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波可以控制意念!未來可期!

2021-01-09 科技展望

某節目現場,在舞臺中央的道具桌上,擺放著一些氣球和3個頭環。有兩位嘉賓做的事情很簡單,即通過腦控裝置引爆氣球。頭環的使用效果因人而異,腦力越好,進入狀態越迅速,也會越快地引爆氣球。

嘉賓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嗎?

兩人用盡辦法,假意「怒髮衝冠」,嘉賓韓雪的腦電波數值達到82的頂峰,率先爆破氣球,隨後嘉賓主持人也「憤而」引爆了氣球,一度「叫囂」要用學霸的「腦力」碾壓對方的主持人惜敗。

實際上,氣球並非是被「想」炸的,而是通過道具桌上的隱藏針刺裝置刺破的,這個針刺則是通過腦電波數值來控制的。 是佛大學腦科學中心在讀博士生韓璧丞團隊設計的一款腦機融合設備,專門用來檢測與「關注」有關的腦電。這是一款簡化的腦電檢測儀,它只有3個電極,攜帶方便,樣子還蠻「酷」。真正臨床上用的記錄「腦電圖」的腦電儀有64 或者128個電極,通過一個頭套戴在頭上。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指通過在人或其他動物的顱骨表面安裝電極,進行非侵入性地記錄大腦整體電活動的電生理檢測方法。

腦電波作為一種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範圍在每秒1-30次之間,並且可以劃分為五種波段:δ波(2~4Hz)、θ波(4~8Hz)、α波(8~13Hz)、β波(13~30Hz)和大於30Hz的γ波。其中α和β波段通常被稱作快波波段,δ和θ波段則被稱為慢波波段。腦電波在頭顱不同部位的頻率,幅度和相位變化,能反映腦的功能和狀態。腦電圖因此在臨床診斷和神經科學基礎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信息和數據需要大腦進行處理。因此,在做某一件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好。注意(Attention),作為大腦的高級認知功能,影響著所有信息在大腦中的加工過程。和其他高級認知功能(例如:學習和記憶)不同的是,注意力是可以用腦電來監測和量化的。韓璧丞團隊開發的腦機融合頭環,正是利用了腦電波和注意力的相關關係,他們設計的頭環獲取的腦電中α波和β波的比值,可以間接反映注意力。當α波/β波或θ波/β波的比例上升時,可認為專注度上升;反之,比例下降則意味專注度下降。

節目中,兩位嘉賓佩戴的頭環檢測到腦電波的數據,經過轉換,獲取了與「注意」有關的的α波和β波的比值,節目現場大屏幕顯示的指數即是對專注度進行衡量後的一種可視化結果。觀眾能夠直接觀察到嘉賓「關注」某事時,腦電波數值的實時變化情況。人進入一個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狀態時,頭環檢測的數據達到80,此時檢測的數值顏色變為紅色,啟動針刺動作,氣球爆炸。這就好比給大腦裝了一個遙控器,直接通過「腦力」來控制一件物品。

雖然在節目中兩位嘉賓都通過「專注的意念」將氣球爆破,但真正引爆氣球的「幕後推手」可能並非只有與「關注氣球」有關的腦電波。節目中,原本設定兩位嘉賓背對著大屏幕,面對氣球,「關注」氣球的。通過集中注意力讓頭環監測到微弱的腦電波,進而促發針刺裝置,刺破氣球。但事實上,兩位嘉賓在實驗過程中並沒有集中注意力「想」氣球,而是背對著氣球,面對屏幕,「關注」了屏幕上的數字!轉頭之間韓雪和撒貝寧的氣球相繼被刺破。

為什麼沒有關注氣球,氣球也會被刺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節目的另一嘉賓,清華大學的魯白教授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他說,一個好的檢測工具,需要有3個基本標準:特異性,敏感性,實用性(簡單,經濟,好用)。本節目中用的頭環,實現了敏感性和實用性,但卻不夠特異。

具體來講,頭環的特異性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方面是由於腦電信號微弱,很容易受到如肌電和肢體運動信號等其他信號的幹擾,比如在節目現場嘉賓講話或身體運動,都會發出信號幹擾頭環的信號處理。另一方面,人們專注於不同事物時會產生類似的腦電反應,因此並不能通過腦電區分現場嘉賓是專注於氣球還是大屏幕上的數字。

腦電波作為腦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手段,除了利用腦電分析注意力之外,對腦電信號更深入的解讀可以實現更多樣化的腦機接口。

腦機接口的研究根據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兩種。

非侵入式指的是,採集設備在頭皮以外,通常用相應的腦電電極或佩戴腦電頭套實現。舉例來說,早期一種經典的腦電控制是通過採集人腦在想像運動時的自發腦電波(比如想像運動左手或者右手),用來控制打字輸入或者機械運動。但是由於檢測的信號微弱且信息傳輸速度慢,因此準確性不高。

進入本世紀以來,各種新型的腦電模式,例如誘發P300腦電信號和穩態視覺誘發電位信號等被廣泛研究。2009年,清華大學醫學院的洪波教授通過視覺目標移動,實現了不依賴閃爍刺激的穩健腦機接口打字輸入,但打字速度不夠快。

2015年,清華大學高上凱和高小榕教授的研究團隊實現了基於穩態視覺誘發電位(SSVEP)的高速腦機接口,最快可以1秒左右打出一個字符。侵入式腦機接口則是一種需要穿過頭骨植入採集晶片實現的設備,這種設備顯然會給使用者帶來負擔,但是直接從皮層採集信號,可以獲得更強和更少受幹擾的腦電波。從這個角度而言,這為患者帶來更多可能性。

作為較早開始相關研究的代表之一,布朗大學研發的BrainGate系統便是運動皮層遠程控制的代表成果。經過多年的不斷嘗試和改進,2012年,研究人員通過將一種名為Utah Array的電極列陣植入癱瘓病人的運動皮層,成功讓癱瘓病人利用具有8個自由度的機械手完成自主喝咖啡的動作。

基於肌肉電信號的控制系統是如何讓奇蹟發生的?

和腦電一樣,肌電信號(Electromyogram,EMG)同樣也是人體生物電的一種,節目現場,魯白教授解釋道:「肌電信號指的是我們肌肉組織收縮時伴隨的電信號。正常來說,我們要讓手做出動作,首先要在大腦皮層產生電信號,然後通過中樞神經傳遞到手臂的周圍神經,再觸發肌肉細胞產生肌電信號,由它來控制肌肉群做出收縮動作。人工智慧肌電機械手就是通過肌電信號採集臂環,檢測手臂上的肌電信號,之後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翻譯給智能機械手,做到通過肌電控制機械手實現相應手勢動作的功能。」

目前世界上失去手臂的人大概有幾百萬,這其中能順利安裝並使用假肢的人卻不到1%。節目中由韓璧丞博士團隊研發的智能機械手相對於普通的假肢,具有更強的控制度,可以完成單個手指的運動,而這些都得利於該項對身體生物電信號的識別技術更先進、算法更智能。

由於表面肌電信號(SEMG)在測量上具有非侵入性、無創傷、操作簡單等優點,因此在臨床醫學、康復醫學以及體育科學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國際上對於肌電機械手的研究開展較早,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產品投入使用,較為知名的包括i-limb公司,Michelangelo Hand公司的系列肌電控制機械手。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肌電信號同時也存在肌電識別手勢數目有限,較難反應手勢動態過程等諸多挑戰。

以腦機接口和肌電控制為代表的相關研究,承載了延伸人類肢體邊界的美好理想,也承載了眾多殘疾患者的康復希望。特別是腦機接口作為目前研究的熱門領域,不僅受到了以Neuralink和Facebook為代表的工業界巨頭的關注,各國政府也在不斷地為腦機接口及其他神經工程相關領域增加相應的財政預算。其中,美國、歐盟、日本以及中國的腦計劃都將為腦機接口提供關鍵神經生理基礎與關鍵技術方法支撐。相信隨著社會各界的推動,相關研究將克服特異性,實用性中的種種困難,更多地走向實踐應用。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腦電波?意念控制,離我們還有多遠?
    該遊戲方式是:通過佩戴在頭上的傳感器,採集比試者的腦電波信號加以放大(據說是要放大10000倍以上),以此來控制小球的運動,腦電波信號的強弱,作用在小球上的力也就不同,於是球就會向弱者的方向滾動。其實這個遊戲主要靠集中注意力來增加腦電波的強度,算是【意念控制】最初級的應用了。
  • 如何讓腦電波更強大?看看意念控制遊戲
    (現在回想,這可真是個坑爹的建議。) 好吧,小球擺在中央,按鈕按動,遊戲開始。嬛嬛姐閉上眼睛立刻開始想一個人,腦海裡對他各種打、各種虐。結果半分鐘後,睜眼一看,小球在軌道上已經衝到我這邊了,明顯我輸了。 我不服氣,心想,一定有什麼不對。我要求再賽一場。這一次,我想了下,決定什麼都不想,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兩眼之間,再用意念想著小球。
  • UDrone意念無人機初體驗 玩轉腦電波控制
    UDrone意念無人機後來發展到用腦電波控制無人機的設想,UDrone意念無人機應運而生,在這裡我科普一下,這是深圳創達雲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融合了腦機接口技術,體感交互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的腦控無人機。
  • 用意念開飛機這事兒究竟是怎麼實現的?|神經元|腦電波|意念控制|...
    研究人員還發現,神經元通過電子「尖峰」傳遞信息,這可被極細的金屬絲(電極)記錄下來。1969年,美國科學家發現猴子可以通過大腦運動皮質中神經元的活動來使生物反饋儀的指針發生偏斜。運動皮質是大腦中計劃和支配軀體運動的區域,這是科學家首次證實腦電波可以控制外部設備。但菲茲沒有意識到,他創造了世界上首個腦機接口。
  • 華為在愚人節發布意念控制屏,然而AI解碼腦電波是真的
    今年愚人節那天,華為曾經似乎是開愚人節玩笑似的發布動態說,將發布用意念驅動控制的屏幕:意念驅動,技術搭載,史上首款超意識協作屏!擁有腦電波投射、生物識別、靈感激發等功能。當時華為的宣傳是意念協作屏,而內容探討的就是我們大眾心目中的意念控制相關的智慧屏幕產品。
  • 世上最黑科技,沒有之一,UDrone意念飛行掘金人工智慧,未來可期
    我們知道有一部分科研人員,在人的腦電波方面有了非常大的科技成就,他們研究了很長時間,人腦在運作的時候,腦電波會有一定的反應,如果人們用外界電流來刺激這些腦電波,會讓它們產生相應的感應,或者反過來也就是說,如果可以將腦電波進行利用的話,就可以將這種微弱的電流利用到一些微型傳感器上面,而這種微型傳感器就可以製造一些飛行器,而這種飛行器恰好就可以人利用人的腦電波來進行操作。
  • 檢測腦電波信號獲取意念 國產腦控機器人如「阿凡達」
    目前,通過檢測腦電波信號來感知人的意念,從而支配驅動機械設備,這在技術原理上已經可行,但是,在國內外,還沒有成熟的產品投入使用。這項技術的關鍵是要設計出可靠且高效運行的算法程序和控制系統,來完成腦電波信息與實體設備的匹配,從而使其準確執行大腦的命令。
  • 意念控制腦電波,貓耳朵懂你的心
    Necomimi是日本neurowear公司運用NeuroSky(神念科技)的腦電波技術開發出來的一款可愛特別的意念控制腦電波裝置,它可以體現出穿戴者的心情!因此,腦電波貓耳朵上的傳感器在探測到人的具體腦電波後會做出相應的反應,或聳拉或直立。腦電波貓耳朵像個發箍一樣,只要戴在頭頂上,頭上的腦電波傳感器就會探測並自動分析觀察到的腦電波,隨著人類情緒起伏,做出相對應的表示性動作。例如, 配戴者心情悲傷時,貓耳朵會垂下;集中注意力時,則會豎起來;心情愉快時,貓耳朵會來回擺動;身心疲倦時,它也會平躺著。
  • 撒貝寧節目中用「意念」控制王力宏 別驚訝,未來你也能
    挑戰現場撒貝寧用意念控制 讓王力宏動手指  近日的節目裡,在團隊的指導之下,撒貝寧通過自己的腦電波意念發出指示,成功控制了電極另一端體驗腦電波設備的王力宏的手指。而電極傳出的清晰電流感也使得王力宏連連叫停。
  • 「意念」平板? 三星嘗試研發腦電波控制技術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4月20日消息,三星正與美國德克薩斯州州立大學研究者合作,研發用腦電波控制的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在研發項目中,使用者頭戴腦電波識別帽,通過停留關注某一圖表來進行選擇,因為在關注過程中產生的腦電波與其他狀態下不同,系統將能進行識別。
  • 論意識的未來:可以實現用腦電波控制物體嗎?
    人類的心跳會產生1~2毫伏的電壓,睜眼閉眼可以產生5~6毫伏的電壓,大腦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產生0.2~1毫伏的電壓。通過連接在大腦上的電極,可以採集到人類思考問題時候產生的電壓波動,這種電信號可以通過放置在大腦周圍的電極來測量。通過分析這些電極檢測到的電信號,就可以記錄腦電波。這種腦電波,這就是意念控物的生理基礎。
  • 論意識的未來:可以實現用腦電波控制物體嗎?
    圖1 男子用意念控制假肢【引子】曾經讀過一本小說,書名已經不記得了。內容是描述70年代的美國為了治療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製造了一種能控制人的行為的電腦網路系統。圖2 用意念控制小球下落一、意念控物原理人類所有的生理活動都在進行放電。人類的心跳會產生1~2毫伏的電壓,睜眼閉眼可以產生5~6毫伏的電壓,大腦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產生0.2~1毫伏的電壓。
  • 腦電波智能輪椅首次亮相:用意念控制輪椅
    在北京市殘聯的展臺前,「腦電波電動輪椅」、「萬向輪椅」、「靈·睿」 陪護機器人、「智能假肢」、「航通守護者」個人定位追蹤器和「智能康復訓練器」等都非常引人注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研發的「腦電波電動輪椅」非常特別,看上去和科學家霍金使用的輪椅外觀相似。操作者坐在輪椅上,頭部戴上一個像章魚一樣的腦電波採集器,其通過藍牙裝置和安裝在輪椅前的一臺平板電腦相連接。操作者只要在腦子中想一下向前、向後、向左、向右,採集器就會將這些不同的腦電波採集起來,輸入電腦的軟體,進行記錄識別。大約經過10分鐘左右的訓練識別後,操作者就可以用意念來控制輪椅的方向。
  • 「意念控制」從科幻走向應用 大腦會被控制嗎
    ,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美國神經科學學會上展示利用大腦植入設備調控情緒異常的初步人體試驗結果。除了這些國際科研探索,在中國,去年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由意念控制的航天實驗;11月9日,科大訊飛對外發布了意念控制家居的成果……「意念控制」是科學還是超能力?
  • EMOTIV INSIGHT,「意念控制」讓未來心想事成
    本期視頻推薦(EMOTIV INSIGHT:腦電波意念控制器)▼按鍵、觸屏、聲控不過沒關係,一款牛轟轟神器的誕生懶癌患者從此.可以更懶了!人類的雙手也將再次得到解放!也能使玩家運用意念讓虛擬人動在遊戲中移動指定物品。
  • 腦電波控制來了 2018我們將能用意念玩VR遊戲
    【PConline 資訊】2018年,我們將能玩到第一款可以使用腦電波控制的遊戲,腦電波控制技術將普及到VR遊戲中,使用Neuable大腦掃描頭帶,我們可以通過意念控制遊戲中的角色,從此能夠解放雙手玩VR。
  • 由腦電波控制的輪椅問世
    阿根廷科研人員日前結合自動化控制和大腦神經學,研製出一種新型輪椅,它能根據使用者的腦電波信號指令完成移動任務。據阿根廷《號角報》2日報導,大腦由神經元組成,當人腦產生意念活動時,相關神經元會依次放電,當這種電荷到達頭皮後,可被事先貼在頭部的電極及解析裝置轉化為腦電波。
  • 腦電波控制萬物 奇幻腦科學之旅
    本文作者,就在近期訪問一家腦電波高科技應用公司時,通過腦電波的測試和體驗,揭開了一部分腦電波如何指揮人的自主意念,在大腦皮層、網際網路、伺服器、機器人之間自由穿梭的秘密,描述了腦電波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場景,並對人機互動的未來做了大膽的猜想。日前,我剛剛訪問了一家可以利用腦電波控制機器人的高科技公司。
  • 解開「腦電波控制」的虛偽面紗
    腦電波是大腦在思維活動時,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形成的生物電。至於腦電波控制,通俗地說,就是所謂的「意念控制」。人類都有著意念控制的夢想,期望腦子一想就可以控制身邊的物體和場景。如果能夠通過一個設備精準捕捉並破譯腦電波,轉化為具體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實現我們期待許久的「意念控制」。這種想像,在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有體現。
  • 用腦電波控制的智能家居 你敢用嗎
    通俗地說,腦電波(EEG)控制研究就是為了實現「意念控制」。如果能夠通過一個設備精準捕捉並破譯腦電波,轉化為具體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實現我們期待許久的「意念控制」。人類對腦電波控制的研究已經有數十年歷史,近年來也已經取得了一些實際成果,例如在假肢控制的醫學康復領域,或是用於簡單的遊戲操縱。這些腦波控制都離不開一個頭罩或是頭環,用於捕捉腦電波信號並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