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分子方向首篇《Science》:控制海水淡化膜中納米尺度不...

2021-01-08 網易

  全球近80%的淡水用於農業、畜牧業和能源應用,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有水源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膜過濾、蒸餾和離子交換等技術被廣泛用於淨化水源; 然而,從水中除去溶解的溶質,特別是鹽,所需的能量仍然很高。

  反滲透技術(RO) 每天生產近210億加侖的水,佔據了全球海水淡化能力66%的份額,RO在從廢水或其他廢液中回收淡水用於人類和工業用途上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在合成反滲透膜方面的一些進展為得到高滲透性海水淡化膜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研究發現通過控制內部形態、厚度、全芳香族聚醯胺(PA)活性層的進料表面積可大大提高水的滲透率。然而,目前尚不清楚PA現有的納米級形態與在此類膜中觀察到的高性能有何關聯。為此德克薩斯大學土木,建築與環境工程系Manish Kumar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系Enrique D. Gomez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Nanoscale control of internal inhomogeneity enhances water transport in desalination membranes」的工作,提出對納米尺度聚醯胺不均勻性的控制是在不犧牲鹽選擇性的情況下最大化水滲透性的關鍵。


  這項研究描述了一種量化聚合物質量在三維(3D)納米尺度變化的方法,並探究其對四種反滲透膜PA活性層內的水運輸的影響。為了單獨探究膜的納米形態對水傳輸特性的影響,所使用的膜之間化學成分的差異被最小化。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圖證實了四個反滲透膜有一個幾乎恆定的羧酸與醯胺的比例。通過電子斷層掃描、能量過濾透射電子顯微鏡和溶液擴散模擬,本文發現納米尺度的密度變化對這些膜中的水傳輸是不利的,而控制這些密度波動對於提升反滲透膜的性能是至關重要的。

  【量化PA RO膜的三維納米尺度不均勻性】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無法定量地將PA的微觀結構與脫鹽性能聯繫起來。當使用高角度環形暗場(HAADF)探測器在掃描TEM (STEM)模式下成像時,對於單組分系統,像素強度直接與採樣質量有關。進一步說,對於單獨的PA薄膜,HAADF-STEM圖像的像素強度是樣品厚度、密度和像素大小的函數。為了在電子顯微鏡中分離PA的厚度和密度,需要對納米級PA的形貌進行三維重建。我們通過HAADF-STEM層析成像實現了創建描述納米尺度表面和內部形態的3D模型(圖1A, 1B)。三維模型的定量分析表明,PA的孔隙率和表面積與同類工業反滲透膜的分析結果一致。

  高解析度HAADF- STEM層析成像可以分離PA的密度和厚度,從而可以獨立確定每個參數的納米級3D分布。儘管相關膜特性的平均值通常被用來估計膜的傳輸速率,但是納米尺度的質量分布很可能控制水通過反滲透膜的傳輸。因此,膜阻力和水通量的變化將由PA厚度和密度的納米級變化組合而成。本文使用能量過濾的TEM和HAADF-STEM來繪製PA膜密度中的納米尺度不均勻性的變化,以及它與膜厚度變化之間的關係。本文將3D納米尺度的密度分布(圖1C,1D)轉換為納米尺度的密度分布ρ(r),從中提取PA膜內的水擴散率(Dw)。


  圖1. 通過能量過濾TEM和電子斷層掃描相結合量化PA RO膜的三維納米尺度不均勻性

  【水的擴散】

  測定納米級三維PA不均勻性的前提是得到PA密度平均值(ρ avg)、平均sFFV (sFFV avg)和水的平均擴散係數(D w,avg)。簡而言之,通過計算TEM圖像的彈性和非彈性散射分量(圖2A-2C),可以得到電子的平均自由程,平均自由程可用來確定PA薄膜中的ρ avg,並由此推廣為sFFV avg和D w,avg。在測量的一系列膜中,透水率從6.39 ± 0.22 上升到8.36 ± 0.15 liters m−2 hour−1 bar−1,並與ρavg從1.15 ± 0.14 到 0.86 ± 0.09 g cm−3相關(圖2F)。這些平均密度值與文獻報導的散裝PA密度值一致。此外,在相同的滲透增加情況下,sFFV avg從0.35 ± 0.04 增加到 0.52 ± 0.05 (圖2G),說明埃尺度自由體積的增加與水通量呈正相關關係。大的sFFV值與玻璃聚合物的FFV預測一致,表明PA自由體積元可能相互連接D w,avg由自由體積理論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的Dw與1/sFFV數據彙編得到。

  從PA1到PA4的Dw分布隨著透水率的增加而逐漸變窄,表明質量的局部分布影響著水的運輸。然而,由於圖1I和1J中的納米尺度下水的擴散率分布不能解釋膜阻力的變化,因此不能僅從這些分布來預測水的輸運特性。局部膜阻力變化的空間分布在決定水的擴散途徑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水分子在較低厚度和較低密度的PA區域的擴散比在較厚和緻密的PA區域的擴散更容易,也就是說,水的輸送將採取阻力最小的路徑。此外,這些阻力的變化會引起流動中的分布,造成通量熱點,這不能單純根據簡單平均Dw來解釋。


  圖2. 用能量過濾的透射電子顯微鏡測定PA膜中水的平均密度、自由體積和擴散係數

  【水輸運三維模型】

  為了預測輸運性質,本文通過三維模型來計算水的擴散,這些模型顯示了厚度和Dw如何在局部變化。通過一系列運算可以確定水通過PA膜的擴散路徑(圖3),可以看到納米級PA形貌對三維水輸送的影響。淺灰色區域對應膜內超低水擴散率區域,即高PA密度和低sFFV區域。深灰色區域對應的水擴散係數在1.2 到 1.5 × 10−5 cm2 s−1之間。阻力最大的區域是在PA頂面附近,這就強調了PA表面積對水運輸的重要性。


  圖3. 通過能量過濾TEM和電子層析成像得到的計算水的輸運的三維模型

  【水滲透性預測】

  為了避開這些高PA密度和低sFFV區域的區域,水的擴散路徑在x方向和y方向上都有變化。利用流程圖,可以在零可調參數下可靠地預測水的滲透率。圖4中的插圖是基於PA1和PA4膜的密度和厚度的不均勻性,從而預測重構的PA體積元的水通量分布(Jw,p)的xy平面。雖然所有的膜在水通量上都表現出一些局部的不均勻性,但我們發現高通量膜(PA4)的低通量區域最小。比較膜內幾個xy平面和每個表面上的流動分布,可以發現橫向水輸送的證據(x和y方向),這表明納米級PA形態影響了水在所有三個維度的輸送。使用計算出的流程圖,我們可以可靠地評估預測的水滲透性P w,p,這與實驗測得的水滲透性P w,m定性一致(圖4)。


  圖4. 納米尺度水傳輸計算在零可調參數下預測水的滲透性,與目前最先進的膜材料比較膜性能

  【總結】最高滲透膜(PA4)的平均密度最低,密度分布最窄,從而在保持選擇性的同時使整體滲透性最大化。這表明將對水滲透不利的質量波動降到最低,並將平均密度值限制在儘量低但又能保證離子選擇性的水平上,可以儘量提高滲透膜的水滲透率。

  本文將能量過濾TEM和電子斷層掃描相結合,創建了預測高性能反滲透膜形態和水傳輸之間相關性的關鍵工具。這些關聯可以擴展到分子分離和聚合體系等其他方面,以改進各種應用的設計策略,包括氣體和碳氫化合物分離、碳捕獲、藍色能源生產和海水淡化等等。

  全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72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2021年第一篇《Science》封面文章誕生!|science|選擇性|滲透性|...
    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2021年第一期《Science》期刊的封面。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72    反滲透(RO)佔全球海水淡化能力的66%,每天生產近210億加侖的水。它在從廢水和其他廢水流中,回收和回收淡水供人類和工業使用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納米尺度的發現可以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
    些乾旱的中東國家已經依靠從海水中除去鹽來解決缺水的問題。許多其他國家在應對日益增長的人口和氣候變化時可能也不得不轉向考慮海水淡化。但這項技術實施起來仍然昂貴,且需要大量能源的消耗。今天最重要的海水淡化方法 -- 反滲透 -- 使用膜來阻止鹽和雜質。過濾膜可以去除水中的鹽分和其他化學物質,可用於海水淡化生產數億噸的清潔水服務於工業、農業、能源生產和飲用水行業。
  • Science子刊:石墨烯再顯神通!海水淡化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儘管有豐富的海水作為替代水資源,海水淡化通常受到生產率低、能耗相對高的限制。膜基海水淡化技術包括最先進的反滲透(RO)技術,已被證明比熱脫鹽方法更有效。傳統的聚合反滲透膜仍然存在這樣的缺陷,如汙垢阻力低,選擇性差,抗汙穩定性低,抗化學/熱降解差。因此,尋找和探索具有更好的滲透性,選擇性,化學穩定性,並能同時抗汙的新材料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的方向。
  • 納米木膜淡化海水 或可成為新一代海水淡化「神器」
    &nbsp&nbsp&nbsp&nbsp納米木膜淡化海水&nbsp&nbsp&nbsp&nbsp■李 超 董彥均 劉思彬&nbsp&nbsp&nbsp&nbsp「以木材為原料製成的納米木膜
  • 膜分離技術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
    膜分離技術在海水淡化中的應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海水淡化膜分離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已成為新世紀解決水資源、能源和環境等領域重大問題的共性技術之一。文章介紹了膜分離技術及其特點,分析了膜分離技術在海水淡化中的具體應用,探討了膜分離技術在海水淡化中應用的開發前景。
  • 電滲析海水淡化有新「膜」法
    3.5%鹽度的海水經過均相離子交換膜電滲析處理,再輔以適當的後處理,就可達到直飲水標準。」山東省海洋化工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傅榮強博士昨日表示,該院研發的均相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法海水淡化技術,生產1噸淡水僅耗電2.5千瓦時,電滲析法必高能耗的情況將被改變。目前已獲5項發明專利。傅榮強表示,海水淡化是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手段,目前採用最多的是反滲透法。
  • 中國科學家在氧化石墨烯薄膜淡化海水領域獲突破
    繼石墨烯之父、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團隊探索控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孔徑大小淡化海水後,日前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也獲得新突破。
  • 海水淡化膜的高效清洗方法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可用於清潔海水淡化膜的可去除塗層。這種無毒塗層可以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替代品,替代用於清洗海水淡化反滲透系統的有害化學品。反滲透海水淡化過程是利用壓力將海水通過半透膜過濾,從而生產出新鮮的飲用水。
  • 青島科大董立峰教授團隊在海水淡化反滲透膜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已達到6530萬噸左右,解決了2億多人的飲水問題。此外,全球直接利用海水作為工業冷卻水的總量每年約7000億立方米左右,替代了大量寶貴的淡水資源。膜技術應用於海水淡化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的,此後逐漸得到了大規模應用。現在膜法海水淡化已經佔領了淡化水60%以上的市場。
  • 海水淡化工藝淺析
    目前膜法海水淡化日益成為海水淡化的主流技術,主要有已獲得大規模應用的反滲透、正在發展的正滲透和膜蒸餾等技術。本文在簡要介紹海水淡化的工藝流程的基礎上,著重介紹工作原理,以及工藝流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及解決措施。海水淡化分為三個子過程:預處理流程、膜處理流程、汙泥濃縮處理流程。
  • 【技術篇】聚焦未來水資源——海水淡化
    【技術篇】聚焦未來水資源——海水淡化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海水淡化是人類追求了幾百年的夢想。早在400多年前,英國王室就曾懸賞徵求經濟合算的海水淡化方法。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從海水中取得淡水的過程謂海水淡化。現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凍結法、電滲析法、蒸餾法、反滲透法等。
  • 水處理技術簡史 | 海水淡化
    公元200年前後,那個四歲就給哥哥讓梨的孔融寫了篇《同歲論》的論文。其中沿用了「敝箕止鹹」的描述:「敝箄徑尺,不足以救鹽池之鹹」,引申為杯水車薪之義。除此以外,中國古代還有兩件傳說中的海水淡化神器:海井和定水帶。1265年左右,我國宋代著名詞人周密編寫了《志雅堂雜鈔》一書,其中描述了海井。
  • 石墨烯在海水淡化領域的應用
    而世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水,所以從海水中獲得乾淨的飲用水具有非常大的意義。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堅硬的、氣孔尺寸嚴格控制具有納米結構的薄膜來增加水的產量,如使用碳納米管或沸石。這些薄膜很難被製成可伸縮、低成本的薄膜。然而,最小的碳納米管制成的薄膜在有效的排除鹽離子的時候還是太大。而製造連續的且薄的沸石片層挑戰性更大。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海水淡化概念股值得關注。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一)海水淡化反滲透膜  南方匯通(000920):複合反滲透膜。
  • 無紡布是怎麼變成反滲透膜的 揭開海水淡化神秘蓋頭
    海水變甘霖秘訣在一張膜  反滲透法是當前全球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海水淡化技術,憑藉相對較低的成本、相對便捷的流程和幾乎沒有汙染而備受沿海缺水城市的青睞。  「反滲透膜的工作原理就是通過高壓將海水中的氯化鈉分子等拒於膜外,剩下的就只有完全純淨的淡水。」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王壽根表示。簡單地說,要讓海水鹹變淡的核心就是靠這個膜。
  • AM:平面異質的二維層狀材料:電場誘導的離子篩分與海水淡化
    原生的和經化學修飾的GOM可以有效地過濾小分子染料和納米粒子,但是對於小得多的,水合尺寸在9 以下的無機鹽離子卻顯得無能為力。為了實現更為精確的離子篩分,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例如毛細壓縮 [Science 2013, 341, 534]、部分還原 [Nat.
  • 海水淡化成本偏高 90%反滲透膜需從國外進口
    在曾經的記憶裡,大規模淡化海水成本高昂。據悉,在天津,居民自來水水價是4元/噸,工業為7元/噸,而淡化海水為8元/噸。北京海水淡化項目的實施,是否標誌著國內海水淡化成本已經降到了可以工業化的地步?  3年後,北京每3人中就有1人可用上淡化的渤海海水。根據國家的規劃,在河北唐山曹妃甸投產的海水淡化項目,在2016年前後日產量將達到100萬噸。
  • 海水淡化施展「膜」法保障沿海居民用水穩定
    《2019-2024年中國海水淡化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表示,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用水等穩定供水。
  • 35張圖「揭密」海水淡化產業的現實與未來
    同一時期,C.E.Reid等首先提出了反滲透海水淡化方案,196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S.Loeb和S.Sourirajan成功製得了世界上第一張高脫鹽率、高通透量、可用於海水脫鹽的不對稱醋酸纖維素反滲透膜,標誌著反滲透膜獲得突破性進展。但反滲透膜在海水淡化中應用始於1973年美國DuPont公司的B-10中空纖維反滲透器。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9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