今天,如果有一輛輪椅,不用動手便可帶你去任何地方;如果有一個餐桌,主動為你送上美食,那將是何等輕鬆自在的生活。
  • 腦電波技術新突破:讀心準確率達到95%
    解碼發生在人第一次看到圖像幾毫秒後,研究人員表示,準確率已達到95%。該研究將幫助有語言障礙的人能有一個更好的溝通方式,如癱瘓者、中風者以及自閉症等。研究者將電極植入患者的顳葉中,觀察患者對於兩種圖片的神經反應,這兩種圖片分別是關於頭像和房子,大量的圖片以400毫秒的間隔隨機出現,研究者們將預測患者看到的是哪種圖片。
  • 我開動了 獨家體驗長城腦電波控車技術
    換句話說,當工程師內心緊張時,從傳感器識別的腦電波信號就會傳遞至腦電波控車的控制單元,隨即,該控制單元向動力系統發送信號,使車輛移動。如果此時,工程師內心平靜了下來,那麼,車輛就會制動並停車。● 上手有難度嗎?
  • CVPR 2020 | 看圖說話之隨心所欲:細粒度可控的圖像描述自動生成
    動機圖像描述生成(Image Captioning)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機器掌握多種計算機視覺語義識別技術,例如物體識別、場景識別、屬性和關係檢測等等,同時還需要將所有檢測的結果總結為一個自然語言表述的句子。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迅速發展,近期圖像描述生成模型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甚至在某些準確度相關指標上超過了人類撰寫的文本描述。
  • 自動駕駛越玩越強大 腦電波控車技術來了
    如果今天告訴你還有一種控叫「腦電波控」你會不會吃驚得暈菜?最近日產在今年的CES展上,日產展示了一項「腦控車(Brain-to-Vehicle,簡稱B2V)」技術,可以讓車輛能夠讀懂駕駛者的腦波意圖,相較與傳統的手動駕駛,腦電波駕駛能夠將駕駛者的反應更加快速地傳達給車輛,使車輛根據駕駛情況的變化不斷做出相應的調整。
  • DARPA:腦電波控制無人機
    藉助腦機接口技術,一位飛行員就能夠同時操控多架無人機,讓它們形成一個編隊,或者讓它們分散在不同的飛行路線上。根據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署(DARPA)提供的項目摘要,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找到人類大腦「感知多代理系統信息」的運行機制,繼而從中提取「控制命令」。換句話說,科學家們正在試圖建立一個系統,讓一個人可以控制一群無人機,並且這些無人機還能接收不同的命令,做出不同的行為。
  • 計算機通過人腦信號預測想法,還原人腦圖像準確率高達83%
    【新智元導讀】近日,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技術,可以使計算機通過監測大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並提出神經自適應生成模型。難道馬斯克的腦機接口還不夠瘋狂?近日,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技術,可以使計算機通過監測大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
  • 計算機通過人腦信號預測想法,還原人腦圖像準確率高達83%
    ,可以使計算機通過監測大腦信號來模擬視覺感知,並提出神經自適應生成模型。:生成與大腦信號相匹配的圖形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的這項技術基於一種全新的腦機接口界面,之前類似的腦機接口已經能夠執行從腦到計算機的單向通信,比如拼寫單個字母或移動光標。
  • 基於腦電波創作新音樂 AI耳機可改善聽眾情緒
    據日媒報導,日本一支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裝置——人工智慧耳機,能夠跟蹤聽眾的情感狀態,創造出為聽眾量身定製的音樂,從而改善聽眾的情緒,激發新的情緒。  該研究團隊得到了日本大阪大學創新中心項目的支持與合作,其開發的AI能夠檢測用戶的大腦狀態,並通過音樂來刺激它,從而讓聽眾產生新的情緒。
  • 腦電波可以控制意念!未來可期!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和數據需要大腦進行處理。因此,在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好。注意(Attention),作為大腦的高級認知功能,影響著所有信息在大腦中的加工過程。和其他高級認知功能(例如:學習和記憶)不同的是,注意力是可以用腦電來監測和量化的。
  • TP-GAN 讓圖像生成再獲突破,根據單一側臉生成正面逼真人臉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像人類一樣能夠考慮整體和局部信息的 GAN 結構,合成的圖像非常逼真且很好地保留了身份特徵,並且可以處理大量不同姿勢的照片。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合成的圖像有可能用於人臉分析的任務。作者在論文中寫道,他們的這項工作主要貢獻在於三個方面:1)提出了一個像人類一樣能夠考慮整體和局部信息的 GAN 結構,能夠根據單一的圖像合成正面人臉視圖,合成的圖像非常逼真且很好地保留了身份特徵,而且可以應對大量不同的姿勢。
  • 腦電波配VR虛擬實境,智能操控全息視野,遊戲方式大變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生活的方式和娛樂的途徑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從老虎機到2d遊戲,再到今天貼近現實的3d遊戲,越來越真實的遊戲場景,讓我們可以更好的帶入角色,進入一片新的天地。你無法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未來將會發生的遊戲變革吧!
  • 同步腦電波可以反映短期記憶信息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從猴子身上破譯大腦視覺工作記憶的代碼的研究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一項動物研究表明,通過把在大腦的工作記憶電路的腦電波進行同步,就可以看到大腦能夠儲存什麼。更多的同步電子信號神經元存在於關鍵電路的兩端樞紐,剛剛看到的物體上可以看到細胞的短期記憶。
  • 論意識的未來:可以實現用腦電波控制物體嗎?
    通過對於腦電信息的分析解讀,將其進一步轉化為相應的動作,這就是用「意念」操控物體的基本原理。四、意識圖像現在有一種能夠精確定位研究人腦內電流波動的方法,叫做磁共振成像掃描技術(fMRI)。這種技術跟腦電圖(EEC)完全不同,它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儀探測無線電波的「回波」來探測大腦組織的內部,可以精確定位各種信號發生的位置,並且生成3D圖像。通過對這種圖像的分析,我們就能得到大腦中思想的運動。
  • 美科學家研製讀腦裝置 可將腦電波翻譯成語音
    通過繪製腦電波所對應的語音,研究小組能夠閱讀人類大腦思想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探索頻道報導,通過匹配與大腦活躍性相一致的聲音,科學家正在進行一項最新研究,可幫助我們傾聽到人們的思想。  這種新穎獨特的讀腦術意味著未來有一天通過接入大腦電子信號,可以傾聽那些無法說話人群的思想。大腦以不同的語音來表達獨特的電子活動性,通過觀看人類大腦電子活動性圖形,科學家能夠揭曉該大腦活動性所表達的單詞,這是一項重大研究,能夠「傾聽」無法說話群體的思想。
  • 論意識的未來:可以實現用腦電波控制物體嗎?
    該系統的接收裝置由一小塊核電池供電,控制信號通過埋藏在皮膚下面的導線,通過在頭骨鑽的小洞植入大腦。超級電腦通過無線電接收發射裝置送過來的信號,實時跟蹤、判斷患者是否進入了躁狂狀態,再通過無線電發射指令,控制埋置在大腦上的電極發出電信號,從而控制患者的行為。
  • 神秘的超低頻腦電波
    每隔幾秒,大腦會發出一個腦電波,就像海面上升起一個巨大的波浪。幾十年前,科學家在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掃描人和動物的大腦時,首次發現了這種超低頻腦電波,不過,當時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只是一種電子噪音,或是幾種較快腦電波的集合,沒有重視。
  • [組圖]日本推出空中3D投影技術 可發射預警信號
    通過向稀薄的空氣裡發射雷射生成的一個自由浮動圖像,20日在日本與公眾見面,這為我們有一天把消息發射到萬裡無雲的天空提供了可能性。 就像蝙蝠信號一樣,這種浮動圖像的發明者希望,有一天可以用它警告人們危險正在逼近,例如正在逼近的海嘯。
  • 分析腦電波就能猜出你正在觀看的視頻
    「我們已經證明,觀察不同內容的視覺場景會影響人的腦電波,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相應的EEG(腦電圖)信號來區分不同場景類別。」神經機器人實驗室的工程師Anatoly Bobe說道,「然後,[我們] 創建了一個系統,從腦電圖信號特徵重建圖像。」研究人員通過向人工智慧展示不同物體的視頻剪輯,以及觀看者的腦電波記錄,來訓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