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米尺度上觀察鎂中的原位氫擴散動力學研究

2021-01-07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具有極強的材料對比度和較短的開關時間,且可忽略不計的降解的可開關材料可以為有源質子和納米光子系統做出貢獻。為了了解它們的特性,研究人員必須收集有關納米光子過程的深入知識。在目前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Julian Karst和一個科學家團隊研究了金屬鎂(Mg)到介電鎂氫化物(MgH2)的相變動力學的納米細節。該團隊利用MgH2的特徵性聲子共振,獲得了材料狀態之間前所未有的化學特異性。結果揭示了納米晶形成過程中發生的成核過程。他們測得了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的傳播速度,與宏觀傳播動力學相比,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傳播速度更快。該創新方法為設計、開發和分析可開關相轉變、儲氫和制氫材料提供了一種工程化策略,克服了有限的擴散係數,具有實質性的影響。

金屬到絕緣體相變的材料是可開關光學和納米光子系統的首要候選材料,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這類材料在從金屬相向介電相過渡的過程中,可以發生極端的光學特性變化,形成高度相關的可開關光學和有源等離子體系統。在這項工作中,Karst等人選擇了鎂(Mg)作為典型的材料體系,因為它主要是在儲氫方面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在其初始金屬狀態下,鎂是一種優良的等離子體材料。當元素暴露於氫氣(H2)中時,會發生相變,由金屬鎂向介電鎂(二)氫化物(MgH2)發生相變,形成高度透明的介電材料。MgH 2相在全循環轉變中可逆成金屬Mg狀態。該概念使研究人員能夠控制和可逆地切換鎂納米結構的質譜共振,可用於可切換的超表面(如Mg-to-MgH2)、動態全息技術或質譜彩色顯示中的應用。

實驗中,科學家們使用了塗有2至3納米的鈀(Pd)薄膜的金網格。Pd作為催化層,使氫分子分裂,使氫分子擴散到Mg薄膜中。該團隊使用鈦(Ti)來防止Mg和Pd之間的合金化,這可能會形成氫擴散屏障。在實驗設置中,氫氣進入了自由基薄膜,而Mg仍然可以用於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測量。Karst等人通過掃描s-SNOM的尖端穿過暴露的Mg表面,以觀察和研究氫化物形成和氫氣擴散到薄膜中的時間動力學,並在納米解析度下觀察和研究氫化物形成和擴散到薄膜中的時間動力學。當他們將薄膜暴露在濃度為2%的氮氣(N2)中時,高反射率的金屬Mg薄膜轉變為介電性MgH2,呈現黑色。

s-SNOM測量提供了兩個主要量,即拓撲信息和相對於複雜介電函數的局部光學特性信息。然後,該團隊在s-SNOM設置中的原子力顯微鏡懸臂掃描了樣品表面的柵格掃描,以提供表面拓撲信息。解調和檢測技術允許他們獲得納米級解析度下的局部屬性信息。為了探測材料的局部特性,Karst等人用強光場照亮尖端,並注意到散射振幅受薄膜拓撲和局部特性變化的影響。然而,由於Mg(藍色)和MgH2(紅色)區域檢測到的散射相位顯示出強烈的相位對比,由於MgH2的紅外聲子特徵,與金屬區域相比,氫化區域呈現出明顯的特徵。基於這些研究結果,Karst等人通過將散射相位圖與晶界圖疊加檢查,進一步研究了獨立的Mg薄膜的氫化問題,通過將相位圖與晶界圖疊加,以可視化的方式來觀察Mg在選定的時間步驟中的原位氫吸收。

進一步的分析使研究小組能夠區分出Mg中的納米級和宏觀的氫化物相擴散動力學,從而為在單個晶粒尺度上的氫化提供了洞察力。氫在Mg薄膜中的擴散取決於材料的形態學。在每個單個晶粒後,薄膜的氫化停止,允許在下一個晶粒轉化之前有新的成核。然而,即使在氫化60分鐘後,研究小組仍然觀察到薄膜表面有大量的原始金屬Mg,這與之前關於Mg的文獻相矛盾。Karst等人將這一行為歸功於幾個因素,包括在設置中形成的阻擋層,以阻止垂直氫氣前行,這可能使表面處於原始狀態。他們還指出,氫氣曝光時薄膜形態的變化和薄膜的膨脹也是可能的促成因素。

因此,Julian Karst及其同事在實驗室中使用s-SNOM研究了納米級氫擴散動力學。基於MgH2的特徵紅外聲子共振,他們讓化學特異性跟蹤氫化物的形成、成核和橫向生長。這個過程受到Mg薄膜的納米級形態的影響很大,這也是氫氣在整個薄膜中緩慢擴散的原因。研究小組注意到,在整個薄膜切換之前,氫化過程是如何停止的,在介質MgH2中留下金屬Mg的區域。該發現對一系列使用Mg和其他過渡材料的有源光學和質子系統有直接影響。這項工作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步驟,以提高和理解跨可切換材料的擴散動力學、動力學和相變效率。

論文標題為《Watching in situ the hydrogen diffusion dynamics in magnesium on the nanoscale》。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納米尺度上原位觀察金屬鎂的氫擴散動力學!
    然而要實現廣泛應用還受到阻礙,需要克服微觀和納米尺度晶界上的一些問題。本文原位研究了納米級氫擴散動力學,發現氫化物相在晶界處成核,從晶界處氫化作用進入相鄰的納米晶。相關結果將將推動理解擴散動力學、相變效率,以及儲氫和制氫材料的發展。活性等離子體和納米光子系統要求可切換的材料具有極高的材料對比度、較短的切換時間和可忽略不計的退化。
  • 物理所在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中國科大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在能源催化領域中,精確探測催化劑在服役狀態下原子尺度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對於催化劑的理性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狀態下,受到溫度、電場、光照等外界環境激發,會發生結構演變的響應,因此,原位實時在線表徵這種特殊的結構響應行為對於理解單原子催化的本質並發現新的催化現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是描繪催化中心局域空間和電子結構最強有力的工具之一,能在實際催化環境中實現固、液、氣態樣品的原位探測。
  • 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
  • 需求很火熱,發展正當時——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側記
    由於近來納米科技的發展,研究者們需要在原子尺度觀察材料的結構與性質,這使得原位電子顯微學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技術近年來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其廣闊發展潛力從本次分會場的「火熱」可見一斑!
  • 首次成功地在納米尺度上,可視化注入鎂的分布和光學行為!
    在注入少量鎂的氮化鎵(GaN)中,NIMS首次成功地在納米尺度上可視化了注入鎂的分布和光學行為,這可能有助於改善氮化鎵基器件的電性能。研究鎂離子將氮化鎵轉變為p型半導體的一些機理。這些發現可能大大加快對大規模生產氮化鎵功率器件Mg注入的最佳條件。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員課題組在過去十多年裡,利用自行研發的原位電鏡技術,觀測表徵功能氧化物中氧離子及其傳輸動力學過程,在離子調控結構相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 讓光照亮納米尺度上的動力學
    納米尺度,或納米級尺度,通常是指結構與長度適用於納米技術的尺度,通常為1-100納米。1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這些材料通過在納米尺度上進行複雜的結構化,即通過在長度尺度上遠低於激發波長的最小構造塊的網格狀排列,來實現其非凡的性能。這樣的超材料的表徵和開發需要對入射光波撞擊這些微小結構、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予以深入的了解。
  • Small Methods:原位TEM動態觀測黑磷烯界面鈉離子傳輸及電化學反應
    、能源存儲和轉換、傳感等領域的基礎,但精確地獲得納米材料表/界面處的結構、動力學以及相互作用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巨大挑戰。本文通過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納米尺度下首次觀測了黑磷烯電極接觸界面可逆的鈉離子傳輸行為並深入分析黑磷烯與鈉離子作用機制。 背景介紹 電池充放電時,電子遷移和離子擴散不可避免地發生在電極、電解液以及隔膜之間的各種界面上,進而引起電極材料的離子嵌脫和各種電化學反應。
  • 石墨烯液體電池的雙金屬核殼納米管各向異性溶解動力學成像
    在過去的十年中,原位液相透射電子顯微鏡已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用於觀察以前看不見的和難以接近的動力學,這些動力學在相關的長度和時間尺度上都有納米晶體生長,溶解和自組裝。人們已經可以從多金屬納米晶體的受控刻蝕或脫合金來合成具有難以通過自下而上合成方法獲得的形狀和組成的非平衡納米結構,但用這種方法很難探測短壽命的中間體。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許多微觀物理化學過程發生在皮秒和飛秒量級,傳統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能夠以原子級分辨觀察表面結構和電子態,但其時間解析度不足以解析皮秒和飛秒尺度的超快動力學過程。
  • 中科院物理所|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利用像差矯正透射電子顯微鏡實時原子成像技術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揭示了CeO在激活條件下氧原子各向異性擴散的原子機制。
  • 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員帶領的「界面和納米催化」研究組(502組)在自行研製的一套與固體核磁共振儀耦合的動態催化反應系統中,採用雷射誘導超極化129Xe技術,首次在模擬催化反應條件下直接觀察到了甲醇分子在孔徑為0.8nm的CHA分子篩孔道擴散和脫水過程,並精確獲得了分子擴散和反應的動力學參數。
  • 蘇大:石墨烯液體電池的雙金屬核殼納米管各向異性溶解動力學成像
    在過去的十年中,原位液相透射電子顯微鏡已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用於觀察以前看不見的和難以接近的動力學,這些動力學在相關的長度和時間尺度上都有納米晶體生長,溶解和自組裝。人們已經可以從多金屬納米晶體的受控刻蝕或脫合金來合成具有難以通過自下而上合成方法獲得的形狀和組成的非平衡納米結構,但用這種方法很難探測短壽命的中間體。
  • 上海交通大學洪亮課題組專論:利用中子散射、分子動力學模擬和氘化技術對蛋白質及其表面水分子動力學的研究進展
    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在分子尺度上特別形象。生命體的功能往往是通過各式各樣的蛋白質特定三維運動來實現的。
  • 單智偉團隊7月《科學》刊文一作劉博宇:原位電鏡研究鎂合金的應用...
    直觀來看,金屬結構材料的研發與應用,往往是宏觀的,看得見的,以米為單位的等;而原位透射電鏡的觀察與測試則是微觀的,納米的,原子的。兩者似乎兩不相干,從微觀到宏觀相隔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但是,實際並非如此,如果我們合理找到研究的領域,去找到關鍵研究的問題,原位電鏡技術在金屬結構材料研究中可以發揮到非常巨大的作用。  為什麼研究鎂?  作為最輕質的金屬結構材料,鎂在航空航天、汽車、高鐵、電子產品和醫療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研究
    基於此,低碳鎂碳耐火材料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但是,鎂碳耐火材料的低碳化固然能解決含碳量高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但隨著碳含量的降低,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和抗渣滲透性也顯著下降。這是因為: 一方面,鎂碳耐火材料的熱導率隨碳含量的降低而降低,而其彈性模量則隨碳含量的降低而增大,使得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變差; 另一方面,碳含量的降低使得低碳鎂碳耐火材料與熔渣及鋼水的潤溼性增強,進而使得耐火材料的抗渣滲透性變差,具體表現為鎂碳耐火材料的耐剝落性降低,碳更易被氧化。因此,如何在目前工藝的基礎上,提高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及抗渣滲透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山西煤化所在利用氫溢流原位調控催化劑電子結構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在催化反應發生的真實條件下,催化活性中心的電子結構易受反應溫度、吸附物種等影響,使其難以維持在最利於目標產物生成的狀態中。在反應條件下對催化劑活性中心電子結構進行精準調控,是催化研究的難點和重要方向。
  • 熱點分會場之「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精彩分享
    延續往屆會議大家對第2分會場「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的關注熱度,該會場再次成為最受歡迎的分會場之一。  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技術的發展使得在原子尺度上實時動態觀察物質在熱、電、氣、壓力、磁、液體及化學反應等外部條件作用下的微結構演化成為可能,實現了在電鏡內部對物理和化學反應的動態、實時原位觀測。
  • 陳立新Mater.Today Energy:產氫&貯氫雙向催化
    在眾多的儲氫材料中,氫化鎂具有高質量儲氫密度(7.6wt%)、高體積儲氫密度(110kg/m3)、來源豐富(地球中鎂的含量約為2.5wt%)以及成本低廉等優點,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一類輕質金屬儲氫材料。但是由於純Mg/MgH2儲氫體系過高的放氫溫度以及較差的動力學性能,限制了其在實際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