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電化學界面的動力學特徵

2020-12-06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在能源生產中尋找化石燃料的可行替代品的努力最近經歷了一場革命,因為科學家們正在尋找不需要貴金屬材料來產生活躍穩定的反應。

其中許多反應的核心是析氧反應(OER),這是電解器中的水分解的一個重要電化學部分,可產生氫氣,為燃料電池提供動力。

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利用高精度材料科學和電化學相結合的方法,對析氧反應過程中驅動材料的穩定性和活性的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將指導電化學燃料生產材料的實際設計。

"我們的解釋在原子尺度和宏觀尺度上消除了一些圍繞雜質對材料穩定性的影響的迷霧,"阿貢研究員Nenad Markovic說,他是實驗室材料科學部門的化學家。

科學家們研究了一種被稱為氧化氫的電解槽材料,發現儘管電解槽的行為似乎完全穩定,但在原子尺度上,該系統是動態的。電極中的鐵原子會反覆脫落,並重新附著在界面上,或者說是發生重要的、產生氧氣反應的表面。這種溶解和再沉積之間的平衡使得材料的整體穩定性得以實現。

"一般來說,科學家們會測量電解槽能產生氧氣的時間,他們用這個來確定穩定性,"阿貢博士後科學家Dongyoung Jung說,他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我們在宏觀尺度上將材料的整體穩定性與原子尺度上的穩定性解耦,這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和開發新材料。"

科學家們開發了超靈敏的電化學測量工具,在OER過程中監測鐵的活性,並在不同水平的雜質中測試該系統,看看是什麼變量影響了材料的整體穩定性。鐵在界面上的行為決定了該材料在OER過程中的制氧能力。

"通過測量電極和電解液中的鐵含量,以超高的靈敏度,我們發現了意想不到的差異,這些差異指向了系統中鐵的動態穩定性。"負責這項研究的阿貢助理科學家Pietro Lopes說。

材料中的動態穩定性(儘管在原子水平上的活性很高,但在宏觀層面上的行為卻很穩定)對於電解器來說,這種動態穩定性並不一定是壞事。科學家們希望利用他們對這一現象的新認識,創造出性能更好的材料。

"一旦我們確定了鐵的作用以及它的運動如何影響析氧過程,我們就可以修改材料,利用動態穩定性,確保鐵始終存在於界面上,促進氧氣的產生。"Lopes說。

阿貢材料科學部門能源轉換和存儲組組組長Vojislav Stamenkovic說:"虛擬穩定性和真實穩定性解耦的深刻含義將擴展到生產主動穩定界面的設計規則。"

該研究的相應論文於3月16日發表在《Nature Energy》上,題目為《Dynamic stability of active sites in hydr(oxy)oxides for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相關焦點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隨後,我們將超快STM技術應用於光催化材料金紅石型TiO2(110)表面上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研究,揭示了與氧空位結合的單極化子的弛豫動力學過程,並建立了原子環境與極化子的光響應之間的直接相關性,該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1]。
  • 在納米尺度上觀察鎂中的原位氫擴散動力學研究
    在目前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Julian Karst和一個科學家團隊研究了金屬鎂(Mg)到介電鎂氫化物(MgH2)的相變動力學的納米細節。該團隊利用MgH2的特徵性聲子共振,獲得了材料狀態之間前所未有的化學特異性。結果揭示了納米晶形成過程中發生的成核過程。他們測得了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的傳播速度,與宏觀傳播動力學相比,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傳播速度更快。
  • 我國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研究發現,核量子效應研究對於理解水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非常關鍵。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王恩哥課題組圍繞「原子尺度上水的核量子效應」開展研究工作,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分別發展了亞分子級分辨成像技術、單分子操控技術和單分子振動譜技術,首次實現了核量子態的原子尺度探測和操控。課題組在表面水體系中發現了一系列新奇的核量子效應。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2018年6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科學家嘗試將機器學習用於原子製造,為推動原子尺度、低功耗電子產品的發展尋求解決方案,這一探索有望使得原子尺度製造和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此外,日本大阪大學、英國思克萊德大學、美國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等高校和科研機構也開展了相關基礎研究。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製造的本質是加工,當加工的尺度從微米、納米向著原子尺度邁進時,原子尺度下的材料去除、遷移或增加等現象已無法通過經典理論進行解釋。製造技術將從以經典力學、宏觀統計分析和工程經驗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製造技術,走向以量子理論為代表的多學科綜合交叉集成的下一代製造技術。製造Ⅲ區別於製造Ⅱ的本質屬性是基礎理論的不同,即以量子理論為核心基礎。
  • 《自然》雜誌:科學家在原子尺度上發現鐵電性
    當鐵電性於1920年被發現時,鐵磁性就已經被知道。其術語的前綴意思是鐵(ferro),只是被用來描述屬性,事實上大多數鐵電性材料不含有鐵。鐵電材料的非線性性質廣泛應用於製造電容可調的與其他電容器相比體積小的鐵電電容器。帶有滯歸特性的自發極化的鐵電材料可以用來製造存儲器,用來製造電腦和射頻識別(RFID)卡。其輕薄柔軟的電特性材料用於當前許多穿戴電子設備。
  • 讓光照亮納米尺度上的動力學
    納米尺度,或納米級尺度,通常是指結構與長度適用於納米技術的尺度,通常為1-100納米。1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超材料和納米光子材料大自然中發現的許多材料都可以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影響電磁波,例如光。然而,為了開發特別有效的太陽能電池、隱身裝置、或催化劑而產生新穎的光學效果,通常需要人工製造的結構,即所謂的超材料(metamaterials)。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12月25日消息,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科技: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
    導語: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臥龍崗大學(UOW)的科學家與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合作,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在電子和電子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量子計算。該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出版的「 科學進展」雜誌上。
  • 清華大學地學系徐世明副教授研究組開展高解析度多尺度北極海冰動力學建模研究
    高解析度是海冰變化科學研究和業務應用最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目前國際上北極海冰解析度最高水平已接近1公裡(如FESOM和MITGCM相關工作)。對海冰模式而言,提高解析度所最關注的問題是海冰多尺度形變,包括解析海冰線性形變特徵(LKF,Linear Kinematic Features),以及達到同高解析度觀測相一致的形變率的統計特性。
  • 中外科學家利用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獲得新發現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中外科學家利用嫦娥四號中性原子探測儀(ASAN)的最新研究發現,月面能量低於1/10入射太陽風離子能量時,月面的中性原子通量明顯高於以往遙感觀測結果,從而使科學家距離揭示太陽風與月表相互作用的規律更進一步。
  • (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近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江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Chuang Deng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Scott Mao教授等人合作,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從原子尺度揭示了面心立方金屬中對稱大角晶界在一系列常見晶格缺陷
  • 發展前沿技術,從原子尺度認知世界——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1986年4月,瑞士科學家穆勒和柏諾茲發現Ba-La-Cu-O材料在35K時開始出現超導現象。1986年底,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院士團隊和國際上少數幾個小組幾乎同時在鑭鋇銅氧體系中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獲得了40K以上的高溫超導體。
  • 中國科大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在能源催化領域中,精確探測催化劑在服役狀態下原子尺度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對於催化劑的理性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狀態下,受到溫度、電場、光照等外界環境激發,會發生結構演變的響應,因此,原位實時在線表徵這種特殊的結構響應行為對於理解單原子催化的本質並發現新的催化現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 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在能源催化領域中,精確探測催化劑在服役狀態下原子尺度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對於催化劑的理性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利用最強X光將電子從原子上逐個剝離
    因為其完全不同於所有以前的雷射器:這是國際上最早提出的第四代光源之一,亦是世界上第一個發射硬X射線的自由電子雷射器。所謂硬X射線,通常定義為能量較高、波長極短的X射線。從原理上來看,LCLS首度結合了原子尺度空間和時間解析度,以相干量子波的形式輸出X射線,是研究人員從以往傳統雷射器發展出來的新型光源;從效果上來講,LCLS亮度能比以往光源高10億倍,產生脈衝短暫到百萬分之二納秒,為滿足各種應用需求,LCLS的輸出可以在原子、分子和光學領域的不同設備之間進行切換。科學家們預想,經過微調之後的LCLS的脈衝可幫助排列出眾多材料的內部原子結構。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DOI: 10.1126/sciadv.aav435501成果1:鐵電通量閉合疇拓撲結構相變的表徵與操控利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原子尺度上觀測到PbTiO3/SrTiO3超晶格薄膜中的鐵電通量閉合疇結構(flux-closure)(圖1)在外電場和應力場下極化變化的完整過程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近日,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江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Chuang Deng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Scott Mao教授等人合作,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從原子尺度揭示了面心立方金屬中對稱大角晶界在一系列常見晶格缺陷(包括位錯、層錯和孿晶)交互作用下的剪切耦合遷移機制,並系統闡釋了滑移連續性以及晶界本徵缺陷(
  •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中外科學家在納米尺度發現金剛石超彈性變形 2018-04-25 05:54:12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