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腦電波?意念控制,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1-01-09 文旅小貼士

在上海科技館有個人氣很高的遊戲:【比試腦電波】。該遊戲方式是:通過佩戴在頭上的傳感器,採集比試者的腦電波信號加以放大(據說是要放大10000倍以上),以此來控制小球的運動,腦電波信號的強弱,作用在小球上的力也就不同,於是球就會向弱者的方向滾動。

其實這個遊戲主要靠集中注意力來增加腦電波的強度,算是【意念控制】最初級的應用了。

相信大家最希望的是通過【意念控制】能像科幻電影裡一樣,不通過接觸物體就能隨意控制物體的行為,甚至是能讀取和控制別人的思想,就像【讀心術】和【攝心術】一樣。腦科學家和人工智慧專家正在努力實現這個目標,到目前為止,已經能通過腦電波做一些簡單的物體控制了,但離真正的實際應用還有不少的距離。

那什麼是【腦電波】呢?人類的大腦是帶「電」的。當我們看到,聽到,聞到或觸碰到某個東西的時候,想要在大腦上產生「知覺」,必須先轉變成電信號,然後電信號沿著長長的神經纖維,一路傳遞到神經中樞。黑暗森林一般的神經纖維上,電火花此起彼伏,整個大腦皮層就像充滿閃電的天空。如果你「看見」了這一切,感覺到了愉悅,那你大腦海馬體的灰白質區域,也會冉冉升起一簇電火花,然後轉瞬即逝。

圖片來自網絡

那如何監測腦電波呢?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種使用電生理指標記錄大腦活動的方法,是通過精密的電子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它記錄大腦活動時的電波變化,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是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面的總體反映。1929年,德國人Berger才真正記錄到人類的腦電波,並製作了第一張人腦腦電圖。腦電波是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腦電波監測廣泛運用於其臨床實踐應用中,如:常規腦電圖、動態腦電圖監測、視頻腦電圖監測。

通過監測發現腦電波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範圍在每秒1-30次之間的,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除此之外,在覺醒並專注於某一事時,常可見一種頻率較β波更高的γ波,其頻率為30~80Hz,波幅範圍不定;而在睡眠時還可出現另一些波形較為特殊的正常腦電波,如駝峰波、σ波、λ波、κ-複合波、μ波等。其中α和β波段通常被稱作快波波段,δ和θ波段則被稱為慢波波段。腦電波在頭顱不同部位的頻率,幅度和相位變化,能反映腦的功能和狀態。

圖片來自網絡

δ波

頻率為1~3Hz,幅度為20~200μV。當人在嬰兒期或智力發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極度疲勞和昏睡或麻醉狀態下,可在顳葉和頂葉記錄到這種波段。

θ波

頻率為4~7Hz,幅度為5~20μV。在成年人意願受挫或者抑鬱以及精神病患者中這種波極為顯著。但此波為少年(10-17歲)的腦電圖中的主要成分。

α波

頻率為8~13Hz(平均數為10Hz),幅度為20~100μV。它是正常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如果沒有外加的刺激,其頻率是相當恆定的。人在清醒、安靜並閉眼時該節律最為明顯,睜開眼睛(受到光刺激)或接受其它刺激時,α波即刻消失。

β波

頻率為14~30Hz,幅度為100~150μV。當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或亢奮時出現此波,當人從噩夢中驚醒時,原來的慢波節律可立即被該節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悅或靜思冥想時,一直興奮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來,α波相對來說得到了強化。因為這種波形最接近右腦的腦電生物節律,於是人的靈感狀態就出現了。

正是因為腦波具有這種隨著思維活動/情緒波動而變化的特性,人類對於腦波的開發利用成為了可能。電影《阿凡達》中所展現的實際上是一種叫做腦機接口的技術(Brain-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是指在人腦與計算機等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的連接通路。通過對於腦電信息的分析解讀,將其進一步轉化為相應的動作,這就是用「意念」操控物體的基本原理。

圖片來自網絡

意念控制,就是需要將上面那些抽象的腦電波轉化為實際的指令。例如:想【開燈】,就需要捕捉到【開燈】的腦電波,而不是捕捉到【不開燈】的腦電波才行。其實每一個思想行為都有相應的腦電波,但人類的思維又是異常複雜和個性化,如何準確解碼這些腦電波正是科學家們所遇到的難題和努力的方向。

對於現實中有些相對簡單的應用,就拿開燈和關燈來說吧,如果【開燈】和【關燈】的腦電波無法解碼的話,可以找一些已經解碼的腦電波來代替也是可以的,例如想一下【1】表示【開燈】,想一下【2】表示關燈之類的。

早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一個身穿「機械骨骼戰甲」的癱瘓少年就通過意念控制開出第一球。到如今,意念控制物體的技術已越來越成熟。

圖片來自網絡

不久之前,由馬斯克創建的腦機交互技術公司「神經連接」(Neuralink)發布腦機接口新技術,主要有兩項重要創新:一是更好的傳輸介質,即一種比頭髮絲還細的柔軟聚合物「線」,其上布滿微小電極和傳感器;二是更安全的植入技術,即一臺神經外科機器人每分鐘自動將6根線(含192個電極)植入大腦並避開血管等組織,減輕大腦炎症反應。在「解碼」大腦信號方面,「神經連接」公司也進行了新嘗試。他們宣稱已開發出一個能更好讀取、清理和放大大腦信號的定製晶片。目前,該系統只能通過有線連接傳輸數據,但最終目標是創建一個無線系統。馬斯克說,現在已經實現讓猴子通過大腦來控制計算機,希望2020年底能在人類志願者身上進行試驗。

腦機交互新突破,首先給醫療行業帶來福音。實際上,侵入式腦機交互技術早已應用在醫療領域,如用深腦刺激來緩解帕金森症狀、用早期實驗性晶片來恢復視覺、植入人工耳蝸恢復聽力等。大腦功能正常的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只需坐在輪椅上,就可以根據腦電和眼電信號改變輪椅方向和速度等等。

此外,在教育領域,獲得國際消費電子展最佳人氣產品獎的BrainCo公司開發了一款腦機交互頭環。學生在課堂上帶上頭環,老師就可實時監控學生注意力情況。

所以隨著科技的發展,腦機交互技術除了能夠幫助人們「直接、即刻獲取人類積累的幾乎所有方面的知識」,我們相信在改善教育、智力、娛樂、旅行和「其他互動體驗」上會有越來越多的應用。

當然,腦機交互技術發展還面臨一系列障礙和風險。未來,無須學習只需腦機連接就能讀取大量信息和知識的科幻場景叫人遐想,但也讓人陷入深深迷思:人腦是否會退化?個人數據洩露的風險有多高?「讀心術」和「思想傳輸」能否成真?機器是否會控制人類大腦?對於腦機交互的未來應用,已經遭遇無法迴避的倫理爭議,有關法律、倫理和監管的討論也在展開。王守巖、高小榕等專家認為,在對腦機交互技術的管控上,可以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在發展初期按醫療器械方法管理,同時禁止將腦機交互數據聯網傳輸、禁止遠距離程控,宜採用硬啟動手段,最大化防止黑客入侵、預防潛在風險。此外,政府部門應加緊研究該技術對社會、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影響,進行合理引導和規範。

總之,科技創新讓人類走向未來,但科技突破都有其兩面性,關鍵在於心存敬畏,趨利避害使其服務於人類永續發展的共同福祉。

圖片來自wangl

相關焦點

  • 關於腦電波的黑科技,離我們生活還有多遠
    腦電波訊號到底是什麼我的理解,我們的思維,情緒,我們想要進行的肢體行為,大腦在做出這樣那樣的決策的時候,都會在腦電波中得到一定的反應。理論上,如果能理解腦電波的含義,並且與之交互,是可以實現思維識別和行為控制的,甚至可以通過腦電波實現信息的輸入和深度交互。當然,這個是比較理想的情況。
  • 機器學習實現了腦機語言翻譯,那距離「意念交流」還有多遠?
    3月底,在Nature雜誌的副刊《神經科學》上面,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他們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可以把腦電波信號直接翻譯成了有意義的語音和文字,翻譯準確度得到大幅提高,最低錯誤率只有3%。這一結果是如何實現的,這一研究意味著什麼,距離實現「意念交流」還有多遠?這些正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
  • 用意念開飛機這事兒究竟是怎麼實現的?|神經元|腦電波|意念控制|...
    人們希望通過最直接的方法去操控機器,比如我們只需要動動意念就能改變電視頻道,以觀看我們最喜歡的節目。只用思維的力量就能駕駛汽車或無人機,而將手腳解放出來。此外,我們還可以用意念玩遊戲、控制假肢以及家用電器等。
  • 腦電波控制來了 2018我們將能用意念玩VR遊戲
    【PConline 資訊】2018年,我們將能玩到第一款可以使用腦電波控制的遊戲,腦電波控制技術將普及到VR遊戲中,使用Neuable大腦掃描頭帶,我們可以通過意念控制遊戲中的角色,從此能夠解放雙手玩VR。
  • UDrone意念無人機初體驗 玩轉腦電波控制
    UDrone意念無人機後來發展到用腦電波控制無人機的設想,UDrone意念無人機應運而生,在這裡我科普一下,這是深圳創達雲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融合了腦機接口技術,體感交互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的腦控無人機。
  • 如何讓腦電波更強大?看看意念控制遊戲
    我看了一下,輸贏是這麼定的:在軌道上的小球到了哪一方,哪一方就算輸,因為對方的腦電波更強大,把球推動了你這邊。結果,那個小女孩連贏了幾局。到我上場之前,和我同去的做「泰奇幻」公號的韓大黑同學一下子就被PK掉了。我帶著一顆為韓大黑復仇的心上陣了。 工作人員給我戴上了特製的耳機,耳機上還連著一個夾子夾在我的左耳垂上。這時我問工作人員,這遊戲的攻略是什麼?想什麼才能讓腦波強大,才能贏呢?
  • 腦電波控制萬物 奇幻腦科學之旅
    本文作者,就在近期訪問一家腦電波高科技應用公司時,通過腦電波的測試和體驗,揭開了一部分腦電波如何指揮人的自主意念,在大腦皮層、網際網路、伺服器、機器人之間自由穿梭的秘密,描述了腦電波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場景,並對人機互動的未來做了大膽的猜想。日前,我剛剛訪問了一家可以利用腦電波控制機器人的高科技公司。
  • 「意念」平板? 三星嘗試研發腦電波控制技術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4月20日消息,三星正與美國德克薩斯州州立大學研究者合作,研發用腦電波控制的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在研發項目中,使用者頭戴腦電波識別帽,通過停留關注某一圖表來進行選擇,因為在關注過程中產生的腦電波與其他狀態下不同,系統將能進行識別。
  • 華為在愚人節發布意念控制屏,然而AI解碼腦電波是真的
    今年愚人節那天,華為曾經似乎是開愚人節玩笑似的發布動態說,將發布用意念驅動控制的屏幕:意念驅動,技術搭載,史上首款超意識協作屏!擁有腦電波投射、生物識別、靈感激發等功能。當時華為的宣傳是意念協作屏,而內容探討的就是我們大眾心目中的意念控制相關的智慧屏幕產品。
  • 意念控制腦電波,貓耳朵懂你的心
    Necomimi是日本neurowear公司運用NeuroSky(神念科技)的腦電波技術開發出來的一款可愛特別的意念控制腦電波裝置,它可以體現出穿戴者的心情!因此,腦電波貓耳朵上的傳感器在探測到人的具體腦電波後會做出相應的反應,或聳拉或直立。腦電波貓耳朵像個發箍一樣,只要戴在頭頂上,頭上的腦電波傳感器就會探測並自動分析觀察到的腦電波,隨著人類情緒起伏,做出相對應的表示性動作。例如, 配戴者心情悲傷時,貓耳朵會垂下;集中注意力時,則會豎起來;心情愉快時,貓耳朵會來回擺動;身心疲倦時,它也會平躺著。
  • 解開「腦電波控制」的虛偽面紗
    人類都有著意念控制的夢想,期望腦子一想就可以控制身邊的物體和場景。如果能夠通過一個設備精準捕捉並破譯腦電波,轉化為具體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實現我們期待許久的「意念控制」。這種想像,在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有體現。
  • 腦電波可以控制意念!未來可期!
    兩人用盡辦法,假意「怒髮衝冠」,嘉賓韓雪的腦電波數值達到82的頂峰,率先爆破氣球,隨後嘉賓主持人也「憤而」引爆了氣球,一度「叫囂」要用學霸的「腦力」碾壓對方的主持人惜敗。實際上,氣球並非是被「想」炸的,而是通過道具桌上的隱藏針刺裝置刺破的,這個針刺則是通過腦電波數值來控制的。
  • 腦電波智能輪椅首次亮相:用意念控制輪椅
    在北京市殘聯的展臺前,「腦電波電動輪椅」、「萬向輪椅」、「靈·睿」 陪護機器人、「智能假肢」、「航通守護者」個人定位追蹤器和「智能康復訓練器」等都非常引人注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研發的「腦電波電動輪椅」非常特別,看上去和科學家霍金使用的輪椅外觀相似。操作者坐在輪椅上,頭部戴上一個像章魚一樣的腦電波採集器,其通過藍牙裝置和安裝在輪椅前的一臺平板電腦相連接。操作者只要在腦子中想一下向前、向後、向左、向右,採集器就會將這些不同的腦電波採集起來,輸入電腦的軟體,進行記錄識別。大約經過10分鐘左右的訓練識別後,操作者就可以用意念來控制輪椅的方向。
  • 「意念控制」從科幻走向應用 大腦會被控制嗎
    新華社上海11月30日電 題:「意念控制」從科幻走向實際應用,我們的大腦會被控制嗎?,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美國神經科學學會上展示利用大腦植入設備調控情緒異常的初步人體試驗結果。除了這些國際科研探索,在中國,去年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由意念控制的航天實驗;11月9日,科大訊飛對外發布了意念控制家居的成果……「意念控制」是科學還是超能力?
  • 檢測腦電波信號獲取意念 國產腦控機器人如「阿凡達」
    目前,通過檢測腦電波信號來感知人的意念,從而支配驅動機械設備,這在技術原理上已經可行,但是,在國內外,還沒有成熟的產品投入使用。這項技術的關鍵是要設計出可靠且高效運行的算法程序和控制系統,來完成腦電波信息與實體設備的匹配,從而使其準確執行大腦的命令。
  • 起底BrainCo:腦機頭環之外的「意念」控制野心
    而BrainCo品牌除了頭環這款產品之外,還擁有用「意念」控制的智能假肢產品。相關產品以及背後的控制技術,也引發社會熱議。  不過,業內專家表示,實際上目前腦科學技術本身,還處在「被動採集」階段,即通過人的腦電波強弱以及類型採集信息,離「主動幹預」階段還為時尚早。
  • 用腦電波控制的智能家居 你敢用嗎
    通俗地說,腦電波(EEG)控制研究就是為了實現「意念控制」。如果能夠通過一個設備精準捕捉並破譯腦電波,轉化為具體的控制指令,就可以實現我們期待許久的「意念控制」。人類對腦電波控制的研究已經有數十年歷史,近年來也已經取得了一些實際成果,例如在假肢控制的醫學康復領域,或是用於簡單的遊戲操縱。這些腦波控制都離不開一個頭罩或是頭環,用於捕捉腦電波信號並進行解讀。
  • 由腦電波控制的輪椅問世
    阿根廷科研人員日前結合自動化控制和大腦神經學,研製出一種新型輪椅,它能根據使用者的腦電波信號指令完成移動任務。據阿根廷《號角報》2日報導,大腦由神經元組成,當人腦產生意念活動時,相關神經元會依次放電,當這種電荷到達頭皮後,可被事先貼在頭部的電極及解析裝置轉化為腦電波。
  • 一個「腦機接口」,即可用意念控制外物
    雖然目前的腦機接口技術與科幻作品中的描述無法比擬,但通過意念簡單操縱機器,正一點一點走進現實。電影《阿凡達》中的場景離我們還有多遠? 8月初英國《每日郵報》一則報導引起軒然大波:專家警告說,黑客能監聽你的腦電波,竊取你的個人信息。
  • 創新大賽炫出「黑科技」 腦電波控制無人機受矚目
    創新大賽炫出「黑科技」 腦電波控制無人機受矚目 2017-08-20  一名頭戴網狀頭盔的男生端坐著專注冥想,離他不遠的一架四旋翼無人機就緩緩地飛起來了!前進、後退、向左、向右……通過思維活動,他指揮著空中翱翔的飛機,瀟灑地切換動作。  這可不是電影中的科幻畫面,而是8月19日在第三屆中國研究生未來飛行器創新大賽決賽上展出的「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