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納米尺度上原位觀察金屬鎂的氫擴散動力學!

2021-01-07 孜然學術

導讀:具有明顯金屬絕緣體相變的材料越來越受關注,金屬鎂(Mg)是一個典型的體系。將Mg暴露於氫中,會導致金屬Mg向介電質氫化鎂(MgH2)相變,後者是一種高度透明的介電質材料。MgH2相可以反轉為金屬Mg狀態,使相變完全周期性。然而要實現廣泛應用還受到阻礙,需要克服微觀和納米尺度晶界上的一些問題。本文原位研究了納米級氫擴散動力學,發現氫化物相在晶界處成核,從晶界處氫化作用進入相鄰的納米晶。相關結果將將推動理解擴散動力學、相變效率,以及儲氫和制氫材料的發展。

活性等離子體和納米光子系統要求可切換的材料具有極高的材料對比度、較短的切換時間和可忽略不計的退化。在探索這些高性能過程中,對納米級的演變過程深入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近日,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Julian Karst等通過用於原位納米成像的自支撐膜揭示了金屬鎂(Mg)轉變成介電氫化鎂(MgH2)的納米級動力學細節。MgH2聲子共振可以實現前所未有的物質狀態之間的化學特異性。結果顯示氫化物相在晶界處成核,從晶界處氫化作用進入相鄰的納米晶。相關論文以題為「Watching in situ the hydrogen diffusion dynamics in magnesium on the nanoscale」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9/eaaz0566

可切換的光學和納米光子系統無論從基礎角度,還是從應用角度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具有明顯的金屬到絕緣體相變的材料是這類系統的主要候選材料,因此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從金屬到介電相轉變過程中光學性質的極端變化使得它們與可切換的光學和有源等離子體系統高度相關。

鎂(Mg)是一個突出的和典型的材料體系,然而,目前對其的廣泛的研究主要側重在儲氫方面。在初始金屬狀態下,Mg表現出較大的自由電子密度和相對較小的寄生損耗,是一種優良的等離子體材料。將Mg暴露於氫(H2)中,會導致金屬Mg向介電質氫化物(MgH2)的相變,後者是一種高度透明的介電質材料。MgH2相可以反轉為金屬Mg狀態,使相變完全周期性。從概念上講,這使得能夠控制和可逆地開關Mg納米結構的等離子體共振。最初的研究證明了Mg- MgH2相變對可切換元表面的適用性,使動態全息或動態等離子體彩色顯示成為可能。

到目前為止,要廣泛應用還受到一些因素的阻礙,如氫化時材料的體積膨脹、循環性差、有限的氫擴散係數等。這就需要克服以下在微觀和納米尺度邊界上懸而未決的問題:相對緩慢的宏觀擴散是否受到本質上有限的納米擴散的限制?Mg薄膜的晶界、納米級結晶度和結晶形成對宏觀擴散的影響是什麼?為什麼在納米尺度上,Mg與鎳(Ni)的合金化會增加擴散係數?回答這些問題將為改進材料系統和使它們更接近應用提供新的途徑。

在此,研究者採用散射型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進行了定性分析。一方面,研究者介紹了一種技術,允許對Mg的氫化動力學進行原位成像,以研究納米級的形貌和結晶性對氫化物形成過程的影響,空間解析度小於20 nm。另一方面,研究者證明可以利用介電MgH2狀態下的強聲子模式的存在,來實現可切換材料系統中金屬和介電狀態之間前所未有的化學解析度和特異性。研究結果顯示氫化物相在晶界處成核,從晶界處氫化作用進入相鄰的納米晶。與以往的研究相比,研究者得出:單個晶體負載氫的時間尺度比宏觀薄膜短得多。研究結果表明,有限的宏觀加氫速度與Mg膜中明顯的晶態和晶界形成有關,這突出了未來改進的可能性。

圖1 原位s-SNOM原理。

圖2 Mg-MgH2相變的近場表現。

圖3 在50 nm Mg薄膜中擴散動力學的化學原位納米級成像。

圖4 氫化物相在單個顆粒中與整個膜中傳播的動力學。

圖5 加氫過程中的垂直膨脹。

綜上所述,本研究使用s-SNOM研究了原位條件下的納米級氫擴散動力學。MgH2特有的紅外聲子共振使其具有化學專一性,能夠明確地跟蹤氫化物的形成、成核和側向生長。該工作是推動理解擴散動力學、相變效率,以及儲氫和制氫材料發展的重要一步。(文:水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在納米尺度上觀察鎂中的原位氫擴散動力學研究
    他們測得了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的傳播速度,與宏觀傳播動力學相比,納米尺度上的水化物相傳播速度更快。該創新方法為設計、開發和分析可開關相轉變、儲氫和制氫材料提供了一種工程化策略,克服了有限的擴散係數,具有實質性的影響。金屬到絕緣體相變的材料是可開關光學和納米光子系統的首要候選材料,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 讓光照亮納米尺度上的動力學
    納米尺度,或納米級尺度,通常是指結構與長度適用於納米技術的尺度,通常為1-100納米。1納米是十億分之一米。這些材料通過在納米尺度上進行複雜的結構化,即通過在長度尺度上遠低於激發波長的最小構造塊的網格狀排列,來實現其非凡的性能。這樣的超材料的表徵和開發需要對入射光波撞擊這些微小結構、以及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予以深入的了解。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最近,來自上海光機所的研究人會員觀察到使用飛秒雷射場誘導的周期性的電子束條紋。科學家們首次為大家展示了 前所未有的的時間解析度的阿秒電子動力學的直接計量學結果。
  • 2021年高分子方向首篇《Science》:控制海水淡化膜中納米尺度不...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PA現有的納米級形態與在此類膜中觀察到的高性能有何關聯。為此德克薩斯大學土木,建築與環境工程系Manish Kumar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系Enrique D.通過電子斷層掃描、能量過濾透射電子顯微鏡和溶液擴散模擬,本文發現納米尺度的密度變化對這些膜中的水傳輸是不利的,而控制這些密度波動對於提升反滲透膜的性能是至關重要的。  【量化PA RO膜的三維納米尺度不均勻性】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無法定量地將PA的微觀結構與脫鹽性能聯繫起來。
  • Science子刊發表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重要進展
    化學反應動力學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中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不僅可以揭示化學反應的內在機理,而且能夠對於化學反應進行有效調控,對於合成和化工生產具有實際意義。然而長久以來,由於化學反應速度快、機理複雜,許多化學反應過程仍然尚不明確,亟待研究。
  • ...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金屬納米液滴成核過程
    納米材料的成核、生長是材料和化學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過程,該過程能夠為設計具有新穎和重要性能的材料提供理論指導。在原子尺度觀察納米材料的成核、生長微觀動力學過程則是認識納米材料生長機制關鍵,但在實驗上很難實現在納米材料生長的同時對其生長微觀動力學過程進行全面和詳細記錄。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1 nm)尺度上的粒子科學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作者設計了一個BPM電解槽來定量測量WD動力學,並表明對於金屬納米粒子,WD活性與鹼性析氫反應活性相關。然而,在傳統的脫溶中,由於陽離子擴散速度緩慢,大多數納米粒子仍然在表面下。在此,我們報導了原子層沉積(ALD)結合拓撲化脫溶在La0.6Sr0.2Ti0.85Ni0.15O3-δ上開發活性和耐用的催化劑。通過ALD形成的均勻且定量控制的Fe層有利於拓撲化脫溶,增加了精細分散的納米顆粒。
  • 催化周報:Science、Nature子刊、JACS等大合集
    Energy:吸附氫氧化物在改性鉑析氫反應動力學中的作用在氫燃料電池和水電解槽中重要的鹼性氫氧化和析出反應中本文證實了與靜態照明相比,對直徑為2 nm的Pt納米粒子催化劑的脈衝可見光照射提高了甲醇分解產H2的時間平均速率。該研究基於CO程序升溫的解吸,原位FTIR和動力學測量提出,與靜態光照相比,脈衝光照使得表面中間體的結合能處於反應動力學共振的頻率,從而使反應速率提高。此外,光的影響是化學特異性的,對某些基元步驟的能量影響更大。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Yavuz團隊報導了一種鉬摻雜鎳的納米催化劑,該催化劑被穩定在單晶氧化鎂載體的邊緣,展現了催化甲烷乾重整定量生產合成氣的能力。在每小時每單位質量催化劑60升反應氣體流量下,該催化劑連續運行超過850小時,沒有檢測到結焦。同步輻射也沒有觀察到燒結現象,活化過程中合成的2.9 nm晶體在 Tammann溫度以上發生遷移,在MgO晶體的邊緣處結合形成穩定的17 nm晶粒。
  • 《Science Advances》:低能位錯納米結構引起的新氫脆機制被發現
    一旦進入微結構,氫能促進低能位錯納米結構的形成,其特徵是取向差隨應變而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吸收更多的氫直至導致失效的臨界量。普遍認為其原因是外觀類似於「魚眼」的故障區域與作為應力集中處的夾雜物相關聯。文中結果表明,實際的裂紋萌生是由位錯納米結構及其相關的應變分配引起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有因氫的存在而導致脆化的報導。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許多微觀物理化學過程發生在皮秒和飛秒量級,傳統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能夠以原子級分辨觀察表面結構和電子態,但其時間解析度不足以解析皮秒和飛秒尺度的超快動力學過程。
  • 北大/電子科大,中山大學,固體物理所,三篇Nature子刊齊爭豔
    前言2019年7月16日凌晨,Nature及各大子刊紛紛更新,其中,三篇Nature子刊來自內地高校。主要從事輕元素二維單晶材料原子製造和百飛秒原子級高精度表徵研究,在米級單晶石墨烯超快外延製備、單個碳納米高通量偏振光學顯微技術、原位球差電鏡和納米光譜學結合技術開發、低維材料層間耦合物理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
  • 馮新亮等Nature子刊:擴展層間距,結晶水大有可為!
    然而,α-MoO3由於低充電/離子輸送效率,限制了電化學反應動力學,導致倍率性能比較差。 有鑑於此,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馮新亮、土魯斯大學的Patrice Simon等人報導了通過水分子摻入策略,用於擴大α-MoO3的層間距,其中水分子取代α-MoO3晶格氧。
  • 今日Science:拓撲分子納米碳:全苯索烴和三葉形紐結
    ,碳納米管(CNT),石墨烯及其它們的亞分子結構在化學,物理,材料科學和納米科學等領域得到廣泛的研究與應用。研究者觀察到與兩個環之間快速能量轉移相關的異辛烯特徵螢光,並且通過對映體分離和圓二色光譜證實了全苯結的拓撲手性。即使在-95°C,看似剛性的全苯結在溶液中也具有快速的渦旋運動,導致所有氫原子核磁共振信號被平均。這些π共軛分子的性質引發了進一步的科學問題,例如結構特徵(尺寸,組分,取代基等)如何影響它們的動態運動、物理性質、π共軛結構和光電性質。
  • Nature子刊:快離子傳導氮化鋰按「石墨烯」的模式來生長
    然而,氫吸附的慢動力學和高(脫氫)氫化溫度是鋰氫體系可以進行商業開發之前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礙。與大塊化合物相比,鋰離子擴散增強,產生具有特殊離子遷移率的材料。2. Li3N演示了在不需要範德華間隙的情況下,從單分子層組裝離子無機納米結構的概念。計算研究揭示了一種由Li-N層數介導的電子結構,在納米尺度上從大塊的窄帶隙半導體過渡到金屬。
  • Science 中文摘要 08 April 2016
    除此之外,我們觀察到了最近鄰的相互作用,即一種偶極相互作用的長程屬性得到的真正效果。我們的研究結果為將來多體奇異量子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金屬銀和半導體硒化鎘納米晶體被存入了具有高導電性和高流動性的薄膜電極和場效應電晶體的引導層中。絕緣的氧化鋁納米晶體逐層裝配在聚合物電解質上,用來形成低壓設備運作的高介電常數柵極絕緣層。金屬銦納米晶體與納米銀晶體被共同分散來集成銦供給電極,使硒化鎘納米晶體引導層絕緣化和鈍化。我們使用軟質塑料製備的全納米晶體場效應電晶體的電子流動性達到21.7平方釐米每伏秒。
  • Science子刊:喝酒為何會上癮?酒精會改變腦細胞外空間形狀及大腦中...
    近日,西班牙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了題為: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alters extracellular space geometry and transmitter
  • Science子刊重磅:首次定量描述材料高應變率下失效過程
    結果表明,最終破壞是通過空洞成核、長大和合併發生的,與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果吻合較好。理解高速碰撞,以及隨後的高應變率材料變形和潛在的災難性破壞,對於包括天體物理學、材料科學和航空航天工程在內的一系列科學和工程學科至關重要。由於在極短時間尺度下,用實驗來量化材料的演變面臨著巨大挑戰,相關變形和破壞機制還沒有被完全理解。
  • 《Science》子刊重磅:首次定量描述材料高應變率下的失效過程!
    結果表明,最終破壞是通過空洞成核、長大和合併發生的,與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果吻合較好。 理解高速碰撞,以及隨後的高應變率材料變形和潛在的災難性破壞,對於包括天體物理學、材料科學和航空航天工程在內的一系列科學和工程學科至關重要。由於在極短時間尺度下,用實驗來量化材料的演變面臨著巨大挑戰,相關變形和破壞機制還沒有被完全理解。
  • Nature子刊:如何避免巨大體積應變?從熱力學、彈性應變和擴散等角度探討
    塑性變形中含有大量的晶格缺陷,有利於Li在Al基體中的擴散。如圖3b(右圖)所示,這些熱力學和動力學效應可以協同作用,AlLi的形成容易到達背面,從而導致電極的斷裂和粉碎。相反,如圖1所示,適當的基體硬度可以避免基體的塑性變形,即嵌鋰化合物不能使基體變形。在這種情況下,由於鋁基體中的彈性應力,AlLi的生長會減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